23《马说》

时间:2024.5.8

23、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多种方式诵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疏通文意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和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从2014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们就把马年大吉挂在嘴边,马年说马,那就请同学们也来说说马吧。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托物寓意。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简介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时代背景:

(1)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五、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祗zhǐ 骈 pián 兹zī 矧shěn 尽粟一石sùdàn

2、听录音,学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3、积累文言字词: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4、整体感悟,思考讨论:

文中“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

二、读课文,深入探究。

(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

1、文中哪些话交代了千里马的遭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纵观全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揭示这一原因的语句有哪些?

3、食马者是如何对待千里马的?请找出文中表现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4、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三、合作探究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简要分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思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本文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试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五柳先生传》一文中作者用了9个“不”字,加强否定语气,生动活泼,突出自己对高洁志趣的坚持,引人入胜。本文“也”字也多次出现,找出相关的句子,尝试说说其有什么作用?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

③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嘲讽)

五、总结

本文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和控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七、布置作业。

23、马说

摧残 赏识 食马者 千里马 伯乐

怀才不遇

对摧残、埋没人才的讽刺

八、教学反思

2


第二篇:23课马说(导学案)


23马说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3、教师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 莲--人 托物言志

马 说 马--人 托物寓意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骈(pián )死于槽枥(lì )之间

②才美不外见(xiàn )

③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

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qǐ)/真无马邪?其(qí)真/不知马也。 ....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对于不理解的可和其他小.....

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可向老师提出。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学习反思与评价】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

2、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

伯乐:

千里马: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三、巩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 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9、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教师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收获反思】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 “读了《马说》,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拓展延伸】

一、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应该怎么做?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学习反思与评价】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设计:侯艳丽)

23《马说》参考答案:

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

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3.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①有时 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

6.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 耶 吗,表疑问

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封建统治者

9.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

别人才,尊之 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更多相关推荐:
项目情况说明范本

各市财政奖励项目资金清算申请材料编写要求规范格式1实施单位及项目名称按照国家下达文件不能有错2项目基本情况要说明包括项目总投资万元技术改造主要内容应与国家下达实施方案严格一致工程建设开始时间主要完成内容竣工时间...

各种证明范本

范文一个人收入证明个人收入证明兹有我公司员工性别身份证号码在我司工作年任职部门职位月收入为人民币元特此证明公司加盖公章年月日个人收入证明兹证明是我公司员工性别身份证号码在部门任职务月收入元一年总收入约为元特此证...

单位工作证明范本

单位工作证明范本工作证明兹有我单位同志身份证号在部门从事工作已有年特此证明单位名称日期加盖单位公章工作证明XXX于200x年x月x月在我单位工作特此证明XXX电脑城二x年x月x日证明xx于xx年xx月xx日到我...

公司名称变更说明范本2

公司名称变更说明城建八建公司本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核公司名称由原濮阳市华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变更为河南华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特此说明单位落款年月日

装修情况说明范本

装修情况说明推荐文本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我单位建设单位名称申请项目名称的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许可现就项目装修情况说明如下一装修范围本次装饰装修工程范围为房屋产权证产权证号中的栋号产权登记建筑面积平方米实际装修...

情况说明范本

情况说明本人XX身份证号曾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在XX公司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保因个人原因导致劳动关系档案丢失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与现单位无关特此声明姓名日期

材 料 说 明 范本

材料说明单合同编号地址1水管联塑牌PPR管管径为46分排水为PVC联塑牌2电线佛山禅城牌广州新兴牌多芯铜芯线联塑牌PVC管管径为4分照明线15M2插座线为25M2空调线为4M23弱电安普牌网络线电话线电视线按国...

岗位职责说明书范本

职位工作说明书职位工作说明书

消防工程施工方案范本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年月日消防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消防工程,楼共层(地下层.地上层).楼消防系统包括.自动报警系统、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应急照明系统、上述系统分别分布在楼的…

路面施工方案范本1

石灰稳定土基层路拌法施工1材料要求土灰除满足规范要求外施工中控制点为1石灰应符合级以上标准石灰在使用前10天充分消解并过筛10MM筛孔2消石灰存放时间宜控制在2个月以内3以便对压实度进行准确控制2准备下承层1沉...

道路及管网施工方案范本

西吉县廉租房钰秀家园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附123456工程概况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法拟投入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情况劳动力安排计划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

施工方案范本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银川市茶叶公司扩建工程主体第九层2建设面积101268平方米3楼层层数地下一层地上九层4单位层高九层层高36m5结构形式钢筋砼框剪结构6基础类型混凝土片...

说明范本(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