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说课稿,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4.8

《生命生命》说课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学习用概括的方法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 2、学习两则事例,抓住重点词语及联想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体会生命的顽强。

【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两个事例中蕴涵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思路】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作者通过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进而提出要珍爱生命,使生命光彩有力。行文清晰,结构严谨。对这样一篇文章,一读就有一种爱不释手之感,感动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竟如此的敏感与细腻。这样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本文引用的三个事例,飞蛾、瓜苗、心脏跳动都是平时熟知的事物,这些事物对我们来说都已经是熟视无睹了,但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不屈的顽强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但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生命感悟显然是遥远的。怎么引领四年级的学生也能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这是一个难点。再读文章,我细细地感悟文章表达上的特色,这不光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它独特

1

的魅力。如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的清晰;在三个事例中用记叙加抒情的方式,通过事物的行为和作者的感悟表达对生命的体会。有了这样对文本、对学生的分析,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教学目标的问题,这堂课我想引领学生有哪些收获。显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能力方面:概括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用谁怎样一个最基本的句式来概括三个事例);抓住重点词句及联想的方法感悟重点句子(这是句子教学的常用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用时髦一点的话语,即:把书读薄和把书读厚。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方面,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爱,这个情感目标不是空中楼阁,它不是结果目标,应该在语言感悟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而且个人认为在这一目标上,我们应许学生不到位,应许学生参差不齐。。

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后,我又在思考,我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目标。教学方式力求朴实、扎实、简单、有效。

一、把书读厚

我想在本课中尝试我曾经提到过的“留白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讲究“留白”,线条之外的空白,其实也是一种“形”,能取得“此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空白的魅力是含蓄、深刻、广阔而多样的。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与书法艺术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纵观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就特别重视动静搭配,密疏调节,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空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而学生智慧的火花也大多是在“教学留白”中闪现的,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挖掘文本的留白是最常用的一

2

种方法,在本课教学的两个事例中,我抓了两个空白点,一是听飞蛾的声音,文本中只有飞蛾挣扎的动作,但通过动作去倾听声音,让飞蛾求生的欲望更加凸现;二是联想瓜苗的动作和呐喊。这两个点,一说二写,在文本的留白处做足文章,使语文教学的人文与工具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再如对多媒体的运用,要留白,不能什么都直观。我的建议是,能靠语言文字本身感悟的就少用媒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更大空间,语文课要靠语言文字去感染学生,要在语言文字的挖掘、品位、撺磨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要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语文的问题。本课的多媒体运用的几张图片,滞后放。三是对学生的感悟要留白,允许学生感悟不到位,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节课中感悟那么深刻呢,学生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他对学习主题的感悟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要宽容学生的浅层次感悟。

二、把书读薄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上,整体感知中,我用了一种非常非常老土的方法,用“谁怎样”来概括一段话的内容。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本文的重要内容即生命是什么,这种语言其实也有它的精练美,我把它作为本课的一条明线在教学中贯穿。为什么在最后还要以一首小诗的形式重现这三句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这种简练语言的魅力,第二还想潜移默化地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向下面的学习,走向生活乃至人生。

3

《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片断一:

师:十二岁,本是花一样的年龄,可就是在这样的人生季节里,她的生命之花却突然遭受到了命运的冰雹。可怕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让她由一个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终身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师转身板书作者姓名)可是病魔能夺走她的健康,却无法夺走她的勇气;能影响她生活的质量,却无法降低她生命的质量。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虽然全身百分之八十的关节损坏,每时每刻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可她却靠着两根僵硬的手指,创作出了六十多部作品, 100 多万字的著作。她用自己的坚韧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她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杏林子对生命的呼唤吧。 (低沉、舒缓的音乐渐渐弥漫会场,师饱含激情朗读全文)

师:(全文读完,师略停顿,生静静地沉浸在思考中)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作者虽然用简短的文字,却表述了对他对生命的理解。从这几个小小的事物中,他了解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让他觉得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却可以让它更有意义。

师:你基本上听懂了这篇文章。

生:我听老师读了,我知道了人的生命很短暂,但只要好好地利用它,就可以让自己的一生更加辉煌。

师: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4

生:我觉得作者用这么一篇短小精悍的短文,叙述出了生命的重要性,而且还写得这么感人,我觉得作者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重要意义。

片断二:

师:飞蛾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同时也为它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而那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作者心弦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出示小黑板“这是一粒的香瓜子”),想一想,填一填,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不屈向上的香瓜子!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很顽强的香瓜子!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坚强不屈的香瓜子!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不畏眼前的困难而绝处逢生的香瓜子!

师:绝处逢生!你觉得它绝处逢生是依靠外界的力量呢还是自己的力量?

生:自己的力量!

生:我认为这是一颗热爱生命的香瓜子。因为它包在很坚硬的外壳里,但它还用自己的身躯冲破外壳。

师:同样的香瓜子,有的同学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有的同学尽管感受相同,却学会了用不同的词来表达。都非常好,这时候,大家再自由地读读这一段,说一说你这样填的理由是什么?

(生轻声自由读这段)

5

生:从“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两个词我体会到,如果这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它不渴望生命,它为什么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茁向上、而生长呢?

师:也就是说它生长的环境非常的――恶劣,但它却是怎么做的呢?

生:极力生长

师:我知道你肯定非常佩服这粒香瓜子,那么你能不能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茁壮成长的力度我觉还不是特别够,这种力量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吗?谁能做一粒最勇敢、力度最大的香瓜子?

生:读“墙角的砖缝中……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读得很流利,遗憾的是语速快了些,女同学的力量小一些,我请男生来读一读。

生:读“墙角的砖缝中……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有两个地方读得非常好。(范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听出来了吗?这是对香瓜子的什么?

生:(齐答)赞叹

师:赞叹,谁再把这一句充满激情地赞叹一下?

生:(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生:(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6

师:香瓜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出来了,谁能像他那样读?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想请你帮助老师推荐一名平常在班上朗读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你自己和自己比较一下,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生:满意!

师:祝贺你,说明你有进步。

片断三

师:是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其实,同一个句子,我们体会得不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大家再来读读这一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如果是你读的话,你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你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我想强调这个“我”这个字。

师:为什么呢?说说理由?

生:因为这生命属于我自己的。

师:你能不能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让同学们都感受到这就是“我的”生命?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7

师:很好,还有没有想读这一句,你又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想强调“属于”这两个字。

师:为什么呢?

生:“属于我”就是“就是我的”,并不是别人的。

师:既然想表达“就是我的”,要表达这个意思,应该着重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单单属于我的(重读“我的” )对不对?强调“我的”!同学们朗读的处理很有意思,各有各的理由。胡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听听胡老师想怎么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胡老师强调了哪个字眼?

生:(齐答)这

师:“这”指的是什么呀?有没有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 生:这指的是我的心跳!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我吗?

生:读“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单单属于我的”

师:“这”指的就是“那一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同学们,心跳声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却感到如此的震憾呢?作者到底听出了些什么?她听到的仅仅是心跳吗?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她还听出了这是个活生生的生命。

8

师:对,生命哪!

生:这一声声心跳在作者这里不单单是心跳了,而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使作者感到了震憾。

生:我还觉得这一声声心跳还代表了生命的真谛,让作者听懂了生命的真谛。

师:是啊,他听出了生命的律动,听出了残疾的身躯下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听出了她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说到这,胡老师还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杏林子病情恶化,她的朋友台湾另一位著名女作家三毛来探望她。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在三毛看来都觉得不堪忍受。以至于三毛探完杏林子后,在门外忍不住祈祷说:“神啊,杏林子太惨了,求您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里安息吧!”杏林子听到后大吃一惊,连忙作也修正祷告:“神呀,关于这件事您千万不要听三毛说,您还是听我的吧。我还没活够,我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呢,”这就是身体残疾却格外珍视生命的杏林子的选择,后来,她用她的坚韧走完了她 63 岁的人生。而她的这位好友,四肢健全才华横溢的三毛,后来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 48 岁的生命。是呀,“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尽管我们强调的字眼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大家发现了吗?

师: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齐答)自己手中!

师: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生命自己主宰。(师板书:主宰生命)

9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除了被杏林子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生命而感动外,更有挑战自我的意识在里面。教学设计时,我想除了以读促悟,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生命之可贵,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外,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围绕“对生命的感悟”展开,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为基本要点,重点放在研读赏析上。文中的三件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叙事+感受的段式来记叙,因此,找感受的句子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重点就要解决怎么悟、悟出层次的问题。但也不能凭空地虚悟,必须凭借语言文字,在悟的时候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三处的感受不能上得如出一辙,要有变化。在感悟“飞蛾求生”时,我让学生角色转换,把自己想像成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然后由我设问:“飞蛾啊,你是那么渺小,外表也不怎么样,已是别人的指中之物,你又何必苦苦挣扎呢?”此外,面对此景,让学生想像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所产生的感叹,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10

就非常真切。在感悟“瓜苗破土”时,我既让学生联系生活所见,课堂上,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这样教学以锤炼文字促感悟生命,课堂活力。在“静听心跳”的环节,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受,并介绍杏林子的简介,利用杏林子的坐在轮椅上做报告的照片中产生了灵感,让学生根据照片大胆猜测,畅所欲言,无须我“替蝶破茧”,从学生深情的目光中、动情的话语中我早已感到学生被作者感动了!

教师金晶

2010.6.8

11


第二篇: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教学反思

凤冈县永和中学 冯辉

《观沧海》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 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 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

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 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十几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再上《论语》六则,我摈弃了以前我上这课采取的单一的讲解注释和文意的方法,而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木兰诗》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 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上了一堂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

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堂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卖油翁》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于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这一句颇有微词,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过去,那卖油翁这样

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的。

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虽然学生们对于我的最终解释比较赞同,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的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

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

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更多相关推荐: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李映红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生命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桃江县灰山港镇向阳花学校苏红19生命生命这篇文章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是以热爱生命体会生活的美好为主题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小学四...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

生命生命评课、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评课稿寺坪小学柳东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章简短语言朴素然而意蕴深刻显得有些厚重的生命话题本是四年级学生难以理解的因此理解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应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一难点在这一节课中在...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莱山中心小学毛莹讲课结束本该松一口气但是我却丝毫感觉不到放松我发现在自己差距很大还有很多方面要去学习作为一名新教师对时间的把握本就不太到位而我在备课时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时间的分配不合理以...

《生命 生命》配套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大庄小学汤桂华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生命本文针对生命是什么而发出质疑从飞蛾生命的脆弱从小瓜苗生命的顽强从自己的心律跳动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

19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19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

20xx《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xx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生命.doc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