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时间:2024.4.20

新文化运动 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xx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会主义。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参考资料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复古思潮的泛滥

19xx年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亲率文武百官到孔庙,大行三跪九叩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祀孔朝圣大丑剧。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进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民国以来,袁世凯的又一次化装滑稽表演。

帝国主义在华的传教士和传教机关也不遗余力地鼓吹孔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所组织的“尚贤堂”相当活跃。19xx年初,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帝国主义者欣喜若狂,包括“尚贤堂”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基督教组织同日举行所谓“为国祈祷”,随后又纷纷跑到山东曲阜去朝圣。据记载:“欧美传教士游览泰岱,漫步孔林,磨挲断碣,徘徊不忍去,登孔子庙堂,雍雍肃肃,未有不鞠躬行敬而去者。”甚至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总督骆赫“且至诚入孔教会”。沙俄伯爵盖沙令也鼓吹中国需要“古道之复兴”,宣扬“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英国的庄士敦则说:“中国之安内攘外,不在武力,而当归功于孔教??使能以孔教治国,则革命可不起,而人民早进行善良矣。” 可见,他们是要用孔教来反对革命,复辟倒退的。

陈独秀

陈独秀(1880~19xx年)安徽怀宁人。19xx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在创刊号上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五四时代的“德赛二先生”实际上都包括在这里了。这是“新青年”第一篇纲领性的文章。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的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而他的最重要的论点又是集中在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两立这一点上,而把思想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与政治上的主张民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痛切地指出:“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他认为要“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些反对封建礼教、宣扬民主思想的宣传,说明当时的陈独秀在反封建斗争中是坚决而彻底的。19xx年,陈独秀又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的新文学,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同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第二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为发起成立中国共 产 党做了大量工作。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xx年2月,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李大钊在1916~19xx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他的看法是: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其严重。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

学说和封建专政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19xx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曙光”

19xx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新时代的开始。作为两个毗邻的大国,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引起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特别注意。他们看到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中国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所谓相同是指封建压迫相同。所谓相似是指经济文化落后。因此,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是不大看得起俄国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但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全世界改变了看法,而且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因此,这一部分在寻求中国革命新途径的知识分子思索:我们是否也照此办理?另外,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以前帝俄时代与中国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一事实,使中国人民受到很大鼓舞。同时,十月革命显示的工农群众改造世界的不可遏制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群众。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并产生了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从而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一)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二、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四、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五、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19xx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张申府等。《每周评论》为周刊,每期四开四版,主要栏目有:国内大事述评、国外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新文艺、读者来信、新刊批评、名著等。第二十五期以后,因陈独秀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捕,改由胡适担任主编。19xx年8月31日,《每周评论》出到第三十七期,被北洋政府封闭。

在“五四”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的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论。这反映出“五四” 时期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也反映出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在“五四”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爱国热情,鼓舞人民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术动态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阶段划分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1.二段说。此说以彭明、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等为代表。

彭明认为:“从19xx年9月《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到19xx年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的“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五四’以前主要讲启蒙运动,‘五四’以后主要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吴雁南、杜文铎、肖堂炎基本上也坚持以“五四”运动为界把新文化运动分为两大阶段,认为“从19xx年开始到19xx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直到19xx年‘五四’运动,才促使新文化运动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二期三段说。孙思白是持此说的代表。

孙思白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两段,即两期三段。具体划界是:“(一)前期,19xx年 9月至19xx年5月。第一阶段:19xx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至19xx年11月(《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发表)。第二阶段:19xx年11月至19xx年5月(‘五四’运动)。(二)后期,19xx年5月(‘五四’运动)至19xx年6月(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之前)。”其理由是:“第一,从19xx年9月至19xx年6月是这一运动的全部过程”。“第二,以‘五四’运动为界标把这一全过程区分为前期与后期,显示出新文化运动性质的重要转变”。“第三,上述过程的各个阶段,各具有自己的特征”:“(1)前期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向封建复古主义的旧文化作斗争”,“同时,新文化代表中,无论其还有什么急进温和之别和不同流派之分,但在向封建主义文化作斗争上是一致的”;(2)前期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但是应当特别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已开始孕育。同时,“新文化的锋芒,也开始指向现实的政治问题”;“(3)后期运动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了。”

3.二期四段说。孔宪琛是此说的提出者。

孔宪琛指出:“我们的方案叫做两大时期、四个小阶段的分期法,即从19xx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时期。‘五四’以前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以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两个大期之中,又各分为二个小的阶段,合起来共四个小的阶段,即一九一五年九月~一九一八年七月;19xx年7月~19xx年5月;19xx年5月~19xx年6月3日;19xx年6月3日~19xx年7月”。如此分期的理由是:第一,以19xx年9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反映了客观历史实际。第二,之所以“要以19xx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是因为“‘五四’爱国政治运动的爆发又使新文化运动得到了新的力量,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后不但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数量增多了,而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发展成为以社会主义思潮为主流,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文化运动了,成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第三,“所以要以19xx年7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又分为两个小的阶段,这主要是考虑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了19xx年7月以后,在内容、性质等方面有了某些变化,虽然是微小的变化,部分的变化,但把它再划分出一个小的阶段,则可更好地体现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看出它的发展规律,掌握它的特点”。第四,之所以要“以19xx年‘六三’为界标把‘五四’后期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两个小阶段”,是因为“‘六三’以后,由于上海、唐山、天津等地工人阶级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大罢工,迫使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撤掉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派出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也不敢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不但使‘五四’爱国政治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使‘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更多相关推荐: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李松竹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李松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新文化运动做为一节组内公开课已经在组内上完了回顾本节课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1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准备编写了学案精选了课堂练习题2新授中利用小故事胡适妙释白话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洋务运动器物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而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方面的大变革器物方面的变革可以通过近代企业的建设来引导学生理解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学反思自从20xx年通过特岗考试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这三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历史老师究竟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是起初最困惑的问题这三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的反思摘要在今天匆忙的全球化市场化的政治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有理由停下来思索一些关于文化的东西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百年然而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安静地隐退于历史博物馆中相反...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我在八五班上了这节课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思维敏捷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在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先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石岘一中王学文20xx1012在教学中我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理念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从而...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刘波丽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更直观的再现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文化运动一课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它既是资产...

15课 新文化运动 教师版

第2页共2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0xx.01.12)【中国科学报】“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首场学术会议在安徽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报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首场学术会议在安徽大学举行本报讯近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台湾大学哲学系安徽大学文学院等联合发起举行的大型学术研究活动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学术会议在安徽大学举...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