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教学研讨课后教学反思的案例

时间:2024.5.9

一堂教学研讨课后教学反思的案例

台州市教研室高良椒

市高中化学新教材研讨课在九月金秋时节在临海大田中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区)教研员,3位化学特级教师,陈红老师、郭君瑞老师、林美凤老师,20所省级示范性学校的化学教研组长,以及高一、高二化学教师(青年教师为主),共近100人参加。开课的教师共4人,高一化学由大田中学徐友良老师(教研组长)、新河中学潘海军老师,上同一节课《钠的化合物》,高二化学由台州中学叶巧云老师、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陈学君老师,上同一节课《盐类的水解》。4节课全程录像,课后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答疑、课的点评”三环节,全程录音。下面根据徐友良老师的教学反思,专家、教师的提问,徐老师的答疑,以及本人的点评,整理成一份案例,与同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组织好研讨课?以及通过这种形式,使执教老师、听课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共同获得专业发展最大的收益。

一. 徐友良老师的教学反思:1.首先从分析教材开始,新老教材不一样的地方,老教材有氧化钠,新教材只讲过氧化钠;老教材有硫酸钠,新教材介绍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老教材只有一个实验,新教材增加了3个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化学探究上的动能,弥补了老教材的不足。同时新教材重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图示钠盐的用途介绍,强化了化学史教育,侯氏制碱法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好素材。(点评:教学设计时分析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有助于理解新教材所要凸显的新理念。比如:新教材增加了3个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除激发兴趣外更主要体现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学会探究;增加讨论题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对知识的简单应用;介绍侯氏制碱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2.从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十分有限,实验更是薄弱环节,在初中做过的实验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很少。学生对实验虽然感兴趣,但不一定能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如何把实验作为一个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把学生从观察到的复杂多变的现象引入问题的情境当中,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希望学生能进行实验探究。(点评: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是教学设计的根本。课的设计指导思想正确,明确了应通过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探究未知知识。其实,本节课的学习是上节课学习的延续。在上节课《钠》的教学中,同学经过实验探究,习得金属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本节课增加3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学会探究新知识。)

3.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②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住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③ 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① Na2O2 的性质 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的方法。教学难点:Na2O2 和CO2 的反应。(点评:目前我们虽然未执行《新课标》,但其 ① 知识和技能 ② 过程和方法 ③情感和态度的三个层次教学目的,仍可指导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应该是本节课的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目标的描述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习得行为,这是普遍现象。目标应用行为动词表述,比如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能说出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解释它不属于氧化物的原因。会说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性质和用途,并能运用性质鉴别它们。② 过程和方法:以实验为手段探究Na2O2 、Na2CO3 、NaHCO3的性质,运用对比法了解 Na2O 、Na2O2 和Na2CO3 、NaHCO3 性质上的差异,通过讨论掌握鉴别它们的各种方法与途径。③ 情感和态度:阅读侯氏制碱法,激发起对科学的追求和爱国的热情。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过氧化物是新的知识点,过氧键也只是初步认识,其性质及其用途与氧化物截然不同,

不属氧化物,是一个典型“范例”,应属本节的重点。)

4.教学模式:采用2种方法,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采取探究法,从杨利伟在太空仓中生活需要氧气,而氧气从哪儿来呢?从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通过2个实验,① 二者与稀盐酸反应,从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的量上去比较,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② 加热实验进行比较,寻找不一样的地方。(点评: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即启发对比,实验探究,自学讨论模式 。所说的2种都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是主要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对比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比也不仅仅用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学中,学习过氧化钠时,也应采用对比氧化钠的性质,才能发现二者的不同,不属于同一氧化物。上节课的学习也是采用对比法,才找出钠与镁、铝、铁性质不同之处。)

5.实验改进: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教材中做Na2O2 和H2O实验时,没有滴加酚酞,今天实验时改加酚酞,为什么?酚酞变红说明有碱(NaOH)生成,后又变无色说明Na2O2 具有漂白性,拿什么来说明?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Na2CO3 、NaHCO3 与盐酸反应实验时作了改进,用等质量的Na2CO3 、NaHCO3 和盐酸反应,来比较它们的反应速率和产生气体量的不同,这也为以后学习反应速率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这个实验还可把它从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假如说用秒表控制时间,用量筒测出被 CO2 气体排出的水量。把最后一个加热NaHCO3 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自己做了一些W型玻璃管,通过对比实验,最大好处,反应速率快,现象明显,试剂用量少,节约时间,注意环保。(点评:能认真研究实验,并能根据教学需要改进实验,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所改进的几个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实验现象明显,反应快、试剂用量少。特别是最后一个加热NaHCO3 实验,改为学生对比的微型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效果好,是一个很好的有创意的改进。)

6.小结:除本节课的知识点小结外,对这节课的思维方法作了简单说明,从杨利伟的航天发现(提出)问题,经过Na2O2 的实验探究,解决问题,从Na2CO3 、NaHCO3 与盐酸反应、加热反应的探究,比较、判断二者性质的不同,达到问题的解决。(点评:一节课的小结,除知识结构的分析外,还指出学习方法的把握,以上所叙述的是课的学习方法的设计,并非思维方法,二者是有区别的。)

点评:从徐友良老师的教学反思可以看出,一般教师对课后反思缺乏一定的认识与实践的指导,不明确教学反思应针对什么内容展开?徐友良老师对6个方面的反思,归纳为一点就是说明备课时做了哪些工作?备教材(分析教材,定目标,实验改进),备学生,备方法。对教材的分析,首先应确定本节课在本章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后续知识的作用。第二章碱金属共有3节课,本节《钠的化合物》是

第二节课,教学内容上是第一节课《钠》的延续,第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实验为手段,探究、对比为方法,同样适合于本节课教学。第二章的教学既是消化、吸收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的知识,又是为卤素学习提供“范例”,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构→性质)打基础。第二章的教学模式是采用“范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不仅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上,在有机知识的教学上也常被采纳。第一节《钠》仅仅学习了金属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则是学习钠的过氧化物、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至此,“范例”地学习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为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的学习,了解和推测碱金属的其它金属元素性质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的方法”是如何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单一的“接受学习”逐步转向“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上来。教学设计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方法与措施是什么,突破难点知识的方法与措施是什么。如何创设学习新情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有利学生新知识的习得与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利学生新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如何改进实验、增强实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以上都是教学的预期设计,教学反思的重点应放

在检测课堂教学效益上(目标达成的程度与知识的生成性),预期设计的方法、措施与实际课堂操作矛盾(或冲突)的成因分析,提出值得改进的方方面面。从徐老师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以下几点值得认真反思1.过氧化钠教学缺少对比性,教学上重视了实验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但失去了与氧化钠性质的比较,碱性氧化物和非碱性氧化物的比较。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第一次实验的失败的原因分析。3.讨论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多留给学生几分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联系离子反应知识,求出多种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方法,这是学生知识生成的亮点。4.课的小结不能局限于本节课的2个知识点,而应该把一、二两节内容作一个完整的整合(知识与方法上)。5.在学生阅读《侯氏制碱法》时,教师应该画龙点睛般地对侯德榜先生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读后要求学生谈几句感想,点燃这节课的高潮。

二 .问题答疑 下午听了两节课,又听了徐老师的教学反思,看大家有无参加交流的积极性。平时我们常讲,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提问题的能力。要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听了人家的课,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与认识,下边请各位老师提问题。

陈红老师首先提出2个问题:1.实验当中,有个是过氧化钠实验中滴入酚酞,从溶液先变红后又变无色,就认为这是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所造成的,是否合理?酚酞在浓碱液中也会变无色。 2.几个实验都非常好,如W型玻璃管实验,现象要比一般实验明显,试剂少、环保、安全、简约性、特色性。但是,学生在操作W型管时,手不知该拿哪一头?是否在做前要讲清楚。

徐老师回答:1.酚酞试剂在强碱性溶液中也会变成无色,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怎么来回避这个问题,教材中实验是先加过氧化钠后加水,少量水加入时生成碱溶液浓度会较大。我们要求是反向去做,先加水后再加少量过氧化钠,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所配溶液的浓度,使所得到NaOH溶液浓度不会太大。(点评:从学生实验单上要求先加入1-2 ml水,滴入几滴酚酞,后加少量过氧化钠,这少量应控制在多少量的范畴,才能达到实验设计的目的。关键是要了解酚酞试剂在多少浓度的碱溶液中会变为无色,也可能与谁先加、谁后加有一些关系。)2.微型W型玻璃管操作时手该怎么拿?一般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试管不应该用手拿。微型实验不同,加热时间很短,只需几秒钟,完全可不用试管夹,这是微型实验的一大优点。当然,手拿时最好在加入小量澄清石灰水这一端,记不清学生实验单上有无写上(实验单上已经写清楚),学生应该看清实验步骤再去做实验。

听课女教师:第一次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失败了,产生气体过多,把水压过了头,现象不清楚,第二次又重做了,不知道是如何处理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徐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很尖锐,第一次实验失败了原因很多,第一是试剂量用量问题,不能大多,第二另外加的酸的量也不能太多,酸的量也是个体积,量管的管子很细、体积小。对这个实验我是做了很多遍,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所以课前作好两手准备,第二次实验试剂的量比第一次用的少,所以成功了。( 点评:一个成功的改进实验,应具备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要有较大成功率。反思时提及可把该实验从定性改为定量实验,第一步应从反应试剂量上的控制,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才能有推广的价值。)

沈中河老师(温岭中学化学教研组长) 1.对书中Na2CO3 、NaHCO3 与稀盐酸反应,装置是试管上套着气球,你对实验作了改进有什么好处?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还是?改进实验总是为达到一定效果的。

2.Na2O2 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你说是2个反应式的叠加,是否真的是叠加?我认为是Na2O2 与稀盐酸直接反应,这是反应本质。3. Na2CO3 与CO2 反应,Na2CO3 溶液中通入CO2 气体就会产生沉淀吗?我认为不会产生沉淀。

徐老师回答:首先回答第三个问题,题目上打出饱和Na2CO3 溶液通入CO2 气体,能否产生沉淀,坦白地说我真的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回去后要好好做一下实验。( 点评:从理论上分

析,向饱和Na2CO3 溶液通入CO2 气体,发生化学反应:Na2CO3 + CO2 + H2O ==2NaHCO3 在该反应中有3个因素促使NaHCO3 结晶析出:① 溶剂H2O 质量减少 ② 溶质质量增大,每有106g Na2CO3 反应生成168g NaHCO3 ③ 溶质的溶解度减少。因此向饱和Na2CO3 溶液通入过量的CO2 气体以后,有白色晶体析出。理论分析代替不了实验,实验是检验化学事实的唯一标准。)

对第一个问题,教材中是用气球,你用量管有什么好处?好处,实际上就是试剂用量上。我记得书本上Na2CO3 的用量是0.3g,但是我实验的用量只有0.05g - 0.07g,0.05g与0.3g,这个数量的比较恰恰说明了问题。另外,用气球做要使它胀大起来,气体量要比较多。所以我要改进,另外还有个想法,再加2个秒表,改为定量测试,这也为高二化学反应速率学习打下一个基础。( 点评:试剂用量少,这是一个优点。装置要比简单的试管、气球是显得复杂了一些,假如实验成功率很高,实验现象肯定要优于课本中的试验。在课堂上我们只要求定性地比较出Na2CO3 、NaHCO3 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快慢、产生气体量的不同就可以了。当然,把该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同时与潘老师的探究课题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倒是个不错的想法。)

第二个问题,Na2O2 与稀盐酸反应,是2步还是直接与盐酸反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Na2O2 跟H+ 反应,水中H+ 浓度是10-7 ,盐酸中的H+ 浓度肯定要大得多。现在还没有讲到离子浓度,在这儿怕讲不清楚,所以模糊地处理一下。( 点评:如果比较一下Na2O与H2O 、CO2 、HCI反应,Na2O2与 H2O 、CO2 、HCI反应的特点很快就能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很快就能写出,涉及不到方程式叠加与H+ 浓度大小的问题。)

郭君瑞老师(温岭中学):徐老师在小结提到本节课的思维方法,是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比较)→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思维方法还是科学方法?

徐老师回答:这个提法是我自己想的,从开始产生问题,经过实验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认为是思维方法。也不知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请指教!

郭老师认为,从发现问题→实验验证、探究→解决问题,这是科学方法(指导)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思维方法,但是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听课的男教师:学生B组实验三,学生用嘴通过导管对着放在石棉网上用脱脂棉包住的约0.2g Na2O2 吹气,观察发生的实验现象。在这个反应中,是Na2O2 与CO2 直接反应,还是因为有水蒸汽存在反应才发生?假如在干燥条件下该反应能发生吗?

徐老师回答:Na2O2 与CO2 反应在干燥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反应的,真正反应的机理是Na2O2 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O2 这是事实。假如有时间,课上肯定要安排题目(反馈练习)。在本次实验中,这样设计Na2O2 包在棉花里,水蒸汽是会少量存在,用嘴吹气时CO2 肯定是大量的。实际上真正使棉花燃烧起来不能没有水,假如没有水蒸汽,这个实验做不起来。(点评:今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第三题,某实验测出人类呼吸中各种气体的分压/Pa如下:呼出气体中,N2 75848 、O2 15463 、CO2 3732 、H2O 6265 。可见用嘴吹气时气体浓度O2 >H2O>CO2 ,因此实验三的方案不能等同于Na2O2 与CO2 反应,其中有多重反应。至于Na2O2 与CO2 反应在干燥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反应的,这是否太武断了,可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弄清它的反应机理。)

高老师提问:本节课在第二章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徐老师回答:第二节课主要是讲钠的化合物性质,是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通过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学习,使学生了解碱金属有些什么性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一章三节课,第一节讲钠的性质,第二节讲钠的化合物性质,第三节讲碱金属,那么第二节钠的化合物教学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高老师补充发言:《碱金属》学习是从初中的个别元素单质、化合物的学习,转移到“一族”元素的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初中学习过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铁等,高中开始学习“一族”元素学习,学习方法就不一样。《碱金属》学习教材安排从个别到一般,从教学理论上讲是属“范例”

教学法。什么叫“范例”?“范例”就是典型例子。毛主席讲过调查研究工作要解剖“麻雀”,通过“麻雀”的解剖,了解其结构与性质。在《碱金属》这章学习中,“钠”就是“麻雀”、“范例”、就是“典型”例子,通过对钠元素的结构与单质性质的学习,为了解《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相似性与递变性,推测《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打下基础。第一节《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钠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还有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性质呢?因此,第二节学习还属于“范例”学习的一部分,是第一节学习的延续。第二节《钠的化合物》,学习过氧化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什么不学习氧化钠,氢氧化钠,而学习过氧化钠?在第一节学习时已知钠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过氧化钠,而铁、镁、铝等金属不管是燃烧还是不燃烧,都只能生成氧化物,不可能生成过氧化物。说明钠这种活泼金属性质不一样了,钠后边的钾、铷等与氧气反应时产物又以超氧化物为主,所以把过氧化钠作为“范例”。初中已学习了氧化物、氢氧化钠、碳酸钠,第二节重新安排碳酸钠只是为对比学习碳酸氢钠服务。所以,这一、二两节学习,其实是第二章“范例”的学习,都是为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学习提供了“范例”。那么,在本节课小结时,不能光局限于对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小结,而更应该是对第一、二两节知识点大整合,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上基本一致,都是实验探究、对比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明确了这两方面,为第三节《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教学服务。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讲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探讨、学习。

三.课的点评:徐老师这节课给我总体感觉不错,通过前面徐老师谈到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家共提出9个问题以及徐老师的回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1.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得比较准确,体现三个层次要求,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2.课的问题设计的情境立意比较高,杨利伟的航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从“神舟五号”飞天→宇航员生存→氧气如何获得→引入过氧化钠的学习,很有新意。从初中所学泡沫灭火机→CO2 气体产生速率快慢、量的多少→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试剂的选择→新课的学习,贴近学生的基础、生活的实际。3.教学方法选择比较正确,实验探究、比较学习、讨论问题解决,并对课本中的实验做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实验探究。4.学生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体现得较充分,学生的A、B分组实验,阅读、讨论,反馈练习、30秒钟的演讲等,学生较多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有几点值得注意与改进的地方, 1.对课的分析一定要透彻,首先要确定本节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高一知识体系,仍至高二、高三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眼睛不能光盯住本节的几个知识点去设计、思考问题。比如,在处理过氧化钠的教学中,除进行实验探究外还可以与氧化钠进行对比教学,考虑到时间紧,那么在上节课时就该处理好氧化钠的知识复习,为本节课的对比教学作好铺垫。这是许多青年教师最易犯的错误,因为他们不熟悉教材,不了解三年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相互关系。2.对杨利伟事迹引入很好,对《侯氏制碱法》资料使用还不够充分,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后,再联系杨利伟航天作30秒钟的演讲,这样给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3.对实验的改革既要大胆、心细,更要注重科学。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都易发生反应,B组实验三用嘴通过玻璃管对准用脱脂棉包着的过氧化钠吹气,就代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否有些不妥,嘴吹出的气中不仅含二氧化碳,还含有大量的氧气和水。这与初中所学的,用嘴吹出的气(代表CO2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不一样。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改革,节约了试剂用量这很好(特别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是很重要,没有第一次的失败这节课的展开显得更流畅,下边的几个环节能做得更完整。4.对有些化学反应的分析不够科学,有些过程还需验证。5.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准确、规范,如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溶液中,而不应说“打入”溶液中等等。

更多相关推荐:
教案后面的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1学生们的反应有点慢或许也是我说英语的语速有些快了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这是第一堂课慢慢的就会彼此适应了虽然不知道学生们的基础怎么样但我还是对他们充满信心的他们是我当老师以来的第一批学生所以我要尽全力把他们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调动原有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探究法培养学生理解文意和品味月夜的意境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1...

《有效教学设计》的反思观后感

观看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有感今天下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特级教师小学数学领域的权威吴正宪老师的有效的教学设计的思考录像讲座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加深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吴老师在讲座中首先提...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材料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老师的言行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要做一名可亲可敬的老师首先老师要可亲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

教学公开课讲课反思

教学公开课反思11月上旬我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承担了一次教学公开课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这次讲课使我再次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在评课的过程当中从其他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对这次...

幼儿园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幼儿园教学设计实践反思120xx全国继教网国培项目组制2

幼儿园教学个人反思

幼儿园教学个人反思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从事幼儿教育已两年多的时间了在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我进步很大一在思想上重新认识了幼儿教育在踏入幼儿园之前我的脑海里的幼儿园就是老师带领着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学习简...

幼儿园教学反思精华

幼儿园教师随笔在幼儿园里每次快要到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早早的就坐不住了他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伸长脖子向外张望还有的交头接耳每当这时我经常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比如击鼓传花抢椅子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今天我看到孩子们的小手绢忽...

幼儿园英语教学反思

幼儿园英语教学反思为了提高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幼儿园特地组织我们去听了一节优秀英语教师的英语示范课对此我受益匪浅孩子年龄小听觉敏锐对语言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兴趣和动机是影响...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学反思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画面怎样变得漂亮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中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

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反思与再认识

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反思与再认识作者姓名孟繁敬单位名称太谷县直机关第一幼儿园联系电话3524928对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反思与再认识内容摘要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

表单-幼儿园教学设计实践反思

幼儿园教学设计实践反思12345

教案课后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