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状》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1.《地球形状》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状?”

“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形状的?”

“地球有多大?”
……

然后布置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收集资料,课上各组比赛汇报。

由于采用比赛的形式,学生针对各组要研究的主题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在课上,各小组都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在汇报员汇报结束后,进行补充。所以这节课对地球的形状知识的掌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汇报、讨论、检查。

通过汇报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地球是圆球形的,组织借助地球仪,学生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帆船进港和出港后的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

最后,按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绕地球一周后,需要多长时间。运用数学计算来体验绕地球一周需要三年多时间,感受到地球很大很大。

这节课不足就是在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时,有的组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材料有重复的,在汇报时,有的组看前面的组汇报的资料和他们准备的一样,就不想再汇报,只能汇报一点其他的资料,影响了这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今后组织这种资料汇报形式的时候,我要加强课前收集资料的指导,避免小组间的资料有重复,让课堂上的呈现的资料丰富多彩。

·   3.《变色花》教学反思

这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难点是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先出示了变色花,学生感到很神奇。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发给每组一杯小苏打水、白醋、紫甘蓝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到往小苏打水和白醋加入紫甘蓝汁后,马上变成了红色、绿色。

学生特别惊讶,纷纷向我汇报:

“老师,白醋变色了。”

“啊!粉红色呀!真漂亮!”

在学生纷纷感叹之际,告诉学生像白醋那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向小苏打水那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而像紫甘蓝汁那样,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能够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过阅读资料,学生了解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在自制紫甘蓝汁之前,让学生了解自制的步骤,并让学生讨论在自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细节,组长领取材料后,各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制紫甘蓝汁了。

我在巡视的时候,学生不时向我展示他们的成果,个个喜笑颜开。

学生把自制的紫甘蓝汁全部盛放在烧杯中。我让组长和材料保管员把自制紫甘蓝汁的材料全部整理送上来,然后问学生我们提取了紫甘蓝汁想做什么?学生纷纷说想检测一下我们身边物质的酸碱性。又问怎么检测?学生说把紫甘蓝汁倒入检测的物质中,看看颜色的变化,就可以知道物质的酸碱性了。在讨论之后,才让每组学生拿走我提前准备好的8种物质:茶水、自来水、牛奶、酱油、苹果……

各组学生高兴地检测着这些物质。每当一种物质加入紫甘蓝汁变化颜色后,学生都非常高兴、惊喜……组长细心地加入紫甘蓝汁,组员认真观察,小记录员一丝不苟地记录着,俨然是一群检验员。最后汇报交流,学生对自来水、酱油的酸碱性有争议。自来水加入紫甘蓝汁后,有的组观察颜色是灰色,无法判断自来水的酸碱性;有的组观察到则是蓝色,暂定为碱性,因为蓝色与绿色颜色有点接近,但不完全相同。争持不下的时候,我就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得出自来水是碱性物质。同时告诉学生紫甘蓝汁只是大概地检测物质的酸碱性。若想严格检测物质的酸碱性,还需要一些借助PH试纸等酸碱指示剂。

学生在自制紫甘蓝汁的时候,往紫包菜里加温水,给了每组学生一个勺子,有的组还是直接把半杯温水倒入透明袋中,导致在挤的时候,有水漏出来,提取的紫甘蓝汁也淡。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用勺子加水。

这节课的时间掌控上有点拖堂,没有达到高效。原因在于提供给学生检测的物质有8种,物质多了,检测的时间久长了,就拖堂了。当时只想到给学生多检测物质,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而忽略了课堂的时间。以后可以减少检测物质的数量,提供有代表性的酸碱性物质,如四种,这样就不会拖堂了。

课后的整理,让人头疼。以后可以每组选一个实验材料整理员,帮助教师整理、清洗实验器材。

·                

·               4.《洗衣服的学问》

《洗衣服的学问》是让学生动手洗衣服,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在对比实验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这课的重点是学会做不同洗涤用品去污效果的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用的洗涤用品。难点是学会控制变量。

洗衣服,学生一般都洗过,只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洗衣服。但洗衣服里究竟隐含了什么样的学问?有什么科学道理?学生没有想过,也没有自主探究的。所以这课很好地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洗衣服拿来研究,是很不错的一个探究主题,并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容易探究并不意味着很好探究。因为这节课中的对比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的量很多,如两种洗涤用品的质量一样多;稀释用的水一样多,稀释的水都是冷水或温水;所洗得污物布条一样大,污物的面积一样大……不同的条件就是洗涤用品不同。

要想在一个对比实验中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学生往往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所以,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的实验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让学生在第一个对比实验中先简单考虑到一些因素,不是很严谨地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实验。然后再增加洗涤用品,让学生再次严密地考虑因素,进行第二次严格地对比实验。

1.选用两种不同的洗涤用品洗同一种污物。

先比较洗衣粉和肥皂粉在洗油污时的效果。在实验前,让各组思考如何做到公平地实验,学生讨论之后,形成了共识:都用一勺洗衣粉和肥皂粉,都用一烧杯的水稀释洗衣粉和肥皂粉,都用一样的布条,都滴上油,而且都滴一样多得油……讨论好之后,设计好实验报告,学生都到实验台前领取实验材料。最后每组都实验结束,开始汇报。有的组发现用肥皂粉洗油污比洗衣粉洗得干净,而第六组却发现洗衣粉比肥皂粉洗得干净。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会那组有不同的结论?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人说了:“在用洗衣粉和肥皂粉洗相同油污的布条时,洗得时间要一样。我们组最先洗完了,我们发现是肥皂粉洗得干净。因为当把白色油污的布条同时放入洗衣粉和肥皂粉的杯子中时,我们发现放入肥皂粉里的那块有油污的白布,它上面黄色的油马上颜色就变浅、变淡,再过一会儿,整个油污就不见了,白色的布条很白,很干净。而放入洗衣粉里的那块油污的白布,它上面的油污也被洗干净了,但洗干净的速度很慢。所以我们得出了洗油污,肥皂粉比洗衣粉洗得快,那么效果就好。而第六组同学还在洗,我们洗得时间不一样,可能导致与我们不一样的结论了。”

第六组的组长慢慢站起来,说:“听了他们的汇报,我们这组在洗油污的布条时,没有同时放入两个烧杯里。先放进洗衣粉,后放入肥皂粉的。而且,看到洗衣粉洗得布条干净了,肥皂粉洗得不干净,就有人开始用手开始搓洗了。这样,我们就……”

原因找到了,我又问:“你们再仔细想想,在刚刚这个实验中,你觉得若想更公平,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学生这时就说开了:

“要同时放入布条。”

“都滴一滴油。”

“要洗得时间要相同。老师给我们统一计时,时间到,就全部停下。”

听到这儿,我说:“说的好!那么多方面都需要控制。这样实验才会更公平、更科学。我们再来做一次实验,更科学地进行一次对比实验。不过,这次我们要再增加点难度,增加洗涤用品——洗衣液和衣领净。还要增加污物——油污、菜汁、果汁、水彩颜料、蓝黑墨水。这里的污物,你们任选一种来进行实验。”

2.选用多种洗涤用品洗不同的油污。

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懂得了控制更多的变量,也会更加科学地去进行对比实验了。第二次提供不同的污物,学生就会更加懂得如何控制那些不变得量了。并且在第一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第二次实验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汇报,发现了

洗油污最好洗衣液。因为洗衣液洗得最干净。而蓝黑墨水最后用肥皂粉洗。因为肥皂粉洗得最干净。所以每种洗得用品适应的污物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学生通过这两次实验,不仅学会了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还学会了科学地去实验,获得了探究的喜悦,体验到探究的成功。

3.平行班的对比实验——水温不同影响洗衣效果。

在平行班教学的时候,我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对比实验。在比较洗衣粉与肥皂粉的去污效果的实验中,在603班,我为学生提供的是温水,603班的学生得发现是肥皂粉洗油污比洗衣粉洗得好。而给602班提供的是冷水,602班学生发现洗衣粉洗油污比肥皂粉洗得好。分别向这两个班提问为什么又有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发现洗衣服的水温不同也影响了洗涤用品的效果。可见洗衣粉看似一件平常小事,我们每天都要洗衣服,但里面却暗藏了那么多得科学知识。

这节课由于安排了两个对比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但有点超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实验时间控制好。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洗衣服的学问,也可以设计成两课时教学。

实验后的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要配备一个污物桶。这样倾倒的各种洗涤用品统一放置在污物桶里,一起处理。这样才不会污染环境。  

还有,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给每种洗涤用品贴上标签。学校的实验器材有限。洗涤用品都是用一次性杯子盛放的。由于时间匆忙,只用不同颜色的杯子表示各种洗涤用品,没有贴上标签。所以学生在实验时,还是不停问我哪个杯子放的是洗衣液,哪个杯子放的是衣领净。以后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1

2.《铁钉生锈了》教学反思

1.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在观察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了锈的铁钉,在602603班学生观察,都是从颜色、光泽、软硬等形态方面进行了比较,而只有601班第四小组还从铁锈是否是新物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这组学生发现了铁钉上的锈是与铁不同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我立即“喜形于色”地表扬了这组学生:“不仅仔细观察,还会联系我们刚学的第一课蜡烛变化里物质变化的知识,有了新的发现。这组学生真有一双慧眼,还会联系学过的知识,真厉害。赶紧给你们这组加颗星。”

说完,我就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给这组学生打了一颗星。(开学初,把每个班级按组分好,把评价表贴在黑板上,随时评价,并展示给学生看。)

这组学生看到这颗星,个个开心不已,其他组学生也羡慕,纷纷卯足了劲,比赛在课堂上,争取能打星。

2.督促学生观察,及时记录

铁钉生锈了,需要每天观察。我每天一下课,就在实验室,等着各组学生来观察、记录。刚开始,学生还需要我到操场上去找,喊学生来观察。慢慢的,学生习以为常了,就不需要我去寻找来观察了。这时,我就把实验室门开着,学生随时去观察、记录。(记录单按每个班摆放在实验桌上)

不到一天,铁钉在水里生锈的现象特别明显。三天后,在课堂上观察的时候,学生还发现,把放在烧杯里的铁钉拿到实验桌上观察时,经过晃动,铁钉上黄黄的锈落了下来,全部落在了烧杯底部,好像铺了一层“地毯”。

3.防锈高招“频出”

经过观察、学习,学生发现了铁钉在水里生锈的速度最快,在空气中速度慢,在油中更慢。由此当我提出如何防锈,学生纷纷根据铁钉生锈与水、空气有关,就提出了擦干水、镀膜、抹油等各种防锈高招。

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实验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学生能很快设计好实验方案,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学生没有想得周全。

·   1.《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在变化》是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这课的重点是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为了让学生充分探究,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通过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认识物质的两大变化。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蜡烛的熔化与燃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经过对小小的蜡烛的研究,来比较发现蜡烛熔化与蜡烛燃烧之间的不同,从而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两类:一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二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先发给每组一根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说一说蜡烛有什么特点。

生:蜡烛是白色的。

生:蜡烛易碎。

生:蜡烛可以燃烧。燃烧后会化,变短。

观察完后,让每组学生点燃蜡烛,观察蜡烛加热时、冷却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加热后,蜡烛熔化了,冷却后又凝固了。”

接着,再让学生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1.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2.把广口瓶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3.把白瓷碗或磁碟盖在蜡烛火焰上方。

各组实验结束后,汇报:

当我们第一次用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了一会儿,里面出现了雾气,又过了一会,有小水珠,很小。当我们第二次把广口瓶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后,广口瓶瓶口澄清的石灰水往下滴,变得浑浊了。当用白瓷碗盖在火焰上方,不一会儿,白瓷碗的底部变黑了。

之后让学生讨论:蜡烛熔化与蜡烛燃烧,这里蜡烛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梳理出蜡烛熔化,加热时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而冷却后又从液体变为固体了,形状发生了变化。在蜡烛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了、白瓷碗的碗底变黑了。引导学生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了物质的变化分成两大类,一类向蜡烛熔化一样,形态发现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就是像蜡烛燃烧一样,产生了新物质。这类变化表现为颜色的变化、产生起泡、发光发热等。

 这个实验,在602班上的时候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当学生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过一会儿,我在巡视时,有学生就向我汇报,发现杯子里有水珠。而在603班上的时候,观察了一段时间,我在巡视时,学生只说烧杯热了,没有发现有小水珠。我当时就很纳闷在602班明明这个实验现象很明显呀!在603班怎么就看不到呢?最后学生在汇报时,很忠实地记录了烧杯很热。

下课后,我看着603每组的实验记录单,反思:在602班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实验现象很明显呀!怎么在603班没有观察到小水珠呢?我一边收拾实验材料,一边想。原来602班用的烧杯是从实验柜里拿出的干净而干燥的,由于学校烧杯数量少,602班学生做第二个实验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的时候。我直接就用第一个实验里用的烧杯,用棉签在每组干燥的烧杯内壁里涂了一圈澄清的石灰水。而603班接着做这个实验时,烧杯不是干燥的了,所以学生就没有观察到烧杯里有小水珠了。反思之后,在给601班上课时,我赶紧把603班做完实验的烧杯用干抹布擦擦,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另外又重新找了6个广口瓶替代烧杯,把广口瓶内壁吐澄清的石灰水。601班学生继续做这个实验,学生又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了。看来实验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否则就给实验带来意外。

学生在实验中,能做到仔细观察,但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进行记录和语言表达。在观察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出现小水珠。学生在记录单上简单记录:里面有雾,有小水珠;瓶口有水;在汇报时也是简单地说出这些现象。不能准确地说:“烧杯的内壁出现了小水珠。”学生还不会用科学的“烧杯内壁”来表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只能用大概的或简单的文字来记录、汇报。所以,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尽量用科学规范的文字来记录,力求科学的严谨。

第二课时——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类以及拓展实验

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在新授时,先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探究,我们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而物质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蜡烛一样,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类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为了验证大家的学习成果。今天老师让你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说你的依据。将你们的判断写在记录单上。

从学生的汇报来看,有几组学把对“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归属于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依据是“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都发光发热。有一组组学生马上反驳“铁水变钢锭”和“水的三态变化”在变化时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仅仅是由液态的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钢。水也是这样由液态到固态、气态的循环变化着的。在表扬了这组学生之后,告诉学生判断物质变化的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如果没有新物质产生就属于形态变化;如果有,则是新物质的变化。而发光发热仅仅是新物质变化的一个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变化两个类型的依据。其实很感谢判断错了的那几组。因为他们的错误,让其他学生更理解了物质变化分类的依据。

在掌握了判断物质变化的依据之后,再次检验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我又安排了学生选作书中的6个实验。

看几组的实验及记录:

从学生的记录和汇报上来看,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实验分析的很好。尤其是601班第二组学生在做糖熔化实验时,能准确判断出这个变化是属于形态变化,让我很吃惊。因为在602603班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都判断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听了他们组的汇报,我立即表扬了他们组:“很会观察和分析。”

课上完了,还有很多遗憾。在对通过做实验分析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时,由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只选择一个实验来做。实际教学中,有的组很早就做完了他们组选的实验。纷纷到实验桌前,要求再做其他实验。幸好,我之前有着充足的准备,每一个实验,都按6组准备了材料。所以当学生提出要额外再做其他实验之后,我都一一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拿到实验材料后,开心地回到自己的实验桌开始实验了。虽然我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都能再做几个实验,但也由于每组学生纷纷到教师实验桌前领取材料,导致了课堂在最后时刻的一点“混乱”。所以,在其他两个班上的时候,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让每组都做一做这6个实验,让学生尽情地实验、分析……虽然有点超时,但学生多了一点实验的时间,多了一份探究的热情,多了一次体验、分析的时机……

 

·   5.《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

《地表的变迁》这课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通过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和迁移的。而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资讯——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壳部分,我国地质学家发现了来自地幔部分的物质,我国准备在全国云南等七个地方进行深度地质勘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的情况。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激起学生对地球变迁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风化和侵蚀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洋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在模拟风化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的是小石子,自制的铁架台,蜡烛,铁盒盖。用这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的观察与记录:

第一组:把石子放在铁盖上烧,然后放入水里,冒泡泡,最后石子变黑了,小了。

第二组:

第一次把小石子放在铁盖上烧5分钟,再放入水里,什么变化也没有。

第二次把小石子从水里拿出来,放到铁盒盖上烧,听见小石子被烧得“滋滋”响的声音,还冒出了很多小泡泡。烧了5分钟,再放入水里,水里冒泡。

第三次把小石子放在铁盒盖上烧5分钟,闻到石头被烧焦的味道。

我们组发现:石头变小了,还出现了裂缝。

第三组:被烧得滚烫的石头放入水中,立马被冷却,再把石头放到滚烫的铁盒盖上烧,就会发出滋滋的声响。

我们组发现:经过这番折腾后,石头明显缩小了。

第四组:

第一次烧了几分钟然后放入水中,石头“起皮”了。

第二次再烧时,就像倒油一样,有“吱吱”的声音;然后放入水中,石头起泡了,变白了。

第三次烧得时候,也是像倒油一样,石头发出了“吱吱”的声音,往外冒油似的;然后放入水中,石头不仅起皮了,还起泡,还发出热气。

我们组发现:石头上有裂缝,石头的外层就像起了一层皮,一碰就“脱落”,石头也变小了。

第五组:

第一次烧得时候,小石子上有一层薄薄的皮。

第二次烧得时候,有一点吱吱声,还有点破碎

在第三次烧得时候,小石子的边缘有一些小气泡。

我们组发现经过加热和冷却后,小石子有裂缝了。

第六组:给小石子加热时,冒黑烟,石头发出了“滋滋”的声音。上面还冒着水蒸气,随后,把小石子放进水里,水面变黑,石头上冒泡泡。

我们组发现石头经过热胀冷缩后,有裂纹。

各组的汇报中,经过三次的加热、冷却,我们发现小石子都有了变化。然后联系大自然中的风吹日晒等作用,使得地球上地表的岩石破碎的过程就是风化作用。让学生在经历了模拟实验后,学生更加理解风化的含义和作用。

在认识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就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的来思路,来引导讨论岩石破碎了是否就待在原地不动呢?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是风、水的搬运,使得岩石由一个地方到达了另一个地方。为了验证假设,组织学生做了侵蚀的模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托盘、沙子、纸棒、底部有孔的纸杯、水杯、水。

第一组:

当托盘平摆在桌面的时候,往有孔的纸杯里倒水,沙子没有流动。当在托盘的一角放一本书时,托盘倾斜了一点,再倒水,有些沙子往下流淌了,但不能到达托盘的底端。当再放上两三本书时,托盘倾斜的大了点,这时再倒水,沙子又往下流了,而且速度也比刚刚快了。当放上四五本书时,许多沙子都留了下去,速度快了。当放上六本书时,沙子全都流到托盘的底端,而且速度很快。

我们组发现随着坡度的升高,沙子被水搬运的速度就越快。

第二组:

第一本书的时候,一些很小的沙子被水带走了。

第二本书的时候,沙子被水冲到了中间。

第三本书的时候,沙子全部从原位被冲到了下坡的位置。

我们组的发现史坡度约稿,沙子流得越快。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泥石流的可怕。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以后要多栽树,防止泥石流的灾难发生。

第三组:

第一本书的时候,沙子没有变化。

第二、三本书的时候,水滴到沙子上会出现小洞。

第四、五本书的时候,沙子流到了托盘的中间。

第六本书的时候,沙子被冲到了托盘的底部。

我们组发现坡度越高,沙子被水冲得越快。

第四组:

没有放书是平面的时候,沙子湿透了,沙子有一点点往外移。

放一本书的时候,沙子往外流,但不明显。

放两本书的时候,沙子往外流了,流得较多。

放三本书的时候,水和沙子一起往外流。

放四本书的时候,水和沙子一起较快地往外流。

放五本书的时候,沙子已经流了一半。

放六本书的时候,沙子已经快流光了。

我们组的发现:坡度越大,越陡;水越多,越快,沙子流得就越多越快。

第五组:

一本书的时候,沙子一点儿也不会流动。

两本书的时候,沙子有一些流动。

三本书的时候,沙子的流速加快,可以到达最底端。

四本书的时候,沙子的流动比原先更快。

五本书的时候,沙子不断的往下流,几乎是畅通无阻。

六本书的时候,沙子流得非常快,一下子就流完了。

我们组发现:如果书本越多,斜坡越大,沙子流得就很快。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泥石流的可怕。我们要多栽树,防止了、泥石流冲走我们的家园。

第六组

没有放书是平面的时候,沙子不流动。

一本书的时候,沙子流动了十几颗。

三本书店的时候,又有许多沙子流下去了。

四本书的时候,流动的更快了。

五、六本书的时候,沙子全部流下去了。

我们发现斜坡越高,沙被搬运的速度越快。

学生们实验的很认真,记录的很仔细,汇报的很精彩。尤其是第五组同学在汇报时,我发现他们在观察的特别仔细,随着斜坡的增大,沙子的流速是“从不流动——有一些流动——流速加快——流动畅通无阻——沙子流速非常快”。这组同学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记录的非常准确,还用了“流速”这个词,非常精确。所以这组同学汇报完后,我就当即给这组加了一颗星。

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不仅在做实验,还在实验中体会到了泥石流的危害,感受到了植树造林对地球的保护。

通过这两个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了风化和侵蚀对地球表面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风化模拟实验中,有的组的学生在加热时,把蜡烛碰倒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实验中的安全。在模拟侵蚀实验中,本来是想从平面——斜坡——斜坡逐渐增大,这样让学生发现随着斜坡的增大,沙子的流速也在加快。但在实际实验中,有的组的没有做平面的实验,直接放书本开始增加斜坡的坡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指导,让学生学会更加科学地实验。

·                

·         4.《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难点是模拟火山喷发。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我们用土豆泥番茄酱来模拟。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记录。

看学生的记录

第一组:我们组发现“番茄酱溢出来了,土豆泥也鼓起来了。这表明了火山快要喷出来了。

第二组:先冒出了白色的烟雾,中间部分鼓鼓的番茄酱都溢出来了。

第四组:岩浆(番茄酱)往外溢。地球(土豆泥)的内部的颗粒往外扩散。

第五组:我们组发现火山就像心跳一样,在土豆泥也就地球内部中心点跳,过了一会儿后,岩浆(番茄酱)向四周扩散,火山就要喷发了。

第六组:一开始土豆泥不动,先是冒出白烟,过了一会儿地球(土豆泥)开始震动,然后冒出黑烟,岩浆(番茄酱)慢慢的变红了,最后往外面溢了出来。

停止加热后,土豆泥和番茄酱凝固住了。

学生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有的组先做完实验,在汇报时还补充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会慢慢凝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发现高层的建筑会最先倒塌,平房或低矮的建筑会最后倒塌。当让学生谈谈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学生马上就说往空旷的地方去,有的说地震时先躲在课桌下,然后再往往走,还有的学生现学现卖,告诉我们尽量住在低层建筑里。有的学生在下课后就对同学说,回去告诉我爸妈买房子千万不能买高层的了。

这节课通过模拟实验,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但也有一些遗憾。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由于学校没有酒精灯和三脚架,我选用了蜡烛和自制的铁架台来替代。让家人在工厂里自制的铁架台,是根据一整根蜡烛的高度做的,在燃烧过程中,蜡烛变得越来越短,而自制的铁架台的高度不变,燃烧一会儿后,蜡烛离铁盒子越来越远,铁架台上的铁盒子受不到加热。学生为了刚好地加热铁盒子,他们干脆用手捧着蜡烛,提高蜡烛的高度,给铁盒子加热。这样很不安全。同时不利于学生观察。还有的学生没有带来铁盒子,用易拉罐等铝制的盒子替代,这种盒子在加热时间长了后,会变软。这样也很不安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规范,实验的安全。

·          

1

1

·   3.《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发霉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我们这儿是江南水乡,每年的梅雨季节特别明显,特别是今年的梅雨季节的时间很长。学生都有很深的感受,也很想知道霉是什么样?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

在为学生提前准备模拟火山喷发的材料时,我发现土豆泥特别容易变质、发霉。这样的温度,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刚榨出来的土豆泥,马上就会变色,过了一会儿,颜色会越来越黑,一个晚上就会完全变质,两天后,黑黑的豆泥就长出了一层霉菌,有黑的、浅红色、肉色等各种颜色,学生看了都高兴坏了。有的学生用手摸一摸,还有的学生凑近闻了闻。

我正在为学生用馒头做发霉的实验而发愁(因为馒头发霉的时间长,不利于学生观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以,在上这课的时候,我立即把设计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换成了用土豆泥来做实验。换成土豆泥,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实验,还观察到发霉的土豆泥上的霉菌有那么多的颜色。

土豆泥发霉实验做完后,学生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实验室里有股怪味。后来,我赶紧把这些霉变的土豆泥处理了。以后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及时清理实验材料也是必备的一项科学素养。

·                

1

1

·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

在认识了《地球的表面》之后,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探知地球的内部。

在《地球的内部》一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

1.    猜测暗盒里物体。

2.    模仿鸡蛋的结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出示三个密封的暗盒,分别装了粉笔、钥匙、沙。当提出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学生们都提出了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的方法来探究暗盒里的物质。学生在探究、验证,讨论科学家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推理出科学家也是借助这些方法来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

在引导学生阅读书上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学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让学生切开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在比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后,又再次安排了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个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采用在规定的5分钟之内,比一比哪组做的模型最漂亮、形象。学生在制作时,我发现学生采用了揉、搓、捏等各种方法,选用各种颜色,制作出了多样的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小小的橡皮泥就在学生的指尖飞舞。

有的组选用了三种颜色,通过一层一层的包裹来制作,切开后,简洁明了地展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

有的组选用了三种以上的颜色,通过一层层的黏贴,展现了平面的地球构造模型,并将地壳、地幔的上下部分区分开。

有的组把地壳部分用各种颜色来表现大陆、海洋、森林……地核与地幔又用其他颜色来表示,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看着各组的汇报和展示,真是很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动手、合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

教学中的不足是学生带的熟鸡蛋,有的学生并未完全煮熟、煮老。所以当当学生用小刀一切,还没有切开,软软的蛋黄就流出来了,污染了实验桌。我赶紧让这个学生把这个鸡蛋立即吃掉。这个学生还很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吃,最后让这个学生在教室外面吃完,进来上课。这是对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没有充分的预想到。所以在另一半学生布置带熟鸡蛋时,一再强调一定要把鸡蛋煮熟、煮透。

·    

·   《做酸奶》教学反思

《做酸奶》这课通过做酸奶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细菌是一种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在上这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制作酸奶。但实际上却很少有学生去做。问学生原因,更多的是家长不配合,不愿意给孩子们原料,不想让孩子们瞎折腾,把好好的鲜牛奶和酸牛奶浪费了。学生告诉我妈妈说想喝酸奶,到超市去买,何必这样做?

得知原因后,我把教学设计调整,先学习、认识细菌,通过图片,认识各种细菌及特点;模拟细菌的繁殖活动,体验细菌繁殖速度快;最后引导学生阅读资料,交流细菌的“功”和“过”。

学生掌握了有关细菌的很多知识,也对细菌很感兴趣。但我总感觉这节课“教”的多,学生在被动地“学”,学生真正想知道细菌是怎样繁殖等活动。所以学生真切的感受不够。就是缺少做酸奶的探究活动。

下课前,我想到9月初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我和同事买了许多新鲜的葡萄,制作葡萄酒。而葡萄酒就是利用细菌的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灵机一动,临时把新鲜的葡萄拿出来,告诉学生制作葡萄酒的方法:

1.先把葡萄用清水冲洗一遍,然后把葡萄全部放在大脸盆中,完全浸泡在水里,撒一两勺盐,用淡盐水浸泡20分钟。

2.用淡盐水浸泡完后,再反复用清水洗净。

3.把洗干净的葡萄,摘去一个一个葡萄蒂,然后盛放在漏勺中,沥干水分。

4.把沥净水分的葡萄装入玻璃瓶中,最后按照一斤葡萄二两白糖的比例,放入白糖,封存好,放在阳台上,等两三个月就有葡萄酒喝了。

学生一听用葡萄酿酒,一个个兴奋不已。我告诉学生买一斤新鲜的葡萄,放入二两白糖,按照酿葡萄酒的步骤,每天观察,做好记录,直到让家长享用美味的葡萄酒后。

过了几天,就有学生向我汇报:

“白糖化了,有水了。”

“葡萄上长出了‘白毛’”。

“有的葡萄身上开始有缺口,瘪了。”

“葡萄上的‘白毛’不见了。葡萄开始萎缩了,一瓶葡萄只剩半瓶,但水明显多了。”

“瓶里的水变色了,一种淡淡的紫红色,就像是葡萄脱掉了自己的外衣,在瓶子里洗澡。”

“凑近瓶口闻,能闻到甜甜的葡萄味,还有淡淡的酒香味。”

“我忍不住打开了瓶盖。啊!真香!要不是妈妈拦住我,我肯定会用手指头蘸一点,尝尝!”

听着学生们这么真实而丰富的汇报,我和学生们一起开心地乐着。我和学生们约定,等葡萄酒完全酿好,我们一起到班级里进行品酒活动,看看谁酿制的葡萄酒最好喝、最醇厚、最好看。学生们一起大声说:“一定!”

这节课里学生酸奶没做,我并未就此而责备学生,更没有放弃探究活动,而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根据我们这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便宜而又新鲜的葡萄进行酿酒活动,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收获。不仅认识了细菌,同时在长时间的观察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本节课的不足学生课前对细菌资料收集不足。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便利条件。学生对这方面的课外书也读得很少。所以,在课堂上,我说的多,学生说的少。我教的多,学生自己学得少。今后,我要多做准备工作。我可以将事先收集的细菌的知识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菌知识在全部汇报。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细菌的知识,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                

·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水滴里的生物》是六上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本课的重点就是观察、认识微生物。观察微生物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而学生也是首次接触显微镜。所以,本课的难点就是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学生知道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时,都兴奋地笑着说:“啊!显微镜是什么样的?我要好好看看。要仔细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在向学生仔细介绍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之后,发放洋葱表皮细胞和南瓜细胞的观察片,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或者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在观察时,我不停地巡视。有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小组成员都按顺序地一个一个地去观察,并且都很认真地观察。学生每当透过显微镜看到洋葱表皮细胞时,都一脸高兴地说:“看到了!看到了!有许多小点!啊!太有意思啦!”

有的组还没有看到,组长急得满头大汗,在着急地调试着。这组学生有几个等不及,就到能观察到的组去观察了。我准备过去调试,还没有走到,已经有机灵的学生过去帮忙调试了。嗨!还真像老师一样在那儿一板一眼地调试着显微镜。我站在边上,很是欣赏地看着,没有打扰这个学生。不一会,这组就能看到了。

后来,又从我们自制的“小水塘”里,取了水滴,滴在载玻片上,学生又一次欢呼着去观察了。不一会就听到学生,惊喜地说:“看到了!有很多小黑点在动!”

学生一边欣喜的观察,一边还突发奇想,有的捉到一只蚊子,也放到载玻片上观察,有的还悄悄地观察自己的头发……

看到学生观察的意犹未尽你,本来是一节课的内容,我又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继续观察各种微生物。

学生在观察时不仅记录观察到的生物,还记下了自己观察的感想。看,有的组这样写道:

“啊!我们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巧妙的东西。”——603班第四组

“显微镜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看见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东西。”——603班第六组

“微生物的世界可真有趣!”——601班第六组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纪律。每当有发现,学生就惊呼,吸引了其他学生的注意,惹得班级学生一起涌向他,学生在教室里到处走动,影响了上课的纪律。

其次,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有的通光没有调好,有的在调节时不细致,导致看不到或看不清图像。还有的同学在等着观察时,站在显微镜的前方,影响了光线。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获不少,自己也对一些环节重新思考了一番。

“海洋>陆地”这个活动中,教材上用方格纸和世界地图,让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要比陆地面积大得多。在之前试教的时候发现:有的格子里面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学生就不清楚该放在哪一类了?学生们都能数出海洋的格数多于陆地,但是得到的确切格数却有着多种不同的答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就用一个小游戏——看看右手拇指在哪里?替换了教材上的这个活动。但是这个游戏实质运用到了统计方法(如果累计抛地球仪的次数足够多,经过计算能够得到:海洋的次数/总次数≈71%,海洋在地球表面所占的面积越接近),这对二年级学生很难理解,绝大部分学生在乎是否能够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没有意识到它的实质。如何把趣味性和学科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去思考。

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替换了教材上原来的大气层这个内容。之所以这样设计一个方面是为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前面一个环节已经学习到海洋与陆地,这时又折返学习大气层,不免感觉有些突兀,内容上没有一定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大气层对于二年级学生还是比较抽象的,它存在于地球的表面,这和学生理解的地球的表面这个概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出于以上两个原因的考虑,未设计学习大气层这个内容,而是围绕“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这个主题对这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设计。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使用量筒演示,演示过程中出现了容积和百分比的表述,和韩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提到了此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字没有具体的概念,这个内容过深了,当时只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的多少就可以了。对教材的处理、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要更为细致全面,应该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除了这两点,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低年级学生语速、语气还可以更贴近他们、评价语可以更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等等。

发现不足、正视不足、改善不足,争取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在《登月之旅》这一课,应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交流、自主探究第一,利用图片展现月球环形山与地球陨石坑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为在地球环境下模拟月球环形山奠定基础。

第二,在把沙子倒入盘子后,应轻轻摇晃,使沙子成水平状,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

第三,引导学生确定模拟对象,即沙面模拟月面;石子模拟流星或陨石;手电筒光模拟阳光;丢石子的动作模拟流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行动;以保证模拟实验目的明确,观察有效。

第四,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同一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第五,在遮光条件下用手电筒照射石子坑,看到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也更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环形山,这样引导观察更有效。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反思

一、充沛放手 倡议自主

本课在预备的进程中,我一直放手让先生自主学习,搜集少量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在搜集材料的进程中,先生不只理解了本课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少量的课外材料,使先生的知识储藏量大大添加,并且培育了先生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气。

在教学“四季成因”的进程中,我一直以先生为主体,教员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适时给予点拨,先生在课件的演示进程中,归结、总结,并最终内化成本人的知识,用精练的言语概括出四季的成因。

尤其是在先生理解8大行星的时分,让先生充沛感遭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汇报材料的进程中体验成功。

二、运用多媒体化繁为简

教学进程中课件的运用,能使教学难点分解,先生更容易掌握。

太阳系离我们较悠远,大少数先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接触相关的知识,所以,单凭课堂上有教师单粗纯的解说,先生很难了解。但是有了课件的运用,一切就不同了,先生可以直观看到悠远的太空,走进太阳系,用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去审视茫茫宇宙。激起了先生的学习兴味,使难以弄懂的知识,一下子就被先生看法了。

如:“四季的成因”的知识,单调、没什么吸引力,但先生在教师课件的演示进程中,不但理解了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状况,还

能用言语本人归结出四季的成因,成为课堂的亮点。

三、课内涵伸 树立材料库

“教是为了不教”,先生课堂上理解的知识是无限的,40分钟之内,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让先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办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气。

所以,在课前我充沛布置预习,课序幕我又协助先生寻觅解惑的办法,并应用多媒体的手腕树立“材料库”,为先生更好的学习搭建平台,使先生对迷信课一直坚持探究的积极性,在小课堂中孕育大智慧!

四、人文评价突显特性

关于先生而言,教员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给先生以自信,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力图结合所教内容,运用突显特性的人文评价。

如:本课的教学都与星星有关,水星是太阳系中运转最快的行星,被誉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我把它送给给我们带来材料的同窗;金星异乎寻常,在金星上看日出,西升东落,我把金星送给答复成绩出众的人;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被比做宙斯,是威望的意味,把他送给成绩答复的最威望的同窗。结合各个行星的特点,关于先生的表现停止“对症”评价。

《星座》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该课设计结合星座科学知识,范作中出现了许多色彩鲜明,造型可爱的星座联想形象,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设计教学时,我查阅了大量网络资料,并且参考了教学参考书和别的老师的教案,进行总结、分析、组合、提炼,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了几套教学过程。首先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引起学生情趣,导入课题,然后用仙后座的星图连线进行联想,让学生初步掌握星座联想的规律,又出示蝎子的写实照片与图标对比,让学生理解图案设计的原则,最后示范,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绘制方法。

  在仙后座星图出示让学生连线时,我没有深入提问,让学生说出具体的形象,就让他们上台绘画,结果画的不怎么样,没有起到示范作用,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启发作用。在此处应该先老师讲出自己的联想,画出一个范作,再让学生说,画。教学环节设计的不错,在具体操作时候应该加以丰富,完善,让它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出示真蝎子照片和美化后的蝎子图案时候,我说让大家看看他们有何不同,在学生对比后,进行总结可以分类加以更详细的说明,如形状改变,可以有些地方变粗,有些地方变细;颜色改变可以更加随意,结合画面需要或者和谐或者对比;如何拟人化,可以加上大大的眼睛,画上人一样的嘴唇或者添加类人的面部表情。

   最后总结时候,我虽然让小组挑选出优秀作品贴到黑板上,我自己评价的比较多,应该适当的请一两位同学讲讲自己的作品,说说别人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在认识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字,震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边。除了教材中介绍的“银河系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发现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这些资料外,又补充了一些前两节课星空教学中提到过的星座距离地球的距离,如天鹰座的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天琴座的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这两颗星之间也距离16光年。学生听了感到无比惊讶,没有想到看上去近在咫尺的星星相隔却是如此遥远,一下子深深感受到太阳系的渺小,宇宙的辽阔无边。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更重点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 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中国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了解中国将在今年发射“神舟七号”,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教学反思

人们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宇宙,并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地球以外有生命吗?谁也说不清楚。《地球以外有生命吗》这课就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去探索“外星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不是要让学生探究出什么结果,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对于外星上有没有生命,人们一直都在不断猜想他们的存在,科学家感兴趣,小学生同样很感兴趣。有的学生看过不少关于外星人的科幻片、动画片,这些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都是外国人想像出来的,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想像力的国度,所以要给学生想像的空间去描绘心目中的外星人,教师重在鼓励,这也是本课的重点。但想像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对于此要求不能过高,主要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参与、有没有创造性。

查阅资料的技能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基本掌握,只是熟练程度有些差距。他们已经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很多有关“外星人”方面的信息,有的比教师知道的还多,但这些都没有确凿的证据,甚至很多是虚假的,因此需要让学生有依据地推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信息,知道外星上有没有生命还是人们的一个假设。

课上,学生能依据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但是由于学生预先没有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仅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所以课堂氛围不够热烈,学生没能放飞想像的翅膀。

-

-

更多相关推荐: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师大一中张红菊地理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反思一地球和地球仪gt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

五一《地球仪》 教学反思

地球仪教学反思温水镇中心小学秦素萍地球仪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地轴和两极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的内容课堂容量大而且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抽象难度大很多地方需要老师讲解我教学设计的主线是由复习地球的大小引入地球...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稿)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说...

1.1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2了解地球仪的特点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20xx-20xx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3)

地球和地球仪1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横溪中学张黎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20xx-20xx学年度七年级地理上册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1)

地球和地球仪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品社教学反思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一节品社课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走下课堂的那一瞬间我的第一感触是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永远是最考验人最磨练人的舞台在上课之前我首先进行了目标定位继而锁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了...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反思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行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也...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和教学反思

14地球的内部圈层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并写出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并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锻炼归纳整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