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语文版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4.5.4

项城市新华学校西区七年级语文组 总第9-13课时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张继昌 沈丛丛 审核: 张红振 时间:20xx年2月27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内容以及诗词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五课时

课前积累:

思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杂诗三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春景: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盂珠》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自研自探。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4、理解句意,体会诗句。

三、互助释疑(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成果展示(课件展示)

展示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展示二:

结庐:盖房子。 人境:人世间。 南山:本课指庐山。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气:气象,景色。 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相与:一起。辨:辨别,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喧:吵闹的声音。佳:美好,秀丽。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展示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展示四:

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起来。在东篱旁边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郁郁葱葱的庐山,境与意合,有悠然自得的兴趣。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此时此地的隐逸生活有真正的意趣,想辩说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表达。

(1)作者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原因何在?

明确:诗人自问自答,意味深长地说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境?

明确:悠然自得、闲适自在。诗人采菊东篱,有如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自己的房屋周围,篱笆旁边,辛苦而又喜悦的种下一棵棵、一排排的象征着隐士高洁品质的菊花,到了秋天,他的劳动有了成果,看到各种颜色盛开的菊花,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终于找到了归宿。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醉其中,仿佛诗人完全融化在这妙不可言的人间美景里,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苍翠无比,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不仅写了傍晚的山色,夕阳落山之美,“佳”更是作者的内心体会,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美丽的山色中生活感到舒适、惬意、满足。

(3),"悠然见南山"的"见"改成"望",好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4),诗人分明已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在这几句诗中已告诉了我们他将何去何从,可诗人为什么会在结尾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呢?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更无需言语表达。

(5),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

七、巩固反馈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

(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悠然见南山"的"见"改成"望",好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二、自研自探。

1、了解作者

2、字词积累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4、理解句意,体会诗句。

三、互助释疑(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成果展示(课件展示)

展示一: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展示二:

①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

④残夜,夜将尽之时。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家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展示三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展示四:

句子翻译。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旧年尚未退去,江上已有勃勃春意。写给家人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送达家里?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体会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诗人借写景表达自己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和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明确:点明了自己是客游在外,点出了全诗的情调氛围。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4).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明确: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个实景,一个实感,把江南残冬而早春的景色推到了极致。

+-(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写了诗人淡淡的乡愁。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明确: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乡愁人人有,是人的情感归宿。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

七、巩固反馈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解释字词

次———————潮平-----------------风正————旧年————————

残夜————---------乡书————————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研自探。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字词

3、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4、理解句意,体会诗句。

三、互助释疑(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成果展示(课件展示)

展示一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展示二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前——向前看。

念——想到。

展示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展示四

1、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2、诗歌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赏析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第四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自研自探。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4、理解句意,体会诗句。

三、互助释疑(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成果展示(课件展示)

展示一、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诗歌秾丽新奇,词近旨远,在唐代诗坛上别树一帜,有“长吉体”之称,著有《李长吉歌诗》。

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冲出敌人的包围,杀的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展示二:

摧cuī 鳞lín 角jiǎo

黑云:语意双关,既指黑色的浓云,也用以比喻敌军

展示三: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展示四:

1、整体感知《雁门太守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十分具体而动人的人物形象。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2、《雁门太守行》主要描绘了哪两种场景?

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写出援军半夜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接着写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

3、 《雁门太守行》首联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一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是描写了一幅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在景中叙事,极言敌方兵临城下,来势汹汹,而且其兵力强大,人马众多,就像黑云一样,遮天盖地。其作用是:烘托了守城将士的杀敌热情,也预示着一场恶战将要到来。

4、理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报效朝廷定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1、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

2、《雁门太守行》主要描绘了哪两种场景?

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的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写出援军半夜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接着写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躯报效国家的豪情。

第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研自探。

1、了解作者及体裁

2、字词积累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4、理解句意,体会诗句。

三、互助释疑(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四、成果展示(课件展示)

展示一、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散曲是元曲的一类(元曲包括杂居和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

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展示二、

涯yá 瘦shòu

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展示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示四、

1、整体感知《天净沙.秋思》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天净沙.秋思》开头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孤寂的心情。“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的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对比,更加引发了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出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了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3、《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秋”“夕阳”相对的景物分别是什么? “秋”----枯藤

“夕阳”----昏鸦

4、“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思是否一致?请做分析。

是一致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天涯游子之悲。

5、分析后两句的内容

这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1、填空

(1)、李贺是( )代人,字(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 著有( )

(2)、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 )。元代著名( )、( )、( )。( )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 )

2、解释词语

黑云:

昏:

枯藤:

3、理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报效朝廷定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小学姓名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例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小学语文作文优秀教案(附范文)

感受善用工具的魅力分享百年名校的资源小学语文作文优秀教案附范文一本次作文较好的进行表扬1请好的同学读自己的作文2全班同学认真倾听说说这位同学的作文好在哪儿举出具体的实例是那个情节还是3对他的作文你觉得还有什么地...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乌鸦喝水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具准备小矿泉水瓶...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乌鸦喝水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字词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悟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3懂得遇到困难要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教具准备小矿泉水瓶...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下他混混个手嗡坐手铁像夜这出出酿微渐有最亮兴着们落了着霞起蝶嫩了眼儿像牛和年份于的的一红亲逼赶多寻子片层一的清雪的着个嗡遍眨老了儿起霞种舒名计样几小般舒里平藏戴里做朋于牛撑土都婉树眨春青从向的发儿了天白清俏的花...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学论文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来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

小学语文教案--作文专题改写篇

教学目标作文专题改写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改写作文扩写缩写续写和改写是小学阶段作文中常见的几种练习形式它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作文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几种练习形式是分别要在扩缩续和改字上下功夫尽管在写作上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敦煌市转渠口镇吕家堡中学张红宇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室必不可少的途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经人到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内容摘要据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我们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有趣的作业呢作为语文...

《我喜欢的水果》作文教学设计

我喜欢的水果作文教学设计贾淑霞教学理念作文课堂的教学尤其要具有儿童的生活特性让课堂成为生活的再现让作文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表达欲望的源泉我要让生活中真实的桔子把孩子的思维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