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活动册中的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则能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笔者在安排教学过程时主要参考了它的精髓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修改和补充,使教学和学生探究过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通过现象的观察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器材准备]

每人一个放大镜、二人一组的光具座以及蜡烛、老式照相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两种透镜,你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呢?

生:可以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

生:在太阳底下,拿着透镜,能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

师:请看图,你能说出有关凸透镜的名词吗?

生: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

生: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

F左右各一个),

生: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生: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师:我们把焦点的位置成为一倍焦距处

师:如果焦距是15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30厘米处我们可以叫做什么呢?

生:两倍焦距处

师:两倍焦距处,我们就用2F表示,左右各一个

师:我们用2f表示两倍焦距

简明扼要的回顾一方面复习了上一节课有关透镜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倍焦距处(F)和两倍焦距处(2F)两个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重要的分界点,为下面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出铺垫。

2、引入新课:

师: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如果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手举放大镜示意)

学生活动一:手拿凸透镜看书上的字

生:字变大了,

生:字正立的,

师: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如果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

生:凸透镜能成像

生: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正立的

师(多媒体):凸透镜能成像     放大      正立

师:凸透镜只能成放大、正立的像吗?

学生活动二:拍照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老式座机,请若干组同学上台,一位同学坐在相机前方,一位同学观察座机后方用红布遮着的毛玻璃,教师提示学生转动旋钮调节到毛玻璃上看到非常清晰的人像,然后其他学生轮流看。

生(兴奋):我看到了XXX,变小了

生:我看到了XXX头朝下

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凸透镜还能成缩小的像

生: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

师(多媒体):                缩小      倒立

师:你能用手上的透镜中看到缩小、倒立的像吗?(教师用手上的放大镜作暗示)

生:我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同学时,她是倒立而且缩小的。

生:我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老师,您是倒站的,小小的

生:我看顶上的日光灯,是缩小的(其他同学们也用透镜看顶上的日光灯)

师:你们认为这个缩小的日光灯像是在透镜的哪一侧呢?

生:在日光灯那一侧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让这个像出现在毛玻璃上呢?

生:不能

师:想一想,刚才照相时人和毛玻璃在镜头的同一侧还是两侧呢?

生:两侧

生:老师,日光灯的像在桌子上了(学生无意中把透镜对着桌子)

生:我们透过透镜看到的日光灯像其实是在透镜的这一侧,老师对吗?

师:很对。

通过两个学生活动和学生自主发现,揭示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不同的像,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顺利出现打下了良好基础,可谓水到渠成。

3、提出猜想

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

生:凸透镜成像不同情况是什么造成的?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动手的情况,你认为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可能跟所观察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是不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远的时候,所成的像就是倒立的、缩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近时,所成的像就是正立的、放大的

师:猜想很好,但还需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是否正确。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

生:凸透镜、观察的物体、光屏

师:要研究距离,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刻度尺

师:观察的物体用什么好呢?

生:最好是亮的,会发光的

生:点着的蜡烛

生:亮的灯泡。

4、实验探究

老师出示光具座并介绍(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以及暗示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以移动的)、蜡烛,凸透镜f=10cm。

师:今天我们的实验需要全班同学分工合作

教师分配任务:

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分3个小组,每个小组组长一名(负责监督和汇报),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实验数据)。

每个大组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不管用什么方法。每个组命名为放大组、缩小租、倒立组、正立组。

师:我们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那么像到透镜的距离可以称为什么呢?

生:象距

师:象距我们可以用字母v表示

师: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记录此时的物距和象距,你会记录吗?

生:物距就是蜡烛到透镜光心的距离,象距就是光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可以从光具座刻度上读出来。

生:像必须清晰的。

教师出示小黑板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取出学案)

师:完成你的任务后,把你组的数据记录在小黑板上。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点蜡烛、移透镜、移蜡烛、移光屏,观察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有的组像在光屏的边缘,或像是模糊的,

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回答: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指导读数,让数据比较正确的小组将数据上黑板填写。前三大组同学基本上5分钟内都完成了实验并得到了数据,然而正立组同学始终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

教师要求其他三组同学也来试一试,同样也无法完成。

师:看来,我们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那么把光屏拿掉,通过透镜看,同学们能不能得到正立的像呢?

学生拿掉光屏,开始调整透镜和蜡烛的距离,透过透镜学生终于看到一个放大的正立像在蜡烛的同侧。记录此时的物距,但象距无法测量。

师:我们把这种能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把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虚像,正立的像无法用光屏接收,这是什么像?

生:虚像

师:其实老师在这里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正立组。(学生恍然大悟)

师:刚才我们前三组同学都在光屏上找了的所要求的像,这些都是什么像?

生:实像

师:有什么规律吗?

生:正立的像是虚像,无法用光屏接收

生:实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缩小,但都是倒立的

教师并没有按照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就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实验方案,而是简单的提示了所需的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将原来完整的实验分解成四个单独的任务,并不强调具体方法,目的:1、降低实验难度,节约实验时间;2、学生在完成小任务时,本身就具备了实验的所有要素;3、正立组这一不可能任务的实验设置,使虚像和实像的概念在学生矛盾冲突中非常自然的得出。

5、数据分析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每组同学都得到了一组数据,请看小黑板,一组数据可能看不出规律,现在所有的数据都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距应该有些什么规律呢?

生:凸透镜所成像的放大缩小、倒立正立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倒立时物距大,正立时物距小,

生:缩小时物距大,放大时物距小

师: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发现成缩小像时,物距都要比20cm大,

生:成放大像时,物距比20cm小,比10cm要大。

师:还记得吗,我们实验的凸透镜焦距是多少?

生:10cm

师:两倍焦距呢?

生:20cm

师:同学们能不能在结论中把它们说进去呢?

生:当物距比两倍焦距大时,像是缩小的、倒立的,是实像

生: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时,像是放大的、倒立的,也是实像

生: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像是正立的、放大的,是虚像

师(多媒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我们如果用符号表示物距的话,我们可以把同学们归纳的结论表示如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f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无法用光屏接收)

师:我们能不能再看一下成实像时的像距,有规律吗?可以用符号表示吗?

生:当物距大的时候,象距就小,物距小的时候,象距就大

生:当u〉2f时,f〈v〈2f

当f〈u〈2f 时,v〉2f时,

师:那象和物体像不像在捉迷藏啊。

实验探究过程节约下来的时间主要用于此时的数据分析。充足的讨论时间保证了分析的完整性,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得到锻炼和鼓励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前期的铺垫和准备多在这里汇总应用起来。

6、知识延伸

师:根据我们分析出来规律来看,如果物体刚好放在2倍焦距处,也就是u=2f时所成的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像呢?同学们猜猜看

生:等大、倒立的实像

师:是这样吗?为什么不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呢?

学生再次开始动手实验

生:在光屏上成等大、倒立的像,我们的猜测正确

生:物距是2f时,象距刚好也是2f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动画模拟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学们在整理一下今天我们学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大屏幕演示,教师用鼠标拖动蜡烛从远处向透镜移动,此时蜡烛的像也随之运动)

7、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课,请你谈谈有哪些收获?

生:……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

1) 思考题:照相时想让拍得人像大一些,镜头应该离人近一些还是远一些?

2)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3) 实像不用光屏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吗?此时的像在透镜的哪一侧?

三、教学反思

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照u>2f、2f>u>f、u<f的顺序进行实验,而是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f三种情况像的变化完全根据数据整合后的分析得到,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缩短了学生实验时间。从而使学生后续的讨论、分析数据时间得到了保证。

(3)第三组实验: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习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第二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案 例 分 析

针对这节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前仔细的做了一遍实验,感觉效果很好,心理暗自高兴,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上课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即同是透镜,为什么成像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激发学习的探究欲望,为动手实验打下伏笔。

在探究时,把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个大组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大组分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命名为放大组、缩小组、倒立组、正立组。,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f三种情况像的变化完全根据数据整合后的分析得到,降低了学生实验的难度,缩短了学生实验时间。从而使学生后续的讨论、分析数据时间得到了保证。

为了探究的有序、有效,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方案后,进行组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也实现了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探究的目的;为了探究有理,我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实验评价、“实验反思”,在信息的处理中,在学生的自省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理性。反思结束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样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

一节课的时间在学生充满好奇、惊讶、兴奋、满足的表情中结束了,经历了亲自动手实验,他们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分析能力和创造

性思维能力。在新的理念下,一名教师正应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中培养能力。我们应该这样做。也正在这样做,要做就做好。

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兴趣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对于具体问题也可以适当展开。如在分析论证过程中,我适时提出思考:当u=2f,v=2f时,那么1/u+1/v=?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结论,这样做即深化知识体系又与高中知识适当衔接。在教学实验中对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增加了以下的实验要求:把蜡烛向上和向下移动时,像将怎样移动?如果将蜡烛的火焰遮住一半,像将如何变化?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满怀期待和好奇的心理的驱动下,做完了附加的实验,并且很兴奋地向教师汇报了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的反应有所不同。这节课基本能使学生接受的内容,对一些学习特困生收效却不大,这也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也是我今后用心钻研的地方。

在本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况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中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钻研和探究,创造更好的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自主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出结论,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能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木兰县东兴镇满天学校

李燕玲

2008.12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木兰县东兴镇满天学校

李燕玲

2008.12

公开课:

凸透镜成像

木兰县东兴镇满天学校

李燕玲

2007.11

更多相关推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一学生分析1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3学生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4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声学光学等知识对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反思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gt教学反思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要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分组实验我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这节的实验教学进行实验前我先用一个凸透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模拟了一下这个实验将蜡烛看作成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反思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gt教学反思精彩时刻本节课是quot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quot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物理组张基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是透镜及其应用一章的重点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本节是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从...

WL8-033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编号WL8033物理导学案设计编号WL803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的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

山东省惠东县白花镇第一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粤教沪版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反应灵活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进行问题探究2学法指导对学生而言对凸透镜...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集体备课教案

屏山县金江初级中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NO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123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设计,内容附图。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