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0 文学作品阅读

时间:2024.5.2

考点10 文学作品阅读

1、(2010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 明

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清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 ,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 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囚出对“龙”“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 20xx年第2期)

(1)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阅读全文可知,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第4、5、6、7自然段,重点阅读这几段,筛选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概括时一定要简练。

【答案】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②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理解句意要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①句中要重点理解“大写”的含义,以及“墨水”“汗珠”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指代。②句关键是抓住比喻修辞理解,清明失去灵魂,即失去了它的内涵。

【答案】①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

②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

(3)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所用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通读全文。标画出涉及对比的地方,综观可知,这些对比都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比。对比凸显了现实社会的浮华、堕落,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纯美文化的向往和眷恋。

【答案】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遗憾、惋惜。

(4)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求探讨对逐渐淡化的传统文化的态度。考查分析和探究的综合能力。从文章看,作者充满了对过去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欣赏,也确实让我们感觉到过去人们的善良民风的淳朴。而实际生活却追求浮华,舍弃内涵,与崇高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从这个角度谈看法容易有话说。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谈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 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

2、(2010南昌联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里的天鹅

林清玄

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味。

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自由的飞翔吗?

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的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1)“事实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概括。理解词语的含义离不开上下文内容。在孩子提出问题后,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真相,这个真相的内容就在下文中,即现在天鹅不会飞的原因。

【答案】现在天鹅不会飞的原因:人们有意缩短了水面的起跑距离,使天鹅无法起飞,久而久之,丧失了起飞能力。

(2)文中说,看到天鹅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试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联系所在的文段可知,本来会飞翔的天鹅,现在却向游人乞食,它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是会飞的,这让作者感慨万分。

【答案】天鹅曾经自由飞翔于天空,但现在却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怜可叹。

(3)谈谈你对人心里的“天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分析。本题答案主要涉及文章的第11、12、13自然段,认真阅读,不难发现人心里的“天鹅”是个比喻,指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但这和现实中的“天鹅”一样由于某种原因而丧失。回答此题时,直接从三个自然段中筛选合适的语句组合答案即可。

【答案】人内心本有着自由的思想和无穷的创造力,就像天鹅本有着自由飞翔的能力一样,但都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从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飞翔的能力。

(4)文中写到了道元禅师的诗,请说说引用这首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作者写道元禅师的诗之前,文章已经鲜明的呈现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引用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升华了本文的主题。具体解答时,从诗的内容入手即可。

【答案】引用道元禅师的诗,进一步说明鸟飞翔于天空,鱼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这才是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3、(2010芜湖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步棋

许 行

绿冠擎天,清风徐来,树下,豪与一老者对弈,观者如堵。但鸦雀无声,无敢妄议者。忽一少年过此,无意间一搭眼便断言:“再一步便定局矣!”

豪与老者一惊,抬头见少年面若敷粉,唇如涂朱,潇洒倜傥,甚是不俗。豪不为怪且甚喜,遂与搭言:“敢问公子亦嗜此道?”

“偶尔消遣。”

“老翁已走华容,是擒是纵,全凭先生之一步棋了。”

豪是当地棋坛高手。艺高胆大,善走险着,每每击其不意,以一步棋而定全局,人称“一步棋”。对少年之言甚中下怀,拱手揖坐,邀与对弈。

少年名杰,幼受祖传。棋多诡谲,变化无常,擅破旧出新,以奇致胜,也有“一步棋”之称。

今日两强相遇,异着迭出,精彩纷呈。大令围观者眼目一新,不断暗中叫好。杰看来已使尽全身招数,但最后终不敌豪,为其一步绝棋所败。豪哈哈大笑甚为得意,对杰连称“高手,高手!”此时此刻,与其说是称赞他人,莫如说是炫耀自己。

杰少年老成,声色不动,连说:“惭愧,惭愧!”并问,“还能令小子再学一局乎?” 豪忙说:“当然奉陪。”

开局前杰似无意中忽然提出:“能否下一赌注,以助棋兴?”说时颇有几分羞涩之态。 豪冷笑说:“君一过路之人,可身带重金?”

杰似被激怒。稍一沉吟,愤然从臂上脱下一镶金之玉镯,乃极难得之祖母绿,而以黄金衬里贴边。往棋盘上一放,金玉生辉,熠熠夺目。豪大惊诧,观者亦眼一亮,交头接耳,啧啧有声。

杰说:“重金虽无.但愿以此为注。”

豪对此玉镯万分喜欢,心想这真是天赐。遂指身后之豪华宅院,大言道:“愿以此宅院连同其中财产和妻妾为注。”

杰见此似有惊讶之色,但略一踌躇,便说:“既然先生如此,小子再添一赌注。” 豪问:“何物?”

杰说:“现已无身外之物,倘若败北,愿以此身与君家终生为奴。”至此两人之赌注也算旗鼓相当,无可反悔也。

开局后,豪借上局之余威,求胜心切,运子不久,便思用其绝步再度置杰于死地。怎奈此局已非上局,杰对豪逼人之凶棋,虽神色紧张,却偏偏在侥幸中一一化解。其运子则以守为攻,以缓待急。有时竟似无心而走些漏步,先是舍弃一炮,豪未敢轻取;后又放掉一马,豪仍未动。观众未明理路,都替豪惋惜,而为杰捏一把汗。最后杰车入虎口,亦有悔色,但已落子只好认了。至此豪已有轻蔑之意,前后左右精察细算一番,觉此车不能放过,吃它之后便有一步致胜之棋。孰料车甫入口,忽生巨变,仅只一步便被杰双马逼宫,踹老帅于蹄下,他的胜算恰恰晚了一步。豪顿时面若死灰,汗如雨下,仰天长啸:“我一步棋,栽了!”声入云空,悲惨动人。

豪的宅舍和财产杰均收了,唯妻妾杰作为奉送请其带走。

豪走时,杰掏出玉镯双手相赠:“棋上为敌,棋下为友,既然君家喜欢,权以此留念吧!” 观者都一惊愕,甚感杰少年豪爽,赢个精湛,赠个义气。豪稍一迟疑,接过玉镯。熟视良久,猛然把它摔碎在对弈的石桌之上,大呼:“好个奸徒!还欲令我以此相欺他人乎?” 盖玉镯乃一赝品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xx年第1期)

(1)少年杰用了哪些诱惑手段,使棋坛高手豪于顷刻之间倾家荡产的?请分点概要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小说以时间为序,思路明晰,我们只需沿着文章勾画筛选出与引诱相关的语句即可,筛选后进行归类总结。

【答案】①以身诱:“面若敷粉,唇如涂朱,潇洒倜傥”,以貌美博豪好感,“终身为奴”,以身作注拨动豪之贪欲。②以镯诱:以宝物使豪智昏。③以棋诱:一搭眼就断言“再一步便定局矣”,这是故意卖弄;“邀以对弈”,“使尽全身招数”竟然输掉,这是诱敌深入,赌局之中更是步步示弱,最后却一招绝杀。

(2)小说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试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绿冠擎天,清风徐来,树下,豪与一老者对弈,观者如堵”一句。 ②“盖玉镯乃一赝品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要求比较明确。所谓语言表达的角度主要指句式、用词、修辞、风格等。本句主要是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和凝练的语言风格。②关键是结合该句在文章结尾的特殊位置进行分析。本小说以此举结尾,发人深省,引人思考,让读者瞬间感觉到杰是一个怎样的人,揭露杰与豪对弈的

真实目的。

【答案】①半文半白,语言非常简练;整齐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②揭示事件的真相,点明杰的性格特点。

(3)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杰与豪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这篇小说短小精悍,杰和豪的性格跃然纸上,非常鲜明。结合二人的语言、行动,特别是二人对弈的过程,可以看出杰诡计多端,狡诈阴险。而豪则不够谦虚谨慎,但输棋后能顿悟,也难能可贵。

【答案】杰:狡黠(狡诈)。豪:自负(自大)、能及时觉悟。

(4)小说的题目叫“一步棋”,有什么含义?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说说,小说给自己怎样的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和小说寓意的理解和探究。一步棋作为本小说的题目,在行文中出现多次,文章结尾最后的“一步棋”却输掉了整个宅院、全部财产和妻妾。这都是豪无法抵御诱惑、自负的必然结果。人生如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另外,也可以从杰的角度去思考。

【答案】一步棋,表面是指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决定胜负的那一步棋招,实际是指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启发:从豪的角度来说,做人不要有傲气,要能抵制住诱惑,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杰的角度说,不要以阴谋诡计去算计别人,做人好厚道。选一点谈即可。

4、(2010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见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品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

可能看见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冈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二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人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的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人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选自《美文精粹》20xx年第6期)

(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域在②③④段,第②段主要写朋友劝说我到作协工作,寻求更好的位置,第③段则是对第②段内容的反驳,第④段写出去旅游看“被他人的眼光品尝过的场景”。这是奔走和张望的内容。

【答案】外出谋生或发展,参加被规定的旅游程式。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内容方面,一片落叶,作者已经赋予它更丰丰富的内涵,即对一种宁静生活的代称,②形式方面:即首尾照应。

【答案】“一片落叶”是作者区别于社会俗情的富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宁静、悠远的思想境地。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

(3)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认真阅读第⑥自然段,结合上文内容,可以知道,人的野心就是要谋取更高的位置,不停的奔走和张望,获取更多的信息。结合第⑥段中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的句子,可以分析得出“传统的空间意识” 应该是与此相反,即旅行。

【答案】“人们的野心”指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熟悉世情,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或指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传统的空间意识”即类似于弥补履历的旅游过程中的“心满意足”。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探究。本题属于半开放性题目。从文章第二段可知,我们应该习惯凝视,不要去奔走和张望。从第六段可知,我们应该发挥想象的能力。从整篇文章看,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等。只要意思对即可。[来源:学,科,网]

【答案】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凝视周围的世界(生活习惯);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或者不随同流俗,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

5、(2010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卷葵

徐 风

写下杨凤年这个名字,就感觉一团清朗的气场姗姗而来。她脚步轻盈,身影婀娜,从头到脚没有一点尘世的污垢。她眸子明亮,眉宇天真;一双手藏在背后,像一对交叉的问号。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可惜,今天的我们只能用想象来勾勒它们。春天飞舞的柳枝,

修篁挺拔的摇影,都可以配作那双妙手的伴娘,那手,唯独不作优雅女儿态的兰花指,也不似添香红袖里的抚琴拨弦。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众说纷纭的紫砂史料只要提到杨凤年,口气便一律变得恭敬,在嘉庆、道光那样的旧封建时代,对一个女流,那多不易。其实她只留下一把壶,一把叫“风卷葵”的壶。

想当年,父母早殁的杨凤年跟着哥哥到宜兴来。宜兴的窑场是火焰之场,凤年一见到了那些五光十色的陶器就有感觉。那时,阳光正以瀑布的方式倾斜而下,在那些陶器上铺陈出诗意的斑斓。多可爱啊,凤年能感觉到它们鲜活的眉眼,听到它们欢快的呼吸。哥哥彭年替陈曼生大人做的紫砂壶,出得窑来,一个个那么安稳、端庄,像官人那样衣冠楚楚。凤年记得,那些壶的壶样,多是曼生先生一笔笔画来,许多个秉烛之夜,哥哥总是在按图制壶,不敢有半点懈怠。曼生大人有时会冷不丁地出现在他们低矮的窑头小屋,有一次,他看到了凤年在哥哥的作坊前随意捏的小壶,一向持重的脸上居然有掩饰不住的兴奋。他发现了一股鲜活的灵气,而相当多的紫砂艺人只有匠气,只会刻板地模仿,而杨凤年不然,....

他鼓励凤年做一把足以气死男人的好壶。

一百多年后的某个初夏的下午,为了写作本文,我沿着蜀山古老的窑址一带,去寻找杨氏兄妹可能留下的生活痕迹。当年,这里一望无际的阡陌上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远远望去就像大型团体操一样地排山倒海,让人感到那是一片充沛的气场。如果杨凤年每天经过这里去窑场给哥哥送饭,走进那片汹涌的向日葵地,她该作何想?特别是有风的日子,那向日葵们婀娜起舞,飘然欲仙。任何一个有点艺术潜质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下,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在风中舞动的葵花,像跃动的火苗,多么强烈地烤炙着凤年的心。试想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杨凤年若有所思地举起了一块泥,她眼前那种风吹葵叶的动感活灵活现挥之不去。如果不把那种欲罢不能的钻心般的感受表现出来,她还不如去死。

这一块紫砂泥,融入了一个紫砂女的心性。“风卷葵”的诞生,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用任何一种鲜活的灵性文字来描述这样一把壶,都会存在某种难度。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奔放不羁的形体语言。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表现葵花在一刹那的灵动之感,所有的线条都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神采飞扬的状态。一个紫砂艺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把他的才情和灵性全部化入壶中,并且能够和谐地体现于壶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根线条清朗而有韵致。吾即壶,壶即吾,壶吾合一,融会贯通。从这一意义上说,横空出世的“风卷葵”是对筚路蓝缕的中国紫砂的一种拯救。

关于杨凤年,紫砂史上记述她的笔墨虽然恭敬,但少得近乎吝啬,说来说去她到底是个女人。她的生卒年月也不详。最后她嫁给了谁,生活得如何,至今没有人找到翔实而可靠的记载。我想,任何“演义”式的文字,都将是对她的极大不恭。值得欣慰的是,“风卷葵”一壶历尽沧桑,最后由民国陶瓷实业家华荫堂先生收藏,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此壶献给了国家,现存于宜兴陶瓷博物馆,成为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膜拜之圭帛。

(1)请分条概括“风卷葵”这把紫砂壶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答案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五自然段,勾画相关的句子,如“一种奔放不羁的形体语言”、“ 线条都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神采飞扬的状态”、“ 他的才情和灵性全部化入壶中”、“ 每一根线条清朗而有韵致”、“ 壶吾合一,融会贯通”等,然后对此分类整理,分条列出即可。

【答案】①外形奔放不羁;②线条自然生动,清朗而有韵致;③内涵深厚,与制作艺人合而为一。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发现了一股鲜活的灵气,而相当多的紫砂艺人只有匠气。 ....

【解析】本题考查读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它处在第三段中。仔细阅读第三段,结合“只会刻板地模仿,而杨凤年不然,他鼓励凤年做一把足以气死男人的好壶”这句话回答“匠气”的含义。灵气与匠气相对,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回答它的内涵。

【答案】“灵气”是指大胆创新、自然随意、充满才气和灵性的创作灵感;“匠气”是指刻板模仿、按图制壶、严格按预定方案制作艺术品的工匠做法。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在风中舞动的葵花,像跃动的火苗,多么强烈地烤炙着凤年的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题目已经提供了分析的角度,即从修辞和效果两个角度分析。比喻的修辞易于辨认,然后结合句意说出其表达的效果即可。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凤年心中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与激情。

(4)作为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在文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探究。首先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展开丰富想象的语段。然后分别结合内容说明其妙处。想象的内容主要涉及第1、3、5自然段。

【答案】①紫砂史上关于杨凤年的材料不足,想象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②作者想象杨凤年的手,想象宜兴窑场陶器的外形质地,使文笔生动,摇曳多姿,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③作者想象当年风吹葵花的情景,想象杨凤年制作陶器时的图景,还原历史场景,想象合情合理,便于读者了解当时的情况。

6、(2010江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史铁生

20xx年,你外公尚未成婚,在E州做刑警。他师父,刑警队长老路,正要退休。那年E州出了件大案,简单说吧,恐怖分子要在机场、车站搞一次连环爆炸。警方所知仅止于此,所幸抓获了一名嫌犯——据线人的情报,此人还是主谋之一。欲救万千无辜于危难,务必得从他嘴中掏出更多线索,这任务就交给了路队和你外公。

嫌犯果然顽固,任你千条妙计,他自一言不发。审问多日,师徒俩气得肝疼牙痒,仍无所获。嫌犯倒嚣张起来:“杀了我吧,这是你们唯一能做的。”老路拍案道:“我们能做的还很多!”嫌犯冷笑,继而闭目养神。

师徒俩出了审问室,在天井里抽烟。老路说:“这样下去咱非输不可。”二人抬头仰望,空中仿佛滚过隆隆巨响。老路说:“碰上这号不要命的谁也没辙。”二人低头默想,似已见那血肉横飞的惨景。

突然,老路把烟头一甩,盯住你外公说:“就不敢给他动动刑?”

“虐囚可是犯法的呀,师父!”

天井里半晌无言。谁都明白:审问失败最多算你无能,若动刑,麻烦可就大了,就算上级睁只眼闭只眼,新闻媒体也饶不了你!

外公蹲在角落里,很久,冒出句话:“师父,您说,这小子肯定知情吗?”

师父就笑:“你是想,这两难局面会不会还给咱留着个缺口?”

天井里一无声息。谁都明白:真正的麻烦并不在媒体,而在良心——一边是法纪严明而置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一边是知法犯法却有望拯救万千无辜于危难。

半天,外公又说:“师父,您说上面这情报??准吗?”

师父又笑:“你不过是把缺口换了个部位。”

外公还要说什么,老路打断他:“甭说啦,老弟,有缺口还怕没部位吗?比如,动刑就一定能奏效?违法,就不能不走漏风声?唉!早年我有个老同事,也碰上这么个局面,左右无路,便一枪把缺口开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天上云飞风走,七月天,天井里竟冷得人发抖,可是那老同事的灵魂留连未去?老路的神情渐趋坚忍,焦灼的目光却平缓了许多。

他站起身,拍拍你外公的肩膀:“老弟,找个好人结婚吧。别的事交给我。”

“师父,您想干吗?!”

“不干吗,今晚先去睡个好觉。”

第二天外公一上班就听说,昨夜,那个顽固的家伙终于开口了。外公顿觉不妙,忙去找他师父。老路已被停职。上级的好意,让你外公去拘捕路队。师父仍然坐在那个天井里,据说自审问结束后他就没动过地方。见你外公来了,他伸出双手。外公不忍,流泪道:“师父,您的良心是完整的,可我算什么?”师父说:“老弟,甭瞎想。要是不给我判了,咱这事就还算不上完整??”

(选自《新华文摘》20xx年第24期)

(1)面对路队及我外公的审问,嫌犯表现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人物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小说体裁特点。从文章第二段可知嫌犯的具体表现,这为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做了铺垫。

【答案】①嫌犯表现顽固、嚣张。②这样写突出了审问工作的艰难,为下文路队在审问没有结果的情况下选择刑讯逼供的审问方法埋下伏笔。

(2)老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多处暗示了老路的选择,请举两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要分析老路这个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他的言行。老路面对顽固分子,果断动刑逼供,却让外公睡个好觉,最后接受处罚。整个过程体现了敢于奉献,勇于独立承担责任的形象。

【答案】①老路是一个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敢于冲破原则,勇于牺牲和承担责任的老刑警。②A.“老路的神情渐趋坚忍,焦灼的目光却平缓了许多。”这一处的神态描写,暗示了老路内心已作好了选择。

B.“老弟,找个好人结婚吧。别的事交给我。”这一处语言描写,说明老路选择独立承担起审讯任务。

C.老路给外公讲起早年的老同事的故事,目的是阻止外公采用刑讯逼供的审问方法,而准备独自承担。

(3)老路心目中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小说的结局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处:外公不忍,流泪道:“师父,您的良心是完整的,可我算什么?”师父说:

“老弟,甭瞎想。要是不给我判了,咱这事就还算不上完整??”第一个“完整”是指为了人民的安危不顾个人前程,采取逼供,审问成功的善良之举。第二个“完整”指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应接受惩罚,老路也不例外,这样才能真正的维护法律的公平。老路心中的“完整”便是第二个。第二问,要求分析结局的深刻含义,其实就是分析完整和受罚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老路心中的完整是:为了拯救千万无辜于危难,明知自己的选择将会受到处罚,牺牲自己的前程,也要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触犯了法规、原则,就要安然接受处罚,维护着法规、原则的公平性。

这样的结局是一种遗憾,它告诉人们在追求人生完整的过程中是需要牺牲的,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原则、法规面前需要有冲破的胆量和勇气,完整本身就是一种遗憾。

7、(2010黄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兮,水兮

李 红

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天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大泽,想像当年那位落魄避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徒,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像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裳”,“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河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

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缘至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作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选自《山东教育》20xx年第12期)

(1)“水兮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①内容方面:水的深刻含义,即一种纯净的精神品质。②形式方面:题目“水兮,水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

【答案】①水兮,水兮,形成反复,感情浓厚,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②以水作为全文的叙事和抒情线索。③兮字增强抒情性,也暗含所写内容与屈原有关。④本文的“水”不仅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借以赞颂文人单纯、执着、质朴、纯净的精神品质。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①句中殉道者指屈原,整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了屈原的精神内涵将永垂不朽。②句处在第6段中。他们始终老舍等文人,他们的肉体虽然死亡,但是他们的人格却保持完美。这是作者对他们的高度评价。

【答案】①屈原以生命为代价,追求精神的自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广为传颂,百世流芳。②文人们不能接受侮辱,不能苟且逢迎,不能同流合污,而像这样死去,捍卫了人格尊严,使生命趋于完美。

(3)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人称改为第二人称在第三段中,仔细品读第三段,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对话和交流,拉近了距离,更显亲切自然,使行文活泼

【答案】运用第二人称,直接与屈原交谈,亲切自然。既易于深刻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又便于抒发对屈原的景仰之情。

(4)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联想,联想的人物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现代,作者联想到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联想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本文通篇联想。想到了屈原、王国维、顾炎武、陈天华、老舍、朱湘等文人,这些人都与水有关,都选择了死亡来追求人格的完美。作者由此来赞扬他们以及他们的高贵的精神品质。

【答案】这些人物的共同点:质朴、纯净,对精神世界执着追求。联想的目的:赞扬他们不苟且逢迎、不同流合污,宁愿用死来捍卫生命尊严的精神,对恶浊社会强烈谴责。

8、(2010宝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xx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话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旧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渍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 叶××

19xx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xx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xx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夸张的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紧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泡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远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

签字也真实无讹。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曹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瘸腿又老实巴交的羊倌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目。19xx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透进来的光线照出曹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碜,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空洞地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粲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千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憨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xx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敏锐的感悟,既真实地表现了历史生活,又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小说主要塑造了老旺这个人物形象。

B.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这再次证明瓦村“历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也说明大家都想像老旺那样“发财”。

C.小说三次提到19xx年的羊叫声在瓦村回荡,反复渲染,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尤其是结尾“19xx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拓宽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堪称神来之笔。

D.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同样丰满而感人。

E.小说作者时而借景抒情,时而直抒胸臆,小说的语言跟着流动、跳跃起来;词语的移用,新奇的比喻,俯抬皆是,小说满含着诗化的特色,散发出艺术的魅力。

【解析】选C、D。A、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两个:老旺、曹老师。B、“这再次证明瓦村‘历

史上是一个弹痕累累的地方’”分析不当,“寻找历史的破洞”不是寻找弹洞,而是想像老旺那样从破墙洞里找到有历史价值的物件;“也说明大家都想像老旺那样‘发财’”也有些分析偏颇。E、没有“直抒胸臆”

(2)小说中的老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老旺的“破棉袄”的穿着,朴实的语言和生活状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朴实憨厚不难看出。他把2000元钱给学校,足见其善良、感恩。

【答案】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拿出政府补给他的其中的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同时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开头和结尾处写到了曹老师领学生打柴。开头明确指出“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挑到镇上卖了弄点钱。”由此衬托出那里的贫穷落后。结尾处事老旺提到的,“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由此可知,文章写打柴为老旺捐钱作了铺垫。另外,写曹老师领学生打柴,首先体现了曹老师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答案】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贫穷;②为小说结尾老旺捐款作铺垫;③为了刻画曹老师这个踏着老一辈的足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为改变瓦村贫穷落后面貌,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4)小说结尾写老旺“把2000块钱送给学校”,有人认为这是刻意拔高,不够真实,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既可同意,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答案】观点一:这样写是真实的,没有刻意拔高。①每当老旺看见“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他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从老旺性格发展来看,捐款之举顺理成章;②“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思情俺们忘不了”,捐款之举也符合老旺(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憨厚质朴、知恩图报(包括对政府信守诺言的回报)的性格特点;③捐款之举与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分开不的;④捐出2000元,“留下的那几千块,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 观点二:这样写不够真实,有些刻意拔高。①老旺家境极其贫困,从现实性看不捐款更

合生活真实;②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从

瓦村这一社会环境看,民风并非淳朴无瑕,因而处在这一环境中的老旺的捐款之举就有些不

够真实;③从构思来看,这种捐款的结尾形式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雷同较多,因而此文

章显得有些拔高人物。

9、(2010蚌埠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途 中

梁遇春

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

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你坐在位子

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

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

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

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

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

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

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

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

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

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的。一条的路你

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

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pàn,“入泮”指考

中秀才,编者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

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可见个个的路都是到自

由的路,并不限于罗素先生所钦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

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

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③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

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豁然地接受自

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

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

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

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④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到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

⑤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上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1)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作者把旅行的人们对自然的了解与我偶然的发现自然的美作对比,突出偶然的通过走路发现的自然才会深印在心坎里。解答时,首先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结合文章作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对比

②作者用旅行的人们“精神是紧张的”、所看的多半是“名闻四海的死景”,与得之偶然的、“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形成比照,突出强调“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意在说明“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这一观点。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这句话处在第二段中,是作者在分析完坐在车中观察世界后写出的。从文段的前半部分看,作者非常赞赏这种观察生活的方式,句子说“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是指许多人没有好好把握在车中,船上和人行道上仔细观察生活的机会。这句话把车中,船上和人行道比作三张入场券,解答时要注意这一修辞的运用。

【答案】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没有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的习惯而虚度岁月。②用语风趣、幽默,意蕴深沉。

(3)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提,认为不可偏废,文中却说“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原文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本题的答案主要涉及文章第二段,仔细阅读,找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解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本身的提示“依据原文作答”,也就是说答案可以到文中筛选组合。

【答案】①在作者看来,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心灵因此可以获得永久的自由;② 而读书只是间接地了解人生,那些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无法体悟人生的真谛。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你对这一观点如何评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举出事例,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观点的分析和评价。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因此要珍惜这条道路的开端和结尾,特别是学会享受途中所见所闻。这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基本观点。至于评价,要积极向上。所举事例要恰如其分。

【答案】观点:人的一生都是在“途中”,我们不管结局如何,在途中就要细细鉴赏人生的趣味,享受人生的自由。

10、(2010福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的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自己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文中百合花以人的头脑思考,以人的口吻说话,以人的举动行事,它充满了灵性、大智大慧。

B.本文多处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如以杂草、蜂蝶、鸟雀的不屑与嘲讽的态度,以及 后来人们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的情形来反衬、突出百合的形象。

C.百合花身为下贱(原先长得和杂草一样),但心比天高(要开出美丽的花朵),由于它痴心不改,最终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生命的辉煌。

D.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意在赞扬百合花具有坚贞不屈的笃定和坚持,欣赏它具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

E.文章发端于一株野百合,结束于漫山遍野开放的野百合。可见文章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历

经艰辛、成就自我的生命故事,而且是揭示万事万物弱势崛起,强势保有的普遍规律的哲理寓言。

【解析】选B、D。B项,“后来人们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的情形”不是反衬,而是映衬;D项,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意在表明人们为百合花开这从未有过的美而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2)本文采用寓言体式,文中的事物多具有象征的意义。请分别说出他们的象征意义。 ①百合——

②山谷、断崖——

③百合谷地——

④野草、蜂蝶——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中重点词语的象征意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两段可以看出百合花具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等。而嘲笑百合花的野草、蜂蝶则是指普通人。“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由这两段我们可以知道山谷、断崖是百合偏僻的生长环境,喻指充满艰辛的社会环境。无数的人在百合谷地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百合谷地是百合执着追求的结晶。

【答案】①百合花象征着积极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努力、历经艰辛后的成功。 ②山谷、断崖象征充满世事艰辛的社会。

③百合谷地象征经过奋斗而创造出的一派新天地。

④野草、蜂蝶象征俗世众生。

(3)文中的百合是作者思想的具象,作者借以表达他丰富的生命感悟,揭示了若干为人处世的哲理。请分点阐述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和启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意象的寓意的分析。感悟和启迪是百合优秀品质的集结。因此回答此题重点还在于分析百合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事业的成功,生命奇迹的创造,发端于信念的确立,然后是执着一念的守望,矢

志不渝的坚持。

②成功需要证明,要敢于用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③要不懈努力,不骄不躁,不断提升自我。

④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奋斗,取决于尽心尽力为理想而不懈的努力。

11、(2010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

“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

“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

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酊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

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 ‘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不仅是为了钱,还为了出名,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B.“放心吧,错不了!”儿子的语气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却又不容置疑,表现出他少年老成、世事练达。

C.“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反映了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猎奇心理而不惜歪曲事实的社会现象。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同时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含泪的幽默中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E.小说叙述的虽然是一个貌似荒诞的故事,但却折射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

【解析】选B、D。B项“少年老成、世事练达”错误,应该是“无知和麻木”;D项“肖像描写”错误。

(2)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筛选和概括。通读全文,筛选涉及父亲心理变化的语句。“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这使我愕然”“ 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分析这些句子,概括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

【答案】当听到儿子在写回忆录时,父亲感到心里甜丝丝的;当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还要同父亲商量应该写几次时,父亲感到惊愕;当听到儿子荒唐的解释时,父亲感到愤怒;当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可挽回时,父亲无可奈何。

(3)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爸爸最值钱”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拟写的妙处。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表达效果方面,②从小说主题方面。具体解答时,要分条列出。

【答案】①标题将“爸爸”与“值钱”巧妙地搭配,具有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②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儿子为了一万美元把父亲的形象加以歪曲的故事,“爸爸最值钱”精练地概括了这一内容。③小说反映的是在唯利是图的社会中金钱至上的灵魂的腐蚀:对人性的扭曲。“爸爸最值钱”揭示了这一主题。

12、(2010湘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

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革。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着,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音淌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

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的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1)联系前几段的内容,谈谈你对第5自然段“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这句话的

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这句话本身是反问句,意思是静默中的惆怅不是一种美。第二,联系上文内容看,“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 怎么也看不见那种.......

生机和灵气”“ 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这些句子体现了悲伤和凄凉,因此不美。

【答案】作者并不认为这种“静默的美”就是真的美,因为它“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因为娜日斯老阿妈的去世,心中悲痛、惆怅,所以黄昏的景色也是静止的,深沉的,凝重的。

(2)从全文来看,第2自然段中“我失去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主要是联系下文马头琴激扬的弹奏。可以筛选其中关键句,“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着,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 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分类概括这些内容便是我所失去的东西。

答案要点:乐观与顽强,爱的感悟,自由和欢乐,生活的灵动和激情。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马头琴的黄昏”这个标题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内涵的理解和分析。全文大量篇幅都在写巴音图老阿爸黄昏拉响马头琴的情景,表现了巴音图老阿爸乐观顽强,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精神状态。

答案要点:“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一语双关)。既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又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4)请具体探究这篇散文的主题及表达技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的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文章后部分,也就是我在黄昏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受巴音图老阿爸的影响变得乐观振奋,突出表现了草原人民的充满激情的乐观生活态度。从整体看,全

文前后两部分情绪基调迥然不同,惆怅与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后者。在具体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

【答案】文章通过描述“我”在一个黄昏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的经历,表现了“我”的心情由悲痛、惆怅转而变得乐观、振奋的过程,歌颂了顽强、充满激情的、“享受生命”的草原人民,抒发了对生命的爱,对未来的信心。

表达技巧要点:“欲扬先抑”;前面的悲寂惆怅与听琴后乐观振奋的对比;巧用比喻和双关,如“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13、(2010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山流水

梁相斌

柔丽的清水,挟裹着温和的春风,环绕着苍白的巨石,在峭拔的山谷中汩汩流去。置身于这至刚至柔的境界,最易神思遐想。

我爱华山之险奇,慕其雄伟,经常上华山。但我在几个月的忙忙碌碌后,顺着山路拾级而上,往往不为登山,而为偷点清静,享受华山另一种情意:温柔。奇雄中的温柔更令人陶醉。因此,很少爬到山顶

青山翠谷中的悬崖绝壁上,那倾天而挂的瀑布,犹如华山见到知音,向我倾泻纯真的情感。苍松古柏点缀的峡谷,曲直雅幽,那潺潺流水,情意绵长。 夕阳西下,绚丽的霞光抚摸着崇山峻岭,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流向远方。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本来,山谷无路,但它们千百年奔流,淌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槽渠。眦目难视它们如何凿石,但千年后回首,那河槽却真实地留下了它们劈山开道的奋斗历程,一切都在不意间。

常有人形容事物坚如磐石,而华山小溪克而过之,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细细观察,恍然若悟,原来它们始终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任凭风起云涌,时序更迭,矢志不移地从高山流向天涯海角。

我曾在长江、黄河上泊行,曾与金沙江、怒江相晤,曾在漓江、大运河上履足,但我却独钟于华山小溪。华山小溪天生丽质,情意绵长。清风中,水的轻柔更使华山巍峨雄壮。华山大多数小溪藏于深涧,草石掩蔽。常人只赏其壮,而无视山中之水。近前方知高山流水,更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忽略好多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

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情长。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华山之溪流清亮甘甜,独坐溪间“脱俗”石,远离喧嚣,丢却烦恼,闲望行云流水,心

随清风飘逸。

每次上华山,必独立溪流,静享安适,虽只片刻,但却记忆永远。

(1)作者喜爱登华山的缘由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者喜爱登华山的缘由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二段,

认真阅读,很容易找出的。

【答案】①爱其险奇,慕其雄伟,②为偷点清静,享受华山溪水的温柔。

(2)文中两个画线语段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余辉中的溪水,遇碎石吞而食之,从容不迫;遇巨石,不为所阻,环其身而汇,又平静地

流向远方。在陡峭的峡谷中,蹦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

手法 : 作用 : ②一位疆场豪杰在激战后的战场上,沐浴夕阳,痴望家乡,那威赫的形象掩盖了英雄的儿女

情长。而英雄的思恋情结怎不动人心弦?

手法 : 作用 :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所用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①句,由“吞而食之,从容不迫”“蹦

蹦跳跳,一路吟唱,虽路途艰险,仍载歌载舞”这些短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描

摹水的动作、神态。然后结合拟人的一般作用来分析即可。②句,理解本句要结合上文进行。

上文内容是写华山,此句以“将军”比华山,生动形象,且动人心弦。第②句的手法回答为

联想、虚实结合也可以。

【答案】①手法:拟人。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华山溪流从容、平静、欢快的情态,表现了

作者对华山溪流的由衷喜爱。②手法:类比。以“将军的威赫形象”比华山的雄壮,以“将

军的儿女情长,思恋情结”比华山溪水的情意绵长。(或答“联想”、“比喻”、“虚实结合”、

“以虚写实”并作简要分析,亦可。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雄伟华山中这似乎不起眼的溪流实际上是很动人心弦的,溪流的天

生丽质、情意绵长,更衬托出华山的雄伟高大。(意思对即可)

(3)在本文中,“高山流水”具体指华山溪流。华山溪流具有哪些美好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中重点意象的特点的筛选。通读全文,勾画出体现华山溪流美好品格的语句,整理归纳,然后分条列出即可。

【答案】①温柔,情意绵长。②从容不迫,平和娴静。③不畏艰险,执着向前。④乐观(欢快轻盈)。

⑤以平常心,待平常事,从不寂寞,从不烦恼。⑥天生丽质,情意绵长。⑦含蓄不露。⑧清亮甘甜。

(4)从末段看,作者每次“独立溪流”时都有所感悟。这些感悟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生感悟和启迪的探究。解答此题可结合华山溪流的特点组织答案。从文章内容看,可结合文章第5、6段回答。符合文意和题目要求即可,但意思不可重复。

【答案】①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等这些柔性的品格力量,与那些崇高伟大的品格力量一样,值得人们的关注和赞美。②温柔、从容、执着、快乐、含蓄若与崇高伟大融为一体,则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③应学高山流水,以温柔、从容、执着、乐观、含蓄的心态对待人生,以平常心待平常事。④从容不迫、踏实不懈的奋斗历程,一定会让人生足迹更加清晰,更加美丽。

14、(2010开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摸。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最大的拍节。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是岁岁枯荣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③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了。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⑦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

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辽阔的秋,悠长的冬,遥远的春,我要一连跨过,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有改动)

(1) 联系全文看,题目“苦夏”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含义的理解和筛选。答案要点集中在第1、5段,仔细阅读,标画出涉及含义的句子。如“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非常酷烈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等等句子由此可以概括“苦夏”的含义。

【答案】“苦夏”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无尽头的暑热;(2)人在夏天默默坚忍的苦斗;

(3)苦夏锻造不寻常的品格,苦是生活中的“蜜”。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第①句处在文章第五段中,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第②句出现在第6段中,结合“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来理解“更是你给它”的含义。

【答案】①强者的感觉在于能够承受难以想象的重压。②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音乐才能得到最高的享受。

(3)第③段写童年夏天的乐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认真阅读第③段,从第④段开头“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可知道写夏天的乐趣为写苦夏作铺垫的。前后形成对比,说明人的生活感悟的逐渐深刻。

【答案】丰富文章内容,引出苦夏的滋味;与下文苦夏的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方法来写苦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主要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文中具体的例句。

【答案】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酷热的由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运用拟人、反问修辞,形象地强调没有谁像苦夏那样把能量发挥到极致;“辽阔的秋,悠长的冬,遥远的春”,运用排比,表达对夏的急切盼望。结尾段表达对苦夏的崇拜、渴望、热爱之情。

15、(2010大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船 魂

王海群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罗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讲述主人公“我’’在乘老艄公何大伯的船渡乌蟒河过程中和何

大伯多次交往的故事。

B.写老艄公“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是以外貌描写来表现他失去孩子驹儿后的沉痛心情。

C.何大伯对“我”有救命之恩,可“我”却没有因此而宽容他犯罪的小儿子,这说明“我”是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

D.“我”提出摆渡这一请求,是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而“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是对我的要求一时的不理解。

E.“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一句景物描写展示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夕阳西下时的河景,同时也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解析】选C、E。A、“主人公‘我’”不准确,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何大伯;且“多次交往”,也不准确,从“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看,二人交往并不多。B、说“表现他失去孩子驹儿后的沉痛心情”不准确,老艄公失去了儿子驹儿,这对他是有影响,但从小说中看,影响他更重要的因素还很多,如年老、二儿子犯罪入狱、对世事的忧虑、对“我”的故作不认识等。D、“希望我与老人相互谅解”不当。老人是十分理解也谅解“我”的,而且怕我尴尬还进行了开导;“我”对老人则不存在谅解的问题。“我”是出于对老人这种谅解的感激才要帮老人摆一次渡的。

(2)小说从“我”不主动介绍自己,自认为何大伯没有认出是我这个角度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从整个行文思路看,这是下文情节顺理展开的必要前提。如果何大伯与我都认识了,那么下面的谈话就不可能出现了,就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了。因此从这个角度写,是作者独具匠心。

【答案】从这样一个角度写,有利于以一个乘船者和老艄公谈话的方式展开情节;有利于何大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世态人情的看法;有利于表现主人公何大伯一身正气,以平常心对待判自己儿子徒刑的法官;也更真实地表达出了我的愧疚之情。

(3)从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上,哪些地方能看出何大伯已经认出我来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细节的把握。根据题目提示,到文章中搜寻体现何大伯已经认出我来了的叙述和描写性语句。筛选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从刚上船时的“扭过头”、“默不作声”、“眼睛却不看我”等处和结尾处的“他却侧脸”几处描写中可以看出,何大伯是认出“我”来了,只是不想正面交谈。从“一双手,一

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这一细节描写上看,何大伯是一个认识并十分理解我的心情的人。从何大伯对“别看我老了??把自己给呛死”一段感叹的话看,就是针对小儿子一事而发的,是有意说给我,让我理解大伯的心情的。

(4)小说的题目“船魂”,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从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和分析。本课的主人公就是何大伯,船魂即何大伯的内在精神。解答此题,只要紧扣艄公的精神品质的一个方面分析即可。“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这一事件体现了他舍己救人的英雄精神。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清水也好,浑水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体现了他作为摆渡人不畏风浪的豪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这一段话体现了何大伯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具体回答时,抓住一个方面,结合小说,阐释合理即可。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参考观点)船魂也就是人魂,是老艄公的精神,从小说中看,它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意:①渡人过河不惧风浪的豪气;②有人渡河就世代为人摆渡的职业责任感和有人从自己的船上落水,就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③热爱社会,认识到政府这只大船的重要的爱国意识。

更多相关推荐:
文学类论文范例

OutlineThesisstatementTheBibleprovidesEnglishliteraturewithinexhaustiblesourcesandhasgreatinfluenceonitin...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正文

学科代码0101学号04010101007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xx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X教授完成时间20xx年4月5日独善其身...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环境描写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保定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电大指导教师日期(以上各项目请学员按照样式自己填写)学生毕业设计(…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例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激活创新意识一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二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三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二引导思维活动一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二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三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语言的特质浅谈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的写作程序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的写作程序1楼20xx1213唇猫位粉丝一选题创新价值所谓选题指的是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我们已经知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它们是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一...

文学写作论文(小说篇)

浅谈石舒清娘家的心理描写艺术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石舒清娘家中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的分析来感受人物内心丰富而复杂的矛盾情感去感受作家细腻的心理描写细细品味作家的心理描写艺术去欣赏描写人物内心的美关键词心理描写人物思想...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考核性质开卷考查考核类型小论文考核时量120分钟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1标题10分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2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意义分析透彻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3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

文学概论论文要求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文学概论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人生的社会因素专业班级商务英语一班姓名学号授课教师崔姗完成日期20xx年月日论文题目1正文用宋体五号字2可以添加二级标题例如212223243...

文学作品论文(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