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二年段 罗云芳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初一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课时前,我首先给学生指出历史部分的三条线索: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然后提醒学生关于社会部分的线索:如何起源、怎样发展,社会规则等。最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册的线索,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完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后,要学生自己去概括大河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去总结出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

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第二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志巩

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从20xx年秋季开始,我区在初一年级全面开设了“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课程。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推进,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实验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因此,加强对课堂教学相关要素的研究,澄清思想,消除认识偏差,这对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要正确对待传统和改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二、在双基教学上:要正确对待“授之以鱼”和 “授之以渔”

新课程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重在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观点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能力。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一个知识贫乏、成绩很差的学生,会有优良的方法和技巧吗?当然不是!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还是最为基础的物质,而方法就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是一种掌握知识的知识。所谓的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产物。因此,没有知识和技能,方

法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改革,我们的确需要努力改变以往教学中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让学生掌握、记忆和再现知识,还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但是,一个真正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能处理好“授之以鱼”和 “授之以渔”关系的,他能把传授知识技能和注重过程与方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能把夯实基础和探究创新很好地统一起来,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和谐统一、同步发展。

三、在课堂角色的定位上:要正确对待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过程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仓库”,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学生的学习显然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学习也就没有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似乎没有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教师讲的愈少就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盲目地从过去的“一切都管”变成了“一切都不管”,课堂上教师很少讲授、归纳,甚至不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

其实,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毕竟,学生还只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等的形成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还很有限,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逐步适应和熟悉的过程,他们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法对学法的重要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教法中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此外,学习过程的发展、学习节奏的调控、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等,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导,每个教师要努力实现两者的统一与和谐发展。

四、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对待民主开放与纪律秩序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课堂教学氛围也越来越民主、开放,一些以前被视为良好传统的东西,如,上课发言要举手、听课有疑课后问、相互之间不讨论等课堂教学常态被打破了,这是令人鼓舞、高兴的事,值得发扬光大,是课堂教学走向民主和开放的体现。

但是,在追求民主、开放的同时,有一种观点必须加以关注,那就是课堂越乱就越是民主和开放,课堂的民主开放和课堂纪律秩序是矛盾的观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堂乱象丛生,例如,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几个表现欲极强的学生,为了突出自己而围绕某些问题争吵不休,致使课堂乱成“一锅粥”,而教师面对这种状况却听之任之、不加制止,其依据的理由就是如果压制

了这种“热烈”的学习气氛,就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违背了新课程民主、开放的教学理念。因此,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民主化的研究,建立课堂教学中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促使学生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学会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是确保新课程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展开的有力保障。

五、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正确对待传统评价和创新评价

新课程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看分数、定等级”为核心的一系列评价机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本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思想,广大教师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评价改革,积极尝试将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结合起来评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这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对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帮助自己调整课堂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评价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例如,某些教师为追求学生评价,针对学生(特别是上课开小差或平时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错误回答,既不加以引导也不加以评判,而是接二连三地让其他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来评价,致使回答错误的学生在全班学生的讥笑中感到十分尴尬,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对他人产生敌视;再如,有些学校认为传统的纸笔测试功利性太强,容易造成学生的排队现象,因而在课改实验中,为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就干脆取消了纸笔测试,而代之以其他的评价形式,从而淡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基础越来越薄弱。我们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是要与考试对立,考试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要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相信能够应对考试,反过来,我们也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逐步影响考试,使它们一致起来。当然,我们要积极研究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进行一些有效的新尝试。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自主追求、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能应对一切挑战。在考试评价方面,要求尽可能减少高利害性考试,用提倡学生选择考试办法,鼓励学生申请补考,允许师生共同命题等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学习。强调学校要充分利用考试结果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评价的功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在将之落实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厘清上述几对关系,并将这些认识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让我深感历史与社会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杨耀文电话057767686271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三45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提高但总体回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政治教学深感政治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胡海涛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9月第一次拿到初一上册历史与社会的教材看到内容之后感觉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地理方面的知识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全球的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在逐步认识区域的地理内容在设置上相对比较的注重理解力在...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5班上完历史与社会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己在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育才这块教学沃土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

每月历史教学反思

每月历史教学反思在本月历史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入门复习并打好基础的重要性我积极倡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希...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

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