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时间:2024.4.27

“点灯,灭灯,封灯,我真的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我站在这里总在想,还不如吊死在那个死人屋里。”

管它像什么,就这么活吧。

活着受苦,死了倒干净。死了比活着好。

“整天你算计我,我算计你,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 象征效果

大红灯笼的 「挂」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对其他各房,关系变化的标志。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争相为他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内容。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老爷对妻妾的宠幸,是荣华富贵的象徵。在大红灯笼下,大小奴隶们,对支配他人的渴望,对主子宠恩加身时的得意;大主子对小主子的排斥和打击,小奴隶利益,大奴隶的力量,对二奴隶的打击。谁点灯,谁点菜,谁享受权力。木锤捶脚声中的岁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有这些争斗,而有声有色。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封灯的布套图案画有龙,这不得不强调旧社会男人的地位,感觉就是民间的皇帝,这是和女人们极度反差的。当最后一个镜头宅院老爷娶进的五姨太出场时,我顿时感觉: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是如此的卑微!

众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过程长而慢,有难抵目的地之感。导演对时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国故事,和当代中国,形断意联,具有深刻的讽谕性。

电影中的对白,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悲哀和虚伪。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这是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戏化的人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悲剧,但又超越中国的特质,变成了人类普遍悲剧的缩影。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徵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

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可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著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著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中国,对於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兆著新苦难的循环。

陈佐千:你看见什么了?你到底看见什么了?胡说八道,你看见什么了?你什么也没看见!你疯了,你已经疯了。这几句话太有专断的封建家长魅力了。

还有几个梅珊的京剧唱段,很值得琢磨玩味。

1.老爷住在颂莲房里,第二天清晨,传来梅珊唱戏的声音。

《红娘》:

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对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废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

2.颂莲跟老爷怄气,独自走在楼顶上,梅珊院里传来唱戏声和老爷的喝彩。

《红娘》: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口心惨淡,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3.梅珊房中打麻将,高医生播放梅珊当年的演出录音。

《御碑亭》: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4.颂莲因假孕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点灯笼,雁儿受罚后,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

《桃花村》: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5.梅珊死后三院“闹鬼”,其实是颂莲在用留声机放梅珊的录音。

《御碑亭》: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阴森的封灯黑裹布、从不正面示人的大老爷、夏秋冬夏的轮回……如此大规模地摆弄形式,在老谋子的片子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

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三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片中紧密的京剧锣鼓点颇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同时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的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影片本身也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无声风格对听觉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过导演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与利用大红灯笼如出一辙,因此在声效上对整条音轨没有大的考验,各个声音根本不会相互干扰,修复之后则更是近乎完美。

《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个画面都制作得极其考究,丰富的光影变化、明丽纯净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极富中国韵致的庭院房舍,构成一幅幅富艳精工的图画,再伴以别致的背景音乐:迷醉。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什么呢?一个有钱人家的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或死或疯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颖但很有意思,因为它由一系列点灯、闭灯、封灯的仪式,点菜、捶脚、闹鬼的“细节”构成,即使对于中国的观众,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导演似乎还力图使我们看到悲剧的根源——某种深植于文化中的观念、陋习。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阿,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第二篇:价值观的转变 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


价值观的转变

——评《一个都不能少》

在较为发达的都市中,读书学知识,在孩子中看来是那样理所应当。对于学业持着轻视态度,逃课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是在偏僻的乡村,那些教育落后的地方,学习,仿佛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但要面临学习的挑战,而且要经历环境对他们的种种磨砺,在该部影片中,让我们体会的更多的是感动。

影片主要讲述了水泉乡高老师因母亲重病,需休假一个月。但由于水泉乡地势偏僻,无人愿意来代课,村长无奈的让小学毕业的魏敏芝担任老师一职,学校高老师离开时告诫魏敏芝,一定要保证全班同学都在,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张慧科,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卧病在床,为还清债务,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实现对高老师的承诺,独自一人踏上寻找学生张慧科的艰辛道路····

在故事的讲述中,最初出现的是村长和背着行李的魏敏芝,在客观镜头中,交待了主人公所在的艰苦环境,引出故事的主要道具——水泉小学。整部影片运用多种摄影以及剪辑技巧:在小卖部喝汽水时的升格摄影,重点描绘出孩子在喝到汽水时的满足表情。在火车站写寻人启事以及在电视台等台长的叠化,完成了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的效果,减少了影片中不必要的时间过渡。在火车站出来,围着车站寻找张慧科时,导演选择了长镜头,保证了空间的完整性,达到了真实的叙事效果。

影片中的魏敏芝,导演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与《秋菊打官司》中的主人公秋菊有许多相似之处:倔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平实叙事手法为我们讲述代课老师老师魏敏芝在人生价值转变的一个过程,魏敏芝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刚开始同意代课,或许是由于村长的许诺的五十元代课费,影片刚开始的独自一人蹲在旁边玩耍、不顾学生,可以看出她并不是真的想担任老师的角色。之所以不让那名女学生去县城,或许只是只是为了高老师的那十元钱。但后来的张慧科打工事件的出现,此时魏敏芝的角色开始转变,以一个打工者转变成了一个老师,踏上寻找学生的道路。在面临一系列挫折时,她的自我定位依然是老师,在面临摄影机时从大谈教育问题时的窘迫到对哭着对于张慧科的一席话以及找到张慧科后的坦然。让我们从轻视她对学生的不在乎转变到对她苦苦寻找学生时的钦佩。

在影片中几乎找不到专业演员的身影,导演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一大批的群众演员,本色演出为了就是使故事更具真实性,让我们体会影片的内涵:农村教育的落后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红灯高挂宿命己沉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xx年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很多奖项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上画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

大红灯笼高高挂 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

《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

四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由苏童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是一个清末民国初深家大院里的一个可悲的故事点灯锤脚成了故事的一个线索点灯灭灯封灯深家大院里的女人就这样盼着等着地过一生金玉其外败絮其...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gt观后感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

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评qh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关注女性的作品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它秉承并发扬了原作的主旨和风格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旧中国妇女...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经过几个星期的舞蹈鉴赏课我对舞蹈这门课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舞剧的观赏更令人眼界大开其中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受尤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而改编...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在鉴赏课上我们有幸观看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部分后来回寝室在网上查阅了些资料发现很多专业人士对这台大型芭蕾舞剧褒贬不一争论的最大点是它的压抑有人曰很喜欢这种大悲体现了编者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终极关怀精神他...

封建束缚 深宫缩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封建束缚深宫缩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内容摘要虽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古代后宫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距但是电影里面的人物为了生存与地位他们之间相互直接的间接的相互斗争却与后宫的争斗不相上下最后在深深地院墙内人...

福尔摩斯电影版PS电视版及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李琳琳20xx1320xx42师大班电影版一开始便使用了对镜头说话及画外音两种手法不但宣告了颂莲这个最初活生生的女孩与无形的封建君权正面对抗的态度也从一开始便实现了导演与人物性格及剧本情节的高...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_仲阳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在老师的课上有幸观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以前听过但没看过因为觉得它没有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和动作但这次看完感触良多它的精彩并非是动人的情节和炫丽的画面而是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社会问题看完后我和...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自己不是一个专业的评剧人员也不具备专业的芭蕾知识与舞剧知识只想以一个普通的观众的角度去写写自己从大红灯笼高高挂所看到想到的以个人习惯看电影什么的首先体会到的是各个人物所代表的一类人及整剧的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大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读了半年大学的颂莲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一身学生装束的青年女子嫁到一个由许多宅院相连的形...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