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时间:2024.4.30

《劝学》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劝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一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 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过程 方法 1、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背诵、默写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初通文章大意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品质,改变性状。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教学主案(教学内容) 教学辅案

(教学方法、手段、活动)

一、导人新课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与文题: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

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节选原文前四节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第2段

重点实词

取之于蓝: 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 合乎

其曲中规:

参省乎己:省察,反省

知明而行无过:明达

虚词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并且;于,解释为对

虽有槁暴:即使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輮以为轮 省略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状语后置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五、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必修四《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1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3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

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4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5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6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逍遥游》

附:板书设计

7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全册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宝泉山希望学校王洪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7981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与反思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过程与...

20xx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大乐中心校梁陆凤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20xx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494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反思基本信息课题学科及年级教材内容作者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二年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甘翔城关一小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

20xx年新教材人教版最新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5961教学目的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