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组织观看《百家讲坛—钱文忠讲弟子规》

时间:2024.4.20

集团公司组织观看《百家讲坛—钱文忠讲弟子规》 山东鲁中能源集团公司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素养。从7月中旬开始,每周六晚7点30份,组织公司干部员工观看《弟子规》。《弟子规》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圣学的根基,是圣学的骨干。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的培养。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鉴于此。

《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学习、工作、生活的伦理规范。深刻、生动地讲述了如何做人、做事,诚实、孝道,以仁爱之心,与人为善,做有高尚道德的人。讲座对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修心养性,净化心灵,提高境界很有益处,对建设和谐矿区、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讲座主要包括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做好学业、事业和家业,让父母放心;和谐是人生的法宝等内容。

相信我们看《弟子规》,不是为了消遣时间,不是为了听故事。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重拾《弟子规》,也许还能将缺失的那些及时补上。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人爱起。

贵平煤矿

20xx年8月15日


第二篇:弟子规略讲


弟子规》略讲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8-10-11

主持人:

昨天早上,蔡老师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看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非常踊跃,提问非常热烈,所以今天晚上特别加一场交流,让大家离开庐江之前,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盛宴。在交流之前,我们再次邀请蔡老师跟大家就有关《弟子规》如何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一些主题,做一些简单的报告。接下来欢迎蔡老师。

蔡老师:

首先非常佩服诸位长老、诸位长辈朋友们学习的这一份用心,这一份积极。我们这几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不少,可能都有六个小时、八个小时。而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一份认真不能只有三天,应该这一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热情能够保持到终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道德学问可以不断提升,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好学的典范。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

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到,中心非常着重推广的一本经典:《弟子规》。而常常听到师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他们深入去了解。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而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像昨天我们长老也提到,他们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家庭教育的精华

而这一本《弟子规》,它是我们整个五千年文化家教的集大成,等于是精华的部分。而且这本书的编排是由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的一句话编成的。

说到孔老夫子,想起有一次我们到马来西亚交流的时候,刚好来了一位孔夫子的后代,是一位

女士。我们交谈的时候,她说她是最近才读《弟子规》,她以前没有看过这本书,可是她翻开《弟子规》以后,她读的每一句都特别地欢喜。因为虽然这些句子她是第一次读,但是她读的每一句话,她都想起小时候父母、长者处世、待人的场景。她一看到“置官服,有定位”,她们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她一读到“用人物,须明求”,都想起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这样做给她们看的;“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那一幕一幕在她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景象都浮现出来。

这一位孔夫子的后代,给我自己很好的启示,就是:我们一看到《弟子规》,都会想“哦,‘弟子’,小朋友学的”。其实不然,是大人把这些德行做出来,让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能够很自然地效法、学习,所以家教最重要的还在身教。从家庭再延伸到学校,那也是老师要做榜样给学生看;一个团体、一个企业,领导要做给下属看。我们这几天不知道有没有看海口监狱的《迟来的爱》,你看,《迟来的爱》,这一些干警们他们的爱心,他们以身作则,把曾经犯错的这些服刑人员都感动了。所以身教德行的力量非常地大。我们学习《弟子规》的心态,绝对不是要求孩子、要求学生、要求下属,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做好。

●《弟子规》经文讲解

○《弟子规·总叙》

“弟子”的意义

圣人的话非常地简洁,他把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七个纲领一句话就讲完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七件事情。那我们这七件是整本《弟子规》的总叙,首先我们先从“弟子规”三个字来交流一下。“弟子”他是很广泛的,在家我们当孩子的是弟子;到学校去,我们是老师的弟子;其实我们以前在学习各行各业技能的时候,那个效果很好的都是手把手教,你要学这一门技能,你要跟着一个师父学,学得特别扎实,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弟子;以至于我们是孔夫子,是所有圣贤人的学生,我们也叫弟子。

何谓“规”

当孩子、当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矩,这个“规”就是规矩的意思。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做事一定有它遵循的常道,遵循的正道,逾越这个规矩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学生,可能就不是社会的好公民了。所以国家有国法,一个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所以到哪里都有规矩,尤其一个人的规矩,一定要从小时候就有规矩,不然坏习惯养成了,要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圣人”的含义

我们看到《弟子规》的七个重点,《弟子规》是圣人训,“圣人”的意思不单指孔老夫子,而是指我们整个民族的古圣先贤都含摄在其中。而且假如我们说这个都是孔夫子说的,孔夫子一定会

说,不是我说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把圣贤的智能传承下来,我只是把它承先启后下去。孔夫子绝对不会说这都是我说的,孔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这些真理,我们的祖宗他们已经都体悟到了,以至于是各个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先知都体会到了。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

“首孝弟”

“首孝弟”,这个家规最重要是成就一个人的德行。那德行最重要的是要先扎孝道跟友爱兄弟、尊重长辈的根基。其实扎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棵树,它根扎得牢,它就能够吸收水分、吸收养分,很自然地它就可以开花结果。可是它的根基假如扎不牢,外在的风雨一大,它可能连根就拔起了。所以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假如不牢,一出社会,外面的诱惑一来,很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要扎德行的根,我们又要想了,那德的根又在哪里哪?德是一个人家业、事业的根,德的源头又在哪?这在《孝经》当中夫子讲出来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所以德行的源头在孝道,而且孝心开了,百善皆开。他对父母有爱心,时时就会看到父母的需要,紧接着会看到所有人的需要,因为他的那份孝心内化了,他就是用对父母的心去对待其他人,他对父母恭敬了,那他对其他的人也懂得恭敬。所以很多的心境,包含忍耐的心、设身处地的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父母,所以他谨慎的心境都是从对父母的孝当中很自然延伸出来的,所以“首孝”。 还有“悌”,他对待兄弟姐妹都懂得去友爱,他自然而然出了社会也会去友爱他人。

“次谨信”

再来“次谨信”,他对自己懂得自我要求,对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懂得谨慎、不放纵自己的习气,而且讲话都懂得守信用。其实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没有了信用,没有办法在人群当中立足。所以一个人没有信用不能在家、在人群立足,一个企业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社会当中立足,甚至一个国家没有信用,它就没有办法在世界当中立足。

“泛爱众”

自我要求了以后,又懂得去爱护他人,“泛爱众”,这个是《弟子规》第五个重点“泛爱众”。 “亲仁”

第六个重点“而亲仁”,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提升,要不断努力、不断去亲近有学问的人。这个“亲仁”当然不单只是有学问的人,有智能的经典也等于亲近仁德之人,而且我们的圣贤人也说过一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人假如三天不读圣贤书,很多坏习惯、情绪、脾气都上来了。所以熏习经典,就教有德行的人不能懈怠,要时时能够就教于他们。

“余力学文”

最后提到“余力学文”,其中谈到很多正确态度。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

我们现在就这七个纲领,《弟子规》就有很详细的教导,关于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看到“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其实我在小学教书,看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对照了一下现在家庭的状况。父母一喊:“小明啊”,那孩子是怎么应的呢?孩子可能很不耐烦的,“干什么?我在看电视”。所以虽然只是孩子很不耐烦回应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从他的心境看出来,他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那就麻烦了,对父母不恭敬,那他就不可能恭敬其他的人。那我们想想:一个人对父母、对他人没有恭敬,他怎么去经营他的事业呢?所有事情要成功,必须要众人的力量,而他不懂得尊敬别人,就不可能跟人家团结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孩子恭敬的根基扎好。结果现在倒了,现在变成“儿子呼,应勿缓”,现在孙子、儿子一讲“我要喝水”,爷爷奶奶马上恭恭敬敬地“来,孙子慢慢喝,别呛着了”。这个孝道就颠倒过来了,所以下一代就变得根本没有尊敬心。所以生活的细节要很谨慎,因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长他的善心,长他的恭敬心、孝心。这些他都没做到,你说“没关系呀,他不学《弟子规》,以后再学”,以后来不及了,他现在不学就学到不对的了。他不学恭敬,他就不恭敬了;他不赶快学孝顺,他就不孝顺了。人哪有可能每一天不吸收、不学习呢?你不给他好的,他就会学到坏的了。所以好的要赶快让他学。

“父母命,行勿懒”

包含“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命令的事情,他很有责任心去完成,绝对不会拖拖拉拉。他养成这个习惯了,以后到学校,老师交代的他都不会拖拖拉拉;以后到公司去,领导交代的,他很有责任心,赶快把它完成,甚至于他的心境是:就怕拖得太久,让父母多担心,让领导多担心,责任心从这里养起来的。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诲他很恭敬去听。其实一个人能懂得受教,听进父母、听进一些有智慧、有经验人的话,这个人有大福,他可以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假如不听了,没有受教的态度,就像我们一句老话讲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责,须顺承”,我们有错误了,父母责罚,都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个教训,我们恭恭敬敬地接受父母的责罚跟指导,而且很恭敬地接受,生怕父母又更生气,“父母,您就打吧,您就责罚吧,是儿子不对,惹您们生气了”。

我们看到刚刚讲了四句话,假如学生、孩子真的做到了这四句话,他的整个气质就不一样了。

他的恭敬、他懂得受教的心就变化了他的气质。

“冬则温,夏则凊”

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现在很多家长他反映就是:孩子很懒惰,孩子很自私。都会反映这些情况。那师长常常会提醒我们,很多的结果都是有原因的,觉悟的人不在不好的结果打转,他会去把原因找出来,进而去把问题给解决掉。所以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引导他从小替父母、替他人着想,那他就没有学到为人着想,也没有学到一份责任。所以古代在教孩子,从小就是早上起来洒扫庭除,每个孩子都要做,每个人都有他对家的一个本分。现在不一样了,一个人一二十岁连衣服都不会洗,全部人家帮他服务好,那他对家就不觉得哪一件事是我需要做的,那他的责任心就无从培养起了。

所以“冬则温,夏则凊”,他懂得去看到父母生活当中的需要:父母会不会太冷,父母会不会太热?当他能体恤父母的时候,他就从这一句话会转变成不只关心父母的冷热了,他会在想父母会不会饿、会不会渴,父母最近的心情会不会难受?他会去体恤父母物质上的需要,以至于精神上的需要。

有一个小女孩,她住在北京,北京的冬天还是挺冷的,她学了以后,真的去暖那个被窝。这个小女孩才六岁,假如你是父母让不让她暖被窝?那个妈妈一开始有点心疼:哇,那么冰,有点不想让她暖。心里一想,孩子这么难得的孝心,我们当父母的应该要成全孩子的孝心、德行,就让孩子去暖了。这个小女孩把母亲的床温暖了以后,她就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结果母亲就跟她说了:“很冷吧”,她说“不冷,因为我在妈妈的被窝里面,我只要想到妈妈待会儿要睡在这里,我就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流到我的全身。不只在暖母亲被窝的时候,这个热充满了我整个身体,等我在暖自己的被窝的时候,这个热还持续着”。所以这个小女孩讲了一句话:“原来孝心是暖洋洋的,是火热火热的”。她自己力行以后就有所感触、感悟了。

“晨则省,昏则定”

《弟子规》下一句:“晨则省,昏则定”,你看在家里面的时候,“晨昏定省”让父母不担心。早上起来去问安了,父母一看“欸,睡得还挺好”。

“出必告,反必面”

回来的时候马上跟父母报告,父母才安心:哦,这个孩子下课了,这个孩子下班了。养成习惯,让身边的亲人都了解我们的行踪,不用替我们担忧、受怕。所以有一些孩子他没有养成习惯,去哪了都没有告诉父母,有时候父母急得很难受,以至于这个习惯养成了,以后到了企业、团体里面去,一定都不会告诉行踪:“我已经到哪里了,谁替我工作??”,会临时让自己的团体找不到人,然后误了大事。所以那个习惯都是从这里养成的。“出必告,反必面”,都是这样的态度。

“居有常,业无变”

“居有常,业无变”,生活都有规律。生活一没有规律,身体就会受损。你看现在有很多的孩子,一到了礼拜五晚上,礼拜六、礼拜天放假了,他就看电视看到半夜,隔天又睡到快中午,身体都搞砸了。以至于礼拜一要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的。因为两天生活很乱,身体都搞坏了,所以生活要很有序。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下一句“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这一句是指孩子不会放纵自己的意思,会多请教父母,多请教长辈。所以养成这个习惯的孩子不会擅自作主张,而且很多事情只要跟安全相关的,他不会擅自去做,他会请教父母,不然出事了,父母会很伤心。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再来“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孩子对东西,他不会占为己有,而养成一个贪心。他会有东西了先给父母吃,先给亲人吃。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希望他学好,希望他做好,他很认真地去完成,就希望父母能够欢喜。其实假如“亲所好”的态度养成了,这个孩子学习你不用担心了,这个孩子以后工作,你也不用担忧了。他一定会自己把它做好。以至于他组家庭了,他会好好地把夫妻关系处好,把家庭经营好,因为他怕父母多担忧。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父母觉得他有哪些坏习惯,他会赶快用心地去把它改正过来,有这一份态度,他面对老师,面对他的领导,他也懂得“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身有伤,贻亲忧”,他了解到自己身体受损了,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记忆当中,自己感冒发烧了,在整个夜晚常常都看到母亲、父亲的身影,不知一整夜都起来多少次。因为我们所有教学的老师都是谈自己的感受,所以那些小学的小朋友他们心里都很单纯,而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孩子听了都很能触动他的心灵,尤其这些小朋友一听到是老师小时候的事,一听到老师的事,那个耳朵都会变得很大。我自己就回想到父亲的大手,不知道一夜里面触摸了我的额头多少次,最后一次都可以感觉到父母摸着我们的额头,判断已经退烧了,当下可以感觉到父亲松了一口气,才安心地回去睡觉。所以人一体会到父母这么担忧我们的身体,他就懂得要谨慎身体的健康,他吃东西啊,他开车啊,他做什么事都会注意安全问题。

“德有伤,贻亲羞”

“德有伤,贻亲羞”,德行有损伤了,会侮辱父母,他那一份羞耻心就在力行这一句经句中养成。养成羞耻心以后,他去学校读书,他怕自己的行为侮辱了自己的学校;他到公司去服务了,他对公司有羞耻心:我不能以行为羞辱了我的单位。就好像我是一个小学的老师,我做不好了,我就把所有的老师都给侮辱了。相同的,我们现在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学好,那就把所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侮辱了。所以孩子真正形成一种“德有伤,贻亲羞”的心境,他有羞耻心以后,德行可以成圣成贤,做人做事都能以大局为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下一句“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们圣贤人的教导,纵使父母可能情绪比较大对我们,但我们还是体恤父母长期的养育之恩,而且很可能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依然孝敬我们的父母,才能显出我们的贤德。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说儒家这么强调孝道,有没有愚孝?其实读了这一句话就知道没有愚孝,因为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劝解父母,因为我们希望父母的德行越来越好,所以“亲有过,谏使更”——劝谏。

这一句话讲得非常地仔细,劝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态度,而且还要抓住什么样的时间去劝?所以劝人也是学问。我们回想看看,我们劝人劝十次成功几次?假如都没有成功,那这个时候也不能怪别人不接受啊,因为老祖宗教诲当中有一句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大家有没有劝人劝到“我都为你好,不接受拉倒,不管你了”。假如我们劝一个亲人,劝到最后翻脸了:“不理你了”。那我们劝人的心一定是假的,真心就不会变嘛!哪有劝一次就翻脸的,那个就不是真心,会变的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生气?因为他不听我的,我就很生气,其实那是我们控制人的欲念在作祟了,不是他让我生气,是我自己的心态不对了。所以那一颗心存是利益父母、利益对方的心,这个时候就能够“怡吾色”,这个表情就很温和,声音很温柔,“柔吾声”,这一份态度,对方就比较能接受了。而且劝的时候还要挑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去劝,你看体贴入微啊:“悦”是他高兴的时候;“复”是不厌其烦的劝他,“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纵使亲人不能理解,甚至还骂我们,我们也没有任何的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接着“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其实我们看到整个“入则孝”都是体贴父母的生活需要,都是父母生病了懂得去照顾、关怀。其实我们看到了社会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他的本质就是服务人群,而他服务人的心境什么时候养成的?其实就是在对父母的时候养成的。他那种设身处地,那种时时能观察到别人的需要在哪,进而去服务。所以一个孩子以后能不能把事业做好,不

用等到他二十几岁看,从他有没有落实“冬则温,夏则凊”,有没有落实“亲所好,力为具”,有没有落实“亲有疾,药先尝”,这是体贴入微啊,所以确实这些经句都做到了,这个孩子不管做哪一个行业一定会做得好。可是他假如在家都不关心父母,你说他拿个博士出去了,他能服务好人吗?那就不容易了。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三年,常悲咽”,纵使父母离开了,都还时时缅怀父母,这个人就非常地厚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而且还常常祭祀父母,每一年去祭祀,“祭尽诚”。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虽然已经离去了,但是能时时想到父母的教诲,然后也想到父母曾经对自己的期许,要把这个家道好好承传下去。

我们曾经跟海南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做了很多的交流,大家也看了《迟来的爱》的片子。其实假如整个社会是一个家,那所有这些犯错的人,他就是我们家庭里面没有学好的兄弟姐妹,所以他们是需要我们去帮助的。所以应该是整个社会都要用心地把这些犯错的人,把他们带好,把他们教好,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假如这个服刑人员都不回头,犯罪率一直上去,那我们再有钱再有地位,也不会有幸福的日子。而这些服刑人员就是读了《弟子规》里面的“德有伤,贻亲羞”,他觉得太对不起他的父母了,人的那个善念引发出来。

不然他们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他们关在监狱里面,你问他:“你为什么进监狱?”他说:“被警察抓的”,“那你为什么被警察抓?”“倒霉”。他有没有承认错误?没有。有一个关了几年出来以后,问他说:“你在里面学到什么?”,“学到下一次我偷东西的时候,只要再多快六秒钟,我就不会被抓进去了。”

他没有羞耻心,关再久他还是不觉得他错。所以这个服刑人员本来还没学以前,母亲来了,看到他穿着囚服,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他看到他母亲哭,不只没有难受,马上骂他妈妈:“哭什么哭?我还没死,我死后你再哭”。把他妈妈惊吓得眼泪都不敢再流了。结果学完《弟子规》良心发现,他母亲一来,“扑通”就跪下去给他母亲认错了。很多服刑人员学了孝道以后,就努力的改善自己,希望减刑早点出去尽孝道。所以海南省监狱系统的经验,可以提供各个国家民族来做参考。他们从一个监区开始做,以身作则做,到最后整个监狱,最后到整个省的监狱推动。现在已经是整个中国司法部发布了这个经验,让各省可以学习。所以“入则孝”在家里面形成这个孝心、善心。 ○《弟子规·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出则悌”,就是能够兄弟友爱,又能尊重长辈,所以这个“出则弟”中“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这一份友爱兄弟也从孝心延伸出来,我们兄弟和睦了,父母最欢喜、最高兴。 “财物轻,怨何生”

而且兄弟相处最容易发生冲突就是钱的问题,或者言语冲突。所以《弟子规》这一句就解决了大半家人之间的冲突问题。“财物轻,怨何生”,一个人有孝心,有兄弟的这一份情义,他会轻利、轻财,重道义。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今天你交朋友,或者是你要找生意伙伴,您要找唯利是图的人,还是重义轻利的人?那我想,比较有理智都要找重义轻利的人来做长期的合作伙伴。 “言语忍,忿自泯”

下一句是“言语忍,忿自泯”,能够忍住脾气呀,很多大事就化了,小事就化无事了。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包含这些生活的细节:吃东西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提起一份尊重长者、尊重兄长,“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长呼人,即代叫”,长辈来找人了,马上“叔叔,您请坐,喝杯茶,我去帮你叫”。“人不在,己即到”,找不到人了,自己马上回来“很抱歉,我没找到我叔叔,您有什么事情要交代吗?您告诉我,我把它记下来,回来我马上告诉我叔叔打电话跟您联络”。你看孩子在应对进退当中,怎么样处理事情,他就学会了。

“称尊长,勿呼名”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很恭敬,不会直呼尊长的名字。我从小都叫我两个姐姐,都叫大姐、二姐,那个“大姐”叫着叫着就很亲啊。所以我一听人家叫自己姐姐、哥哥的名字,我就浑身不自在,很难受,从称呼当中形成一种恭敬的态度。

“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勿见能”,在长辈面前懂得谦退,不会炫耀自己。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路遇长,疾趋揖”在路上看到长辈了,赶快趋上前去问好,长辈没有什么事了,自己再离开。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骑下马,乘下车”,刚好坐在车上了,看到长辈,比方说骑着脚踏车,看到长辈了,先停下来,给长辈问个好,不然你看一个人,比方说像古代坐在马背上这么高,然后对着长辈说:“叔叔您好!”,从高处看长者,感觉上怎么样?就不恭敬了。所以祖先教导晚辈,都从细微之处长养我们的善心。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就好像今天一个爸爸站在旁边,爸爸对着孩子讲话,我们有没有可能这样看爸爸(自己坐着,爸爸站着),那很不习惯啊。爸爸一来,很自然地就站起来“爸,您坐”。所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尊长前,声要低”,在长辈面前声音自然就低了,不会高声喧哗去吵到长辈谈话,甚至去吵到长辈的安宁睡觉,不可能。

“低不闻,却非宜”,当然跟长辈讲话的时候,也不能声音太小,长辈都听不清楚,适中很重要。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长辈叫的时候,赶快趋向前去,长辈没事了,慢慢缓缓的离开。“问起对,视勿移”,问我们一些事的时候,眼睛要很专注地听着长辈说的话,不能东张西望,这就对长辈不恭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再把对长者恭敬的态度,推衍到对一切人,所以“事诸父,如事父”,对待叔叔伯伯,对待他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事诸兄,如事兄”,对待别人的兄长也跟自己的兄长一样的态度。所以孝悌形成了,跟人相处一定融洽。现在人都说人际关系很重要,其实从小就扎好了,绝对不是说到了二十几岁了,要出去跟人做生意了,才说“好,我赶快去上几节人际关系课”,然后就养成了,那也是不可能。

○《弟子规·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第三个部分“谨”,就是生活的很多细节,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的行为都是循规蹈矩,一个人都没规矩了,走到哪都给人家添乱,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企业团体了。所以好的习惯从早起开始,“朝起早,夜眠迟”珍惜时光很重要,因为假如不珍惜时光了,很可能浪费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而且要落实在对自己讲求卫生,尊重自己同时也是尊重别人。所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冠必正,纽必结”,自己很端庄。其实我们不要小看,一个人时时站在人群之前,他都会先看看这个帽子有没有戴好,这个纽扣有没有扣好,他能细微到这些细节,他就会变得很细心,观察

能力特别好,不会很粗线条,不会做事慌慌张张的。随时要跟人讲话以前,稍微看一下衣服有没有扣好,他就不常会出洋相。常出洋相的话,人家就会轻视我们,“你看这个人习惯这么差”。所以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因为我有一次在海南的时候,刚好坐摩托车赶去讲课。因为坐摩托车风吹得特别大,结果到了以后,我没想到“冠必正,纽必结”,我就直接上讲台去讲了。讲了两个小时下来,松了一口气,走进化妆室看到一只公鸡。所以你看很重要,要“冠必正,纽必结”,不然自己变公鸡都不知道,头发都翘起来了。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置冠服,有定位”,放东西都很有规矩不会乱,一个人东西都放不好,一乱了,乱的时候连自己都打理不好,怎么去治理更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一些虽然是生活细节,但是都影响着我们做事的能力,影响着我们往后事业的成败。

有一个小朋友他家里乱七八糟的,有一个叔叔来了“哎呀,你东西怎么都乱放啊,地也不扫”。这个小朋友说:“我的手是拿来扫天下的,不是拿来扫地的”。结果那个叔叔说:“你一个屋子都扫不了,你还能扫天下吗?”所以一个人连房间都乱七八糟了,他还能去管理企业?那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的管理能力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能够从小让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学生把这些习惯都扎下去,他的人生立于不败之地了。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衣贵洁,不贵华”,他穿着讲求整齐,但是不会虚荣、不会浮华。一个人一染上虚荣心,赚再多钱都不够花。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对饮食,勿拣择”,他从小就知道饮食要节制,要有度,不要伤了身体。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很多的事故做出一些一辈子后悔的事,或者是车祸伤到别人,都因为喝酒的很多,从小就能养成这些好的习惯不会酗酒。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他的举止都非常的有礼貌,走路都不疾不徐的。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他举止端庄,脚不会跨到椅子上面去,站都有站相,不会歪一边。其实你看一个人站得很正,他正气就上来,一个人歪歪的,你就觉得他很心不在焉,甚至于会得脊椎侧弯。所以假如这些好习惯不养成,以后身体出状况了,还花很多医药费,所以学

《弟子规》还可以省很多医药费。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缓揭帘,勿有声”,他什么动作都比较柔软,不会慌张。“宽转弯,勿触棱”,他转弯的时候都缓慢,不要撞到什么又流血,又伤到骨头什么的。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执虚器,如执盈”,他在每一个动作当中都在学习谨慎的态度,往往我们很多情况出事了,都是掉以轻心的时候,所以他从端东西都形成这个谨慎的态度。

“入虚室,如有人”,纵使进到没有人的地方,也像有人一样的,那份谨慎的态度不会看到没人了,他就很随便。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事勿忙,忙多错”,做事不慌张。

“勿畏难,勿轻略”,这个都是做事的态度,不怕困难。中国有一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做事不轻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斗闹场,绝勿近”,会污染自己的地方很警觉,绝对不去。“邪僻事,绝勿问”,人家事事非非的事不会好管闲事去打听。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将入门,问孰存”,要到人家家里面去了,都一定先“有人在吗?”绝对不会私自走进人家的家,走进人家的办公室。

“将上堂,声必扬”,让里面的人知道我们来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人家问我们的名字,据实以答。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须明求”,用人家的东西都要先打招呼。不打招呼了,就变成偷人家的东西了。所以给孩子讲,他一看到偷就很谨慎了,他马上说:“不要做小偷”,以后动人家东西都会问。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而且借人家的东西都很有规矩,“及时还”,绝对不会拖欠。“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信》

紧接着这个“信”都是言语的信用。下午的时候我们听到李总裁,其实他的成功就是他很讲诚信。而且李总的成功也是做到《弟子规》上讲的“亲所好,力为具”,他这个“亲”是什么?是国

家民族。他觉得国家民族需要,他创办企业振兴自己的民族。他那颗心不只是对父母,对国家民族——母亲啊,他都让她感到光荣。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言语的这些态度,《弟子规》都有教。言语要诚恳,不可以奸诈。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言语要正直,不可以耍小聪明。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而且一些脏话不可以说。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见的事情,没有见到真相不可以乱传,不然你传错了,到时候都误导别人,甚至于造成人与人的误解就不好了。

“知未的”道理还没有明白以前,不可以乱讲,不然给人思想观念误导就不妥。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

事情不妥当,不轻易承诺别人。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讲话的时候,一字一句讲得清清楚楚,平缓。不可以讲太急。

太急了人家都听不清楚,甚至于他有心脏病,你讲太快,他心脏病爆发起来。“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人家在那里谈是非的时候,跟我没关系,不要陷入人家的是非里面,自己懂得走开。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家的善就懂得去效法,纵使离他很远,但很有志气,我好好努力还可以赶上。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的不善反省自己,也不去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只是提醒自己:这个恶人也在提醒我要改正我的缺点。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很有志气在道德学问当中。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不会因为衣服不是名牌就很难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而且闻到别人的批评很生气,闻到别人称赞就很高兴,这个时候感来的朋友都是一些阿谀谄媚的。损友来了,正直的朋友就走了。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可是我们能闻到称赞马上很惶恐,“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所有团体的功劳”,会让功劳给大众;而听到自己的过失很高兴“谢谢你提醒我”,很多正直的朋友就会接近了。所以一个孩子能不能有很多好朋友到他身边来,就从他能不能听别人劝的态度感召来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无心之过懂得承认。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过能改,归于无”;但是假如错了还掩饰,就错上加错。所以很多孩子学了之后,本来以前,长辈一指出他的问题,他马上找一大堆借口,现在都是马上“我错了,我改过来”。

○《弟子规·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自己谨言慎行以后,进而对待别人都是懂得去爱护。“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都是生长在同一个地球当中,而且不嫉妒别人。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行高者,名自高”,他的德行很好,所以人家尊重他。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他的才能很好,人家佩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己有能”,我们有的经验智慧不自私,懂得跟人分享,懂得去利益人。“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大,所以爱他人,不吃亏,“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小就要让孩子有这种处世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别人好的能力不嫉妒,甚至于就像刚刚前面的经句讲的“见人善,即思齐”。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不会谄媚有钱人,对贫穷的人不会骄傲,因为他懂得去爱人,他会觉得说:“我这个态度会不会让他难受”,一骄傲了就会让人很难受了。

“勿厌故,勿喜新”,一个人假如喜新厌旧就让人家很难受,就不厚道了,所以他珍惜老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不闲,勿事搅”,跟人相处的时候,都能观察他现在方不方便。不是说自己想跟他讲话,就不分三七二十一,他正跟人家谈话,马上给话插进去了,这就很没礼貌。

“人不安,勿话扰”,看到他现在心情比较难受,让他先休息一下,不要去打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有短,切莫揭”,给人留颜面,不让人难受,人家有短处不去扬人家的短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而懂得道人家的好。“道人善”,所有人听到这些善行,都起而效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但是假如扬人家的恶,很可能对方会记恨我们,到时候都找我们麻烦,这样就不好。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而跟自己的家人、同学、朋友都懂得互相规劝,互相成就德行。假如不懂规劝别人,就不是爱护他了,看他的坏习惯还让他去,那就没有尽到我们本分了。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跟人相处,在取东西的时候,绝对不贪心。让别人多拿一点,自己少一点,都不计较。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将加人”,我们要对别人做的事情,要先反省我愿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假如我不愿意了,那我也不应该这样去对别人。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然后与人相处,时时记住别人的恩德:“恩欲报”。与人相处,所有的不高兴都不放在心上,度量很大:“怨欲忘”。恩德要常常去回报。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而且对待自己的下属,对待自己的仆人很宽厚、很仁慈。其实这样去对待下属,后福无穷,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福田心耕”,时时为下属着想,这很有仁爱心。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与人相处不强压别人,“势服人”,人家“心不然”;用道理好好沟通,人家才能接受。 ○《弟子规·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部分是讲亲近仁德之人。我们刚刚也跟大家提过了,这里讲到只有时时亲近仁德的人,亲近经典,德行才可以“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假如不亲近这些有德行的人,又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那自己就沾染很多习性,就会越来越糟糕了。

○《弟子规·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最后“余力学文”,还提到学习的重要态度。前面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学了以后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刚刚长老提到理论怎么结合实际,其实有这种学了就去做的态度,就没有所谓理论跟实际的差距了。所以假如不去力行只是学习这些道理,到最后长了自己浮华,觉得自己懂很多,其实都做不出来。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可是假如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古圣先贤的经验,可能就顺着自己的错误想法去做了,那就徒劳无功了,就“任己见,昧理真”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后来又提到整个读书要专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都要专注。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而且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方读此,勿慕彼”,其实一个孩子假如读书的时候很专注,他以后做事也专注,他不会东摸摸这件事,过五分钟又西摸摸那件事,最后都不专注,哪一件事都做不好。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宽为限,紧用功”,他读书都有一个计划,我多久要把这本书读完,定一个期限,然后每天持续地努力。他读书的习惯形成了,以后做事情也懂得“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而且他懂得常常请教别人,一有疑,他随身带个纸、带个簿子记下来,“就人问,求确义”,每天都把不懂的搞懂,那就真的“德日进,过日少”了。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自己读书的环境都整理得很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以至于自己在磨墨都是很端正的,写字都写得工整。因为假如人的字乱七八糟的,其实心也病了,心也已经很杂乱了。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列典籍,有定处”,其实我们看到现在在公司里面的档案管理都跟这一句是相应的,假如我们孩子们从小都养成这些生活习惯,他去工作了,人家一看他的举止动作,“这个有家教,这个人有很好的生活能力”,那就更受到上司的提拔了。

“读看毕,还原处”,物有定处。

更多相关推荐:
观《百家讲坛之姚淦铭述道德经》有感

文珞熙四月二十四日一老子谈成功之道老子道德经的第三章便这样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听后感

听百家讲坛一代女皇武则天所感我该如何存在文王川在中国唐朝有一个女人她一手建立起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的一代女皇她治盛世平天下以一个女性的身份登基称帝颠覆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

让历史“恢复正统”——“百家讲坛”观后感

让历史恢复正统百家讲坛观后感让历史quot恢复正统quotquot百家讲坛quot观后感近几年历史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打开电视是循环播放的百家讲坛以及各种历史揭秘节目走进书店又是满满的各朝quot那些事儿quot和...

20xx年百家讲坛观后感

20xx年百家讲坛观后感观探索发现清宫秘档有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衰败的契机是一场局域的国际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当时的国人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百家讲坛关于中国汉字的部分回去后又上网搜了赵世明老师的探索中国汉字的文字稿不得不说我也被中国汉字中深刻的寓意给震撼了首先赵世明老师说中国汉字现在有90以上的都不属于象形字但这些字又都是以...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

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后感工程132谢仕琳2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遗产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

康震--百家讲坛之苏轼(一)少年成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

百家讲坛-苏轼02-初出茅庐

苏轼02初出茅庐画外音苏轼科场拔得头筹后便步入了仕途然而初出茅庐苏轼就遇到了麻烦他为什么刚刚穿上官服就与上司发生了冲突到京城做官后他为什么又与当朝宰相针锋相对苏轼的宦海生涯究竟是惊心动魄还是平淡无奇北京师范大学...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钱文忠弟子规gt观后感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lt弟子规gt这本书给我...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有感中国五千年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灵魂造就了无数文人志士他们的著作及思想给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学期学校推荐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给我们每个教职工读后我受益颇深人的思想...

百家讲坛弟子规观后感(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