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时间:2024.3.31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艰难踏上复兴之路;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我们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神奇的国度,每天亲历着她的变化,折服于她的魅力,见证了她的蒸蒸日上,也感受着她的步履维艰。对于她,我们亦悲亦喜,亦爱亦恨,这是一个叫“祖国”的代名词赋予我们的复杂情感与神奇感受。

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取得的成就可谓前无古人,新中国一个甲子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奇迹与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9.8%的GDP增长率让整个世界望尘莫及,05年超过意大利,06年超过英国,07年超过德国,三年之后的20xx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此一项便让世界各国无不惊讶于神奇的中国速度。作为当年“被非洲黑人兄弟抬进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今非昔比,我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欣喜的看到如今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也许,中国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度,也许中国的媒体和百姓更愿意以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自豪感,以致08年北京奥运千人击缶而歌、万人入场之时,竟让我有种番邦进京朝贺的恍惚。

然而,正如《国情备忘录》所描述,饥寒交迫与暴殄天物,不毛之地与膏腴之壤,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些都是中国。

我们在无数的赞誉声中清晰的看到辉煌背后的黯淡,成就背后的问题。越划越小的资源版图,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越来越频繁的官

民冲突,越来越强烈的黄沙飞舞、雾霾弥漫,越来越少见的风清云淡、碧水蓝天等等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刺痛人心,警醒世人。在如今的数字传媒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似乎任何一件无论大小的事都可以激起轩然大波,前提是这件事的关键词包括“官与民”、“贫与富”等,如果再贴上“贪腐”、“暴发户”“X二代”等标签,那么其便足以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全民公敌。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已广泛存在,甚至有普及之势。究其原因,无非“不公”、“不平”、“不衡”、“不等”,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可避免的造就了国人的仇富、仇官心理。而在愈演愈烈的就业奇难、房价飙升、养老困局的当下,教百姓如何展望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像伟大的成就引来赞美之词一样,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样招致批评与抨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批评她,更是爱国”。一个宽容、博爱、自信的大国,是受得起赞美,也经得起批评的。但是,如果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漫无目的的攻击,则与强盗无异;相反,极力掩饰,一叶障目,一味唱赞歌的,亦是别有用心。真正爱国者既非极端愤青,也不明哲保身,而是发现问题,并付诸实践为解决问题贡献力量的人。

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回望19xx年前辈们“进京赶考”的谦虚谨慎与“决不当李自成”自信决绝,对于今天党和国家、社会与人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虽已进京多年,但“赶考”远未结束,答卷的合格与否,不只取决于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

民心向背。

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并不平坦,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像“中国之谜”那样繁杂难以捉摸。作为一名党员,我愿同8500万同志一道永葆“赶考”意识,也愿8500万同志同我一道真正做到服从“监考”;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渴望看到祖国真正需要,更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作为一名公民,我会一如既往的爱着我的祖国,借用“根叔”一句话: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祖国亦是如此,你爱或者不爱她,始终都在她的怀抱里,不离不弃。

20xx年11月20日


第二篇: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解说词)

这里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此后381年间 每逢夏至,明清两代15位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须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他们祭拜的——就是地神。

现在的地坛 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隆重的仪式 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但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未来。瞭望这片土地 常让人想起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万平方公里,是我们13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这960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丽的画卷,这里有 高山、平原、沙漠、沼泽。无论富饶 还是贫瘠,枝繁叶茂 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

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20年,为了核实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天,他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察。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察的周期 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变化 每月每天 甚至时时刻刻 都在发生变化,监测工作的测量越来越频繁。

这种越来越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 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分。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xx年11月5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8200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20xx年的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 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 千年未有的急速变革。

“26.12亿”

这里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15号地的竞拍。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广渠路15号地从最初的 26亿1千2百万的起拍价,被参加竞拍的地产大亨们叫到了30个亿,拍卖师不得不把竞价阶梯 由2千万元降到了1千万元。

“40亿6千万,3号 第3次!”

1个小时,28万平方米,40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一块土地的身份从此改变。在中国,仅今年一到九月,60个城市成交土地就有4800多宗,成交面积达到23083万平方米。 从19xx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锤,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多年过去了,在举槌落槌之间,土地身上的价签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飙升,刷新。土地,超过石油、钢铁、煤炭,成为了建国以来升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未来的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净增约3亿人,平均每年有1000万到1300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城镇化 和工业化高峰的同时到来,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这直接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曾经的地大 是真实的,如今的地不再大 也是真实的。当人们迈步走出千年的农耕时代,

这种土地紧缺感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

姚景源: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30年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我们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你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

要是把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我们整个的国土面积。

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

我们的国土面积 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 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我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10亿多亩。

就在中国的城市 不断上演着抢地大战的时候,农村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农民,为了拓宽那一亩三分地,为了那土地上的产出,在和自然争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出自黄河的这个流域,每年春季是黄河的汛期,老张家的土地有三分之一都要浸泡在水里,他说 自己是一个在水里找地种的庄稼人。

北赵村里人均两亩耕地,能填饱肚子,却难以增加收入,这些年,为了能多种多收,老张经常这样撑着小船,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在被河水漫过来形成的孤岛上,一亩一分地整理荒地、筑上河堤;为了能深入淤泥里去种粮,他把积蓄和贷款 全部用来买农业机械。10多年来,他开发荒地1000多亩。然而,最让他揪心的 是黄河发大水,这些土地常常又被河水索要了回去。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 张天才:

这些原来都是苞米地 全都冲到河里了 起码100多亩冲到河里去了,原来滩那边大弯子。(50亩玉米地全淹了,水上漂的全是庄稼)

黄河水在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县交界处流淌,漫到哪边,哪边的农民就失去了田地。于是黄河东岸是丰收,西岸 就是耕地被淹没。老张们就在这样的希望和失望中,种了又淹、淹了又种。

就当黄河滩边的种粮人 在与河水争取土地的时候,贵州、湘西的农民们则是在石头缝中索要土地。

在重庆、湖南交界的地带,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沿途我们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村民把平地上的泥土 背上陡峭的石头山,把石头窝窝填上土,再种上果树和庄稼。

全部是石窝窝 这边一个山,都是挑土,填起来的 地上填草 全部是石窝窝

就是这样 肩挑背扛,喊着号子,里耶镇的村民们 一代又一代 不断地改造满山的石头,在20多座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庄稼。

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有谁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分量?然而,即便是奋力与天抗争,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回首四顾,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

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

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 这片土地 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 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 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 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这一历史时刻 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15年后的20xx年。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从这张近30年来 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图上,不难发现我们的耕地面临的形势。

年份

年末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亩)

1996

122389.0

1.60

1997

123626.0

1.59

1998

124761.0

1.57

1999

125786.0

1.56

2000

126743.0

1.54

2001

127627.0

1.53

2002

128453.0

1.52

2003

129227.0

1.51

2004

129988.0

1.50

2005

130756.0

1.50

2006

131448.0

1.49

2007

132129.0

1.39

2008

132802.0

1.38

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10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 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 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 是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在这52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80%座落在上面。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19xx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样在19xx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 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 ──国家土地管理局。19xx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职能的部级单位。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 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年来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18亿亩耕地红线的出台。

19xx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 用了17个城市的卫星照片 分3个时段 看这17个城市占地的情况 中央领导同志一看 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这样呢,提出保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根据我们国

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 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 320公斤左右,按此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1.15亩;由此 要确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亿亩耕地是底线。

饥饿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 增加了最大的砝码。然而,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 席卷全球众多国家。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苏丹的孩子 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欧洲的粮仓库存 一度只有50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动乱和骚乱。20xx年2月,喀麦隆有24名民众 在粮食暴动中死亡;5月,在索马里有2人死亡。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荒发生之后,越南、印度、埃及等粮食出口大国,相继宣布限制出口。 一时间,让那些发出中国粮食可以依赖进口、不必坚守耕地红线等等论断的人们沉默了。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韦洪兴 1985拍摄的深圳田面村,这是20xx年他在同一地方拍摄的画面,这一张是20xx年拍摄的田面村。

整个深圳建设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一下子高楼大厦哗哗地起来了,现在我每年都要去拍一次。

中国土地的变化 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镜头中 最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外国摄影师用几十年的时间 来记录一个地貌变化时,中国的摄影师只需要通过20年、10年,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就可以记录一片土地的变化。

我国正在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这个进程中,城市 在迅速的长高 长胖。建国以来,成都中心城区 向外扩展了22倍,咸阳市的城区拓宽了整整48倍,贵阳的城市面积 则扩大了74.5倍。城市的扩展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田野乡村的消失。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从北宋流传至今的谚语,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曾经的鱼米之乡,昔日粮船穿梭、向全国输送粮食的胜景,早已被运输工业品的船只 所替代。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无锡市,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31%。

无锡粮食协会副会长:

过去是产粮的地区 现在是个消费的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从向外卖出粮食,变为买入粮食,靠自己不行。

广东省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地方。他们在仅占全国1.8%的土地上,为国家贡献了11%的GDP和12%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的打工者涌入广东,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

这里曾是珠三角一带肥沃的冲击平原,昔日稻香鱼肥的美景,如今只能在一些公路旁看到些零星的影子,大部分地方 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业开发,早已变成钢筋水泥。

在这张图上,佛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区域,11年来,几乎被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 完全吞噬。

采访:李溟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科科长

一方面要保障发展,一方面要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各方用地需求依然是

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守住耕地红线,从20xx年到20xx年,广东省把几乎所有能开发的山地和滩涂 都拿了出来,并把能搬迁的旧企业、旧厂房全部重新恢复成耕地。八年里广东总共开辟了100万亩耕地。

而广东现象只是目前中国土地现状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在145个城市所做的调查,中国大中型城市中70%的新建筑 是在原可耕地上建成的,在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80.9%。在最近的11年间,中国由于城市化 共丧失了6.4%的可耕地。

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中 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据20xx年在维也纳出席“欧洲土地会议”的专家介绍,目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12公顷耕地 因为道路、住宅或其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 有时甚至达到110公顷。发展侵占耕地,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是这一现象 在中国却似乎显得更加严峻。 就在我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减少的时候,在一些地方我们还能看到土地利用的奢华场面。

19xx年,我国大陆第一座高尔夫球场 在广东省中山建成。此后兴建之风愈演愈烈。尽管,从20xx年开始,国家就已经严令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但在过去的5年里,国内高尔夫球场仍由100多个增加到500多个。按照一座高尔夫球场平均占地1000亩左右计算,目前占用的土地 就已经达到5万多亩。

众多大型跑马场的出现似乎表明赛马已经成为中国人新的运动宠儿,然而,跑马场真的成了中国人 新的娱乐休闲场所吗?在一些诺大的跑马场上 看不到策马扬鞭的场面,也听不到马的嘶鸣声。据土地监管部门介绍,它们真正的用意是 跑马圈地。

今年9月,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公开查处8宗涉案土地,面积达470多亩,其中一个跑马场非法占用农场面积就有70多亩。

土地的粗放利用还不止于此。20xx年国土资源部仅在东部一个省份督察核实,就发现53宗5823亩土地存在闲置问题。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已经达130多平方米,超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82.2 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姚景源:

我们不少地区都在盲目地搞开发区,甚至有的乡镇也搞开发区,但是当你到了开发区之后,它没有什么项目,那么它就是把土地圈下来。所以我们大量的良田我们的土地 就被以开发区的名义浪费掉了,还有一种状况,有一些企业他们搞所谓的花园式工厂,你到一些企业去看,它占了很大很大面积的土地,但是它真正的生产作业车间却在其中只是很少的地就可以建起来了 剩下的都是搞所谓的花园。你走遍全世界包括世界上知名的大企业,我没有看见一家企业是标榜它是花园式工厂,它有那么大的占地面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那么多的花园式工厂呢,就是因为我们把土地资源以低价甚至无偿的方式,交给了这些企业。花园式工厂背后掩盖的就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浪费。经济发展是要占用土地,而另一方面我们13亿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源于这片土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重要就是我们要 第一实施要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第二我们还是要研究我们如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当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数量减少的时候,耕地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重视。这被称为是一种“隐性的土地流失”。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而最终承受这一切的,是负载万物的土地。

20xx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受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造成经济

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已经启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投资10亿元、用3年时间 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在“苏南模式”的诞生地 无锡锡山一带,今天已经开始针对土壤污染、原生态消失等负面效应采取对策。 通过深度翻耕、添加有机肥、以及关停污染工厂等办法,使100多亩土壤恢复了生机。

这是一场争夺战,就在这些化学品 侵蚀着土地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加紧它的掠夺。 沙漠化的黄龙 正以惊人的速度 掠食着大西北,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 建立的国都 统万城消失了,西汉中叶以后 穿越昆仑山和天山的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不见了。它们被迅速扩展的大沙漠所吞噬。这些,并不完全是历史。土地退化、沙化的面积,仍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 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 土地的生产力。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治沙者的足迹。

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地处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气沙扬,村里65%土地都变为了荒山沙地。20xx年,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之后回到了这里,决心再不能让乡亲们吃着风沙过日子,他多方筹资180多万元,在山上义务栽树达3000多亩,如今这里已成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在他过64岁生日的时候,还在鼓励亲人们 都加入到这个守住土地的行动中。

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脱下军装、还要继续为家乡服务 当好农民、绿化家乡。 治沙精英们在沙漠中营造了一处处绿色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沙漠的扩展。然而,水土流失也在抢夺土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 达到356.9万平方公里,按现在的速度,50年后东北黑土区 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 将流失掉,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 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往左点,过来点,再过来点,31米7。”

这是一场覆盖全国的大调研。这是从国土部门负责人、到最基层的农民,130多万人 历经10多年的时间实地勘测,形成的数据库。这是要守住耕地数量,更要保住质量的当今中国人 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这份《农用地等别调查与评定》 第一次摸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提供科学根据。

调查显示,光、温、水、土匹配条件较好的高等别耕地 极为短缺,只占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而中低产田占到9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上认为中低产田 占三分之二的比例。这份长达40万字调查报告用48个字作为总结:

保护耕地,不仅要保住数量,更要保住质量;不仅要保住粮食产能,更要保住食物安全,不仅是要保住饭碗,更要保住生态。

温家宝总理 20xx年两会:

“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今社会生存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这里是四川成都西来镇,通过整理荒地、废弃地,新增耕地3800多亩,同时增设了水利灌溉等设施,土地质量得以提高。

在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经过一年多的机械化平整、铺设灌排渠道,整理土地400多亩,原来高低不平的废地 变成了路渠配套的标准农田,打造成为重要的芦笋产区。

本着能利用废弃地、旧场地、就不占用新地的原则,河北省永年县新建工厂,全部利用的是废弃的砖瓦窑场、废弃的尾矿等占用的土地。已开工建设的16个项目中,没占用一分耕地。

60年来,我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

60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还通过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0年来,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资源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万物土中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参透了土地、人、和发展的关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仅生长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更扎根着中华民族不变的情感。尽管相当数量的中国人 已经在体验着城市化 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了,但从纪年 节日,到乡音 方言,土地的气息依然渗透着他们的生活。

在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中,土地 被中国人无数次地呼唤作母亲。 无论行走在田野乡间,还是钢筋水泥的丛林,都请不要忘记,土地这位母亲,不仅养育了我们和祖辈,更照护着我们的子孙 和未来——

更多相关推荐: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学校组织我们集体去观看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感叹感慨深思与深忧一直伴随着我们紧张而复杂的心情我感到好久没有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最近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虽然我是一个女生但是平时我还是很关心时政的对祖国的发展动态也很留意尽管如此国情备忘录还是给了我不小...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由中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国庆备忘录它一共分为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以每集45分钟的篇幅就当下中国的人...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院系年级水利工程系12级专业班级水利水电工程2班学号120xx0208姓名郭进元联系电话132xxxxxxxx指导教师...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国情备忘录读后感其实通过我看到的一些片段我也觉得国情备忘录是一部解读中国很好的纪录片从风格上来说国情备忘录是一部和大国崛起有不同价值观的好片子其实我觉得他的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前一阵非常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它给人讲...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上个学期党支部组织观看的国情备忘录从中国之谜谈起这一集中讲到中国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令世界为之震惊诺兰将这种局面称为中国之谜紧接着第二集谈到了人口问题虽然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

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观后感

观中国之谜有感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如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等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让我感到...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通过这几周观看国情备忘录我感触很深这是一部主要描写我国人口土地三农资源环境创新和民生的大型纪实片用具体详实的数据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变化和国情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在不断发展的...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之中国之谜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何时都应时刻关注国情关注社会民生关爱这个生养我们的国家记得很小的时候跟母亲去菜市场最喜欢小西红柿长大才知道那...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道路千百年前充满智慧的诸葛亮饱含深情地劝诫刘禅为君者不可狂妄自大亦不可妄自菲薄要懂得把握分寸不失风度而这样的告诫就像真理一样闪烁千年今天的我们亦当谨记在心因...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国情备忘录这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一共分为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九集国情备忘录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指导老师陈效兰班级20xx0115姓名孙婷婷学号20xx011519时间20xx年11月国情备忘录1中国之谜观后感在本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