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执教《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时间:2024.5.13

古诗词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观察

文章作者:王树华 陈 刚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11C 2011-1-26 15:01:27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句诗。(投影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要想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就必须再向

上登一层楼。

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

生: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

师:再请看一句。(投影出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虽然,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浩浩荡荡!一棵树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

师:再清楚一点。

生:在一艘沉船的旁边有千万条船驶过。

生:这里的树枯了,还有很多的树长得十分茂盛。

师:隐藏的含义是——

生:看人不能看外表,要看内心。

师: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不是太准确。

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

生: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

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生: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

师:说得都有道理,再看一句。(投影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怎么理解?

生: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

生:告诉我们观察要全面。

师:说具体点。

生:不管对待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

生:用一句俗语说,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说得好!像这样的诗很多,表面讲的是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尝试自读

师:读一读这两首诗,看能读懂多少?(生默读静思)

师:感觉朦朦胧胧有点懂的请举手。(有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讲一讲,有哪些不懂?

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半亩方塘一鉴开。

生: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啊,全不懂,(生笑)不过还好,你懂前面,他懂后面。不懂的怎么办呢?

生:反复读。

生:问问周围同学,互相帮助。

师:都是好方法,实在还不懂的可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金钥匙”(注:“金钥匙”指这两首诗部分字词的注释和作者简要介绍),想尽办法把诗读懂。

(生自主学习——读,思,问,查。)

三、交流讨论

1.“无遗力”。

师:现在你懂得了什么?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学知识,青少年下了工夫,到老了的时候才见功夫。

师:这话像绕口令,不知道你说的两个“gōngfu”是否分清?前面的“gōngfu”这两个都可以,(板书:工夫功夫),后面一个是这个“功夫”。

生:年轻的时候下了苦工,到老了才见成效。

师:这样说清楚多了!

生:青少年时多读书,老的时候才会出成绩。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的意思是古人在求知的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尽全力的,毫无保留的。

师:好,连用三个词说明古人做学问十分刻苦,由‘无遗力’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竭尽全力。

生:争分夺秒。

生:废寝忘食。

生:不遗余力。

师:这个成语与这句诗有关联, 还想到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

师:车胤与孙康的故事。

生:凿壁借光。

师:匡衡借光苦读的确不遗余力。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对,也可以说“悬梁刺股”,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古人学习的刻苦勤勉。

师: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时,就变得丰富多了。一起再读这句诗。

生: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2.“纸上”与“躬行”。

师:继续交流。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想深入彻底地了解,一定要动手实践。

师:“躬行”的“躬”什么意思?

生:亲自。

师:躬行就是——

生:亲自实践。

师:(板书“纸上”)“纸上”什么意思?

生:书本上。

生:就是我们在书上看到的。

生:通过书本知道的。

师: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算。

生:不算。

师:到底算不算?陆游写这首诗时可没有广播、电视、网络哟。

生: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看书,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 生:“纸上”与“躬行”相对,只要不是亲自实践的都是“纸上”。

师:对,上网、看电视、听别人说也是“纸上”,这些可能都很肤浅。

(板书“纸上 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

生:深。

师:与“肤浅”相对呢?

生:深刻。

师: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

生:绝知。

师:(再板书“绝知”“躬行”)我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朝那边?

生:向右,哦,不对,向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人亲自实践了之后,才会彻底地知道。

形成板书:纸上→浅

绝知←躬行

3.编故事。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幕,(出示: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 ,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想一想,下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寒风呼啸,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子聿大概是困了,张大嘴巴,伸了个懒腰。陆游说:“做学问是要竭尽全力的,少年时候下了苦功,到老了才会有成就。”子聿点了点头,又接着看起书来。陆游又语重心长地说:“子聿啊,从书本上读到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彻底地弄懂,自己还得亲自去实践。”子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师:没了?

生:没了!(生笑)

师:这个“似懂非懂”用得好!你们懂不懂?

生:懂。

师:还有谁来讲,要有点变化。

生:冬天的一个夜晚,外面是滴水成冰,(师:呵,这么冷!)书房内,陆游和子聿正在灯下读书。夜已深了,子聿伸伸懒腰说:“爹,我们休息吧!”陆游看了看儿子,没有说什么,拿起笔来“刷,刷,刷”写了几句,递给子聿,子聿一看,上面写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子聿读了读,陷入了沉思。

4.“观书”还是“观塘”?

师:好,我们再来说《观书有感》,谁讲给大家听。

生:前两句的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池塘

里的影子,来回晃动。

师:对,“鉴”就是?

生:镜子。

师:“徘徊”意思是?

生:来回晃动。

师:我徘徊在十字路口,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

生:在十字路口走来走去,拿不定主意。

师:对,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会不一样。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生: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水不断的流进来。

师:什么样的水流进来?

生: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

师:是这样吗?

生:是!

师:同学们,诗句你们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可是我有不理解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读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首诗的内容好像和书没有关系。

师: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诗写的和什么有关呢?

生:诗写的是源头活水。

生:写的是天光云影。

生:我认为写的是方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方塘之“塘”。可是题目为什么写的是“观书有感”呢?是作者弄错了吗?(相机把“书” 和“塘”用红色标明。) 生:我想应该是作者看着书,心灵就像这方塘内的水一样清澈、明亮。

生:读书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反省自己,就像水可以倒映天光云影一样。

师:说得好,读书像照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我觉得朱熹是借方塘之水来表达看书的心境。

生:读书跟方塘引进活水一样,活水注入多,池塘的水就更清澈,一个人书读得多,那么它拥有的智慧和学问就多。

师:了不起,这样说就很清楚,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谁用“要问 ,是因为 。”来说说读书学习。

生:要问怎样才能聪明,那就多多读书吧!

生:要问我的心灵为什么如此纯洁,是因为我在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优秀的人学习呀! 师:好的。结合“活水”的“活”再想想。

生:要问我们为什么充满智慧,是因为经常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不仅仅想到那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我们来看这几句话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分别是什么意思? (出示片段1:“王梓鉴的文章写得好,小记者采访他,请他谈谈诀窍,他笑了笑,指了指身后的书柜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意思就是我的作文写得好,是因我的书看得多。

生:我在书上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好文章,看多了,我也会写了。

生:要问我的作文为什么写得这么好,是因为我平时喜欢和书交朋友。

(出示片段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整个文学界。)

师:在这句话里又怎么理解?

生:要问《简?爱》为什么如此动人,那是因为夏洛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生:要问《简?爱》为什么这样受欢迎,那是因为故事动人,描写细腻。

师:也可以这样说?再读读,这句诗放在开头,联系刚学过的课文,联系她的生活经历想想。

生:要问夏洛蒂为什么能写出如此精彩的《简?爱》,那是因为她自己经历了这样的生活。 生:要问《简?爱》的故事为什么如此动人,是因为那就是夏洛蒂生活的反映。

师:是啊,《简?爱》就是夏洛蒂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因为有经历,有不放弃的精神,才会有杰作的问世。再请看一句,有一位老师听完我们今天这课后,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王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有感”)想一想,这位老师会写些什么呢?

生:王老师为什么上课这样好,是因为他经常思考。

生:王老师上课很好,是因为交给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生:要问王老师为什么能上好《古诗两首》,是因为他经常读书,有很多年的教学经验。 师:谢谢你们夸我,如果这位老师想夸我们六(2)班,那这句诗又有什么意思? 生:要问我们为什么能够上好这一课,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语文课。

生:要问我们为什么表现这么棒,是因为我们平时读书多,积累多。

师:哇,一点也不谦虚。(笑)

生:要问我们语文水平为什么高,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师:现在,有很多人写文章喜欢引用这句话,在不同的文章里可能意思有所不一样,但也都有一个基本的意思,那就是——

生:要多读书。

生:要多学习,多积累。

师:是的,都对,成功来自积累,来自创新。

对 话

陈 刚(以下简称陈):听了这堂课,感觉很精致,又很轻松。一节课学习两首古诗,应该说是有难度的,而你似乎轻巧地就化解了。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树华(以下简称王):谢谢!一节课学习两首古诗,是对古诗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学生并没有感到困难,为什么?首先,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哲理诗,本册教材前面的单元练习中也提到一些,学生是有基础的。其次,教学设计中摒弃了可有可无的“非语文”的环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更多时间研读古诗,有足够对话的空间,质疑、讨论、发现、交流,步步落实,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仿佛拾级而上,水到渠成。第三,充分预设,期待生成。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做了充分的思考,预想多种应对策略。有了高屋建瓴的审视,才能有驾轻就熟的从容。

陈:学生对古诗的初读理解,你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提供了一份材料,让学生去自学。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王:不同年级段在学习上显然是不一样的,六年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先让学生自 读,提出懂与不懂的,激发求知欲;再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读、思、问、查去解决问题。一些关键的字词,教师提前准备一下,整理一些学习资料,告诉学生网上都有,只不过现在上课不能大家都去查,让学生各取所需,这样远比一问一答或教师讲要好得

多,网络时代,要更多的教会孩子好好利用资源。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自我探究,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样既省时又高效。

陈:哲理诗作为古诗中的一种题材,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非常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精神人格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哲理诗,这类古诗的教学相对比较困难,能谈谈你的思考和实践吗?

王:我认为这类诗的教学要注意这样几点: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管怎么说,古诗距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教学中,首先就得清楚所学的诗到底距离学生的生活有多远,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有利于融入他们的生活;其次,就要考虑学习过程中,我们该铺哪些“路”,该架什么“桥”,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造“最近发展区”;最后,得考虑所学哲理在学生生活中以什么形式体现,怎样来指导儿童的学习生活,提升生活认识和品质。而这一切的设计必须是以适当言语实践活动为依托的。2.理解诗意与感悟哲理要能水乳交融,切不可生生地将二者切割开来。从教学环节上讲,理解诗意与感悟哲理绝对不是两个板块,而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要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其中的哲理,哲理的领悟又加深诗意的理解。要处理好语言习得与感悟哲理的关系,在古诗精准的字词揣摩中感悟哲理,悟理说理的过程中丰盈言语表达的智慧。3.形象与抽象自然融合。哲理诗所蕴含的哲理是与景、物、事密切相连,同时呈现的。小学生学习它,必须形象地感受到此景、此情、此事,在鲜活情境和意象的感受、观照、体验中自然意会哲理,并逐渐走向深刻。学生口中所说心中所悟的哲理绝不是机械的、冰冷的、晦涩的,而应该是个性的、温暖的、明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尽量要能还原诗人当时创作的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用诗人的视角去看去想去思考,同时,也要跳出诗外,结合自己的生活来理解和评价。 陈:教学就是对话,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对话不仅要追求民主、平等、和谐,更应彰显个性与灵性,追求智慧生成与价值建构。还是想请你谈谈本课具体操作中,是怎么落实的。

王:在课堂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学生、教师、文本是对话的三个主体,对话应该始终是三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共进,一般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潜心对话;依托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教师、文本互动对话中共同超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文本、同伴、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情感通过自我建构、合理转化,内化为自身素养。

第一,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潜心对话。教学中,在出示两首哲理诗后,就让学生尝试自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思,问,查,教师恰当的组织与引导(质疑、提供资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每个学生潜心阅读、独立思考,形成独特理解与感受,与文本进行着各具个性的对话。这是这场高质量对话的源头和基点。

第二,依托文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是以文本为依托,营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构建一个共同探讨的平台。在对话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加深体验,丰富认识,发展能力。在本课中,交流讨论环节就是这样的,围绕诗意的理解、蕴含哲理的感悟,每一个学生一边讲述独特的认识、感受,一边倾听学习同伴的见解,进行着兼容和批判,教师既是组织者、辅导者,也是对话的主体,参与对话,引领对话走向深处。“无遗力”的扩展,“纸上”“躬行”的讨论,都是愉快而平等的对话,而且渐行渐深,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由肤浅走向了深刻。

第三,学生、教师、文本互动对话中共同超越。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加强,身心潜能得以挖掘,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的火苗在碰撞中点燃。此时学生和教师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共同创造着文化,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文本也不再是简单地重现,而是溶进了现代的审美情趣,唤发出新的活力。

观察者语

在这堂课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王老师在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之间的智慧的闪现和思想的留痕。一直以来,他钟情于“对话?内化”教学的钻研与探索,着力追求平等、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对话。就这堂课来说,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基于言语积累展开对话

学生在阅读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一种对所学内容的“前理解”已经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教学这两首哲理性的古诗,王老师抓住哲理诗的特点,从旧知入手,注重迁移和整合,将有关哲理诗诗句串在一起,引出新学的两首古诗。这样的导入,跳出了传统的框框,营造了哲理诗的学习场境,暗示了学习哲理诗的方法,直奔学习的重难点——感悟诗句蕴含的哲理,起到了导引的作用。这个教学环节,教者在充分调动了学生言语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激发探究欲望,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打通了情感通道。

二、催生言语意象丰富对话

古诗言简义丰,是浓缩的经典。对古诗词句的理解是感悟古诗、领 略内在意蕴的重要前提。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不能单靠概念的纯语义解释和记忆,而必须借助意象进行立体化的建构。王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时,通过言语意象的催生丰富了对话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对“躬行”的理解,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再比如,创设情境续写故事,既是古诗意思的灵活理解,更是有效的语言表达练习。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有情有趣的练习丰富了学生的言语想象能力。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就不只是纸上的几行字,而是鲜活的故事和情境。

三、激起言语冲突活跃对话

“到底是观书还是观塘?”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巧妙地借助言语冲突,撩拨起了孩子们的思维触角,激活了对话。此时,原有的认知平衡就被打破,文本的抽象符号就被重新审视。孩子们借助对诗句的研析,并展开合理想象,思辨推敲,大胆猜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一个观点又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这时,学生的对话就不是停留在对语表浅层意思的直感上,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去领悟语言深层次的含义,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就在这样的对话中渐渐明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就如同一颗颗珍珠一般,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就是那根线,将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

四、创设言语语境提升对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这句极富哲理的诗句的教学,王老师也是独具匠心的。所谓哲理本身就是适合于不同语境的一种意义的存在,所有以理析理的阐释都是徒劳的。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创设三组不同的语境,借此展开对话,如层层剥笋一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运用,由“诗内”到“诗外”,既让学生“够得着”,又要学生“跳一跳”,对话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升。这样的反复锤炼下,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诗句意义的深刻理解,更有学习方法的习得,思维品质的煅铸,诗句的哲理意蕴也就自然而然地内化在他们的言语生成与精神成长中。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更多相关推荐:
《冬夜读书示子聿》改写

冬夜读书示子聿改写公元1192年的一个冬夜大雪纷飞鹅毛般的雪花在空中打了个转儿飘飘悠悠地落在了地上屋檐上树枝上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屋内南宋诗人陆游和幼子子聿正专心致志地读书屋子里静得很只听到火坑里木炭的噼啪声读着...

《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

诗词解析: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释示教导子聿y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开始...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释示训示指示子聿y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遗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即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

冬夜读书示子聿

草堰二小备课专用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草堰二小备课专用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三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诗的大意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绝躬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学重难点理解三四两句懂得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

苏教版《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六上第七单元课题22古诗两首第1教时总第个教案2教学反思4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附改写剧本模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程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3感受古诗阐发的哲理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

苏教版小语六上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案

1234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