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时间:2024.4.20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辛德勒名单》的一部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纳粹党人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关于故事的具体情节,不说也罢,反正就是挺感人、挺震撼人心。

辛德勒,在故事的开始,并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原本应该被历史唾弃的纳粹党分子,经历了心灵的洗涤,蜕变成可歌可泣的灵魂人物。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视为奴隶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杀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人类独有的人性。正如最后犹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着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以一己之躯,唤醒了世界上无数人的良知,为历史所承认。

之所以会出现辛德勒的名单,还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希特勒的集权统治下,整个国家丧失了理性,将国家厄运的起因归咎于无辜的犹太种族,并对数百万犹太平民进行了无情的、惨无人道的杀戮。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就必须将国家的权利以及权力的实施毫无隐瞒的暴露在公民面前,以确保不时出现滥用权力和渎职的现象。

就目前而言,在对待历史方面,德国人做的确实是相当值得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这样的国家,好好学习的。 196 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下跪谢罪。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在这一跪一站之间,人们走到了真理的门槛前,开始做出新的选择。而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几度拒绝承认二战的侵略事实,企图通过修改教科书历史内容,达到篡改历史的目的。这样的行为必定为后人所鄙视,因为历史是检验行为最公平的评价。

在我看来,作为同一个物种,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别人遭受到厄运抱有起码的同情,进一步,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完全可以帮助那些身处逆境中的人——当然,在我看来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实力。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这句话印在很多同学的T恤上——MORE RESPECT LESS ATTACK(多一点尊重,少一些攻击)。


第二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辛德勒的名单》——

纳粹党、犹太人与辛德勒

的行为分析

纳粹党、犹太人与辛德勒的行为分析

影片介绍

《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影视巨著。我看了几次这部电影,不由地为德国纳粹的那种惨绝人寰的行为感到愤怒,为犹太人那种逆来顺受感到失望,同时也对辛德勒充满感激与敬佩之情。该片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美国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人物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里反映了许多的心理学知识有:种族歧视,种族优越感,冲突,偏见,旁观者效应,群体效应,攻击性行为,利他行为等等。

(一)德国纳粹党的行为分析

在该影片中德国纳粹党的行为主要体现了种族歧视、种族优越感、冲突、攻击他人、偏见等心理学知识。

要想了解《辛德勒名单》中的心理学知识,还得先了解一下德国纳粹党屠杀犹太人的原因。对于希特勒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一历史悬念现在欧洲流行的观点有二:一是“目的论”;二是“机能论”。“目的论”者认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是出于争霸世界的目的,这是一种按常规逻辑的推论。“机能论”者认为,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之际一种报复心理及补偿心理驱使的行为。希特勒杀害600多万犹太人,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要灭绝犹太民族,究其原因的话,那就是必须回答他为什么要灭绝犹太人。 希特勒杀害犹太人还有两个原因: 1.亲身体会,切夫之恨。从小犹太人就有钱,而它没有钱,犹太人的确太会做生意了,还有就是他喜欢的一个人被犹太人抢走了。2.为了扩张的需要。希特勒想统一世界,为了让人们都行动起来,就要号召人们。全世界都是下等民族,只有日耳曼族是上等的。这是明显的种族优

越感和种族歧视的体现。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

在影片中,有一幅画面更将这种种族歧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犹太家庭在德国军人的监视下,默默地收拾着。街道上非犹太种族的孩子们用石块向犹太人扔去,一个小姑娘眼里充满了仇恨与轻蔑,嘴里大声的喊叫着:“再见,犹太佬!”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沉默。一句“再见,犹太佬!”,一个未长大成人的小孩,居然会表现出这么强烈的种族歧视,不由地让人有无限感慨,让我们清楚看到当时种族歧视、种族偏见是何等严重。直到影片最后德国投降后,但种族偏见依旧存在——那位德国军官说“千万别往东边走,那里的人们很仇恨犹太人!”

(二)犹太人的行为分析

犹太人的行为体现出心理学知识有群体效应、旁观者效应、从众等。

影片中有个镜头想必是大家难以忘怀的:“德国纳粹阿蒙?高斯早上起床后走到阳台上拿起枪就去射击正在劳苦工作的犹太人,而别的犹太人则是加快工作的脚步,继续埋头苦干。”他们没有去与德国纳粹反抗,或许他们认为根本没有能力反抗,只有加快工作的步伐,被命中的几率才会降低,才会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德国纳粹无情屠杀犹太人时更多的犹太人则选择逆来顺受,他们不去反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老百姓的思想最先考虑的不是反抗,而是如何活下去。活下去,比反抗更重要。这也就是应了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这叫做“群体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群体中,有一个领头这样想的,大家都会顺应这种想法,一条道走到黑。面对与骨肉分离的痛苦时刻,犹太人是选择反抗的,虽说这种反抗在强大的德国纳粹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但这种反抗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犹太人内心深处的最低底线。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和正义的一面。当灾难来临,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无私。他们所想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又会出现一个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旁观者效应”。指的就是一个受难人在紧急情境中获救的几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即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多,前去救助的人越少。

“旁观者效应”的另一个具体体现的镜头就是关于偷鸡的事,德国纳粹在质问一批犹太人是谁偷的鸡时,所有的犹太人都选择沉默,直到一个小男孩出来“检举”。可能在他们看来此事与他无关,自有人会出来承担,这是典型的“旁观者

效应”。

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

第一,社会抑制作用。把自己准备要做出的反应与他人的反应比较,以防做出尴尬的事情。

第二,社会影响的结果。对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第三,多数的忽略。他人的在场会影响个人对整个情境的知觉和解释、判断。

第四,责任扩散。见危不救所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内疚感往往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每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个人不去帮助受难者的代价也会减少,因此他人在场会减少个人的行为。

(三)辛德勒的行为分析

辛德勒在影片中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利他行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利他主义者。

影片中辛德勒的利他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辛德勒并不是一个“慈善家”,他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唯利是图的商人,他只关心如何快速、有效、安全的挣钱。然而影片的后半部分辛德勒却是一个受人们敬仰的伟人。其间的变化让我们慢慢来看:

辛德勒与夫人在高处看德国纳粹无情地射杀犹太人,这让辛德勒产生了怜悯之心,他感到了德国纳粹的惨绝人寰。在这群犹太人中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女孩是一个亮点,她是无数犹太人的代表,当辛德勒再次看到这个小女孩时却是在无数的尸体中央,辛德勒看在眼前,捂着嘴悲痛万分,这让他坚定了拯救犹太人的念头!辛德勒的救助行为的动机是同情,是对犹太人的无限的同情。

辛德勒的仁慈穿插在许多的镜头中:在斯泰恩被误装入火车时、在独臂犹太老人被枪杀时、在列车中的犹太人口渴难熬时,许许多多的镜头都是辛德勒的真正的利他主义的体现。

但利他行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了如下分析:

人的利他行为的产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调理性思考对利他的主导,另一种是坚持善良感情对利他的影响。前一种强调的是认知,后一种重视的是感情。

其一,理性思考对利他的主导:利他行为的责任来自于一种普遍的、不以对

象为转移的道德原则。人凭借理性,而不是感情去把握这一原则。只有理性才能告诉我们如何以普遍的原则对同一件事一视同仁。

其二,对利他行为的另一种解释把重点放在感情动机上。休谟认为:同情和移情对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辛德勒的利他行为中,同情是基本动力。同情因为欲求别人的幸福而变得高尚。

利他行为往往起因于利他感情。感情甚至比理性更容易引发行动,在事情呈现出复杂形态的时候,同情和怜悯本身就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在犹太人遭受屠杀时是辛德勒利他行为的一个升华。

当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屠杀时,辛德勒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辛德勒也将近破产。这名单的代价是送给歌德的一箱箱厚重的钞票,这名单更是一个个的生命!

辛德勒的哭泣同情心的最高级的表现。德国的投降犹太人再也不用过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再也不用担心死亡的随时降临,然而辛德勒却要亡命了。犹太人敲掉三颗金牙铸成戒指送给辛德勒,并说“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辛德勒戴上戒指却开始了“忏悔”——我或许可以多带些人出波兰,或许可以多带些??这辆车,可以换回十个人的生命,我要来干什么?十个人??取出领针:这领针,两个人,黄金造的,两个人??然后相拥开始嚎啕大哭??

影片结尾在战争结束后,犹太人自称为辛德勒犹太人,这是对辛德勒的莫大敬重。战后仅存活的4000多名犹太人中其中就有1100名是辛德勒拯救的。人们纷纷来到辛德勒墓前纪念,一块块的石头与墓碑形成的强烈的感情冲击,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救赎的意义之大。

更多相关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人教0801班周祥学号08429144在老师所推荐的几部影片中辛德勒的名单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当然刚开始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甚至因为影片较长还有些畏惧不过还好渐渐地我就被它的情节所吸引住了影片的背...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它以辛德勒的故事向我们揭露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表现的震撼而又发人深省一开始主人公辛...

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这部电影不是第一遍看了以前曾认真看过一次稍有感触不很强烈这次又看一遍深深地感觉到内心的那种起伏辛德勒的名单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以前看的时候并没有查阅跟这部...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感动与良知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但要再退回石器时代却只要需要几个狂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的疯狂行经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人活着的意义变得尤其单纯生存然而...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题记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以二战时期德国侵占波兰大肆迫害犹太人为背景记述了巧妙周旋于商业与战火硝烟之间的德国商人辛德勒从利用战争以廉价的犹太人为劳力到思考战争...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为什么不同于其他的名单我们可以用影片中的一句话作答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是的薄薄的一张纸竟能隔离天堂和地狱划清生命和死亡的界限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这确实真切地存...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软件工程10003023周飞云记得高二的时候从课本中学习到有关辛德勒的名单的文章当时只是从文字上初步了解了这段历史这次通过电影的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一感人的事迹电影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叫辛...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心灵的救赎浅评辛德勒的名单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导演斯皮尔伯格耗尽10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体现出人道主意的影片其富有强烈的艺术性和丰富的内涵影片是以反法西斯为题材讲述了迷恋于浮华生活的辛德勒看到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残...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辛德勒的名单纳粹党犹太人与辛德勒的行为分析纳粹党犹太人与辛德勒的行为分析影片介绍辛德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

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战争能够摧毁一个国家但不能毁灭人性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想先讲讲这部影片的构造辛德勒的名单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纳粹将犹太人赶进隔离区这也就是辛德勒的发家时期纳粹建立集中营在这个时期辛德勒企业的发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完美与永恒浅析辛德勒的名单还记得我初次接触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第51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众多的奖项和荣誉促使我...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犹太人的故事影片很能够打动人他有一个个刻骨铭心的镜头来触摸人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地方辛德勒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