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读后感)

时间:2024.5.2

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读后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阅读了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和叔本华的《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后对幸福和痛苦的思考,其中,前半部分重点在论证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后半部分则针对叔本华的观点提出了个人的赞成和反对意见。作者认为,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可以说,两者同根同源,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痛苦时清醒面对现实,不过分欲求的同时不放弃对幸福的憧憬,在不断求索中获得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无悔、欲求、超脱、清醒认知、直面死亡

我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主要的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西弗斯的幸福来自于他的无悔。无论西西弗斯是因为什么被罚入地狱的,他都有着充分的准备为了这一切付出代价,我们不妨就认为西西弗斯是因为对大地的无限热爱而受到了诸神的惩罚。他的受难源于他对生活,对人世间的热情,这种激情和热爱给他带来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西弗斯是无悔的,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旧会选择为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忍受地狱的煎熬。即使他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肯定也并没有为自己感到可悲或是难过,诸神一定希望他会有一丝一毫的悔恨,但很显然,他们是会失望的。西西弗斯的幸福还来自于他的无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自己对于诸神的蔑视,在他眼里,诸神不可怕,惩罚不可怕,无效无望的劳动也不可怕。西西弗斯接受但没有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恐惧,也没有必要恐惧,神在他的眼中只是被仇视的对象。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怀有希望但没有过多的欲望。可以想象,西西弗斯在搬运石头的时候,心里始终怀着对人间、对大地的热切希望。他曾经享受过那种自由和快乐,即使现在他不能继续享受,他也依旧可以通过回忆和想象来获得满足,所以西西弗斯从未放弃过对于美好世界的希望,他不会绝望。但是,西西弗斯并没有完全陷入欲望的怪圈中,他没有强求,他满足于现在的状态。正如盲人渴望看见的同时深知黑夜的无穷无尽一样,西西弗斯接受现实,没有过多的欲求,而只是把希望当作前进的动力,支撑他每天重复无效无望的劳动。

西西弗斯的幸福还来源于他对自身命运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自知之明。谁说重复的劳动和重复的命运没有好处?现实中许多人都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而痛苦不已,这是无法避免的,未来的变数太大,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西西弗斯不同,他的命运早就被确定了,他没有什么好迷茫的,这不同于麻木产生的无知无觉,相反,极端的“知觉”带来的是极大地确定感。对西西弗斯来说,命运是确定的,也可以说,命运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西西弗斯主宰着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西西弗斯、巨石、高山、沙砾,再无其他,再简单不过。既然已经了解自己的命运,那西西弗斯就没有什么顾忌了,他完全可以选择享受这一劳动过程,这一斗争本身就能够让人感到充实。

最后,西西弗斯成功地以一种超脱世外的状态审视自己的命运,从而最终获得了终极的幸福。什么是超脱?就是用一种蔑视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命运,超出世外,冷漠地观看那个世界中的自己重复无效无望的劳动,他没有感到悲哀,而是像上帝一样,只是看着,不做任何的干预。可以说,西西弗斯通过蔑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我超越,完成了对命运的审视,当然,他最后没有忘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到那个世界里,重拾搬运石头的这一劳动。西西弗斯的幸福就在于 超脱—审视—蔑视—回归—超脱 的不断重复中。

必须承认,西西弗斯是荒谬的英雄,他的幸福也是荒谬的,但是我们依旧能从中获得通常意义上的幸福启示。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境地和西西弗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处于工作岗位上的人,常常会抱怨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总是怀着痛苦的心情面对每天的工作。但是西西弗斯告诉我们,即使是最无效无望的劳动,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幸福,

更何况是日常的工作呢?我们所做的是始终相信希望的存在,冷静地审视所处的环境,承认现实,憧憬未来。

讨论完了幸福,我们开始接触人生的痛苦。叔本华对人生的痛苦和无聊进行了论述,我很认同他的“欲求带来痛苦”这一论点,我也同意人生的痛苦大部分都来源于此;我不认同他的“人生的最后两种成分就是痛苦和无聊”,我相信人生中存在痛苦,但不全是痛苦。

事实上,人生本不应该有如此多的痛苦,究其原因,太多的人搞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往往许多人关注的是外在物质的享受,或者说,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许本来只需要的是温饱,但是人却总是向往山珍海味,锦衣玉食,每个人都被限制社会既定的轮回中:学习,工作,赚钱,买房,买车,升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或者说,这些就代表了幸福?

我想,答案是很显然的。就像叔本华所说的,过分的欲求只能带来痛苦和无聊,从一个人产生某一欲求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要承受这一欲求带来的不会终结的痛苦之中。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痛苦自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即使是得到了短暂的满足,我们也会患得患失,或者更多情况下,产生新的一连串的欲求。更退一步说,在满足以后我们不再产生新的欲求,可接下来我们的期待在哪里呢?空虚和无聊,正如叔本华说的,会如洪水般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求,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在今天依旧适用。其实,人生的大部分幸福感根本就不是来源于获得的快感,而是恰恰相反,来自于奉献和付出。这不是空谈或是大话,上面的论述已经说明,满足感是暂时的,又是甚至会催生新的痛苦,付出却是另一回事了,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估量的。

我们已经清楚痛苦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坎坷和困难。更进一步地说,我们从诞生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走向死亡的路途,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一命运,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男女老少,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路上,无论道路两旁是鲜花还是荆棘,无论在路上取得多少成就,最终我们都会和其他人一样归为尘土。逃避没有用,死亡总会到来;当然,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人生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还是需要不断为了生存斗争的。正是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一些人一边怀着对死亡的恐惧,一边又心怀侥幸想要用其他外在的东西麻痹自己,人生陷入一种没有内在,没有追求的境地,人也完全成了死亡掌中的玩物。

然而,叔本华认为,既然死亡的威胁又增添了人生的悲剧,那么对人生刨根问底后,其结果就只剩下痛苦和无聊两个元素。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恰恰相反,虽然每个人的结局都已注定,但这不代表之前的过程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直面死亡,真正看清死亡的本质,才能更好的生存。我们先这么来看,既然人生的目的地早已确定,过程如何不会改变结局,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计较人生中过多的欲求呢?得到多少,失去多少,真的那么重要吗?人生是有限的,为什么不用有限的时间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呢?要知道,只有适度的需求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另一方面,既然死才是人生最大的定数也是最大的变数,那么还有什么人生的起伏是不可接受的呢?还有什么害怕的呢?我们应此就可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各种变故、各种不幸,学习西西弗斯那样,找到自己的幸福,即使是荒谬的幸福也无妨。所以说,人生的要素远远不止痛苦和无聊,或者,至少我们可以说完全有办法把痛苦和无聊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这恰恰是人生中最积极的两种东西。


第二篇:读后感“幸福了吗”


谈幸福——读白岩松《幸福了吗?》有感

一、 起因

很少看名人出的书,这应该是第一本,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的小品《实话实说》里宋丹丹扮演的农民大妈准备出本书名叫“月子”,就是对名人出书最大的讽刺,因此对名人不是很感冒。

一直也不是很喜欢读书,由于工作原因,慢慢开始读书;这本书是董老师推荐的,一方面是白岩松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不错,严肃、幽默、有内涵,而且常听朋友说他写的《痛并快乐着》不错,一直也没有机会看,所以觉得这本应该不错。另一方面是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我,《幸福了吗?》,我比较喜欢这个个话题。 二、 一本引发思考的书

看完这本书觉得不错,我还给老婆看,后来也给朋友推荐。有看的,也有对我说的不屑一顾,认为只是炒作而已。

我没有同他们争论,因为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只是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书。说真的,上了许多年的学,也看了一些书,但是看完也就完了,只是记得书里的一些情节、一些优美的句子,很少像这样去感悟人生,记得自己在看完这本书后就把QQ上的签名改为“不平静、就不会快乐!”,在过了几天之后又改为“心静、心境”。在我认为,不管白岩松本人是不是虚伪,写出这样的文字,但是至少说明他思考着,并且也引发我思考了,甚至对我有所感悟,因此着本书值得一看。

三、 开始思考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也是白岩松放在本书扉页的一首诗,也许这就是本书的基调吧,这首诗使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一句话:“凡人之所以不能飞翔,不是身体太重,而是因为心念太重!”

四、 浅读序言

摘录:“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的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得也抱怨。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我们除了幸福,什么都没有,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 ,别人,便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

钱和权,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这些文字都是来自本书的序言,在整个序言里,我提炼了几个词“信仰、责任、幸福、无奈、挣扎”;我个人认为序言写的非常精彩,也表现了白岩松的犀利,字里行间直指我们的内心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也期待自己和读者能得到答案。

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忙着积累物质财富,甚至不择手段,这是为什么,大概的原因都一样,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然而正如白岩松所说,财富有了,幸福却没见到。这又是为什么?金钱、权利、名誉,到底能不能带来幸福?若是不能,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为此去拼命?那有什么能带来幸福呢? 也许是我不求上进、也许是我比较肤浅;在我看来,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人在拥有了财富、地位、权力的时候,的确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东西,甚至是别人的尊敬,他在得到这些的时候是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在他得到这些的同时,他也要面对很多不愿面对的烦恼,为不能升职而烦恼、为和同事吵架而烦恼、为家庭不和而烦恼,为股票下跌而烦恼、为疾病烦恼、为那一场场应酬烦恼,为怕失去烦恼,为这为那的烦恼,幸福又在何方?

其实,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幸福,也可能不幸。因为“幸福就是心理上对生活或某事满足或快乐的一种感觉。”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追求幸福,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你拥有了多少的财富,在心外,根本是找不到的,要追求幸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五、 反思

摘录: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其实,任何一个悲剧,都不是把责任推到哪一个人或者哪几个人身上就完事大吉的。或许,我们都该认真思考,我,如果有机会,是不是也可能成为事故的责任人?我想,有可能。所以,谴责他们,不如多多自责。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

于是我弄懂了,这不过是一次与我有关但其实与我无关的娱乐,人家不求真假,只求完成这样一个娱乐的过程。所以,我终于明白,自杀的不是我,而是这个时代,是人心。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

太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都愿意在梦想中写入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大词,然而,有时,它必须从办公室慢慢做起。

你自己一定得明白:背靠大树,就以为你自己成了大树,这很搞笑。 其实,名气与优秀,还真不是一回事,有时甚至差的很远。这里面的泡沫成分一点儿不必房地产少,但是,无论主持人自己,还是众人,清醒者不多。

在大学讲课,有一位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问我:?白老师,我在最后一排,您在第一排,我什么时候能和您一样??,我的回答是:?在我的眼中,现在的你才是第一排,你有无数条路可以走到我这儿,但我再也找不到一条可以到达你那的路,该难过的是我。

你是否做得到,众星捧月时还记得自己是谁?被视而不见时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可以接受夸张的表扬,却不可以接受夸张的批评?

有的时候,我会很有兴趣的与叫白岩松的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看他的被异化,观察与思考在他身上的有趣之处,看他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我们该如何去定义自己?就像无数的先哲曾经讨论过的那个命题:我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很少有人能经常问问自己,这一秒的我与那一秒的我,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在落魄的时候容易清醒,因为随时有痛楚提醒着自己,而一个人在荣耀的时候呢?情况就恰恰相反。很难得,白岩松能够如此的清醒。

我觉得人的身体设计的并不完美,至少有一个器官非常不合理,这个器官叫做“眼睛”,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眼睛的不合理,才会让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所以,反思才变得那么重要,不反思,人就必然迷失。

还是刚才的那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你眼中的我,还是他眼中的我,或者是镜子中的我?我是好人眼中的我,还是坏人眼中的我?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就是我,不是任何人眼中的我”,那么为什么在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会飘飘欲仙,而别人辱骂我的时候,我会无法接受?人为什么总是欺骗自己,人为什么总是选择忘记,“我”还是“我”吗?

白岩松说,他会很有兴趣的与叫白岩松的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此时,那个保持距离的人又是谁呢?是他的内心,一个人的眼睛注定只能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所以就只能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但是内心可以,内心可以生出无数只眼睛,并把他们放在天上,看着自己和这个世界。人只有经常从内心去观察自己和这个世界,才会真正的了解,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我们都应该是唯物主义者,而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观念。有趣的是,人们还喜欢在主义的前面加上两个定语,把唯物主义叫做“客观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叫做“主观唯心主义”。但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才是主观,因为唯物主义者往往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忽略内心的感受,但是内心的感受不是真实的存在吗?而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眼睛的结构注定了我们受骗的事实。

幸福在哪里?我们只能在内心中寻找,可是,又该如何去寻找呢?

六、 分别心

摘录:可能是XX的事情才刚过几年,因此,?9.11?的意外到来,给了很多人一种解恨的感觉。然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漠然。

民族的一个核心,是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也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利,抵制“家乐福”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打击别人不抵制“家乐福”的选择,这事就不对。

获得银牌的王义夫被千夫所指,像一个做错了什么事的悲剧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容易得到的银牌,竟然在一些国人的眼里,会与失败挂上钩。

你自己,没有多大能量,但你可以做一根火柴,使命并不是燃烧自己,而是点燃人群中的热情,这样,火柴的价值才最大化。

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只高兴于法国教练领着中国剑客击败法国人,也要适应郎平领外国人打败中国队的局面,适应了就是一种真正的开放,一种内心深处的开放。

因伤退赛,其实本不该是问题,所以仔细想起来,此事已与刘翔无关,而变成我们每个人的问题,该如何接受?能不能接受?

要学会感恩被你帮助的人,是他们,让你有所启悟,用苦难教育了你。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块石头是会发亮的,磨人的更辛苦,他是会消耗的,所以,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

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我除了是我,还可能是谁呢?我有没有可能既是我自己,又是你,还是他呢?

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用双眼去看别人,而从不用内心去看自己,更不会用内心去感受别人。当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与某个别人的内心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就不在只是这个人,他还是那个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与众生的内心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我们为什么始终找不到幸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叫做分别心,它让我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的烦恼。它让我们祈求别人的理解却不去理解别人,它让我们不停的得到却不懂得付出,它让我们的欲望无止境的增长,它让我们用执着和妄想扼杀幸福。

就像白岩松所说,9.11让一些中国人感到解恨,但是,在9.11中丧生的人们有罪吗?面对他们的离去,我们的内心就真的不该有丝毫的触动吗?问题是,那些丧生的人们只是恰好在那栋楼里,也许在某种巧合下,在那栋楼里的也能是你。无论如何,有何种仇恨能超越生命的逝去?

就像夺得银牌的王义夫、就像被郎平击败的中国女排,就像退赛的刘翔,那些为此而愤怒的人,愤怒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没有感受过王义夫压力,没有感受过中国女排的汗水,更没有感受过刘翔的伤病,他们一个个打着爱国的理由,但是他们愤怒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你让我不爽了,你让我早已准备好的狂欢泡汤了。

为什么会这样?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都学会了指责别人,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人家凭什么非得取悦于你?刘翔凭什么就非得拿个冠军来让你开心,他让你不开心了你就开骂,凭什么?人家退不退赛关你什么事呢?你是在通过骂刘翔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吗?这才是最大的自私。

说到爱国,何为爱国?抵制JIALEFU是爱国吗?抵制RIHUO是爱国吗?在网上传播一些恶搞日本人的视频叫爱国吗?如果这样做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那我绝对支持。抵制外货是损人不利己的事,而在网上传播一些恶搞日本人的视频,更是丢人之极,泱泱华夏,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只有真的强大了,才没人敢欺负我们。真正的爱国,就像白岩松所说的把自己当做一根火柴,去点亮更多的人,努力的学习,积极的工作,为国家的成长添砖加瓦,而绝不是仅仅在嘴上爱国,搞什么抵制外货。

从9.11说到刘翔,又说到抵制外货,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不只这些问题,还有更多的这样那样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排解,有些就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仍然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看世界、看问题,困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那些外在的东西,与幸福并不真正挂钩。时间长了,也就释然。这个时候,我妈说过的一句话就起作用了。她说: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最后加减乘除,一算分,都一样。

幸福在哪里?只能在内心去寻找,该如何去寻找?试着让你的内心与他人的内心连在一起,当你接上的时候,你的幸福就明晰起来了,幸福就在那个心与心连接的地方。这个他人,不一定是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敌人,就像白岩松采访证严上人所说的话:“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

可是,怎样才能找到幸福所在的那个地方呢?

七、 明天、开始信仰

摘录:可能所谓的现代化时间长了,并不意味着向前走,而是回身寻找,重新回到人的心灵,回到生活与生命本身。

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阶段。还要多久,还需要怎样的路程,我们的眼神才能够重新纯净起来,童年与成年不再有太大的区别?怎样能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人与人的相处变的简单,不再需要天天运用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聪明才智去斗智斗勇。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动着中国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富有还是贫穷?这感动,与我们寻找中的信仰有关系吗?我们,还会感动多久?感动有用吗?

一颗好久没有被感动过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没被浇过水的花。

问题的关键是,在感动的那一霎那,我们曾立下无数誓言,后来,困意来了,我们关掉电视,沉沉睡去,只是不知道,那些咬紧牙关许下的承诺,我们是否,还会在醒来后想起?

感动了,然后呢?

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更美好一些。

每一个个体,有自己的路,这里暂且不谈,因为与幸福紧密相连,你总该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适可而止,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没有信仰,恐怕无幸福。

也许十年后,依然会写下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做《终于信仰》,真期待能记录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突破之后的如释重负或者即将突破的兴奋与好奇。当然也不排除,没几年,自我出局或被出局,也或者是想的更明白,知道了?无?这个字的真正含义,然后开始心如止水的写下一本《闲——试着与生活和解》的书。

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

白岩松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幸福了吗?》,并且本书的第一个标题就是“幸福在哪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最后,他用本书的最后一个标题做出了回答:“明天,开始信仰”。看来白岩松相信,幸福在信仰之中。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本书的第一段话是引用仓央嘉措的话,最后一段话是引用释迦摩尼佛的话,从禅语开始,到禅语结束,这是白岩松的信仰吗? 白岩松是不是信佛和我们无关,和我们有关的是:我们信什么?

很多人都说,“我什么都不信“,先看看信仰的解释: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哪怕是信仰金钱,也是信仰,但很显然,幸福并不在这样的信仰之中。

那信仰真诚呢?信仰友情呢?这些信仰中有幸福吗?

当然, 信仰有很多,但是,在这些信仰中,只有满足了一个条件,在这个信仰中才能够找到幸福。

幸福在人的内心与内心的连接处,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是在以谁的视角在看这个世界?内心与内心的连接其实就是说,你并不只以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而是同时以别人的视角,甚至以众生的视角去看世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人就进入了一个无我的状态,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没有自己,而是“我”在“无我”之中,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状态。

刚才说的要满足的那个条件,就是无我,无论你是哪种信仰,只要你的信仰以无我为基础,在这个信仰中就可以找到幸福。反之就不可能得到幸福。

白岩松在本书最后引用的释迦摩尼的小故事很有趣,故事虽然很简单,语言也很简单,但是有不简单的内容。有的人信佛,是希望佛来救自己,但事实上,佛只能帮助你自救而已。释迦摩尼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弟子们,不要迷信我啊。但是,中国人,不是迷信佛,就是迷信钱,或是迷信自己,要破迷开悟?还要好好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幸福读后感

需找幸福的源泉读幸福是什么有感大连市第十九中学郭成龙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听起来好象挺难回答其实不仅如此即使自己真的经历了有时也是未曾觉察幸福是美丽的是默默无闻的是悄无声息的是人生中最短暂而又漫长的最平凡又难忘的片...

幸福就那么简单读后感

幸福就那么简单读后感一郭明义一个现代活雷锋的代表在他小的时候正在流行学雷锋因此他从小要求自己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他15年的工作当中他却干了20年的工作量个人向社会捐款12万相当于自己的收入三分之一积极参加献血为不认...

幸福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幸福其实很简单的一本书作者为美国卡耐基他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幸福其实很简...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幸福的方法是泰勒本沙哈尔所著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回想近一年多都没有读过心理励志书籍了在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类型与方法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张炜幸福的方法是泰勒本沙哈尔所著他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在哈佛是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常常...

《幸福女人》读后感

幸福女人要读的心理学读后感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天天都有好心情幸福是有很多知心朋友幸福是那种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过程幸福是可以跟心爱人在一起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幸福是一种特殊的空气幸福就是活出一个精彩的自己多么简...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最近趁工作之余看了一本书也是学校工会推荐的幸福的方法很巧合在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采访百姓的新闻记者问题是你幸福吗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做幸福的老师》读后感t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儿时的我或许还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它却的确成了我生命中第一个对教师的注解还记得小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当时我并不...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时光荏苒25年的生活里读过的很多书都让人印象深刻小说人物传记旅行游记我站在书架前看着满满的书阁琢磨到底写哪本好闾丘露薇时寒冰还是韩寒我的手指从一本本书上滑过最后停留在那白底蓝字的书名上幸福了吗一本...

牵手幸福的读后感

牵手幸福的读后感记得一个很经典的老故事一个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伞的二女儿嫁给了买布鞋的无论晴天和阴天老婆婆都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有人问她她说晴天时担心大女儿家的伞卖不出去阴天的时候又担心小女儿家的布鞋卖...

幸福人生读后感

我有幸阅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不衰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是美好的...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东076班梁宝苑19号寒假里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读完后我深有感触什么是幸福中国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大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

幸福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