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测评

时间:2024.4.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屏息(bǐng) 精悍(hàn) 迥乎不同(jiǒng) ....

B.莅校(wèi) 步履(lǚ) 谦逊(xùn) 博闻强识(zhì) ....

C.箜篌(kōng hóu) 弥漫(mí) 酣畅(hān) 叱咤风云(zhà) .....

D.沾襟(jīn) 蓟北(Jì) 激亢(kàng) 涕泗交流(tì sì)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叱咤 宣纸 公竞渡河

C.拭泪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文采 沾襟 大汗淋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梁启超先生早年极力________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便埋头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

(2)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________领导的作用。

(3)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________,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A. 鼓吹 启迪 秀气 B. 宣传 启迪 秀丽

C. 鼓吹 启示 秀丽 D. 宣传 启示 秀气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

B.高等科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

C.温家宝同志在诸多场合,经常会脱稿讲话,而且喜欢旁征博引,这是他长期以来注重学习、....

注意积累的结果。

D.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娇嫩的脸上不仅有一块块伤痕,胳臂、大腿和背部还有尚未愈合的创伤。

B.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C.记得我认识他的时候,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D.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有效应对粮食危机的战略性改变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直农场可以说是我们自己养活自己、养活将不断增加的人口的一场革命。

①在大都市许多空置的高楼或多层楼房天台上的温室里种植农作物

②可以全年进行食品生产

③作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也更小

④而且不需要化石燃料驱动的机械把农产品从遥远的农场运送过来

⑤减少数量可观的淡水使用

⑥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室内的垂直农场中种植农作物

A. ①⑥②④⑤③ B. ⑥①②③④⑤

C. ⑥①②⑤③④ D. ①⑥②③④⑤

二、课文精读

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梁启超演讲开场白只有两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不只是为了表现他的谦逊与自负,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B. 梁启超的国语讲的不好,只能用广东话来发言,尽管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但还是让听众非常吃力地才能听清楚。

C. 对于古诗《箜篌引》的讲解,情节、背景、人物、情感妙趣横生,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不断追寻这样的情境,直至20多年后在茅津渡,才得偿所愿。

D. 本文撷取了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叙述描写中。

E. 本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8.文章第三段中对梁启超肖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在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为什么梁启超讲到《桃花扇》和杜甫的诗歌时,“痛哭流涕”“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10.梁启超演讲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特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部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xx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便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

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之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的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方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1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1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1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种生活”的?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5.根据语境拟写对联。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他便被院里的一树杏花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落了座。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父亲为了活跃气氛,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满口答应下来。父亲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参考答案

1.B [解析] “莅”应读“lì”。

2.B [解析] “竞”应为“竟”。

3.B [解析] “鼓吹”为贬义词。“启迪”,开导,启发;“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秀气”,清秀;“秀丽”,清秀美丽。

4.D [解析]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5.B [解析] 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句首;C项,表意不明;D项,语序

不当,“每天”应放在“全世界”与“至少”之间。

6.C [解析] 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六句话的意思和关系,二是分析空格前后的内容。从整个文段看,⑥“垂直农场”跟①“空置的高楼或多层楼房天台”相比,前者是总述而且标点符号是句号,故⑥在前,①在后,然后是②,“生产”涉及“淡水使用”,故②后接⑤,由“也”和“更”可知⑤后接③,由“而且”和“农产品”可知,④在最后。

7.D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A项说“不只是为了表现他的谦逊与自负,更主要的是为了表现他幽默风趣的一面”,表述不妥。B项说“但还是让听众非常吃力地才能听清楚”,这与原文“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所表达的意思及情感不符。C项说“作者在不断追寻这样的情境”,与文中所表述的“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不符合。

8.[答案] ①展现梁启超的外貌和精神状态;②表达对梁启超的崇敬之情;③照应开头对梁启超的深刻印象。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肖像描写的作用主要为塑造人物形象,从描写的语句中可见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9.[答案] ①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亲身经历了山河的破碎,国家的动荡,对当时的中国感到无奈和悲愤;②《桃花扇》和杜甫的诗歌正好契合了梁启超的情怀;③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使得梁启超才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④对国家和平的期盼,又使得他在听到杜甫诗歌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知人论世,同时也需要理解《桃花扇》和杜甫诗歌的内容,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明白为什么梁启超的情感会有这样的波动。

10.[答案] 梁启超演讲最突出的特点是“动人”。表现方式:①直接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和作者的议论来写,如敲打他的秃头等细节、变演讲为表演、演讲之中潸然泪下。②间接描写。通过作者二十余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和其他来校演讲的显宦们的对比、引发了同学们对文学的强烈爱好等方面表现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难点,一是手法的准确判断,二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11.AB [解析] C项,原文说的是梁启超始终成不了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选项中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12.[答案] 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如“梁启超”“大智”,并准确理解“大智”的具体含义,即“大智慧”,然后结合文章中对梁启超的经历的描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 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引用在传记类文本中的作用。它的作用一般有:更好地表现传主的精神;从多个角度展现传主的形象;从侧面表现传主;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14.[答案] “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这种生活的优点: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这种生活的不足:①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

和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要理解“这”的指代内容,而要准确把握该词的指代内容,就要结合该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解答第二问时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分析这种生活对梁启超的影响以及自己对这种生活的认识。

15.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第二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四、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

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五、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六、作业: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 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更多相关推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王义翔语文学习室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他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他的文章文采斐然思想独到他的人品刚正不阿清高自守他的经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创优秀教案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作者漆建敏资料来源原创点击数215更新时间20xx112文章录入qq793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渗透情感教育把人物描写和写作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反思每一次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成长从选课到构思从备课到上课我总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按照年级每周一课的安排本周三我在高一2班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一导入新课今天上课之前呢先让同学们做个知识竞猜题请根据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6岁时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他是广东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公开课优秀教案

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全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师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共同特点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与事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所作所为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感悟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设计余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2学会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写作方法情感价值目标1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后感(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