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观后感

时间:2024.4.14

电影《一次别离》

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让两个主角一开场便直面镜头,在争吵中各自申诉离婚的理由。这时候,观众被迫占据了法官的视角。也就是说,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做好了卷入一场“民事纠纷”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求观众对“纠纷”像法官一样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这场纠纷发端于:西敏决定要带女儿特梅移民,却遭到丈夫纳德的拒绝,因为他坚持留下来自己照顾痴呆的父亲。另一个纠纷也由此引起:纳德不得不雇保姆瑞茨照顾父亲,他们之间却因为失职和怀疑而发生推搡,瑞茨流产,原本就已焦头烂额的纳德不得不再次在法庭上为自己辩白,直面各种困境和考验。

于是,一场纠纷从家庭内部开始向家庭外部、不同阶层之间、文化差异之间蔓延,同时也改变着原来家庭内部的关系。一个意外,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漩涡一样,让不同性格和生活理念的人物在原本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激烈碰撞。

在某种程度上,《一次别离》几乎是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完美样本: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人,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用质朴的旁观者视角(大量肩扛式镜头)贴近而不动声色地记录事件,同时洞悉每个人物的真实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把大量日常生活的要素和情境升华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多数伊朗电影的非戏剧化叙事不同,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塑造人物、编织故事的非凡叙事才能。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鲜明而独特。

男主角纳德固执己见,坚持原则,在移民和照顾父亲的选择上他从没犹豫过,不该给的小费他会让女儿重新要回来。然而,在后续的一系列的事件中,纳德却多次挣扎了:他想打赢官司避免牢狱之灾以便照顾家人,但又希望向女儿保持真诚的人格形象;他不想用钱来最后解决问题,但又不想因自己的固执而失去女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重重生活压力下艰难地忠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艰难地试着妥协,对别人不免有点冷漠和粗暴的中产阶级男性形象,真实而复杂。

相比之下,女主角西敏显得灵活通达,易于沟通,也善于用钱来解决问题(比如在搬钢琴的小事上)。她面临的基本困境是:她向往更好的生活,希望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然而由于丈夫纳德的固执她必须要付出离婚的代价。她必须在签证过期前,争取丈夫和女儿或女儿一个人跟她一起移民,或者她自己放弃移民,而突发的“流产纠纷”正为她提供了最后一次争取的机会。

对女儿特梅来说,和母亲一起移民还是跟父亲一起留在伊朗,或者别的选择,她必须做出自己艰难的决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纠纷后,在特梅眼中,父母其实都做了错误的事情:父亲用暴力和怀疑、谎言伤害了瑞茨和她的家庭,而母亲用金钱伤害了瑞茨的信仰和家庭。

特梅最后的选择,不只是在父母中间二选一,更是是两种生活方式中(国外的、本土的)的选择,更是要对整个事件给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在电影最后一个长镜头中,纳德和西敏在法院的楼道里等待着特梅的决定,电影意味深长地结束于此,仿佛在说:孩子,而不是法官,才是最终的、最重要的判决者。

即使是配角保姆瑞茨和她丈夫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瑞茨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仰主宰着她的行为。因为身处社会底层而丈夫又欠了一堆债,她不得不瞒着丈夫带着身孕去当临时工赚钱。瑞茨的困境是,她必须在她最需要的金钱的考验下坚持自己的诚信,“有疑虑拿钱就是有罪的”。

而丈夫霍贾德则是一个失业鞋匠,在社会最底层饱受贫困和压抑,脾气暴躁,对司法系统和上层阶级抱有天然的不信任感。忍受着丧子之痛的他一方面渴望着公正和尊严(精神渴求),另一方面需要钱来缓解生存压力。

这些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导演法哈蒂充分尊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而不是把他们符号化、道具化),为他们都设置了独特的处境(压力和困境),并让每个人以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来作出选择。正如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所说,“无论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好的人物塑造和好的故事构思常常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法哈蒂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把如此多的鲜明人物(看似)轻松地放进了一个日常故事中,而不借助任何超常因素或宏大理念来完成故事的构建。或者说,导演创造了一个丰满而曲折的故事,在其中的冲突里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值得深思和同情的。而且,这些冲突不是宏大的善恶或正邪或是非之间的较量,而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善之间、或者卑微的挣扎者(常人、自我保护者)之间的对抗。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程度和洞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心的知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像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性思维。”麦基在《故事》中说。

无疑,这部电影显示了法哈蒂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独特洞察力。他看到了生活内部不可剔除的各种矛盾和张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深藏的挫败感和压抑感,包括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宗教信仰在不同阶层和人群中的不同影响力,阶层之间的不信任感,维系生活的谎言和对真诚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而且,他创造出了表达这些洞察的最真诚的故事形式。

法哈蒂说,儿子独自照料痴呆的父亲(据说导演有过类似经历),在浴室中

给他冲澡搓背,突然伏在父亲肩上失声痛哭,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意象,其中的孤独感和挫折感深深地打动了他,推动着他为这个意象编制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想象,法哈蒂围绕着这个意象不停地问自己:他为何会独自照顾父亲?他为何会如此哀伤?他的家人发生了什么事?他曾面临怎样的选择?他将如何解决困难?他在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中会作出什么特殊的举动或冲动?他的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他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他会如何影响或受影响于身边的人?这些被他直接影响着的人又是怎样的人???

故事正是在这些真诚的追问中慢慢浮现轮廓的。这些追问中往往深藏着一个导演的独特人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让经验逐渐升华,让日常生活的点滴凝聚进全新的故事形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故事天才——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它搜寻出我们日常时光的内在特质,将其重新构建成—个使生活更加丰富的故事。”麦基说。

在影像快餐化时代,我们的眼球多数已经习惯了漏洞百出的虚假故事,它们用玄虚来取代实质,用人工来取代真实,用视觉刺激取代心灵对话。资本的过度介入让影像变得越来越奢华做作,越来越猥琐暴力,电影沦为毫无感染力的资本短期逐利的工具。

当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一次别离》时,我们似乎看到即使在这个时代好故事仍然是能“脱颖而出”的,就像麦基的“故事炼金术”仍然是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资本和电影的基本游戏,这台疯狂的机器仍然需要用大量劣质故事来喂食,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一次离别》正是以“明丽素洁的光”深深地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观众。法哈蒂用“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让一场虚构的冲突具有了直抵人心的光芒,照亮了日常现实。


第二篇: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观后感

张玉婷 2012128109 财政一班 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牵着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紧凑有张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生活情节,隐藏着伊朗社会的现状。单调的色彩,伴随着跟踪的镜头,把角色的心理一一解剖。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人的角度看家庭、社会、看历史、看未来。,让我有种被生活逼得无处可藏的感觉。

影片以法院审判纳德和西敏的离婚案为开端,围绕着多女大战,双方毫不示弱。纳德不忍丢下患有艾森伯格综合征的父亲出国,而西敏一心想着女儿的前途,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两人的离婚请求让法官无法结案,形成僵局,一场离别就这样开始了。

当离婚被搁浅的时候,瑞兹出现在这个即将破裂的家庭,她披着厚重的黑纱,显然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为了家庭的生机,背着丈夫出来做事。她言行都恪守教规,帮纳德的父亲换衣服的纠结场景,完全展示出在道德和现实生活的冲突。而瑞兹的流产事件将电影推向了高潮,起因是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纳德怀疑瑞兹偷钱,而瑞兹一致反抗,两人在推拉中,瑞兹跌下楼梯,我想瑞兹这样维护自己的名誉,更多的是身为教徒的敏感。而纳德的表现也反映出人们对处在底层社会民众的不信任,是阶层差距所造成心理上的隔隙。

电影在纳德父亲离家的那段时间很巧妙的断开,为下面故事埋下了伏笔,也许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圈套,我不自觉地就掉下去了。情节的发展很顺利,我也相信是纳德致使瑞兹流产。在接下来的法庭审理中,纳德一家和瑞兹丈夫的争吵就像平时发生的民事纠纷一样。纳德和西敏无疑都很爱自己的女儿,西敏为了女儿不受伤害,想拿钱息事宁人,而纳德声称想公平,却在法官面前说谎,最后导致女儿也在法官面前撒了谎,女儿受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无论是在学校受到现实中的干扰,还是自己内心的纠结,。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子女会有终生的影响,女儿身处在这个不知道谁对谁错的环境中,很困惑、痛苦。

瑞兹一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生活而奔波。丈夫霍亚失业在家,巨额债务压得他们一家喘不过气。这种民众的高失业率,真实的表现出伊朗社会的现状,民怨积重。而当儿子腹死胎中后,瑞兹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阶层的差距,使两家无法正常平心交流,为了维护各自家庭,也是为了他们所爱的人,双方各不相让,用谎言和欺骗来隐藏事实真相。

最后,瑞兹拒绝在古兰经上发誓,当然我们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了,在这里我真的很感动,我无法想象信仰这样的东西有这么大的魔力,会让人放弃物质上的享受,但它是底层社会的瑞兹在物质生活一无所有之后仅存的精神避难所,也是瑞兹道德上的魔咒。她无法昧着良心去拿纳德的赔偿金,也注定要在现实面前妥协。这点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彭宇案,面对弱者,大家害怕被别人讹上,而拒绝伸出援助之手,导致社会的冷漠,缺乏人情味,如果人们能能拥有瑞兹一样的信仰精神,我想小月月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

等到风平浪静时,纳德和西敏又一次出现在法院,再次处理离婚,在经历这么多事中,两人都没有彼此抛弃,我以为这样会使彼此看到对方的重要性,在一次离别后会理解对方对自己的爱,可我错了,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使还是相爱,但终究与现实无法抗衡。女儿还会选择父亲吗?我们不知道,在泪水中选择画面被徘徊在走廊上的纳德和西敏取而代之。很感谢导演没有让我们直视她的选择,

即使死别,也没有生离活脱脱的残忍。因为对父亲的爱,纳德选择妻子的离开,因为对女儿的爱,西敏选择离开丈夫,残忍的现实还是让一个家庭注定离别。 众所周知,伊朗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仰的过度,我很难用自身多处的环境来评价他们。一件简单而普通的民事纠纷,从小方面,反映出人性的脆弱和自私,暴露出家庭等问题。而我想这部电影由一个家庭的崩溃和两个家庭的冲突,更想表意的对伊朗社会全景式的扫描和批判,充满矛盾的纷争,让人不可理解的宗教信仰等等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而纳德和西敏的离别也是伊朗发展面临危机的前兆。

这是一场精英和底层、道德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思想、法制和宗教的博弈,我们很难分辨出最后谁会是赢家,但我很明确的是双方都是这场事件的受害者,或者说这场离别,只是因为爱!

更多相关推荐: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读后感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为爱而别一场普通的民事纠纷牵着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紧凑有张力的剧情环环相扣的生活情节隐藏着伊朗社会的现状单调的色彩伴随着跟踪的镜头把角色的心理一一解剖以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个人的角度看家庭社会看...

观《一次别离》后有感

观一次别离后有感物流2班13羊锟在一次别离中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伊朗当下的社会现状以及一本古兰经对于伊朗人民的重要性甚至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底线所冲突的情况下宗教信仰成为了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也让我体会到对于一个国家来...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齐陵街道中心小学五年级三班徐川渝星期六妈妈带我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一个有钱的男人抛弃了还大着肚子的女人她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情况下生下了她的孩子小强当那个有钱的发...

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看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今天我们观看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影片采用了倒述的方法先描写了影片男主人公小强从国外回来又讲述了小强的父亲和母亲本是相恋却生生被国荣的母亲拆散可当时小强的母亲已经怀上了小强于是...

《如果能再爱一次》观后感

如果能再爱一次IfOnly爱深至极悲而无憾爱常伴左右只是我们不懂如何去把握如果能再爱一次多么希望像伊恩一样抛开索事彻彻底底的爱上一回或者今生不能那就期盼来世只是来世何其多却都不尽相同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

《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一段人尽皆知的动人的旋律体现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影片讲述的是...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妈妈再爱我一次gt观后感初一23班曹宇薇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妈妈的怀抱gt幸福享不了当这首在我心中渐渐淡忘的儿时歌曲再度响起时我已热泪盈眶今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一场微电影妈妈再爱...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后感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读后感我应该算是网络的菜鸟了因为当别人叫我菜鸟时我都不知道道菜鸟是什么意思面对网络我的确一无所知在老师的要求之下接触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做是对网络的一次亲密接触吧而在深入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深深地被...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后感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后感周末在同学那偶然看到这本书开始只是随便翻翻可这本书却像用玫瑰做的陷阱使我愈陷愈深直到我呆坐于床上凝想着那只咖啡色的蝴蝶在静谧的天堂翩翩飞舞而我的心灵深处却流出了一颗晶莹泪这明明是漫画小说可共...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后感

第一次亲密接触读后感225XX年3月4日夜我偶得一书开始只是随便翻翻可这本书却像用玫瑰做的陷阱使我愈陷愈深直到我呆坐于床上凝想着那只咖啡色的蝴蝶在静谧的天堂翩翩飞舞而我的心灵深处却流出了一颗晶莹泪这明明是小说可...

妈妈在爱我一次观后感

妈妈在爱我一次观后感404班余钱瞻家长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从19xx年6月大陆内地热映至今这部台湾电影广为传颂当年是小学生的我已为人父当陪儿子看完此部电影后我那封多年的记忆...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看过很多的悲剧电影每次看的过程中都会被剧情所感动都会默默地流泪可是看完过后我们只是感叹一下然后就会忘记的了对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有一部电影一直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妈妈再爱我...

一次别离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