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时间:2024.4.2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1755年4月初版于阿姆斯特丹。此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述了自然状态以及在自然状态中发展起来的、导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因素;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状态中人类的不平等、政治奴役和道德堕落的发展。此外,卢梭在该书出版后有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做了附注。 ——引用于百度文库

我们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卢梭在这本书里想要论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他从原始的自然人进入主题,而他所描述的自然人是处在史前一个虚构的时代,他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的区别不在于理性,而在于自由。野兽只受本能驱使,而自然人则是个“自由施动者”,尤其是它能够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给出了一大堆论据和推理来证明某些学者认为的自然人要更野蛮的论断是错误的。相反,原始社会的人类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过的是最自由的生活。而随后,卢梭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可供两个人使用的生活必需品,并且掌握了他人的生存手段,就出现了不平等。因此,直到有一天,私有制产生了,人人都开始考虑自己,这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乍一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可思议,为什么人类越进步,人类就越不平等呢?这简直就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啊。卢梭认为是人类在心灵和精神告别的原始状态后得到了活跃,开始关注别人,也期待受到别人的关注,人开始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想改变,于是开始变得勤奋,在财富出现以后,自然也就出现了穷人和富人。而财富的先占者之间、先占者和一无所有者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人们进入了“最可怕的战争状态”。此时,富人们相处了“一个人类头脑中前所未有的绝妙主意”。他们向穷人提出了一份联合契约,于是就产生了国家。国家不过是由富人对穷人实施的一场骗局所产生的结果,它允许富人利用穷人的力量来反对穷人,保护富人的财产。

对于国家层次,我赞同卢梭关于国家间关系的一些描述。生活在21世纪,我们自诩是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什么文明的国家却还要引发恐怖的战争的呢?当然,高中政治书中就有答案,那是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答案,因为,如果国家真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那么,解决利益冲突的手段应当更智慧一些,战争只能是双方的利益总和变小,共赢才应当是文明所应追求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有战争呢?卢梭告诉我们,一旦政治社会在某地形成,它就迫使邻近地区也组建政治社会来与它抗衡。这样,生活在各自社会内部的人,最终都脱离了自然状态。而各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还继续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仅仅受到构成国际法的某些默契的约束,但这些国际法永远阻止不了民族战争。因此,人类为了消除个别的战争而创立了文明国家,但却由此频频引发更加恐怖的战争。没有强有力的约束,使得国家间充满了为了利益的相互倾轧,公平与秩序需要被建立。

在卢梭的笔下,人类的进步史看起来更像是人类的堕落史。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造成所有这些差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野蛮人为自己活着,而社会中的人永远是身不由己,只会按别人的意见生活,也就是说,只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为什么我们总是问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从不敢扪心自问。人类已经创造了这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人道精神和文明成果,制订了这么高尚的道德准则,可我们却只有一副徒有其名的骗人外表,再就是那些没有美德的荣誉,没有智慧的理性,没有幸福的快乐???人的原初状态并非如此,只是社会的精神以及由社会所产生的不平等,改变了我们身上全部的固有习性。”的确,现在有太多的人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其实,我也不例外。努力读书,找到一份

稳定高薪的工作,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每一步的决定,都受到外界的影响,都是因为希望得到爸妈的称誉、老师的赞扬、朋友的羡慕、社会的肯定等等。现在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所在了,越来越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走在他人为我们规划好的轨迹上,完全就像卢梭说的,我们追求荣誉却丧失美德,保持理性却没有智慧,看似快乐却从未幸福。这真的是一种进步吗?当社会的人们都变成只是会完成他人要求的机器而失去自我思考时,社会这个大机器也将变得只会盲目的前进,而不辨方向的前进,也许离坠落悬崖也不远了吧。这,或许就是伯尔曼曾经说过的社会的“整体性危机”吧。

那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说老实话,我觉得实现卢梭理想中的社会还有太长太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比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还要长,我觉得起码我是看不到它的实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纵然这些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一丝激荡,一丝抚慰,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最终我们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无论好坏。但是,生活也不总是暗淡无光、无能为力的。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也可以做到的,那就是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来活,不应该总是问别人自己是什么,该怎么做。自由是什么?它应该包含身体和精神两重自由。也许身体上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自由,但精神上却可以。影片《美丽人生》中的父亲虽然被关在集中营里,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那高耸的围墙禁锢,还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也莫不是高度精神自由的智者。为别人而活,依别人的意志行事,我们一直都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问问自己,自己是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即使那个梦想难以实现,但我们至少也知道了自己心之所向,这总比一直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的活着来的有意义。当然,不排除或许真的有这种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悼词都是别人给自己的评价,而自己连只言片语都没有,这真是可悲。我不想自己的结局也是这样。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不应该指望别人能记住自己,但起码应该让自己记住自己,说的真有道理啊。

既然改变现状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那我们不妨先来改变一下态度。正如有一句话说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试着改变自己!清楚的理解自己,明白自己,自己是什么,这需要勇气,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并且需要这样的勇气去毁掉那沉重的精神枷锁,或许这才是目前最需要我们要进行的革命吧。


第二篇:所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_解读卢梭的_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_


经济学研究

39

所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

———解读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汤杰鹏

(河南省邓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

南阳

474150)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通过对一种完全未经文明浸染的“自然状态”的预设,认为人[摘要]在

是生来自由而平等的,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财产私有制成为政治不平等开始和加深的根源,使

生理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相互为用,把人类日益带入灾难的深渊;而政治不平等反过来又加深了私有制下的贫富对立。卢梭的这些思想闪耀着天才的光辉,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关键词]私有制不平等卢梭一、私有制的起源

平等而自由的自然状态1、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专门用来描写自然人和自然状态。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的详尽描述,卢梭向人们证明了,人类在最初是过着平等而自由的生活,没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这可以从野蛮人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在精神方面,卢梭认为野蛮人还处在极其简单和低级的阶段,缺乏各种智慧,“愿意和不愿意,希望和畏惧,直到新的情况使他的精神有新的发展为

[1](P.85)”野蛮人由于止,可能是他最初的,几乎仅有的精神活动。

缺乏各种智慧,只能具有因自然冲动而产生的情感。他的欲望决不会超出他生理上的需要。“在宇宙中他所认识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异性和休息。他所畏惧的唯一灾难就是疼痛和饥饿。他还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对死亡的认识和恐

[2](P.85)

‘收获’之一。”野蛮怖,乃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后最早的

人的想象不能给他描绘什么;他的心灵也不会向他要求什么。他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奇心。在他那什么都搅扰不了的心灵里,只有对自己目前生存的感觉,丝毫没有将来的观念,无论是多么近的将来。他的计划,也象他

“他们的眼光那样局促,几乎连一天以内的事情都预见不到。

会早上卖掉棉褥,晚上为了再去买回而痛哭,全不能预见当

[3](P.87)

。天晚上还要用它。”

从野蛮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卢梭把野蛮人看作是孤独的。他们在橡树下饱餐,在随便遇到的一条河沟里饮水,在供给他食物的树下找到睡觉的地方。他们散处在森林里并杂居于群兽之中,没有固定的住处,谁也不需要谁,一生之中彼此也许遇不上两次,互不相识,互不交谈,随便住在一个地方,而且往往只住一夜。男女两性的结合也是偶然的,或因巧遇,或因机缘,或因意愿关系。母亲哺乳幼儿,起初只是为了她自己生理上的需要,后来由于习惯使她觉得小孩可爱,她才为了小孩的需要而喂养他们。但是,孩子一旦有了自己寻找食物的能力,就毫不迟疑地离开母亲;而且,他们除了永不失散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保持认识的方法,因此他们往往很快就不认识了。所以,卢梭得出结论说,“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处、没有战争、彼此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加害意图,甚至也许从来不能辩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也不能把这种发明传授给别人,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女都

[4](P.106 ̄107)

不认识。技术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灭。”。

总之,卢梭认为,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人们过着自由而平等的生活,找不到任何可靠的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不存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显然他没有财产权,因为财产权是由思想、预见到的欲望、知识、行业等所造成,它在本质上并非自

[5](P.665)

然的。而是具有语言、思想和社会的含义。”

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2、

卢梭他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考察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提出了人具有一种不同于任何动物的自我完善化能力的观点。但卢梭又认为,人类仅仅凭借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还不能过渡到

社会状态。而必须借助于许多外部的偶然原因。原始人一旦由于各种偶然的迫不得己的原因结成社会而生存,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平等而自由的生活便逐渐被打破。“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简单的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6](P.111)人类结成社会以后,必然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生产的能力。原来的生活方式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人们内部开始出现分工,农业和生产工具制造业相继发展起来,而这又必然要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一产生,人类也就日益走向不平等的深渊。

但是,私有观念不是一下子在人类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许多先行观念演变而来的。人类在达到自然状态的终点以前,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很多的技巧和知识。然后人类社会进入到自然状态与私有制建立前的“最幸福最持

,在这个黄金时代,人类由于环境的差异形成久的一个时期”

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产生了语言,形成了对大小、强弱、快慢、勇敢与怯懦关系的知觉和观念,开始有了预见和义务观念。家庭形成,人类情感有了最初的发展,产生了夫妇之爱和父母之爱。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人们用刺针或鱼骨缝制兽皮衣服,用羽毛和贝壳装扮自己,用各种颜料涂画身体,改进或装饰弓箭。继而由于某种有害的偶然事件,人类脱离了这种最幸福最安定的状态。冶金术与农业技术的相继发明,引起了新的巨大变革。“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

[7](P.121)

物。”铁器的使用,使农业成为普遍的谋生手段,而土地的耕耘,导致土地分配,在这种劳动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私有观念和私有制。与此同时,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不再只做单独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从事一些需要许多人合力进行的劳动,这为私有制的产生埋下了种子,“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

[8](P.114)

在这里,卢梭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是劳动工具的改了。”

善、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私有制与不平等

人的生理不平等是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之一。1、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区分了两种不平等,一种是在生理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纯粹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另一种是政治上的不平等,它是一种基于不同的社会关系而造成的不平等。卢梭己证明,在没有结成社会的原始状态中,生理上的不平等对原始人的生活几乎不发生影响,不存在力量大的奴役力量小的。这就说明了人类的不平等只能开始于人类的社会状态,生理上的不平等也只有在政治上不平等的基础上才日益展示出她的持久的力量。卢梭认为,人类结成社会之后,是生理上的不平等造就了第一批富人和穷人。富人是那些善于为自己弄到食物的人,穷人则刚好相反。由于在刚结成社会之初,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差别,决定他们或贫或富的,就只能归结于生理上

【黑龙江史志2008.6】

40

的差别。比如力量的大小,行动的快慢、反应的迟缓等。“最早为自己建造茅棚的人,似乎都是强者,因为他们觉得有保护

[9](P.110)

自己财产的能力。”贫富的分化,即宣告了人类不平等正式产生。

私有制是政治不平等开始的根源。2、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出现了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由于任何人再也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像原始状态那样独自生存,为了生存,穷人就只好甘愿到富人那里接受盘剥和奴役,于是政治不平等出现了。因而私有制的产生成为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压迫的最终源泉。同时,富人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之

最善于歌舞的人后,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了。最美的人、

开始获得了富人们的青睐。那些具有这些生理特点的人就立刻用了她们生理上的优势也变得富贵起来。因此,私有制的出现使生理上的不平等与社会的不平等相互为用,把整个人类日益驱入不平等的万丈深渊。

穷人求生存的另一条出路是掠夺、抢劫富人的财产或土地。穷人与富人之间发生了无穷尽的冲突。正在产生的社会成了最残酷的战场。富人觉得这场战争对自己更不利,因此他们通过欺骗穷人,同他们一起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制订法律,以便保护所有订约者的共同利益。

私有制是政治不平等加深的根源3、

国家产生后政治不平等不断发展。卢梭认为最初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完善和不稳固的制度,因为它几乎整个都是偶然的产物。社会由法律来治理,所有的法律都是由某些一般的准则构成的,个人必须服从这些准则,并由整个共同体保证它们得到遵守。但经验证明,这样一个组织是很脆弱,违犯公约的人很容易逃避所犯过错的认定和惩罚。社会开始变得混乱起来。人们为了逃避这种不便和混乱,便把公共权力冒险地托付给私人,把执行人民决议的任务委托给官吏。产生了政府和官吏。但一个国家建立的政体,基本上是由公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以及有威望的人和强有力的人的多寡决定的。在一个人由于自己的财富和声望而显得出类拔萃的地方,便形成君主制;在几个人显得出类拔萃的地方,便形成贵族政治;在财富和才能分配比较平均的地方,形成民主政治。政权最初都带有选举的性质,但选举制不久就行不通。

政治不平等反过来加深了私有制下的贫富对立4、

卢梭揭露,国家和法律不过是富人统治和奴役穷人的欺骗手段,“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为了少数人的利益,驱使着整个人

[10](P.129)

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富人凭借他们的政治优越地位,不仅使自己的财富得到保障,而且变的越来越幸福,而穷

人则越来越困苦,贫富对立日益加深。从此,人们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个角落能够摆脱它们的枷锁,能够避开悬在人们头上的利剑。

三、结论和评价

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学说,闪耀着天才的思想光辉。首先,他用财产关系说明政治关系和社会观念,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猜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决定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其次,当别的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把私有制看作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事实而具有不可侵犯性时,卢梭却把私有制只当作一个历史事实,一个通过许多偶然原因的会合,人类结成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才具有的历史事实。再次,卢梭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把私有制出现及社会文明的产生看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包含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人类不平等的加深,同时是一种退步;不平等随着文明同时发展,最后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压迫者被压迫,重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原始人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新的更高层次的自觉的平等。在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统天下的时代,卢梭能做到这些,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学说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他虽然把不平等看作是社会和财产私

不合群的,有制的产物,但由于卢梭把原始人说成是孤独的、

否认人类天生的社会性,这就使他无法回避人类是如何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这一颇为艰难的问题,而只好求助于一些偶然的迫不得已的因素。卢梭在描绘人类的自然状态时,他的笔端常不由自主的流露出对野蛮人生活的无比憧

生活习惯及道德表现却充满了强烈憬,而对文明人的情欲、

的愤憎。极易被误解为他的理想是要回到自然状态。尽管如此,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仍然是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其中包含的他的高尚人品,对真理的热爱,对人类苦难生活的无限同情,对人类自由平等社会的无比憧憬,他的伟大人道主义情怀,都强烈震憾了千千万万个、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后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2][3][4][6][7[10]]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2.

[5]萨拜因/刘山等译.政治学说史(下册)[M].商务印书馆,1986.

[8][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汤杰鹏(1950-),男,河南邓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

!!!!!!!!!!!!!!!!!!!!!!!!!!!!!!!!!!!!!!!!!!!!!

(上接第14页)就没有想做不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王弼“崇

本”的最终目的。

进而他又开出药方:“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剪华誉,

[6]

弃巧用,贱宝货。”就是说,要想治理好社会,就必须停止对人民的监视,不要处心积虑的出台自以为聪明的政策,不要鼓励人民做这做那,统治者自己要生活简朴,不追求什么机

“息巧的物件,不贪恋各种稀有的珍宝。这就是王弼所谓的

末”。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要“息”的只是“司”察、“浮”华、“巧”用,“华”誉,“宝”货,而不是就不要法令、诚信、财产,对于这些出于人的自然良知和生活需求的信念与货物,王弼认为还是要“举”的:“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3]“然则,四象

[6]

不形,则大象无以畅,无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就是说,(“本”或“道”虽然是根本,)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末”如金、

,那么“大木、水、火等“四象”或宫、商、角、徵、羽等“五声”

象”、“大音”(两者均指“本”或“道”)也就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存在。王弼还是充分肯定了“末”的重要性。这就是他所谓的“举末”。

三、意义

明确王弼这一思路不仅可以理解《老子指略》中的一些

看似不通或矛盾的说法,还可以回答一些经常缠绕我们的问题。如有人会这样问:“你说王弼所举之末为真、善、美,所息之末为假、恶、丑,请问同一个本如何会产生不同的末?王弼的‘本’分不分真假、善恶?”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举末”、“息末”的提法只有在

善恶之分;对“本(道)”社会领域才成立,对人而言才有真假、

而言,万物齐一,根本没有真假、善恶之分。

也就是说,“举末”也好,“息末”也罢,都只是王弼根据当时的社会弊端而提出救世药方,是一种政治谋略。换而言之,它只是形而下的措施,而不是形而上的追问。

参考文献:

(第四卷)》[1]汤用彤.汤用彤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09.

[2][3][4][5][6]王弼著/楼宇烈校译.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

作者简介:王宏涛(1976-),男,河南洛阳人,仰恩大学哲学系助教,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更多相关推荐:
《不平等的童年》读书笔记

不平等的童年读书笔记作者安妮特拉鲁AnnetteLareau作者简介加州大学社会学学士19xx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19xx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博士19xx19xx20xx年为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20xx20xx年为马...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在这个美国文化主导的时代作为青年一代时常谈论我国现有制度的不公平不平等不民主而美国又是如何如何的自由民主平等但是真正谈及什么是平等什么是民主我们又自觉囊中羞涩只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阐述一些肤浅的...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抽空大致翻阅了一下法国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一书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起初拿到这套书对于平时看书很慢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好多我怎么看得完不过在看完绪论之后发现这书还是很...

读《不平等的民主》有感

读不平等的民主有感在我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民主这个词语老师也经常向我们介绍有关民主的知识那时的自己所理解的民主无非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做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特权之分但是当我真正读了不平等的民主之...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

不平等的民主读后感美国学者拉瑞M巴特尔斯于20xx年出版了不平等的民主新镀金时代的政治经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美式民主提出质疑巴特尔斯教授认为美式民主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的现实使之成为社会痼疾要改变这一点必须走出党...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解放各个国家先后进入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来各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一个现象却在任何国家或者地区都普遍低存在社会的不平等在很大...

《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虐待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让我感慨万千阿廖沙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啊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

《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

读童年有感

人人皆知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三部曲是响誉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称佳作昨天刚刚看完感想颇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尔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统治时期一个可怜的孩子阿缪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接着失去了母亲唯一的亲人外祖父也家道...

《童年》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

《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假期的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的字体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动了我四岁丧父跟随痛哭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

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读完了著名作家高尔基写的童年我感到的不仅是由衷的悲痛还有阿廖沙学会做人后无比的欣慰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

不平等的童年读后感(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