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的项圈

时间:2024.5.13

海狮的项圈

摘要:社会、学校、家长给学生施加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孩子们失去了童趣,失去了众多的友情亲情,他们大量的时间被逼着用于学习精神世界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样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其实孩子们不需要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发展。

今日读到这样一篇文章——

在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焦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法送办。”

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

正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吱吱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

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

“有!”

“那不是它的项圈,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把线圈剪断了才救了它。”

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不禁又想到了丰子恺的那幅《剪冬青联想》,我的心战栗了,我想到了我们的孩子,想到他们一走进学校,就像戴上了那个项圈,不断地挣扎,不断地跳脱,可总也摆脱不了,我想声嘶力竭地呐喊:“救救我们的孩子!”

一、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

人,自然之子;人性,天然之性。顺应自然而养花,顺应规律而种树;顺应天性而养儿,顺应人性而育人。这道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家,说了一遍又一遍,然而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人?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它应是学生们的乐园,而许多学生都认为去学校是迫不得已,他们对学校有一种厌恶感,这就说明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和方式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准则应该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生活和以后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要任务。

诸葛亮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都懂这句话的意思,却不知道这句话也是非常适合我们有学生们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需要自由,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因为在自由中才能“淡泊”,才能“宁静”,才能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但学生似乎总也得不到“自由”。他们在校时有老师的安排,放学生有家长的看管,放假了还要写作业、参加各种补习班。尽管如此,老师和家长可能还总是为学生的“贪玩”而苦恼。

皮特斯说:“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

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叛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也许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很高的期望,也许是因为当前社会上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期望和竞争都会带来压力,总之,现在的学生的确不轻松,许多无形的压力被加在了学生的身上,本是花季年华的孩子们无不为此叫苦不迭。假如这些压力真的来源于日趋发展的社会,真能给孩子们带来诸多的好处,我们无可厚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压力是教师和家长所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强迫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吧,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我们可能都知道,一个人在主观上情愿做的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假如一个人以一件事感到很有趣,非常情愿做这件事,他便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完成他。如果他感觉这件事非常枯燥但又不得不做,他便不会在上面下很大的功夫。

学生们学习也是如此,被动的、不自觉地学习是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的。而且这种被动和不自觉也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这也是在被看管下的学生“贪玩”的原因。

二、从生活中学习各种能力

学校一般会被学生看做是充满了功课和作业的地方,当他们通过了期末考试的关卡,就算是安然地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学校所应该制定的目标要远高于此。我们要让学生能够在考试的压力下独立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开始一种持久的自我教育,并能够亲手掌握自身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们都不应该在所取得的成绩面前裹足不前,或者简单地重复以前的工作,教师应该教会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无论如何,孩子们在这方面要存在一种巨大的优势,在他们身上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如果你注意的话,你会发现每天马路上最早出门的人群就是教师和学生,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进有着林林总总的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可是学生仍然是最辛苦的人。学生们几乎把睡觉和吃饭以外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

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托着诸多的希望。父母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挣更多的钱、生活得更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孩子则从这种标准中得到他们要满足的愿望和理想,但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让老师和家长满意。因为老师和家长总是拿他和成绩优秀者比较,给孩子平添了许多压力,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能力变得越来越希望。

我们应当认识到:孩子们上学并不只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装备自己去接受命运的挑战。教育学家史代纳说:“把每一个儿童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教育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让他们去更好地发展和加强自身的能力和潜能。”这就是学校应该发挥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发挥了这种作用吗?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哪些不足之处呢?又怎样改进呢?如何正确对孩子们实行素质教育呢?

人类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潜能。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小学生产生

一种可以相伴他们终生的学习动力呢?是的,学校教育并不是随着期终考试而结束。那些在学校学会热爱学习的孩子们,将能够指导他们自己一生的方向。

三、可怜的孩子可悲的家长

一些外国的教育专家说: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在世界上应该是首屈一指了吧。然而,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百分之十四。我们教育能算成功吗?有哪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呢?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见诸于各地的新闻报道,如初中生为情打死同学、某地学生拉帮结伙搞黑社会组织、某地一学生因小事危害父母亲??看着这些血淋淋的报道,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啦?”

是啊,现在的孩子们都怎么啦?一点小事就可令他们做出如些举动,或伤人、自残或自杀。人们对此问题其实也是相当关注的,但我们关注的层面往往仅停留在诸如“家长要安排更多的课余活动”等外部因素上。

青少年犯罪问题之所以突出,上述外部因素固然起了一定作用,但更本质的原因却是我们教育结构中有关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的欠缺所致。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体制都是以应该为根本,从上初中开始,学生们便要面对竞争,升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的竞争、高考的竞争、考

研的竞争??

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孩子,从他踏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身经百考了,而且他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温暖、学校老师对他的褒贬都围绕着这个“考”字而变化着,考好皆大欢喜,考差就会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从而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孩子们为何不愿回家?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应有尽有、无忧无虑,如同生活在蜜糖罐里一样,应该说,他们是幸福不过的人。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他的父母为了他的学习,购买了大量的习题资料,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做父母规定的习题练习,就连星期天也是如此。倘有不服,不是打就是骂,因此,他成天像笼子里的鸟一样,完全失去了自由。于是,他哀叹:“尊敬的父母,还我一片天地,给我一点自由吧!”还有一位班上的尖子生,父母为了让她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什么家务都不让她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连茶水也都是大人亲自送到书桌上,而且每次都是老调重弹:“一定要为大人争光,考个名牌大学。”

分数和考试的压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学生无法轻松,绍兴某中学初一学生就因期中考试排在全班第20名之后,每晚为自己加压,最后猝死在书桌旁。

孩子们在这样不堪忍受的重压下,除了无望无奈的苦苦挣扎之外,还用自己稚嫩的思想和稚嫩的生命之花进行着徒劳无益的反抗,

海口一位小学生给内地的同学写信说:“我都快苦死累死了,这个星期天,除了正常作业,老师还发了4张模拟考试卷,和两张语文模拟考试卷让我们做,按规定要做9个小时,我做到晚上12点还没有做完,妈妈还陪着我,我困死了,老打瞌睡,越困越错,做到最后我连两位数加减都错了,人活着真不如死了好!”

孩子们活得苦、累,家长们也活得不轻松,早上送孩子们上学,中午、下午接孩子放学,操心孩子的营养,操心孩子能否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处心积虑地让孩子考试获得高分数。肩负着如此沉重的重压,还有谁会爱上学习,爱上生活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中惟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家长和学校舆论惟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地去当一个好人。” 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始终利用一个条件诱惑着孩子:好好读书,考个好分数,排个好名次,在还没有完全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儿童心中就开始认定:上学读书就意味着要用一切办法拿到好分数,孩子感受到了努力读书拿高分的重要性,但这是所说的努力读书多是指死记硬背,而非灵活应用,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让又一代的孩子成了牺牲品。

四、美好的愿望沉重的枷锁

现代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所谓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老师用儿童的视角,真真切切地观察、感受并分析儿童的所思所想和心理状态,现代教育强调尊重儿童,所谓尊重儿童,就是要老师尊重儿童的

情绪、情感、心理和思想,不强迫儿童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尼采说,表面看来,我们都比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要去规范学生,束缚学生。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权威在支配着孩子,孩子受到压抑,而有压抑就会有情绪上的骚动,有压抑就会有报复行为,有压抑就会有学生成为“问题孩子”。

还记得那个“三个孩子分四个香蕉”的故事吗?难道我们一定要给那只恼人的香蕉赋予些美丽温馨的意义吗?难道我们一定要让那只香蕉的凡俗闪烁出一些神圣的光泽吗?一定要制定出一些规范来以便孩子从小就养成些良好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走向纯洁,一定要让孩子把多出来的香蕉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送给敬爱的班主任,或在重阳节前后送给隔壁的张奶奶??要不就在母亲节的那天送给生我养我的妈妈。然而就在我们那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神圣感越来越强的同时,就在我们觉得有好多好多的东西非让孩子这样做不可的瞬间,就在我们在心中默念那一连串的“一定要”并暗暗下定决心的时候,就在我们不假思索地将孩子驱入我们早就铸造好了的我们自认为是十分正确十分美好的轨道的当口,我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们正在做首违背人文精神的事情,因为,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压根儿就没问过我们的孩子:你们是怎么想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是否与我们的一样;倘若不一样,我们怎么办?我们这样做能算是尊重孩子吗?能算是尊重人、尊重个性吗?难道这真是在给孩子人文关怀吗?

从早晨跨进校门向老师立正、行礼、问好,到傍晚离校时说老师再见,不少学校将学生的一日常规订得详而又详,细而又细,有的甚至于因为有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走的规定而在楼梯台阶的正中间画上了一条类似于大马路上行车时必须时刻留神的分道线。然而,不管制定这些规范时我们的愿望是多么的善良,也不管这些规范当初是如何地合乎人性,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逾规越矩,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这种规范视为一种束缚其行动和思想的桎梏,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变得口是心非。对此,多数学校和老师的做法是: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同时颁布更为详细更为严密的规范——不少以管理学生严格而闻名的学校,或多或少存有这种情况;同时不少以管理学生严格而闻名的学校也正在困惑:为什么良好的愿望和美好的理想总是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种源自远古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从万世师表孔子说起。

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开始坏,乐开始崩。孔子很有智慧,把这套维系社会人伦的礼仪用“仁”的思想加以解释。比如孝悌中的“三年之丧”,孔子说,那是出于亲子之爱的需求。这样,就把外在的伦理规范和内心的情感需求合二为一了。

孔子的说法一点没错,君臣父子,总得有个尊卑长幼,社会总得有个秩序,这同时又是人性的需要。于是,这套带有原始人道主义色彩的礼仪规范,开始被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们一个接一个地横吹竖鼓,从西汉到两宋,到明清,乃至当今 ,并不断地注入新的因素。

这此鼓吹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我们出于一个良好的愿望,我们拥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我们还有一个根植于人类本性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制定出来的这套规范,应该让所有的人都照着去做;倘若这样,慢慢地,所有的人就会一个个地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美好而又理想。

然而随着这套规范的日益发达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它视为思想和行为的束缚,特别是到了明清,要求摆脱这种规范束缚的社会情绪越来越强烈,明清大学者戴震甚至发出了“以理杀人”的惊呼,意思是说,社会正在用最初基于人性的纲常名教来扼杀人性。

一个美好的愿望,一套人性化的规范,最终变成了一具令中国人深恶习痛绝的枷锁。

我们目前的养成教育沿用的正是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潜藏着一个危险的因素,那就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的人们,如果过于注重规范,而不深入地想一想这些规范背后的人性因素,那么衡量一个人往往只是看他的行为是否合乎教条,而忽略了人的言行是否出于本性的真诚。用戴震的话说,叫做注重“名”,而不管“实”,即不管君父夫是何许人也,因为纲常教条所说,臣子妻就必须绝对地服从。而事实上,人的个性千差万别,社会又在不断地变化,统一的规范对维系一定的秩序虽然很有效,但对人的个性压抑却是非常巨大的。

养成教育要不要?要!中外古今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从少年时期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但是习

惯的养成的主要着眼点不在于非得制定出一整套完备的规范来约束我们的孩子——倘若因为规范的原因反而不能引起孩子对某一道德的崇尚之情,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规范!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在于学生的内心,正如杜威所说,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一颗“虚心”或称“开放心”即让学生祛除成见、骄傲和自私,“凡求真理时,无论与成见或我见相符与否,也无论与我有利与否,只要真理,便领受他”,而不要让孩子拘泥于规范所规定的该在左边走还是该往右边跑。

科学精神不是要我们将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毫不怀疑的让孩子养成守律度懂规矩的“好”习惯上,恰恰相反,我们要鼓励孩子养成的应该是只求真理而不懂规矩的“坏”习惯上。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比照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则非常担心我们目前出于对下一代无比关爱之初衷的所谓养成教育,倘若操作不当,倘若规范过头,倘若严格有余而人性不足,就有可能滑入“以爱杀人”的泥沼。 正在享受着竞争压力的父母们都怕孩子们将来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别忘了,压力太大,会让孩子没到起跑线就先被压垮在赛场外了,望子成龙,不要到头来成了“压子成虫”。

“爱之深,责之切。”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中国父母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恐怕极其贴切,然而物极必反,何况人乎?古人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遗憾的是这句带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训,在利令智昏的中国父母们面前早已成了耳边风,于是,当一个个活泼的生命被强制着按照既定的模式去机械地承接知识时,那些原本并非真的毫无价值的青春的灵魂面前也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而

那原本完全是“一片好心”的家长们在一些丧失理智的子女面前似乎也变得面目可憎了。悲剧于是也就悄悄降临到他们的家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用来描述中国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心态虽不完全贴切,但多少也还有那么一些意味。

压迫与反抗,作用与反作用,本来就是一种相伴而生的力。物极必反,何况人乎,当众多的孩子感到大人们强加到他们身上的学习压力已经让自己难以承受的时候,他们渐渐出现逆反心理,进而用形形色色地行动进行抵制甚至反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早在清代,有识之士龚自珍就曾以“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为捆绑下的国人大声疾呼。在儿童教育方面,柳亚子主张,自由发展。鲁迅先生也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我们今天还要呼吁“救救孩子”,只不过要救救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个自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发展下去。为学生撑起创新的蓝天,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无拘束,无顾虑,无阻力,无污染,自由自在地更新和创造。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祖国富强的需要,是中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需要!


第二篇:精彩的海狮表演


精彩的海狮表演

江都市实验小学四(5)班 季心怡

海狮是一种聪明、伶俐的海洋动物。由于它的面部和发出的吼声像狮子一样,所以它叫“海狮”。

海狮也非常凶猛。记得我以前曾经在海底世界馆外喂过海狮。我把一根挂着生鱼肉的鱼竿伸入水池内,等海狮扑上来时,再迅速把鱼竿拿开。就这样一次一次地逗它。终于,海狮发怒了,它猛地跳起来,叼住鱼肉,把鱼肉从夹子上拉了下来,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像是在向我示威。

一入场,我就看见两只海狮用后鳍蹲在地上,正拍着前鳍欢迎我们。首先,海狮为我们表演了顶球。驯兽员先在海狮的头上放一个球,又在海狮的尾巴上放了一个球。海狮顶着球,用前鳍来回走动,球竟然没有掉下来,这令我大吃一惊。

接着,海狮又为我们表演了套圈。驯兽员把一个圈扔到水面上,海狮迅速游过去,把头一伸,圈就准确地套在了它的脖子上。

然后,海狮为我们表演了算术。驯兽员蹲在池边,把一个白板伸入水中,问海狮:“二加三等于多少?”海狮听了,立即用前鳍在白板上拍了五下。接下来又算了几题,全都算对了。我想:“海狮真聪明!”

海狮还为我们表演了很多节目,但最精彩的要属障碍投篮了。海狮顶着球向前走,每遇到一个障碍栏,海狮就先把球顶过去,自己再迅速从栏杆下钻过去,然后,再接住球继续向前走。当它走到比自己高的球篮前时,往上一跳,再用头一顶,球就稳稳地落在球篮里。那动作绝对不比姚明逊色。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海狮真是一种既聪明又灵活的动物!但驯兽师把凶猛的海狮训练成一名出色的“演员”要花费多少心血啊!

43

更多相关推荐:
海狮的项圈

龙源期刊网cn海狮的项圈作者林清玄来源视野20xx年第05期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

暑假里的一件事

1暑假里的一件事在这酷暑难熬的暑假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的让人赞叹不已有的让人感到气愤有的让人沉思它们就像天上的繁星闪闪发亮多得数不清又像海底的珍珠光彩夺目现在我就摘一颗最亮的星取一颗最夺目的珍珠说给你们听这...

读《海燕戒》有感

读海燕戒有感我今天读了一篇课文海燕戒我读完以后觉得小海燕它错了它不应该的地方有很多不对他没见过大海相信了海市蜃楼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了不起小海燕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老想着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就是飞上几圈也是...

谁在捉弄你 项链读后感

谁在捉弄你读完莫泊桑的项链内心总有些淡淡的感伤上苍仿佛和亲爱的玛蒂尔德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一个女子美好的十年青春就此付诸东流对她全心都是讽刺与批评吗不可能的花样年华里的妙龄女子哪一个没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呢她有美丽动...

读《爱心项链》有感

读爱心项链有感读爱心项链有感六一高玺钧我偶然读到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着我克雷斯的车坏在无人的山区他焦急万分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救了他说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于是克雷斯帮助了一个...

项链读后感

项链人物形象分析读过马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的故事之后我想起两个故事一个寓言一个故事是讲一位哲人遇到一个乞丐乞丐在树下乘凉哲人劝他下地劳动他问为什么要下地劳动哲人说下地劳动可以挣一些钱钱攒多了可以买房置地可以仆人成群...

项链读后感

项链读后感曼妙的世界不尽的人生总有快乐也总有挫折总有欢愉也总有痛苦当挫折与不幸不期而至当痛苦与艰辛悄然来临有人鼓起勇气正视它也有人回避它轻视他甚至放大它而人生境界生活的理念中却需要用一种心态对痛苦进行调节和支撑...

项链 读后感

TheDiamondNecklaceThediamondnecklaceoneoftheclassicalshortstorieswrittenbyMaupassantwhowasaFrancewriterfrom1850to18...

英文读后感——项链

TheNecklaceWhatwouldhavehappenedifshehadntlostthatnecklaceHowstrangeandchangefulislifeHowsmallathingisneededtomakeo...

读《项链》有感

读项链有感相信应该有不少人都读过莫泊桑的项链这个假期里我很偶然的拿起了一本书于是看到了这篇小说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美丽的罗瓦赛尔夫人为了能够在一次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钻石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出现在宴会...

读《项链》有感

读项链有感在中学时期我们就已学过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它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比较经典的一部莫泊桑是19世纪末欧洲自然主义流派的伟大作家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母亲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对莫泊桑走上文...

《海蒂》读后感

海蒂读后感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烂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她的姐姐迪蒂带着五六岁的小海蒂来到了一个叫德费里的小村庄她们是要来干什么的呢原来迪蒂为了自己能安心创下一番事业把海蒂暂时交给一个叫阿尔姆的大叔阿尔姆大...

海狮的项圈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