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4.4.27

读《北京人》有感

话剧《北京人》在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没有看的很深,只是熟悉了剧本的情节或者只是其中的某些场景,那么惨淡又那么惊奇。我相信读完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就我而言,读完有些舍不得离开剧本上演的舞台,好像自己早已经由读者或者说观众变成剧中角色之一,留恋着舞台曾经的一幕幕悲喜交加。

北京是个古老的而神圣的地方。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作者曹禺在四川写了这部《北京人》,可想而知他的印象里对北京有多么熟悉。北京人有北京人的习气,在常人看来颇具书生气,只要是北京人,都会有着身为北京人的民族自豪感,这可是作为世界名城的北京带给他们的荣耀。北京的胡同文化是许多外国人所向往的,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远古的气息,也算得上是北京的文化标志了,作者在剧本中也有意营造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快乐和安闲,但他要表达的却又不是这个。

曹禺的《北京人》渲染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氛围,描写了一个旧中国封建的官宦人家如何从过去的“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后彻底崩溃的过程。剧本里的人物角色们过惯了富人的生活,不甘心活在穷人堆里,在这个封建家庭内部,曹禺以自己童年印象中的那些人和事为原形,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命运冲突,着重刻画了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有自私、吝啬、迂腐的曾老太爷;有精明干练而又虚伪狡诈的大奶奶思懿;有聪敏善良但妥协懦弱的“多余人”曾文清;有感伤抑郁、逆来顺受的孤女愫芳。可以说,曾

家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缩影。作品对封建主义作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对新生力量必将代替封建衰败势力施以展望。让读者和观众从中感悟到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贵。

就如曹禺所说 :“曾家这个封建官宦人家,曾经是炫耀几代、气象轩豁的望族,而如今却家道衰微,内里挖空,徒有其表了。”是啊,尽管如此,曾家大奶奶还是气宇轩昂,霸道势利,表面上还要装得贤惠大方,简直不可理喻。曾家也是可怜的,一家人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大少爷曾文清活脱脱一个懦夫,表面上温文有礼,清奇飘逸,实质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剧中我最爱袁圆,可爱大方,不被世俗礼节束缚,胆大心细,颇有见地。虽说她还是个孩子,但也懂得人情世故,活是曾霆的开心果,她和雷霆的感情是那样简单纯粹,她的到来也给这个封建大家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剧中刻画的孤女愫芳的形象不得不说,她是中国式善良女性的化身,她是一个安静的人儿,更是个秉性高洁的女性,她温柔善良、真诚而富有同情心、吃苦耐劳、勇敢又肯于自我牺牲,她是曹禺笔下最美的女性形象,不是一般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为了爱情甘愿付出一生,也许有人会说她傻,说她不懂反抗,逆来顺受,但在我看来她的爱深沉、博大而宽容。她是一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是坚强有韧性的女性象征。你说吧,谁会愿意任劳任怨地服侍一个老头,放在现在,儿媳妇都不曾这样细心照顾,不赡养父母的情况也并不罕见,这就是较好的对比,就连曹禺也说愫方是晶莹如玉的,这样高的赞美,在曹禺的笔下显得格外可贵。

初读《北京人》时,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直到看完作者写的序,

一些对《北京人》更深一层的叙述,才有所领悟,作者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剧尾,愫方、曾瑞贞跟着袁任敢走,是一种希望的延续,隐喻的是美好的未来。以我个人初读剧本时浅显的看法,《北京人》只是写了一个官宦人家的没落史,一个凄凉场景中各种悲剧的人物角色在里面上演各自悲剧的人生。剧中多次提及乌鸦、白杨等凄凉的意象,还有西风这样更悲凉的场景,更能衬托曾家的没落衰败气息了。或许这些浅显的想法只是因为我是个懒惰的人,不好思考,不爱去把故事情节放到历史大背景里思考,更不爱去揣摩作者写这篇作品更深层的用意。看完书写读后感更是极少,为此一直给自己找借口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应该是个极不好的习惯吧。

曹禺是以《雷雨》为世人所熟悉的,所以难免有人记得《雷雨》而遗忘了这部不朽之作,事实上《北京人》是曹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也被业内专家认为是曹禺先生最好的一部作品;读完曹禺的选集,才会发现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才子。《雷雨》、《日出》、《北京人》仿佛都同处一个时代背景下,也就是曹禺所经历的时代,也是中国动乱的时代,中国最落后、最腐朽的时代。应该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刻画出这些饱满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无一不凸显那个时代的精髓,我们该感到悲哀还是欣喜,悲叹时代,欣喜伟作,这似乎太过于讽刺了。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

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这是作者写作的动机,遗憾与庆幸的是,作者并没有为我们安排一个过于圆满的的结局,而是借用剧中人的口说:“一切还需要等待,或许有的时候,当你可以准确地表达困境与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就如同我在真正痛苦的时候,并不是听轻松的音乐而是听马勒的交响曲,在痛苦的碰撞中,痛苦才有所解脱。”


第二篇:如何读后感写


如何写读后感

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 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注意点:

1、吃透文义。写读后感之前,索要写的对象文章或者书籍要读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读不透,写的时候就会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写读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令人味同嚼蜡。我看过一个孩子的读后感,从头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对别人指手画脚,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镶嵌其中,满以为光彩夺目,实则堆砌材料。让人不愿意读下去。这是很多孩子写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经典式"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衔接。因此,读后感的中心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就是你读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点。

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读后感,复述完故事内容,就开始写感,翻来覆去,就几句话,就是多写一点,也是不着边际,一盘散沙,主要是缺乏"感点"这个桥梁,显得很突兀,过度不自然,不顺畅。

二、掌握"经典式"读后感的写法

第一步:拟主标题,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写《 xx》读后感,别人读的时候就引不起兴趣,会想到这样没有主题的读后感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如果有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就会让人有一种乐于阅读的心思。所以,虽然也可以不要主标题,但是我还是建议拟主标题。过江龙进来的文章都学会了拟主标题,如:《爱是战胜邪恶的天然屏障--读《哈里.波特与魔法石》有感 》、《拥有一颗平常心--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感》、《谦虚功的基石-读《谦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点:标题一定要高度浓缩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写,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第二步:述读--引

讲述: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1、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

2、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4、"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第三步:感点--议

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第四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1、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一些孩子在联系实际的时候,所选的题材和 感点貌似相似,仔细一对比,表达的思想不一样,这样就让读者看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了,切忌。

2、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3、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五步:结感--结

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

注意点:1、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2、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更多相关推荐:
读XX本书读后感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

读读后感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与感动谁说伟大的莫言童年是一阵欢笑呢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嗜...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关于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

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是升旗手gt读后感升旗手也许在别人心里只是把国旗升上而已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种荣誉在暑假里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肖晓出于军人家庭崇拜英...

读《回归》读后感

读回归读后感前天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回归这个感动的故事我读完了这篇故事后才知道妈妈辛苦的挣钱养我们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对妈妈回归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妈妈挣钱也就更辛苦了小女孩一天中最...

读五项管理有感

读五项管理有感近期大厦组织阅读了五项管理一书李践老师通过对时间管理行动管理学习管理目标管理及心态管理的剖析为各界企业人士指明了通向成功的方向字里行间深受启发五项管理中最让我深有体会的就是对时间的管理因为时间是成...

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读后感

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读后感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gt读后感一我的书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书是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它是一本励志书因此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这本书主要讲述主人公胡小闹成绩不好每次都是班里倒数第二且十分爱玩经过...

什么叫读书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

读妞妞有感

周国平的妞妞读后感这一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妞妞生活中真实的伤口周国平后来在书中说到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可老天从来是这样他妒忌幸福的人他...

读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