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之余力学文

时间:2024.5.15

《弟子规》之〈余力学文〉原文及解说: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说: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

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

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第二篇: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


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之一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可是相反对孩子思想品德,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倒不那么重视了。可是《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再学文,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这样要求我们的孩子呢?难道对孩子来说还有比学习更为重要的事情吗?而对于有余力学文的孩子该怎么学?《弟子规》有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呢?

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余力学文这一部分,这是因为它非常有针对性地提醒我们注意在如今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经常面临的一个误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误区。现在我们的家长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们的老师,毫无疑问众口一词都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我们也确实看到,并且由衷地为之担忧,我们的孩子被非常沉重的作业,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压的喘不过气来,几乎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当我们说起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快乐的时候,我就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成年人为什么会觉得我们的童年快乐呢?因为我们是回忆,回忆都会让一切变的美好。 实际上我读书的时候也已经是今天这样的状态,甚至我们当初所面临的这种考验,所面临的这种竞争比今天的孩子还要激烈。因为我们知道在20多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录取比例远远地低于今天,所以中国的孩子们所面临的这种让人担忧的现状并不是这两三年的,也不是这七年、八年的,而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孩子都被一顶要好好 1

读书,努力学习的这样一顶帽子给压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去看中国的传统,我们也发现是,中国传统不是也非常强调,非常看重教育和学习呢?我们古人有很多这样的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古人不也是很强调读书学习吗? 孩子不学习还应该干吗呢?这里面就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注意古人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的学习,这两个字在中国古代,在中国传统中学习这两个字是有特别的含义的,和我们今天讲的学习并不完全相同。那么区别在那里?或者讲传统中国,特别是儒家的学习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孔子明确地认为,毫无争议的认为“人生应该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知识是次要任务。”这是中国传统关于学习的最精确的意思。换句话说书本学习,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读书,也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学文无非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生活实践中,修养自己的品格,培养自己的德行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古人讲的非常好“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什么意思?未有余力而学文就是说你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你就去读书,而没有力气忙着别的。换句话说你要去修养自己的品行,培养自己的道德,在实践当中孝顺父母,要孝顺尊长。有的甚至是要去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你的力气都花光了,你并没有力气。而这个时候你不顾一切,你认为读书最重要,你非要去读书的话文灭其质。什么话?你学来的这些知识会把你本身的本质给湮灭了,你自己的人格没有培养好,你的品格没有培养好,你就去读书那么也许你知识很丰富,也许你学问和渊博,但是你的本质有问题,你所学来的知识反而埋没了你的本质。

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如果你的确有余力但是你不读书那么 2

你就会显得略微有点野蛮。不够文明,换句话说有一个人道德品质很好,我们发现品格很好,道德也很高尚,但是他没有读过书,没有读过书的话他就不具备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比如去看一场演出,别人都能欣赏他在那里打呼噜。这就是有余力但是你没有学问,也会导致这个情况。

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朱熹讲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处于私意,非但是失之于野而已。朱熹讲的话什么意思?如果你一味地去实践,去培养自己的品格,去锻炼自己的行为等等。但是你不去读书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知道历来的圣贤有哪些经验?你就不会认识到事情的规律,你的行为有的时候就难免出于私义,因为你没有读过书,里不知道历代的圣贤怎么讲的,你也不知道同时代的人有那些这方面的意见,你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做。那么这种就会是一种私义,就不会博采众长,这是朱熹的话。我们一定搞清楚这些才能准确理解《弟子规》的真正意思。

《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大家看看这什么意思?不力行也就是说你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弟子规》讲的内容,而一味地埋头读书,你不去亲仁者,不区追求道德的完善,不去重视自己品格的培养,你只管埋头读书的话结果是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儒家不认为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叫仁,儒家是不认为的。拥有书本知识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某一些条件而已,不是全部条件,这是儒家的要义。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告诉我们学文的重要性,但是它也给我们确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你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德行,不懂得在实践中历练自己,而一味地只顾埋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

下面这个《纸上谈兵》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读死书会有多么严 3

重的后果。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大将叫赵奢,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秦国打不过他。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非常高的一个官。这个赵奢是一代名将,当然书本知识了得,精通兵法。同时又非常擅长实践,他真是会打仗的。会练兵的,这个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跟他爸有点不一样,赵括是熟读兵书,张口是洋洋洒洒,非常善于讨论兵事,没有人说得过他。因此他很骄傲,实际上他没有当过一天兵,他也没有打过一场仗,但是他读了很多兵书,就是学文了,学文学的很好。

那么他就很骄傲,认为天下无敌。他的父亲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很了解,为他很是担忧,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他的爸爸讲说希望将来赵国不要用我的这个儿子为将,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让赵国的军队遭受失败。不幸,后来赵国就是用了赵括做将军。公元前的259年秦军又来进攻赵国,赵军带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高平县这一代坚持抗敌。而那个时候很不幸,赵奢已经去世了,就这个又能读兵书又能实际上指挥作战的这位上卿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指挥赵军的是谁呢?非常有名的人,廉颇。廉颇年纪很大,但是打仗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根本没有办法速战速决。不一定打得过赵军,这个时候秦过知道拖下去对自己不利,就用了反间计。派了很多人悄悄地溜进赵国,去散布一种谣言。散布什么谣言呢?说秦军其实最害怕的一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我们秦国最怕他,打不过他,这个人了不起,到处散布这个话。

赵王听大了这个话以后,赵王也有情报机构,一想原来秦国最怕赵括,那敌人最怕的我得赶快用上这一招,就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了廉颇,结果是赵括之回纸上谈兵,只会学文不会力行。带来了一场惨败,40多万赵军被秦国歼灭殆尽,而赵括本人也被秦军的弩箭射死。这是非常 4

惨痛的教训,天底下的父母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赵括这样的人,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想是没有的。

还有一个关于郑板桥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郑板桥老来得子,他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有一个儿子,难免很喜爱这个儿子这个很正常,但是他绝不溺爱,一贯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读书学文以外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要五梏不分,四体不勤,不要只顾埋头读死书了。可是这个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郑板桥非常着急。因为他老来得子,他担心自己将来走了这个孩子还没有完全成年,还年纪轻轻的,但是只知道这种读死书,只知道读书本上的知识不注重别的东西他很担心。所以郑板桥在临终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硬撑着把儿子叫到病床旁边,就跟儿子说我快不行了,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你做儿子的要满足我。什么愿望呢?

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那么儿子当然还是一个孝子,当然要满足自己的父亲最后一个愿望,但是郑板桥的儿子,我们知道郑板桥是当过知县的,郑板桥的儿子在过去也算是官宦子弟,他什么时候下过厨房做馒头啊?他没有做过。所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赶快去请教这些厨师,怎么和面,怎么蒸馒头。等把馒头做好了端上来的时候郑板桥已经去世了,那么自己的父亲终于也没有能够吃上自己儿子亲手做的馒头。悲痛之余,郑板桥的儿子当然非常悲痛,发现自己的父亲在临终前硬撑着留下了几个字。

“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情自己干。不靠老天,不靠祖宗才算真正的好汉”。儿子一下子才明白父亲为什么那么久以来一直最自己有这样的要求,不要只顾学文,还是要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实际上《弟子规》说的这种只 5

会读死书的人我们今天也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分低能,我们的家长现在也越来越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一个只懂得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走进社会也是很难所有作为的。既然《弟子规》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那么反过来如果只顾在实践中培养锻炼自己,而不读书又会怎么呢?

《弟子规》也是反对的,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也就是说你只顾去实践,只顾去生活,但是你不读书那么你就会任己见。你只有一个人的私见了,你只有自己的看法,你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不知道别人有那些经验,有那些教训。你就会昧理真,你就会不了解最真正的道理,最根本的道理你就不知道了。用句大白话说这就叫什么,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弟子规》也是反对的。

我们知道汉代有一个名臣霍光,他一生的故事就最能说明《弟子规》这方面的要求。霍光是追随了汉武帝近30年的重要的一个大臣。汉武帝死后他还授命于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接着执掌汉室最高权力20年,为汉朝的中兴和安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他是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名第一霍光,但是霍光是个什么人?这当然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实践当中非常非常了得的一个人,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霍光的结局是什么?

霍光的结局是灭族,整个家族被杀光了。为什么?因为霍光不重视读书,对自己的家里人,对自己的子侄辈也不要求他们学文的。后来碰到了这么一件事情,霍光的妻子是一个很贪图富贵的一个人,她为了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汉宣帝做皇后,因为我们知道汉宣帝是霍光扶立的,所以自己还想做皇帝的丈母娘。所以她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汉宣帝,想利用霍家的权势勾结宫廷的医生,下毒谋害汉宣帝的许皇后。这件事情败露了,没没有成功,而霍光本来是一无所知的对这个事情,是 6

他的妻子瞒着他这么干的,那么按道理你作为汉室重臣,你霍光应该怎么样?赶快要把这个情况说明白,把这个天大的事情赶紧要处理好,这样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在汉武帝以前也很多的,春秋战国。

但是霍光没有,霍光任自己的私见。任己见,他认为只要我不说,就没有人会知道。而且我现在权势那么大,我把它压下来。这个事情没有马上的引起后果,霍光死了以后,霍家的子孙还是不读书的,从来不认为家里也没有这个教训,长辈也没有教他读书,所以非常的骄横,非常的跋扈。那么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当然很多,纷纷弹劾。皇帝也看不惯,你们这一家人怎么这样,终于有一天霍光的妻子想谋害许皇后的事情被揭发了,这一下导致霍氏灭族。整个霍家子孙被杀光了,这当然是非常惨的。为什么霍光会有这样的结局?

班固我们知道是中国古代的大史学家,班固就有这样的评价,然光不学亡术,安于大理。主要是因为霍光不读书,对这种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他懂的一些小道理,懂得一些从个人的经验开始能够理解的小道理,对于大道理,最根本的道理他不懂。这是班固对他的评价,霍光这种不读书,不学文这样的教训后来的人也都非常的重视。

宋朝的时候我们知道一个非常有名的大臣叫寇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寇准这个时候要当宰相了,他有一个朋友叫张咏在成都,张咏就说一听到自己的好朋友要当宰相了,张咏就对自己旁边的人说寇公是奇才,寇准可以,才华了得。可惜学问不够,读书不多。他在说这个,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寇准出来当官了。张咏正好从成都罢职回来,两个人碰到了。寇准非常尊敬地给他提供了帐幕,就等于给他盖了一个临时房子。寇准非常尊重张咏的,热情地款待。大家度过了几天很开心的日子,要告别的时候寇准就把张咏送到郊外就问他,你有什么可以教诲我的,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张咏说,很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你要 7

去读读《霍光传》,寇准当时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等到回家以后把《霍光传》拿来一读,读到说“不学无术”这四个字的时候马上就明白了,说这是张公在说我,是对我的一种教训。从此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书本知识,要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寇准后来成为一时名相。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既然《弟子规》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关于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读好书,《弟子规》又会给我们提出哪些可行的建议呢?

明白了学文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还不够,也就是说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还不够,那么缺在那里呢?我已经明白要好好读书了,还有什么需要明白的呢?有,这个也很重要。也是我们现在的父母和老师往往容易忽略的,读书的方法。

怎么样读书?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我们特别要指出的是《弟子规》所传授的学文也就是读书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的父母,甚至我们今天的有些老师,或者说很多老师未必了解的。既然不了解,那根本就谈不上重视,其实《弟子规》里讲的这种读书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是一千多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宝贵的读书经验,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不仅仅是读书的方法,同时也是修身养性,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举止习惯的办法。

我们千万要特别重视,今天,我们全民族,全社会都在寻找这样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既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读书,掌握知识的学习效率,我们现在非常看重这个,一般来讲我们的孩子现在小学生做作业晚上做到九十点是正常的,我们父亲经常讲你能不能提高点效率。孩子也想睡觉的,孩子也想玩游戏的,没有那个孩子愿意做功课做到九十点钟,做大十一点钟的。孩子也想找到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 8

如果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能够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一些办法,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所以一方面要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同时又要有益于孩子的人格、品格的养成。有助于形成孩子终生收益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我们全社会都在找这样的办法,大家都在找。可惜的是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成效不大。我们并没有找到,我们忘记了在我们自己悠久的传统文化当中,就有相关的资源,就有相关的经验。《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关于读书的方法《弟子规》首先就告诉我们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是我们会觉得读书我们只要认真不就行了。这三到又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看看《弟子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到底有那些?首先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就是非常著名的读书三到,过去,几十年前读书人都知道读书三到。你读书的时候心、眼、口都要到,这个出典是在那里?出典在朱熹,朱熹的《训学斋规》里面讲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的原话被《弟子规》总结的非常好,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里面首先要强调的这三到当中,最要紧的是心到,但是首先我要强调这是古人的一个误解,古人认为心是思维器官,这个是错的,心没有这个功能的。我们讲说这个人很有心计,这个人心思很密,这个人心眼好,这个人心眼坏,跟心都没有关系。中国人大概是到李时珍开始明朝才明白,人的思维器官是脑,说应该是脑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到,当然心总归也在的,不在也不对的。所以我们要注意只不过是强调心思要集中,脑力要集中。

9

归根结底结读书要什么?要全神贯注,读书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现在特别多。读书的时候一心数用,耳朵里塞着耳机,你也不知道他听什么歌。眼睛看着电视,没准脑子里还想着游戏,这样的话怎么能读好书呢?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孩子虽然高声朗读,但是心不在焉,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你也记不住怎么会提高读书的效率呢?实际上古人讲的读书第一要集中精力,我这段时间读书,我就要排除杂念,我把心思或者把脑力用在读书上面。

第二眼要到,古人的读书是眼睛盯着书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是眼睛看着书的,这个是不大一样。要眼睛牢牢地盯着这个文字。口到是什么意思?要出声。我们现在孩子没有高声,我们只有看书的习惯,没有读书的习惯。我们今天说孩子你好好读书,这个意思是孩子你好好地看书,古人的读书是要读出声来的,要朗读的。现在我们孩子的朗读习惯主要保留在学外语方面,英语要朗读,但是我们读书不朗读,古人都要读的。现在对于孩子来讲,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习惯于高声诵读。我们现在读经典是非常强调诵读吗?经典诵读吗?这是对的。你不读出声音来,你调动不了全身的注意力,你也不能感受到文字之美,你不能感受到音律。

比如说要读古代诗歌,你不读出声音来你怎么能感受到它的押韵呢?怎么感受到它的平仄呢?你读古人,你如果不读出声来,你怎么能知道它的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怎么能知道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个字,为什么在那里用那个字呢?都不大知道。

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孩子读语文课文读着范文,哪怕是现代的文章我不读古人,白话文,讲究的。比如老舍先生讲究,讲究到什么地方?他写散文,不是写古人,他讲过如果前一句话是用平声结尾,什么叫平声? 10

第一、第二声,那么我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要用仄声起头。讲究到这个地步的。如果你不读,你怎么知道老舍先生的文章好。所以一定要读出来,实际上为什么我说这个方法,读书要三到这个方法不仅仅是对读书有益呢?它当然对读书有益,你如果用这种方法读书,效率提高很容易记住,同时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你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

请问,人生有哪一件事情是不需要用心的,读书你能够用心,往往能够形成比较好的处事习惯,你今后遇到事情就不会掉以轻心,而会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有这样习惯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容易做出成绩,比较容易取得成功的孩子。

11

更多相关推荐:
弟子规 余力学文教学设计

弟子规余力学文教学设计南街学校王娜一复习导入复习弟子规11课14课1我来选你来背2我来问你来答一以貌取人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你会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规劝大家呢二在卫生大扫除时如果你的小组长自己都不好好参与...

弟子规读后感鉴赏论文

我的弟子规躬行录教育青少年的良书弟子规规范员工行为的良书弟子规熏陶人性情的良书弟子规可以说弟子规是我读过的最具教育人作用的一本好书它分别从孝德谨信爱仁学等各方面指引我们应该如何去躬行每日一遍定当收获无穷夸张点说...

《中国文学论丛》读后感

中国文学论丛读后感闵行区教育学院殷秀德每年读书总喜欢作个总结今年那几本书最有价值那几本不应该读等等是给自己一个安慰也是旁观自己的读书水平只是每年感叹很多读几本属于自己的书实在不易其中中国文学论丛是20xx年自己...

弟子规 读后感 900字

弟子规学后感悟题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弟子的我们剩下的还有多少最近公司组织学习了国学经典弟子规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弟子规可以说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了人生在世的应遵循的规则这部在清...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对我很受益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同时还告诉我们怎样学习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做一个孝顺的儿女需要顺应父母父母说错了不应该对他们大喊大闹应与他们心平...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樊荣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中埠中学李强近几年来我们张店区的教育提倡学生诵读弟子规自己以前虽然大致看过知道所说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真没有认真读过在假期中利用空余时间比较仔细的翻阅了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阐...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朋友们你们朋知道弟子规是什么书吗不知道啊好那我就给你讲一讲弟子规弟子规这里面有教我们怎样来孝敬父母长辈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缓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叫你应该及时答应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情要认真地去...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本文摘要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下冶一小赵玉丹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具体来说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如果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

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读后有感说起三百千也许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部儿童的启蒙读物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由此可见这三本读物对于每个人成长...

李丽珍 弟子规 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李莉珍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在以前的生活中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几点体会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

弟子规余力学文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