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读后感

时间:2024.4.20

用心灵去写作

——从他(史铁生)的文章读出了母爱

信管0901 吴连东 09243020

与大多数人一样,第一次认识史铁生是在中学时代读了《我与地坛》之后。 《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最近有重新读了一遍《我与地坛》,感觉有点不一样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他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第二阶段,他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

虽然没有读过史铁生很多文章,但一些短篇的散文还有看过的。除了《我与地坛》之外,令我比较有印象的就是《秋天的怀念》了。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是一位有着海量的包容的母亲,同时也是史铁生对母亲生前的写照。

史铁生通过文章写出了对猝然去世的母亲的怀念,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第二篇:我与地坛精彩读后感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精彩 我与地坛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装帧: BBC书籍 出版年: 2003-1-1 史铁生 写在《我与地坛》后 秫(泉州)   一、       以前似乎在哪看过关于史铁生的介绍,但都忘记了,甚至连他是残疾人都印象模糊。我喜欢那些即使遭受巨大不幸但最后内心仍充满了爱的人(即使一开始也和一般人那样的糟糕,但总会过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度过厄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和他们的作品。我认为他们的思想更比一般正常的作家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它们很容易地击中我内心脆弱的一面,让我战栗、流泪。       是不是非得经受巨大的磨难我们才会了解生命的本质,才会认真地思考那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欲望、生命、死亡……才会去关心那些平凡的人们,细微的心思?       假如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他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会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吗?会去注意关心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人(那一对老人、唱歌的跑步的年轻人、弱智的少女……)吗?会去思考为什么活着,欲望是什么,为什么写作吗?这些都值得怀疑。       看了《我与地坛》你是否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呢?      二、       我不只一次想象过自己突然失去手脚或者失明后的情景,当然,只是想象,要是亲身经历我有可能会拿把刀子(或者用其他方式)结果了自己 ,更不用说最终能恢复健康了。总之我在想的时候觉得我那时候应该会一身轻松,因为我有理由不去做那些世俗要求我必须去做的事情——有些时候能够不去做一件自己不爱做的事情比做爱做的事情更让人感到痛快。       很多事情非得自己亲身经历才好下结论,所以我不敢妄谈,仅仅是预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有时候我感到一种很薄很薄却又非常强烈的恐惧——或许我明天就死了。我马上甩掉这个念头,没再想下去,但它已经深入我的内心,告诉我今天可以不去为了前程、面子等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了——这也是我退学的一个动力。       要是史铁生没有失去双腿,或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去关注那个地坛那些人那些事,也不会真正地进入他的“精神家园”(从...... 全文 2005-04-12 22:52 | 5回应 4/4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天涯(深圳)   从前有朋友送了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昨晚读了其中的《爱情问题》,觉得写得真好,可以说是入

木三分。最欣赏其中的一句“没有什么能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接着他又解释什么叫孤独:“孤独并不是寂寞。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日理万机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孤独也不是孤单。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孤独更不是空虚和百无聊赖。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如此说来,我们到底是孤独的,无论在工作还是休假,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野,无论在人群中还是独处。孤独是个心灵问题,需要用心药来解的。孤独的心渴望理解信任与支持。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包括他的孤独。可谁又能忍受孤独呢?所以爱情如此遥不可及。 正如史铁生所说,“爱情的问题即是爱情的答案。”    2006-08-18 19:28 | 回应 3/3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有感而发 车哩子(澳门)    我,差一点就和史铁生一样了。 我是说变成残疾人。    在我病的时後,感觉心态和他差不多,没有方向,我以为自己会死掉,然后被埋在一棵大树下.    家人,朋友都担心死啦,还好,我没有男朋友,要不然我真是罪业深重了。    我也是腿有毛病,每天坐轮椅,上厕所什么的都要人照顾,我那时特觉得对不起我妈。我妈因为要照顾我,连班都上不了。 作者: 木石风 2006-9-22 13:17   回复此发言 --------------------------------------------------------------------------------2 我与地坛 读后感 精彩    看着我妈的白发和他那双满是皱纹的手,我哭了,但不是在他面前,我知道,在他面前我要坚强。    我是妈妈的命呀,我倒了,妈妈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就忍着,在夜里,偷偷的哭个昏天暗地。    万幸的事,我最后都好了。    妈妈,我的家人,我欠你们的,永远都还不了。    如果可以,下辈子,我们还作母女。             2005-09-25 17:53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生命的质地 烟雨平生(齐齐哈尔)   能够从容面对的 那样的生存境况 几人能够 所以看 所以感受 所以有所深思 是无常也好 是无奈也罢 还是说无寄托 当地坛还在 我们却忽略了朝拜的脚步是可以抵达心灵深处的 去吧 那祭祀灵魂的声响 会让你感动 2005-11-27 10:52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那股风弥漫在我的视野——我读《我与地坛》 我叫大格(西

安)      刚刚从北京回来。在北京的日子,住在清华的荷塘旁边。那段日子,我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到近春园,大概每天都是午夜过后。我喜欢带着很老很老的walkman,带着许巍低沉而略显沙哑的声音,沉浸在午夜的二校门附近安谧的林荫道间。      后来在我们工作结束的时候,大家约好了一起去故宫漫步的。他们是当天的火车所以我们几乎是快马加鞭式的在故宫里走了一遭。当时我想到了一个地方——地坛。很想很想去地坛走走,不是为了追随什么,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去体味这一番生命的味道。      我曾经试想过这样的场面:手扶轮椅的戴着大大的眼镜的中年男子,眼中暗藏着对浮世的不羁,安静的闭着眼睛,在地坛长长的瑕壁旁安谧的聆听着广场上传来的各种各样的心情。      但是那日,我终究还是没有去看地坛。      初闻史铁生是在高中时的语文课本里。那时的我正好陷入了对自己生活的一番思考中。初读《我与地坛》,就有了一种厚重的感觉。那以后,我就觉得,史君的文字,不是为颓于思考生活的人去完成的,而是为了引发你对于生命的更深层的思考而去沥血而作的。文字中处处透彻着他对于死亡的不羁与蔑视。      后来干脆收藏了史君的诸多作品,于是寝室里的书架的罅隙也变得越来越小了。再后来干脆自己找了一处屋子,借住在那里直至高中生活的结束。其时每夜午夜之时也必是我开卷体味其中种种思绪之时。      大学已两载有余,然对于初读其文时的那种慕畏之情,时时铭刻在心。      然而生活终究有不同的遭遇,我所经历也非史君所能体会了。在我的思绪里一直再现的倒是他面对生活,笑看世界的种种态度了。      每逢挫折,我都能冷静如初。      我想,其中必有史君的一点思维的血液。      近闻史君身体欠佳,在遥遥古城长安谨祝康安。      秦默   乙酉年九月十八作于长安竹铭轩 2005-10-20 20:57 | 1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伴我十多年的一本书 八哥    我手中的《我与地坛》是九三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版本。十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一起陪伴着我走过了我的大学时代,走过了我工作的十年。    或许只有一个在如花的青春即将到来时,却双腿瘫痪的人才可能静静地坐在地坛里,傻傻地想问题,傻傻地参透健全人没有时间或根本就不愿意去思考的宿命。如果将《我与地坛》、《好运设计》和《随笔十三篇》作为一部作品的上、中、

下去看,不知道是否有人会对人生重新有自己新的看法。宿命是史铁生文字中永恒的主题,他从他不同于常人的视角,教育着我们,让我们惆怅,让我们感慨,但也让我们有所激励。    从《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一直用其轮椅上抽丝出来的字字珠叽,在控制着我们的情感,抄弄着我们在浮躁和喧嚣的社会中循着宿命的命脉,静心思考人生。    2005-08-05 18:35 | 回应 2/2 的人觉得此评论有用: 关于人生的思索 Amor鱼(北京)   以前学过课文,印象很深。   后来为这专门去了几次地坛,要找回那种感觉。   随着自己的年龄越大,心里的那份对他表达的那份亲情和励志的感动理解的也越来越深。   如果你还年轻,请你阅读,给你力量。   如果你已经不再年轻,也请你阅读,给你温暖。      很喜欢这样的人生。 2005-08-05 10:33 | 回应 作者: 木石风 2006-9-22 13:17   回复此发言 --------------------------------------------------------------------------------3 《我与地坛》我想说 幸运以不幸往往一线之隔。换个角度想,你就能从黑暗深渊跃进光明殿堂。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未必都能做到,这也是很多人的不幸!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

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我与地坛读后感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高中时候那时候尚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读过之后更多的是对作者遭遇的惋惜没有过多的想法丝毫没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对生命的感悟近几日重新走进这部作品用心感受作...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记得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有比别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我想史铁生就是一个有着特殊芬芳的苹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饱含了对人生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

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有感于我与地坛春节期间反复读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本来是为了应付却不曾想还有这么好的文章我竟然不知其存在便生出很多惭愧更理解了经书读不尽活到老学到老蕴含的意义作者对生死的参悟对母亲的怀念极富哲...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机械卓越从小到大曾多次写过关于母亲母爱的文章但总感觉自己的文笔不足以表达出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高尚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明白了母爱是无法描写只能用心感受的我与地坛中作者史铁生在因双腿瘫痪而陷入人生低谷时被...

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围绕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深刻需要细细品读才能理解这里面蕴含的情感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触动这里面的母亲让我感动母亲去世时才四十九岁一辈子尽是苦难还没来得及享福便撒手人寰了这...

蓝色的爱与痛——《我与地坛》读后感

蓝色的爱与痛我与地坛读后感如果有一本书浓缩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华如果它带来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动如果它如同一股四季融合在一起的囊括人生酸甜苦辣的风如果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却还如同昨日般鲜活地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激情澎湃...

聆听思考的灵魂——《我与地坛》(纪念版)读后感

聆听思考的灵魂我与地坛纪念版读后感最近借到一堆书我与地坛纪念版这本在其中来说书名没什么吸引力作者史铁生的名字却似曾相识想着随便翻翻头天翻发现是一本散文集不大有兴趣可翻了两天发现越翻越放不下了每天控制不住地想翻一...

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读我与地坛有感高二1班夏敏每天接触文章似乎只是为了答出文章后占据角落的题目不同类型的题都被研究出了标准框架渐渐读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里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阅读似乎在大脑里有一个特定储存区...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ZXM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亘古不变猝然离去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良久无言考究望风而逃朝不保夕爱莫能助端倪天不变道亦不变软硬兼施心动仙风道骨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无济于...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一二一写在地坛中由环境引发哲学性思考比如生死比如万物在静默中蕴含的美妙规律二写对母亲的理解为时过晚作为残疾人我读这些文字就好像是从自己心里流出来的我惊奇地发现每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眷恋和愧疚都是一样的每个...

我与地坛 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