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时间:2024.5.4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 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 养生 轻物重生 自然无为 去知离形 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1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像人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解决矛盾一定要顺乎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只有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并且自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养生,也是像对待万物这样,总的来说,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他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不需要人为干涉,一切都要自然而然,天道的本质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个人的自然属性和天道的自然属性要相吻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养形养生的目的,否则,就不能尽其天年,这是从生命内部寻求的养生秘密。人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很多东西都不能过分的执着与强求,应该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这样次才不会损害自己,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方法:离形去知

庄子确立了明确的养生态度后,还提出来养生的具体方法,庄子具体的养生方法就是“离形去知”。

离形,就要消除生理所激起的欲望,庄子并不否认人的最基本的欲望,这是人性之内存在的,也就是说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庄子反对郭飞的追求欲望,这样就脱离了自然之性。对形而言,庄子认为在人性中神比形更为重要,但并非否定形,讲离形只是不让形成为自由生命的牵累。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物又是形的物质基础,但物、形、生的关系是必要条件的关系,不是充分条件的关系,所以《达生》篇曰:“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可见,从性从生而言,所谓的离形并非无形。另一方面,要去形之蔽,要“忘形”。就形的性质而言,形不是永恒的,万物皆化,无物常驻,天地万物处在大化流行之中,生生不息。鱼可化而为鸟,庄周梦蝶,不知是蝶是周?面对如此动变不居的世事人生,世人难免惑于其中,老子叫人从“变”中跳出来,庄子则让人纵身于变化之流,所以盛赞达者的“观化”。3《大宗师》有云:“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3 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者,物有结之。”达者观“化”,“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以心顺形之自化,其心灵方能从对形物的沉坠中超拔出来,内心宁静合于道,才能达到洒脱通达的境界。

除了离形,还要去知。就知而言,简单说,庄子认为通常的认识方式并不能使人获得真知,反而令神生不定,迷失本性。因而要去知,去知才能保神,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人间世》)。当然,去知是要去知之蔽,不是彻底的否定知,分解之知并非全无用处,只是应当知止,止于其所不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去知之蔽的途径。一是“极物之真”。庄子提出心斋的功夫:“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从功夫角度讲,通过精神专一,循耳目内通,而神未尝有所困,从而能够“以明”应接对象;从认识角度讲,“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徐无鬼》)。用心若镜,把握对象的本来面貌。玄同万物,去其好恶,循顺变化,“无所于忤,虚之至也”,此时之心应对外物似有似无,即实现虚灵空明的状态,而道自然呈现。二是能守其本。《天地》篇有云:“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正是养神之道。素者,“谓其无所与杂也”;逝者,往也;耻通于事,羞通事物也;素逝而耻通于事,即是抱一而行,外天地,遗万物,自事其心;立本就是要守道,守住生命的根本,“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心灵不随外物迁变流转,撄而后宁,以道作为行动的根据,静以归根。老子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知常则明,知常即大知,“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明即知彻,知彻为德。《刻意》篇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知彻则通于神,知彻则德广,此时知、神、德是统一的。养心要虚,虚所应对的对象是外物;养神要静,静所应对的对象是自心,前者虚以见道,后者静以守道,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4

4 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

养生重在养神

庄子认为生命的自然本性各不相同,运动规律也不同,养生必须顺其自然,只要能静以养神,形体也就会好起来,庄子认为这是养生的主旨。

养神必须是心境不乱,使心静就必须节制嗜欲,嗜欲对人的自然生机有害,是乱心,动性,伤生的祸害,养生必须无欲才能静以养神达到尽其天年的目的。要消除嗜欲,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的强制。人控制不住自己的 私欲的时候,应该采取放任的态度,如果已经控制不住私欲又要强制的去控制,就会受到双重的伤害,这种人是不能长寿的。5无欲要和自然结合,顺阴阳,合四时,,适寒暑,无喜怒,无忧乐,无是非,一切都要无私无欲,顺乎自然,这样就可以全生,保身,养视,尽年。显然这是如此高的要求是不容易做到的。

结论

我们中国人历来注重排除欲望,注重心灵的平和,不在乎外在的财富积累,这一点显然深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文明进程是一个不断满足人类欲望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个过程只有到了人类灭亡的那天才会停止,东方的文明要求人们克制住欲望,所以形成了我们怎样在这个世界上长久而且和平快乐的生存下去的生活态度,所以,近现代的科学文明不是我们发明创造的,因为,我们尊崇自然,曾经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现在的我们已经被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到处弥漫着争夺名利的氛围,到处宣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现如今的年轻人有一点点的不满就要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再也没用庄子养生思想里的平和心境,在现在人眼里,欲望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懂得一些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那么现如今的社会矛盾必定会大大的缓和,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庄子说说的无欲无知无求的社会,但是 我们至少要停下我们的脚部,聆听一下庄子的养生思想之声,那么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争名夺利,一切破坏生态危害社会和谐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了。庄子警示人们要打破心中 的狂妄,安时而处顺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庄子的养生思想不止对个人有借鉴意义,对整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有永恒的价值。

5曹础基著。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2007

参考文献

[1]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2]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1

[3]曹础基著。庄子浅注[M]。中华书局,2007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5] 陆钦,庄子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第二篇: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不仅文学成就地负涵,不可端倪,难窥涯际,又如行空之天马,仙踪难及,令人仰止,而且《庄子》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美学体系 ;自然美 人格美 精神家园 现代化价值

一、庄子是一位追求美的生活、美的享受、 美的体验、美的人格的哲人。他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表现出了庄子超越世俗、超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完美的人生之趣。

(一)以自然为美

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

庄子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是深刻的,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由衷的。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伯乐却以善治马为名,烧之,剔之,刻之,雒之,终于导致马死者过半。庄子用一个个寓言告诉我们,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有保有自己天然之美的权利,我们应该抱着顺其自然的态有所为。即“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骈拇》)做到这些就是识达了生命之真,体会了自然之“道”。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陶者治埴,则“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治木,则“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其结果是破坏了并不欲中规矩钩绳的“埴木之性”。(《马蹄》)庄子对这些破坏自然之性,以人道害美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从社会现象来说,自然又表现为真实,自然之美也是率真之美。相应地,虚伪矫饰就是丑。西施经常心疼,所以捧心颦眉更添其美,因为她出于自然,有真情实感;而摹仿她的女子,虽然也捧心颦眉,并不是由于心疼,只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违反了自然,丧失了朴素的本性,因此,“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契妻子而去之走。”(《天运》)庄子还有一段关

于真的描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这里的“真”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与“道”、“自然”同义的概念。它也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无饰无伪,不拘于俗,是人的自然本性;任何矫饰和伪装,都是残害人的自然本性的,也就是损害生命之真的。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只有“法天贵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不是矫饰的,而是真的,也是美的。

2.顺应自然以处世

由于自然的伟大与美,人不能逆自然而行,不能“以人助天”(《大宗师》),也不能“以人入天”(《徐无鬼》),更不能“以人灭天”(《秋水》),而只能顺应自然之性。所以得道之人、有德之人和一切“至人”、“真人”无不是顺应自然的。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的内容: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自然是无为的,也是美的,所以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在上古之世,人们莫不顺应自然之性而安于性命;但圣人起后,使人失去自然之性,“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上至圣人,下至小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外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性,漠视其生命。对此庄子痛心疾首,也深恶痛绝。功名乃身外之

物,俗世的道德观念也是容易让人失去真情、真性的。只有摒弃功名富贵,攘弃仁义,远离忠信与道俯仰,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也就归于自然。所以庄子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谓真人。······凄然似球,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可见,真人心与道一,不人为地改变自然,只是遵循自然,甚至连喜怒哀乐都与四时的变化相一致。难怪闻一多称庄子是“抒情的天才”,盛赞其书是“绝妙的诗”[1]。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庄子认为:“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天德而已矣。”(《天地》)所谓天德,便是自然之性,顺应自然之德。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以文明相标榜,其实正是“乱人之性也”。(《天道》)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马原本生活在草原上,蹄子可以奔跑,皮毛可以御风寒,嘴可以吃草、饮水,顺其自然之性,快乐的生活着。但后来出了一个伯乐,他善于相马,把马蹄烧烙,给马戴上缰绳,关进马棚,这样马就死了十分之二、三;他又让马忍受饥渴,按照人的要求加以训练,马就死了一半。庄子认为,马犹如人,伯乐正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为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胠箧》中,庄子列举了从容成氏到神农氏共十二个“至德之世”,因为那时“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可谓是国泰民安,风俗淳朴,人性合于天德。 在庄子看来,这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乃是最美、最理想的社会。正如郭

沫若先生所说,这在当时还“不失为一个革命的见解”[2]。当然,对于这种所谓的最美、最理想的社会,我们还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把握。因为它和人的幼童时代一样,固然值得深情眷恋、永久怀念乃至热诚地向往的自由、快乐、纯朴、美好的一面,但同时又必须摆脱和超越、也必然要摆脱和超越的原始、蒙昧、低级、幼稚的另一面;它毕竟是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无情否定了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庄子无比崇尚这种社会,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向着美好的一面,在更高层次上合乎规律抵抗旋升与复归。

(二)以“大”为美

《 庄子》对“大”可谓是情有独钟,所向往的美的东西和美的形象大多具有大的特征。爱迪生说:“凡是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阵乐趣,就是这个因素是一个怪物也显得有魅力”[3]。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但庄子之所以认同大美,其根本原因在渴望“大”的背后的自由。庄子是一个个性张的、推崇自由的人。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但残酷的客观现实让人不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安然生活,因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人世间》)人们只能画地而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再加上世俗之人追名逐利而轻生命,忙碌于功名利禄,以仁义相标榜,以礼乐为规范,天德慢慢消失,自由已不复存在。文明使人类异化,礼乐使人们丧失天性。庄子渴望自由,但不能获得自由,于是便将眼光投到博大的自然之中。通过对自然和大道的观察,庄子看到了“大美”:大道运行,生成万物但又不剥夺物之天性,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大道与自然的无

为,而又无不为。人们只要像自然一样遵循无为的原则,岂不就可以自由,可以逍遥了吗?那些所谓的“圣人”、“大圣”“真人”正是领略了自然的无为原则,才打到了自由与无限的境界,具备了天地的“大美”。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

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据弗洛伊得所说“梦是冤枉的达成,如愿望受到抑制,则达成需经过改装”[4],而自然之大、道之大、天地之大正为人们心中畅提游供了无限宽广的空间,在这里人的内心无所拘束,无所羁绊。在《逍遥游》中,庄子开篇就以大鹏发端: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其翅膀如“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如此气象非凡鸟所能及。大鹏可谓大矣,但大鹏并不能算是逍遥,也没有达到美的境界。因为它有所待,他所依赖的是“六月息者也”;如果没有大风,它便不能从北冥到南冥。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对于人来说,只有齐万物而无己的至人、不以功劳自居的神人和不为虚名所累的圣人,才能达到自由与逍遥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就喻示着无限、无碍,“小”则喻示着有限、有待。真正的自由在于无限,所以也在于“大”。正如尚永亮先生所说,“庄子文学的浪漫精神由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始,至要求回归、避世全生终,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抛物线全程,这不能不说是庄子的悲剧”[5]。

2.大之为美在于:“大而无用”以成大用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能够保生,养生即为大用。保有人的自然之性、获得生命和享受生活,一直是庄子所追求的。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和他的老对手惠施的两次辩论,深入的阐明了这一观点。惠子认为庄子崇尚大,但大往往不和时用。正

如一个大葫芦,大则大矣,但既不能剩水,又不能装以别的东西,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安置它,只能把它打碎、扔掉。庄子说惠子不会用“大”,不应只想到用它来装东西,而应该用它来“浮于江湖”。庄子想说明的是,大智,大圣之人并不是汲汲于功名富贵,而是抛弃名利,全身而远祸,从而获得自由。惠子欲讥庄子,不料反为庄子所讥,故而又把矛头直指庄子 其人和它的学说,认为庄子其言大而无用,好比臃肿而长寿的臭椿树。庄子却说,野猫和黄鼠狼小而机灵,可以捉获猎物,看起来十分有用,但最终死于机关、兽网之中;大牦牛大若垂天之云,却不能捉老鼠。可见,世俗所谓的无用之人、无用之物,却能因其无用而保生、存真,这才是大用。所欲庄子奉劝惠子,同时也奉劝世人:“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世上没有“无何有之乡”,但心底无私,天地自然就会宽广;人间没有逍遥,但抛却功名之累,便可获得自由与逍遥,无用看似可悲,但能远祸全生,便是大用。“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徐无鬼》),不以名利,不失自然真性,一切顺应自然,与物俯仰,心游于道,与天地并存,这才是人的终极追求。大而无用,其实正是大用。王国维先生就非常欣赏庄子这种“言大则有若北冥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舂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6]的伟大想象和极化的夸张。

(三)以“道”为美

“道”为老子和庄子共同赞颂和讴歌的东西 ,是老庄哲学的基础,也是道家之所以称为“道”的根本原因。天地自在是为道,日月运行是为道,山清水流是为道,万物各具其行是为道,万物各生其性是为道。败帝王得道则成,失道则败;人得道则乐,失道则忧。大道常在,大道不改,只有顺应大道,人类才能有美好的前景和归宿。

1.道之美在于它的广大而富于变化

庄子之所以如此倾心于道,是因为道是广大的,无所不包;道是持久的,能生生不息;道是无为的,但又能生成万物。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征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一个追名逐利、奸商并起的时代。面对战祸频仍、人心险恶的社会,庄子深感祸福无常、生死旦夕。所以他笔下的现实是:“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杨这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而人生天地之间,尤其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逃避人间的灾难,又加上功力和虚名对人的诱惑,害人而伤性。于是,庄子将其眼光投入了博大无垠的大道之中,以此来开辟人生的促狭之路,开阔世人的偏狭之心,解脱俗人的沉重生活,让人们与大道同游,归于自然之中。《天道》篇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所不容也,渊渊乎其深不可测也。”(《天地》)篇又说:“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正是这种无垠的大道,使庄子觉得它是无边无际的,无拘无束的,人的精神与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畅游,从而得到世俗不可能获得的超脱。

道不仅广大,同时也富于变化,他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世界之中。“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知北游》)只有那些悟性很高的人,方可以体悟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的“美”。这些人以道处世,无忧无虑,应道而行,所以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让王》)

2.道之美在于它的永恒、持久于生生不息

从庄子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庄子对死生的达观心态,看到了道家“视死如归”的豪气。庄子要世人同生死、等万物。对于他来说,仿佛生死真的不入于心中。但事实上,在先秦哲人,没有人像庄子那样

更畏惧死亡的,也没有比庄子更珍惜生命的。正因为“重生”、“养生”,庄子才大谈生命哲学。但人的生命不可能永久存在,没有长生不老之人,这一点庄子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才说“吾生也有涯”(《养生主》),并喟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但就大道来说,外饿让它是无限的,是永恒的;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为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长生、永在于个体生命的短促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使庄子感到了生命的真谛,理解了万物存在的道理: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的精神是永存的,每个人之所以为人,只是一种精神存在的一种寄托形式而已;人死只是物化,其精神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着。这使庄子看到其实人与道是同一的,天与道是合一的,从而使他从忧生的现实社会中超越出来,以获得“达生”的喜悦。基于这种认识,庄子便真正超越了生与死的局限,在心灵深处彻底地放松,感受精神的自由与存在的无限,由衷地赞叹永恒的大道的无穷魅力。

3.道之美在于它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观点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在于顺应天道,“行不言之教”,然后众生各得其性而自生,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庄子充分发挥了这一思想,并且以自然的运行、天地的存在、万物的性能、圣王的处世、百姓的生活等来证明老子的无为观点,从而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无不合于道,否则便会失其性,伤其真。这正是:道之运行,无所不遵,顺之则昌,逆之者亡。他在《天运》首章中连用了15个问句,对天地的生存、日月的运行、云雨的形成、大风的兴起等自然现象全面发问,虽然只问不答,但其答案就包含在字里行间。这一切的形成正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道”。 除了大道之外,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能主宰并做到这些呢?这里的发问在《知北游》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

物不得不昌。”从而使我们感受到道的强大,这正是道的力量美与崇高美。

在《庄子》一书中,有两种“德”:一种是儒家所崇拜并为世俗所奉行的伦理道德,一种基于大道且合乎大道的人的自然之性。所谓“德者,成和之修也”(《德充符》)即“德”乃和合万物、同于自然与大道的修养。这种德必须以道为根基,失去了“道”,也就失去了“德”。所以庄子描述的至德之世,一定是民风淳朴、天性自得的世界。他在《马蹄》篇中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可见,得自然之性便为“德”。庄子赞美的正是这种合乎大道的自然之性。

这种德是内在的,不一定在外表上体现出来;有德之人甚至会支离其形体,让人看起来仿佛残缺不全。在《德充符》中,他刻画了一系列有德之人的形象,但绝大多数是形体不健全的人物。就是他保有自然之性,既不提倡什么,也不主张什么,就是顺应自然以处世,这正是“德”的体现。

正是对这种自然之性的向往,对顺应自然生活的提倡,使庄子在文章中对那些形体残缺、外貌丑陋的有德之人给予了莫大的赞誉,寄托了深深的向往之情。尽管庄子这一贵在德行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忘性”、“无情”基础之上的。但它在美学史上无疑是一大贡献,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郭沫若就曾指出:由于庄子的“绝对精神超越乎相对的形体”这一幻想,“以后的神仙中人,便都差不多是奇形怪状的宝贝。民间的传说,绘画上形象,两千多年来成为极陈腐的俗套,然而这发明权原来属于庄子的”[7]。

二、庄子美学精神的现代化价值

《庄子》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浪漫文学的新品种,增加了

理想主义的新内容,开拓了自由超凡的境界,引进了虚构、夸张等新手法,塑造了恢奇怪诞的新形象,形成了放旷飘逸的新风格,表达了奇异超迈的新思想,真是如高似孙先生所说“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逸演,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泛滥于天地,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抟”[8]。而且吕美生先生指出,庄子的自然美学思想审美理想“不仅直接促进了魏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彩镂金”之美向追求“初发芙蓉”之美的划时代的重大转变,而且也不断哺育了一代代的美学家、文学家,成为向种种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绮靡倾向冲刺的精神武器[9]。它不仅仅对文学方面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国人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人格的塑造和构建,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中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并成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理想人格,可以称之为主流人格或外显人格,即它是公开显示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大力倡导的一种人格,但其中却包含着人为矫饰的不真实成分。道家的理想人格却成为失意者追求的人格,愤世嫉俗的文人政客借此远离现实或政治,拜托烦恼,自我解脱。因此,这些人格往往宣示给那些受社会冷落的人。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人格始终没有成为之中国的主流人格,可以称之为主流人格或隐性人格,他所展现的是人格的另一面,但却是真实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和研究庄子的人格理论,对我们了解中国人格中的阴暗性或负面性,对于中国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世纪初的大变动、大分化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撞击,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我国,目前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目前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致使整个精神方向和价值取向都难以确定,

因此,适应现代社会的规范主体的价值体系很难建立 ,从而导致社会某些领域道德评价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理想人格失去垂范他人的作用。在经过认真的反思之后,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作为现代化实现主体,人的现代化决定着现代化进程以及能否最终完成。人的现代化有集中表现在具有什么样的人格,而现代人格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传统人格转化和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美学理论既对现代化中国人格的建构有影响,又是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构成部分。

从理论上讲,庄子的美学理论对现代中国人格的建构具有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方面表现在,庄子的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评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它们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的构建的内在规定。

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无畏精神,敢于直面现实,对社会具有批判精神,这一点庄子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那种对社会自觉而严厉的批判精神,显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1.庄子美学思想的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应成为现代中国人格构建的内在求。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保存着氏族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封建领主制度已经崩溃,那种以财富为动力的社会进步,虽有力的促进了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并生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剥削,压榨和掠夺,各种贪欲、堕落、道德的败坏成为社会的痼疾。个体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物欲诱惑的社会,如果没有有效地约束,必然是物欲横流,纷争不断,个体自我湮灭在物欲中,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沦为“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则夸者悲”的奴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市场约束不健全,市场经济的

弱点和不足就表现的更为充分,其弊端不仅得不到有效地遏制和消除,相反,却有扩大之势。人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以每个个体的相对独立为前提的,而市场经济是趋利的,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为金钱的奴隶,逐步失去人之为人的本性,这就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文明病,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异化为非人,人性的弱点在现代化条件下表现地更充并不断扩张。立足今天反观庄子,我们不能不承认庄子的伟大和睿智,他对人的本质认识是深刻的,他那种自我批判精神的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2.庄子美学思想的超越精神

庄子的人格中闪耀的超越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格中的人文要求和追求。庄子深刻认识到,人的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异化,因此,要避免人格的异化,唯一之路就是超越,超越世俗,超越名利,超越自我。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的理想人物及其赋予的品格,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品格,“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真人不知乐生恶死,德人不知思虑是非,大人无形影声响,如此,才能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以及人作为人的自由及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力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际上,人类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面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类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着由于追求财富的愿望无限膨胀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从而使人性丧失。

庄子人格中具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其人格的自由,追求其精神的自由,既不为名利所限,也不为物欲所累,“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对庄子来说都毫无价值。而且有害,累及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所以他“宁戏污渎之中自快”,以“终身不仕”为最大

的快乐。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几千年来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自由而抛却名利,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和珍贵,值得继承和发扬。

三、庄子审美理论的负面影响及历史局限性

毫无疑问,庄子的审美理论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深层积淀,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他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的构建尤具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以及他所建立的人格理想都不能带有那个时期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的理想人格作为非主流人格所具有的负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日益在扩大,今天我们更需要认识它的消极意义。

首先,庄子审美理论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混乱,道家和儒家一样,都采取了严厉的批判态度,而救治的方案无一不是人们回归上古之世,儒生们言必称三代,说必称尧舜。道家者的主流也是盛称上古,老子有“小国寡民”之说;庄子有“至德之世”之理想。“至德之世”,人们无知无欲,无仁无义,无忠无信,“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总之,上古社会优于现实社会,令人向往。这种价值取向阻碍了人们的创造能力,遏制了人们的开拓精神,因为它总是引导人们留恋过去,沉浸于远古,而对现实充满怨恨,对未来充满恐惧。

其次,庄子“缘督以为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

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人如何生存,如何学会生存,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庄子以其独有的视角,给人们找到了游刃于社会的生存之路,养身全生的方法——“缘督以为经”。这一处世之道对中华名族的性

格和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善于察言观色,不发表意见,不表达观点,见风使舵,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表现出十分阴暗的性格。

再次,庄子的顺势哲学与造成宿命论的流行。庄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一观点有十分明显的消极意义,“顺世”演变为混世,走向宿命论,一切听命于天命的安排,服从上帝的命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所称道的“天人合一”的命题内含着人对天命的恐惧和服从,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的信心和精神 ,而这一性格的形成于庄子的顺世的传统人格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代的理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庄子的美学理论也不例外。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中国人面临着新的现代人格的重建。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人格是我们重建的前提。所以,我们对庄子的美学理论的现代化价值的重新阐释,既要看到历史价值,又要对它的消极影响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庄子》,《闻一多全集》第2卷,三联书店19xx年版,第286、280页。

[2]郭沫若:《庄子与鲁迅》,《郭沫若全集》文学卷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67页。

[3]爱迪生:《论洛克的巧智的定义》,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96页。

[4]弗洛伊得:《梦的解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年版

[5]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版,第70页。

[6]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第383页。

[7]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2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201页

[8]高似孙:《子略》卷二,中华书局19xx年版,第5页

[9]吕美生:《漫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黄山文化书院19xx年版,第330页。

更多相关推荐:
个人观点网评文章范文

个人观点网评文章范文以蜗牛为镜反思不为之风继去年5月温州市瓯海区区长彭立华在电视问政直播现场收到市民送的讽喻有关职能部门推诿卸责的足球以后12月3日晚该市鹿城区副区长黄定恩在20xx温州电视问政节目现场又收到市...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章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

赏析短文写作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赏析短文写作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一考纲点击鉴赏评价E级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湖南考纲补充说明规定主要从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艺术手法和构思技巧三个方面设题二鉴赏文写作...

入党自我评价范文

入党自我评价范文我叫xxx是08应电2班的一名学生从XX年入校就读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竟争的社会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关于作文评语的几点看法

关于中职生作文评语的几点看法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张国静摘要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延续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良好工具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平台不恰当的评语令学生感到单调无聊甚至会打消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而一则好的作文评...

高考考生思想品德鉴定评语

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强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性格独立做事踏实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学习刻苦认真有充分的自信心敏捷的思维上课发言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优秀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该生能积...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该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表现积极勇于进取该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当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获得一等奖学金该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常常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社会工作上曾担任地科院文艺部部...

高考考生思想品德鉴定评语

20xx年陕西省回户籍所在县区高考报名考生学籍证明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学校名称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强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性格独立做事踏实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学习刻苦认真有...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

思想政治表现评语给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语该生一直积极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党校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积极进取刻苦努力思想觉悟高团结同学关心时事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在学习上本着不落后的态度进行学习在生活上勤俭...

高三毕业生思想品德评语

XXX同学性格温顺做事细心学习上也堪称努力只是效果不是特别显著今后要改善自己的心境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从而稳步前进请多注意保重身体提高学习效率XXX同学学习认真刻苦乐于帮助他人真诚友善在学校期间积极...

20xx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

20xx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20xx员工政治思想表现评语评语一该同志热爱公司关心集体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xx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公司...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语

学生操行评定评语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搞好学生操行等第的评定工作准确反映学生的品德成绩提出如下意见供各班主任在评定时作为参考一优秀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思想评论(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