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黎雪芬:《白话史记》本纪五篇阅读札记

时间:2024.4.29

《白话史记》本纪五篇阅读札记

黎雪芬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湛江524048)

摘要:本文是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教授的《白话史记》的阅读札记,一共对《史记》中五篇本纪的十个词提出质疑,这十个词分别是:子,难,异哉,亲戚,耕农,自除,请事,未傅,其先,无赖。

关键词:《白话史记》;阅读;札记。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vernacular Five of the discipline

reading notes

Li Xue-fen

(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This is the 14 institutions of Taiwan 60 Professor's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vernacular’s reading notes, A total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five of the 10 words made suspect comment, 11 words those are:Son, Difficult, Different Weizai, Relatives, Farm, Since in addition to, Fu did not, The first, Mucker.

keyword: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vernacular; reading;reading notes.

《史记》是二十四史最杰出的代表,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经典。但是它的文字古雅质朴,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因此,白话语译就是《史记》普及化所绕不过去的工作。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十四所院校的六十位教授花了两年时间创作出了《白话史记》。《白话史记》以译文忠于原文,文字流畅典雅而著称,符合译作的信达雅的要旨。但是本人读来,有些地方仍然会有疑问;所以便不自量力,写了这篇札记。

1

本文仅就《五帝本纪》、《周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的十个词提出质疑,这十个词分别是:子、难、异哉、亲戚、耕农、自除、请事、未傅、其先、无赖。本文的体例为:先录有关本纪的正文,次引《白话史记》中的有关翻译,再引“三家注”及有关的各家训释,末加案语来申述浅见。引用文字时,会在引文之前标出书名,引文之后以阿拉伯数字标示页码。本文所用《史记》为中华书局19xx年版,《白话史记》为中国友谊出版社19xx年版。

一、 黄帝者,少典之子。(1)(《五帝本纪》) .

《白话史记》译为:皇帝是少典氏的儿子。(1)

《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2)

《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

(2)

谨案:《白话史记》把“子”翻译为儿子,可能是根据《集解》的注释。但这种翻译为太史公所不取。《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案:这里所谓“诸侯国号”实际就是远古部族名。“少典:传说中的有熊部落,黄帝、炎帝均为其子孙。”①子:指后代。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②

《史记注译》:少典,国名。当时的所谓“国”,实际上只是一个部族集团。《史记注译》把这句翻译为:皇帝是少典族的后代。(14)

《史记全译》把此句译为: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5)

可见,把这里的“子”翻译成“儿子”是不合适的,可把此句译为:黄帝是少典氏后代的子孙。

二、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6)(《五帝本纪》) .

2

《白话史记》译为:顺应天地的纲纪,阴阳的故常,③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2)

《现代汉语词典》:大限:指寿数已尽,注定死亡的期限(迷信)。(257) 《索隐》:存亡犹安危也。??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又上文有“死生之说”,故此云“存亡之难”,所以韩非著书有《说林》、《说难》也。(8)

《正义》:难音乃惮反。存亡犹生死也。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8)

《说文》: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卷三上,53)

谨案:“难”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读nàn,《正义》的注音是正确的,只是释之为“患难”之类不合于语意。如《索隐》所云,“存亡之难”的上句,是与之平行的“死生之说”。所以,“难犹说也”的解说是正确的。④

《史记注译》:死生之说:养生送死的仪制。《正义》:“说,谓仪制也。”传说黄帝造屋宇,制衣服,定礼仪,以便大众养育生者,葬送死者。存亡之难:国家存亡的道理。难,犹“说”。《史记注译》把此句译为:黄帝顺应天地四季运行的规律,预测阴阳的变化,研究养生送死的制度,考究国家存亡的道理。(14)

《孔子家语》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生死存亡之说。”⑤王肃把此句译为:他遵循天地的纲纪统治着人民,既明白昼夜阴阳之道,又通晓生死存亡之理。李笠曰:曰知曰达,亦即陈顺之意。以“死生存亡”和作一句者,避“说”字之复也。可见,“难犹说”,是矣。

张家英先生在《<史记>十二本纪疑诂》中提出,这个“难”含有“争议、辩论”与“诘问”之类的含义。这种用法在《史记》中也有反映。

1)《夏本纪》: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79)

2)《蒙恬列传》: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2568)

3)《袁盎晁错列传》: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之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2747) 3

4)《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3002)

以上诸例中的“难”,都含有“论辩、诘难”一类的含义。

据上述资料,应将此句翻译为:顺应天地的纲纪,阴阳的故常,死生和存亡的道理和谈说。

三、 异哉,试不可用而已。(20)(《五帝本纪》) ..

《白话史记》译为:先用用看吧,真的不行再不用。(4)

谨案:《白话史记》的译文把“异哉”遗漏了。

《史记注译》:异:奇异出众。已:停止。把此句译为:他才能突出啊!试一下吧!果真不行再停止。(15)

《史记全译》把此句译为:“不是这样吧,试一试不可以用就算了。”(16)这种译法,虽对“异哉”有翻译,但理解或有误,把“异”解释为“看法不同”,不符合《正义》的解释。

《正义》:异音異。孔安国云:“异,已;已,退也。言余人尽已,唯鲧可试,无成乃退。”(21)

我觉得《正义》的说法可靠些。

所以,可把这句翻译成:没有什么人才可以用了,不如先试试(鲧)吧,真的不行再不用。

四、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33)(《五帝本纪》) ..

《白话史记》译为: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

(8)

《正义》:二女不敢以帝女骄慢舜之亲戚。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34)

谨案:依据《正义》的分析,“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这句的结构是主语(尧二女)+副词(不敢)+谓语(以贵骄事舜亲戚);而这里的谓语“以贵骄事舜亲戚”是个状中偏正短语,介宾短语“以贵骄”作状语,“事舜亲戚”是中心语。所以,“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与“事舜亲戚”之间不应该加逗号。 4

《史记注译》把此句译为: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凭着显贵的出身骄傲地对待舜的亲属。(17)

“亲戚”一词,古人原用于指称父母,后逐渐发展为指又血缘关系或有婚姻关系的人。《正义》的解释是: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史记考异》中曾对此提出批评。他说:“案:古人称父母为亲戚。《大戴礼·曾子疾病篇》:‘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孟子·尽心篇》:‘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楚世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犹言如丧考妣也。《孟尝君列传》:‘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亦谓其父母也。《正义》兼弟妹言之,非史公之旨。”⑥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所谓“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其中的“事”只能是对父母而言。(24)

《大戴礼记词彙校集注》:“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孔广森曰:古者谓父母为亲戚。??王聘珍曰:亲戚,谓父母也。《五帝本纪》云:“尧二女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怀信按:“亲戚”谓父母,王说是。⑦

《春秋左传校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王念孙谓:“亲戚,谓其父也。”⑧上文的“免父之命”与下文的“奔死免父”可作证明。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摘引了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十九中结尾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王引之引录他父亲王念孙的意见,赞同钱大昕的观点,并为之作补充证明,非常具有说服力。现在摘引这部分的内容:“又案:《左传》‘亲戚为戮’,《史记·楚世家》作‘父戮’;《管子·九变篇》‘亲戚坟墓之所在’,《小问篇》作‘父母坟墓之所在’;《墨子·天志上篇》‘然且亲戚兄弟所知识,共相儆戒’,下篇作‘然且父以戒子,兄以戒弟’;《荀子·议兵篇》‘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汉书·刑法志》作‘欢若亲戚’;《贾子保傅篇》‘无恩于亲戚’,《大戴礼》作‘无恩于父母’;此尤其证明也。”⑨

谨案:此句可译为: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凭着是帝尧的女儿的高贵身份而骄慢舜的父母。

5

五、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榖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112)(《周..

本纪》)

《白话史记》译为:他(弃)到了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作农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一般人都效法他。(49)

《正义》、《集解》、《索隐》于“耕农”皆未释。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此“农”字系“耕种”之义,“耕农”即“耕种”

(55)

《史记全译》译为:等他到了成年,就喜好耕种农作物,观察土地干什么适宜,宜于种植五谷的就进行这方面的农业生产,百姓都效法他。(101)

《史记注译》译为:等到成年,便喜好农业生产。他观察土地的特点,该种上谷物的地方便种上谷物。民众都学习他的榜样。(75)

谨案:要解释“耕农”,关键是在于理解“农”字。《白话史记》把“耕农”译为“耕作农稼”,这样,“农”就成了名词了;《史记全译》同《白话史记》。《说文》:“农,耕也。”《史记注译》同《说文》。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秦汉散文·论积贮疏》:驱民而归之农。吉发涵注:促使所有人都从事农业生产。⑩

《秦汉散文·论贵粟疏》: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吉发涵注:归农:返回农业生产行列。11

《秦汉散文·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左传·襄公九年》:“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852)杜预注:“种曰农,收曰穑。”

《全晋文·谏督父翼徙镇襄阳书》:勤耕农,练兵甲。

以上各例中,“农”皆为“耕种”之义。此义在《史记》中亦屡见。

《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245)

《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423) “耕农”在《史记》中共二见,皆为“耕种”之义。一为本例所举之句子,另一见为:

6

《范雎蔡泽列传》: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2422)《史记全译》注:耕农:农耕。(3029)

所以,此句应译为:他(弃)到了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种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一般人都效法他。

六、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

阬之咸阳。(258)(《秦始皇本纪》)

《白话史记》译为:于是使御史审问儒生,必须互相告发才能免去自己的罪,触犯法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挖了土坑,把他们全部活活埋死。(130)

《史记全译》译为:因此派御史全面查究审问那些方士儒士,那些方士儒生互相牵扯告发,就从中查处触犯禁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283~284)

《史记注译》译为:于是派御史全部审讯这些人,他们彼此告发,于是始皇帝亲自判决违犯法禁的四百六十多人的死罪,全部活埋在咸阳。(154~155)

《正义》、《集解》、《索隐》于“自除”皆未释。

谨案:《考证》:方苞曰:“引他人,乃得自除己罪也。”12《白话史记》把“自除”译为“免去自己的罪”,跟《考证》的注译相一致,但“自除己罪”似乎不是本例中“自除”的意思。《<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自除”乃“自行除名”,即自动放弃诸生的称号,恢复平民的身份。这种解释比较符合逻辑。依据文意,秦始皇既然派御史前来一一地审问儒诸生,“诸生传相告引”,即诸生相互告发,这样,当然会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只好“自除”了。在这种情况下,把“自除”翻译成“免去自己的罪”显然是不通的。所以,我赞同《<史记>十二本纪疑诂》的说法,以为“自除”乃“自行除名”,即自动放弃诸生的称号,恢复平民的身份。

《史记》中的“自除”还有另一个意思。《五宗世家·赞》中有:“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2104)《史记全译》注:除:任用;自除:自行任用。(2491)可见,这里的两个“自除”都是“自己任命”的意思。

7

《史记》中“自除”共二见。这两个用例,正好是一正一反的。

从《白话史记》、《史记全译》、《史记注译》的译文可以看出,《史记全译》与《史记注译》是将“自除”与下文连读,成为“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而《白话史记》的断句则是“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从《考证》与《<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推断,《白话史记》的断句是对的,但对于“自除”的解释就错了。

根据《<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此句应译为:于是使御史审问儒生,他们都互相告发,于是都自动放弃诸生的称号,触犯法令的有四百六十多人,挖了土坑,把他们全部活活埋死。

七、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308)(《项羽本纪》) ..

《白话史记》译为:秦军数次退却,秦二世皇帝派使者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赴咸阳有所请求。(166)

《正义》、《集解》、《索隐》于“请事”皆未释。

谨案:《白话史记》把“请事”译为“有所请求”,似乎不太符合语境。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请事”实同“奏事”。 以今语译之,则略同于“请示”也。(147)

《现代汉语词典》:请示,(向上级)请求指示。(1118)

请求:①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②所提出的要求。(1118)

《史记》其它篇中也有用“请事”的。举两例:

《曹相国世家》:惠帝使曹窋从容稳曹参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2030)

《史记全译》译为:??不拿什么事情去请示报告??(2369)

《李斯列传》: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则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2558)

《史记全译》译为:??我正在宴饮玩乐,丞相就来请示奏事??(3253) 对照以上两例,“请事”实同“奏事”、“请示”。

8

所以,此句应译为:秦军数次退却,秦二世皇帝派使者责备章邯。章邯恐惧,

派长史司马欣赴咸阳向二世请示。

八、 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324)(《项羽本纪》) ..

《白话史记》译为:萧何此时也正好发出关中二十岁以下和五十六岁以上的

老弱之众,以增兵力,全部到了荥阳集合。(178) 谨案:《白话史记》把“未傅”译为“二十岁以下的男子”,这种翻译明显有

错误,为多家注书所不取。

《史记全译》译为:萧何也发动了关中地区的老弱和未成年的男子全都到荥

阳助战,汉军兵威重新大振。(385)这里的翻译没有译出具体的年龄。

《集解》:服虔曰:“傅音附。”孟康曰:“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

故二十三年而后役之。”如淳曰:“津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畴内学之。高

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罷癃。汉儀注‘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

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今老

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食货志》曰‘月为更卒,

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者’。”(324)

《考证》:傅,著也。未傅,言未著名籍者。13

《史记·孝景本纪》:“男子二世而得傅。”《索隐》引荀悦曰:“傅,正卒也。”

《汉书·高帝纪上》师古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谓“傅”可假

借为“附”。傅谓附著约束于文书,即官府以名籍形式,登录法定年龄之服役者,

以备征召。此所谓“未傅”,实即未及法定服役年龄而提前征召之谓也。依如淳

注,“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则此次征召者之年龄在二十三以下和五十

六以上,可知矣。(15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知汉初民在官三十有三年也。今景

帝更为异制,令男子年二十始傅,则在官三十有六年矣。

所以,据上述资料,应将此句翻译为:萧何此时也正好发出关中二十三岁以

下和五十六岁以上的老弱之众,以增兵力,全部到了荥阳集合。

九、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341)(《高祖本纪》) ..

9

《白话史记》译为:先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陂上休息小睡,梦见与天神相遇交合。(193)

《正义》、《集解》、《索隐》于“其先”皆未释。

《史记全译》译为:在高祖出生以前,刘媪曾在大泽的堤岸上休息小睡,梦见和神相交合。(407)

《史记注译》译为:当初刘太坡曾在大湖边休息小睡,梦见鱼天神相遇交合。(220)

谨案:《白话史记》把“其先”译成“起初、先前”,与《史记全译》、《史记注译》相一致,但用在这里似乎不太合适。《<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先”字古时虽有“初”义,但此“其先”之“先”非指“先时”,乃指“先人”而言。(155)

《史记》中多次使用“其先”,有“祖先”和“父母”两种意思。

(1)指祖先:

《秦本纪》:“由余,其先晋人也。”(192)《白话史记》译为:由余,他的祖先本事晋国人。(91)

《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1905)这句话后面有句子“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则防叔实为孔子之曾祖父。

(2)指父母:

《汲郑列传》:“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3111)《集解》:《汉书音义》曰:“(郑君),当时父。”

《大宛列传》:“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3160)《集解》:《汉书音义》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

据此,则“其先”之“先”,实为“先母”之省称。

所以,应将此句翻译为:他的先母刘氏妇人曾经在大泽的陂上休息小睡,梦见与天神相遇交合。

十、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10

不如仲力。今某之产业所就孰与仲多?”(386~387)(《高祖本纪》)

《白话史记》译为:高祖自捧玉卮,起立向太上皇敬酒,祝健康长寿。高祖说:“早先,大人常指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力。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刘仲比一比,是谁的多?”(219)

谨案:《白话史记》的翻译直接照搬“无赖”,未作翻译。

《集解》:晋灼曰:“许慎曰:‘赖,利也’。无利入于家也。或曰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猾为‘无赖’”。(387)

《考证:》应劭曰:“赖者恃也。”周寿昌曰:“亡赖,无所恃以资生,如今游手白徒也。”《张释之传》:“尉无赖。”张晏注:“材可恃也。”应说是。14 《<史记>十二本纪疑诂》案:无赖,为“无才可恃”之义。

《史记》中“无赖”有三见。除本篇外,其他二例如下。

《张释之冯唐列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集解》引张晏曰:“无才可恃。”(2752)

《吴王濞列传》:袁盎谓吴反无足为忧:“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2830)《正义》、《集解》、《索隐》三家于“无赖”无注。然此“无赖子弟”即“亡命铸钱奸人”;依袁盎之语意,实亦所谓“无才可恃”之徒。

可见,《史记》中三“无赖”并同,均为“无才可恃”之义。

《史记全译》译为:高祖捧着玉杯,起身向太上皇祝酒,说:“当初大人经常以为我无所依恃,不能营治产业,不如刘仲有本事。如今我所成就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多?”(471)

据上述资料,应将此句翻译为:高祖自捧玉卮,起立向太上皇敬酒,祝健康长寿。高祖说:“早先,大人常指臣无才可恃,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力。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刘仲比一比,是谁的多?”

《白话史记》的译者都是古文翻译领域内的资深专家。其译文忠实于原文,其文字流畅典雅,深得译事“信、达、雅”之要旨。称得上是普及《史记》、体认国学的精品。本文只是对我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十个词提出质疑,并不影响《白话史记》的地位和价值。而且我的说法不一定可靠,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 11

得到老师的批评指正。

注释:

①杨燕起.史记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

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2.

③黄怀信.大戴礼记词彙校集注[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5.732. ④张家英.《史记》十二本纪疑诂[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4.

⑤王肃.孔子家语[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177.

⑥同④.P24.

⑦黄怀信.大戴礼记词彙校集注[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5.603. ⑧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 长沙: 岳麓书社,2006.1408.

⑨同④.P24-25.

⑩何明.秦汉散文[M]. 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1.38.

11何明.秦汉散文[M]. 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1.39.

12同④.P129.

13同④.P151.

14同④.P175.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 龙宇纯等.白话史记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3] 张家英.《史记》十二本纪疑诂 [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 陈直.史记新证 [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陈蒲清等.史记注译 [M]. 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6.

[6] 杨燕起.史记全译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7] 王肃.孔子家语 [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9] 杨伯峻.孟子译注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0.

[10] 黄怀信.大戴礼记词彙校集注 [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5.

[1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12] 左丘明.左传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 班固.汉书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4] 何明.秦汉散文 [M]. 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1.

[15] 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 [M]. 长沙: 岳麓书社,2006.

12

更多相关推荐:
《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禅让》读后感

尧舜禅让关于尧和舜我并不陌生早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在古代皇帝们都是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儿尧和舜却是与众不同他们只把皇位留给有才能又很善良正义的人就像尧所说的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就是不能以天...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读后

lt史记五帝本纪gt讲稿读后林沄在真该走出疑古时代吗对当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史学集刊20xx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了李学勤念念不忘炎黄二帝的原因李认为中华文明应当追溯到黄帝即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从民...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今天去借了史记读了一会文言文带着注解百度一起看虽然是一知半解的看的明白但是我觉得看原文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转而看译文开篇的五帝之说让我很无语这些描写一看就知道是把没有...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

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一一三皇乃氏族名象征华族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为首而不及三皇后有小司马补三皇本纪置之卷首亦只杂钞诸书并无特见三皇到底是什么人史记为什么不记载三皇之事迹三皇的说法很多我认同尚书大传...

20xx.09.21史记五帝本纪-hbz

ltlt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第一gtgt读书笔记黄本真20xx0921五帝本纪是史记130篇中的第一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文中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联盟的首领实行...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

史记读后感《周本记》

史记读后感之周本纪史记记载周的先祖后稷也是帝喾的儿子由此说来后稷与帝尧和契都是兄弟只不过尧是陈锋氏所生契是简狄所生而后稷是喾的元妃姜原所生帝尧的继位看来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后稷又名弃为什么名弃呢因为母亲姜原生下他...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馀...

五帝本纪之感想

读史记五帝本纪之感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乃鲁迅先生对史记之评价不错作为我国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五帝本纪乃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之首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

【创新设计】20xx-20xx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6课 秦始皇本纪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6课秦始皇本纪学习导引本文记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秦始皇的事迹学习本文首先要认识其人了解他在统一天下后采取的各种政策正确评价其功过本文在叙...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秦始皇本纪学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quot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秦始皇本纪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quot学习目标展示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史记的叙事体例叙事方式继续积累文言知识特别是要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了解秦始皇本纪所叙内容及相关文化知识自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秦始皇本纪同步练习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quot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秦始皇本纪同步练习2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quot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勃九岁善属文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事不师古而能长...

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