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看不见的城市

时间:2024.4.13

你永远看不见的城市

人文学院 10中文8班 陈梓茵 1012100061

所谓“看不见”,想看见而未能看见的缘故,所以有此说。 说起来城市最有利于“看见”,明亮的灯光使城市即使在夜晚也如同白昼,天空也被照亮了,明亮的夜空令鸟儿迷路、群星隐没。为了看见,城市里的人们想出了各种手段,结果人们看见了很多景象,却不能真正地看见城市。 城市像个神秘的庞然人物, 人们生活在其中,她的真相却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前意大利共 产 党员与意大利共 产 党的脱身者,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者与传唱者,这一切身份与头衔之后应再加上他为全世界熟知的那个光环:意大利作家。

是书令读者产生探寻生蛋母鸡的兴趣,而卡尔维诺显然值当逆流溯源,寻求他思想的路径。他是当之无愧的、在现实与幻境间来去自如的作家。《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几乎耗尽他描写自身的热情,在战争年代中,他和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出生入死,他笔下都是被他扭曲然而真实地共处过的人们,法西斯占领下的少年皮恩几乎是茫然四顾的卡尔维诺本人写照。在《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之后,他不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转而捕捉现实在所有空间、时间中的浮光掠影。后现代小说三部曲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看不见的城市》,无疑是其中最绚烂夺目的一环。

在强烈的灯光和各类光学镜头之下,城市的街头巷尾一览无余,那又为何看不见呢?卡尔维诺想看见的是什么?人类存在的确立离不开对外界的观察,世界是随着人类的视线一起醒来的。当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城市的时候,他会感到不安。 要解除这种焦虑,光靠肉眼的视力还不够,人们必须看到事物安住于自身之中,看清风中抖动的小草,惊讶于一朵花的开放,看到城市如同设计精良的机器和谐地运转,这时,人才能安心,他从这些和谐的事物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但城市从来就不是在从容与和平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在滚动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庞然大物在人们意料之外,成为一个巨大的迷宫。人们要想在喧嚣的城市中看清城市,获得存在,谈何容易?卡尔维诺清晰地看到了城市的虚幻性,但他对叙述的作用充满信心。

《看不见的城市》其中一个特殊之处在于,你无法为这本书描绘一张清晰的阅读地图。 五十五个城市,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段篇章,分为十一种:与记忆有关、与欲望有

关、与符号有关、轻盈的、连绵的、隐蔽的、死者的、名字的??每种城市中都有五座。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编排上以一种几何式的错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对方的序列里,在第二座记忆的城市后面,紧接着第一座欲望的城市,回到第三座记忆的城市,顺序第二座欲望的城市,之后开始第一座符号的城市??在一个城市序列结束之前,另一个城市序列早已不动声色地悄然插入。在目录页上你仅能体会到几何之美,而在阅读过程中,城市与城市间貌似毫不关联又千丝万缕的、循环再生的联系,生生不息,环扣一环,读者几乎是疲于奔命地跟着作者的安排,同时将脑中的网越织越乱,在第一遍阅读时,简直有如置身仙境的爱丽斯,处处是假装熟悉的陌生。篇章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切碎,并且在一定章节之间,插入整本书的大背景——引入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有时是思考,有时是提引,有时是归结,有时是与前后文无干的自说自话。这更增加了这本迷宫书的扑朔迷离。

但《看不见的城市》不会让你迷路。有个阅读过程中的小笑话,朋友见我读书时好奇问:你在读看不见的什么?我展书一看,原来套封恰好把“城市”二字挡住,看不见的“城市”当真看不见了!这种惹人一笑的小套封,在书中比比皆是,但只要拿下套封,城市便呼之欲出——无论是回到作者煞有介事的叙述顺序里,或是回到那两位大人一本正经的哲学里,或是回到读者自己对城市的记忆里,抑或回到“对普遍意义上的城市的反思”里,悉听尊便。书中提供了无数个出口,并且允许读者自行挖开一个口子爬出,在任何他们乐意的地方。 也就是说,卡尔维诺并非真要读者晕头涨脑,书在创设无数障碍时,也创设了无数绕过障碍的、别开生面的小径。正因为它无所拘束又暗含规则,这几乎是开放式的阅读。你几乎可以拾起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整本书,抑或以城市的名字为线索,或单独赏析叙述者,或者循环往复,从末到始,都可成文,无论如何,这是一本“碎片拼成的书”。卡尔维诺把碎片巧妙地缀补为书,读者的阅读就是把书还原为碎片。

对排序方式,卡尔维诺自己在序言中给出了解释。“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个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

现实使人们辗转于永无止境的生活中,我们生活在黑暗沉重的地狱而不是天堂。 地狱是我们一起集结形成的。 卡尔维诺提出了两种避免痛苦的法子,“第一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很容易。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习辨别他们,使他们继续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前一种是沉沦和迷失,在物质的狂欢中一再下沉;后者要保持警醒学会捕捉机会。

事物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为此人们必须抛弃对于有形之物的执着而不被物质的尘埃淹没,对事物警醒即不沉迷于事物之中,不被自己的欲望遮盖,也不被符号的尘土遮蔽。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符号与手艺始终是他的支点,他以此建立起跟世界的平衡关系。 所谓乐土,并非远离尘世的净土, 乃是人对于存在的把握,人跟世界建立起和谐关系,清晰地听到世界的声音,看见世界的景象,将自己自由地表达。忽必烈对于叙述的期待表明了卡尔维诺的艺术追求,在创作上,他对叙述形式寄予了期望,也获得了成功。

行文至此,似乎已经完全偏离了本文的主旨。我原以为我会在阅读事实发生完毕后,从作者开始,循规蹈矩地介绍下去。这原本是一篇希望本文读者也能融入本文、并融入《看不见的城市》的读后感。书至一半,才发现,要介绍这本穿插又迷离的书,实在是一项艰苦工作。好在,书可以从任何点导出,就可以从任何点切入,之所以有评论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诗体小说,也在于它的不可掌握性。若试图用什么兜住《看不见的城市》,决然是徒劳,从缝隙中漏出的比你能抓住的还多。

这样完全无章法、无学理的分析,走到具体文字的赏析上,也算是自然的一步了。对个人体验而言,伊西朵拉城是诸多城市中,最为动人深忆的一座城。它是城市与记忆的一部分。抵达它,需要一个“长期骑马行走在丛莽地区的人”对城市的“自然的渴望”为药引,你就能进入这个旖旎的城市。海螺楼梯、小提琴、被需要的女人、不过是为了斗鸡的流血争斗,这样模模糊糊的描绘,无论如何抽象,毕竟是少年梦中的城市。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回忆之中少年就是青春,而当回忆变为抵达,变为老人的少年只能在城中回忆青春。

我们何尝不是那个有点荒谬的旅行者,我们有何尝不是那位忧郁的皇帝。

这本书或许是要发现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的秘密理由,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它交换的不仅仅是货物,它更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游历一个又一个幸福城市,心门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伊西朵拉城的描绘极为简单,廖廖数行。它也不会比其他城市有更多引人之处。它唯独吞没一个少年的梦,将欲望也一并吞噬。卡尔维诺用极为简洁有力的话为这个城市收尾,我也无法为这城市想到更凉薄的定语了:

“他和这些老人们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当卡尔维诺少年,终于抵达他的伊西朵拉城,将会有什么事在一夕间发生? 我将如何对一座看不见的城市致敬,以沉默或以眼泪?


第二篇:《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在荒野驰骋太久,他会向往一座城市,伊西多拉就是他的梦中之城。这里的建筑有着镶满海螺和贝壳的旋梯,盛产精致的望远镜与小提琴。每当在梦中他仍会想起这城市的一切,但是,当他向往时,他是英俊之年,而他到达时,他已是白发老朽。他与所有老人一样,坐在高高的白墙边凝视着走过的少年。欲望却早已成为回忆。”刹那间,仿佛灵魂的那根弦被拨动了,于是立即找出这本书来细细品味。

这部书的作者卡尔维诺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幻想与现实相结合。对于卡尔维诺来说,支配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它的随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说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而作者的每一种思想就是每一篇故事的开端。所以卡尔维诺曾说过:“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个遵循故事内在逻辑的作家。”《看不见的城市》则是卡尔维诺风格的典型代表。

它不是情节诱人的小说,亦不是感情激烈的诗歌,感觉上就像是一本日记,记录下作者心情和思考。却又不是精致飘逸的散文。《看不见的城市》的特殊之处在于,你无法为这本书描绘一张清晰的阅读地图。

五十五个城市,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段篇章,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编排上以一种几何式的错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对方的序列里,在一个城市序列结束之前,另一个城市序列早已不动声色地悄然插入。在目录页上我们仅能体会到几何之美,而在阅读过程中,城市与城市间貌似毫不关联,但却生生不息,环扣一环。而且篇章间的联系也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切碎,并且在一定章节之间,插入整本书的大背景——引入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有时是思考,有时是提引,有时是归结,有时是与前后文无干的自说自话。这更增加了这本迷宫书的扑朔迷离。

对排序方式,卡尔维诺自己在序言中给出了解释。“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个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

有人说卡尔维诺一直在书中胡言乱语,而自己看完了也没有那种惊喜的感觉,但偶尔随意翻看书中的内容,才发觉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读透的书。或许冲破迷雾找到出口,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九峰实验中学 八(1) 和璧淘 电子邮箱:hebitao1105@sohu.com 联系电话:158xxxxxxxx 指导老师:周莺

书籍名称:《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更多相关推荐: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再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关于马可波罗给忽必烈汗讲述城市的小说或者说是关于概念城市的寓言式随笔在意大利语中曾以题为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发表过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心中的城市靠着自己去寻找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卡尔维诺笔下的城市梦幻般存在真实与虚幻碰撞让城市蒙上神秘的面纱赤裸裸的展示城市的身躯让人们充满幻想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城市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读书笔记所谓“看不见”,想看见而未能看见的缘故,所以有此说。说起来城市最有利于“看见”,明亮的灯光使城市即使在夜晚也如同白昼,天空也被照亮了,明亮的夜空令鸟儿迷路、群星隐没。…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20xx02242000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关于卡尔维诺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前意大利共 产 党员与意大利共 产 党的脱身者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

《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有感再次翻阅伊塔洛卡尔维诺书籍看不见的城市不禁让我想起当年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大脑构造复杂精致的文学之星思维一旦进入看不见的城市就让我已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因为在文中卡尔维诺所写的城市都是虚构的他...

《城市的胜利》读后感

热情会否导致过犹不及城市的胜利读后感城市的胜利绝对算得上是作者的热忱之作这是我读完后第一个也是最清晰的想法全书对城市的几乎全正面乐观的评价正是基于作者的全经济学视角和解读本书的作者爱德华格莱泽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

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毕业后就很少看书了突然接到要写读后感的任务还有点茫然偶然间在朋友空间看到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这本书的简介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触其它生命的时光与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样遇见它们你才真正的活着正...

《看不见的小姑娘》读后感

珍惜友谊快乐每一天看不见的小姑娘读后感雪人随时都会融化天生是让人悲伤的朋友可不是哪个人都有被雪人带着飞翔的幸运我有过一个消失的雪人朋友悲伤而又幸运这话是看不见的小姑娘书中写的雪人如同朋友一般小学时说幼儿园的玩伴...

《看不见的小姑娘》读后感

看不见的小姑娘读后感男孩方雨猎一年级时碰到紫瞳小姑娘冻小蓝他管她叫冻冻冻冻属猫喜欢倒走路倒骑自行车在他俩一起种下西瓜苗后消失不见只留下一只紫发圈和男孩的神秘感应多年后方雨猎在女同学基德启发下给看不见的小姑娘写信...

名人传读后感(比别人的都全,看了我的就不用看别人的了)

名人传梗概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

读看不见的爱有感看不见的爱真是一篇感人的好文章文章中一个小男孩在傍晚时候用弹弓打一只七八米外的玻璃瓶他的母亲告诉我小男孩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直到天黑我正要离开听见了瓶子的碎裂声文中的小男孩令我感动他那坚韧的毅力令人...

读《看不见的影响力》有感

读看不见的影响力有感读书月活动在20xx年5月的读书月活动中我从单位图书角借看不见的影响力一书认真的读了起来本书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畅销教材社会心理学第8版重点介绍这些看似无形却又影响我们的信念推动我们行动的力量...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