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时间:2024.4.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39111202 郑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生前所著,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全文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

(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

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他1845年春天(约3月至4月间)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下的一份研究提纲(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公开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1888年在为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作修订、准备出版单行本时,翻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提纲》以异常凝炼的语言反映出他当时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批判姿态。这个“提纲”又把恩格斯带回到了那个“狂风暴雨时期”,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于是,为了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将这份宝贵的《提纲》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公开发表了。发表时,恩格斯对《提纲》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一个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标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前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发表这个提纲时另外加上去的。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这份提纲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共11条.大致可以 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1条、第2条是总论,从总体上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第3条至第9条是分论,它们从不同方面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几个基本观点;第10条至第11条是结论.它们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

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和第2条中,用科学的实践观点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表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提纲》

第1条和第2条是全部11条提纲的总纲;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最基本的观点。

1.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是脱离实践,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在《提纲》中首先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即是说,旧唯物主义将客观的对象世界看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粹客体。在旧唯物主义那里,所谓“世界”只是“自在自然”,这个“自在自然”的世界虽然是物质的、先在的,但它却是与人人的活动无关的。所以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只是把人和客观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单纯看作一种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对这种人的认识过程也只被看成是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完全没有看到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人的感性活动”就是实践.所以,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要把客观世界看作人的实践的对象,看作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即”人化自然”,而非“自在自然”。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影响,所以,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所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要看到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只有人这个主体,没有人的创造性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这个“属人的

感性世界”。

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哲学虽然和旧唯物主义相反,“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片面地夸大了精神(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只有精神才是世界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然如此,正如

马克思所言,他们当然也就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总之,马克思首先深入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在于他们都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生存及人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和根本意义。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正是建立在他的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2.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的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首先指的是实践具有物质的、现实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活动,是不同于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就是说人把自己作为实践主体(物质力量)并运用实践手段(工具等)同实践对象(物质世界)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所以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实践是人特有的能动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即是指以人为主体的,以世界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并且.这种对象性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不同,因为人的对象性活动具有主体能动性,即人不仅可班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互相推动的。因此,实践才具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正是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所以,他虽然把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中心.摒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想客体”,但是,他却仅仅把人的“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在利己主义欲望驱使下所进行的经商谋利活动和吃吃喝喝的行为。所以,他不可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并和他们划清界限。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实践对象、改造对象,然后才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世界改造的基础之上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和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没有改造世界的活动.就不可能对世界有真正切实的认识。并且,认识世界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既然认识的来源、基础和目的都是实践,所以,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就不能由认识(思维、理论)本身来判定,而应该由实践来判定。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才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因此,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确的思想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并转化为客观现实,从而才证明思想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所以,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现实,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一样,是争论一些脱离实际的毫无意义的繁琐问题。

二、对历史唯心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3条至第9条中,批判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上的历史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1.批判旧唯物主义由“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导致”意见支配世界”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其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在《提纲》第3条中首先批判了近代欧洲旧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原则,批判了唯心主义,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在他们看来,环境的好坏对人有直接决定作用。起初,这种观点表现在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后来,这种思想又有了发展,他们将“环境”扩展为“社会环境”。但是,“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他们认为,这主要是靠教育。所以.人就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此,要改变人性。

就要改变环境,而要改变环境,就要靠教育来实现。然而,由谁来进行教育呢?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先知先觉的天才和伟大人物的“理性”和“意见”能够教育我们并改变环境。所以,“世界由意见所支配”.即世界是由那些伟大的天才和理论家的“意见”所支配。这样,他们就必然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无知的群众;另一部分是天才的伟大人物。群众是天生的受教育者,受环境和教育决定;伟大人物是天生的教育者和环境的缔造者,因而也就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样,环境决定论和教育决定论者就陷入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背叛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原则。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观。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就是说,在实践中,人生存于一定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并为环境所决定;同时,人又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人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着自身。所以,实践是人与客观环境相统一的基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

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最突出她表现在其宗教观中,所以,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费尔巴啥的宗教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哈在批判宗教方面是有贡献的。这就是“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费尔巴哈指出,宗教是把现实的人类世界“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即宗教把人类世界荒谬地划分为上帝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就是所谓“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他还指出,这种把世界“二重化”的原因,不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上帝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这就在一定意义上揭穿了宗教的本质和秘密。马克思正是基于此才肯定了他的这一历史功

绩。但是,费尔巴哈却没能深入研究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以,马克思才说他“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只有弄清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才能正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也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和方式。费尔巴哈却根本没有触及后一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宗教感情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他还把宗教的变迁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费尔巴哈宗教观归根到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以唯心主义的宗教观为核心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了宗教现象“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也就是说,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自身内在矛盾和冲突中去寻找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只能从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来说明。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还指明了宗教消亡的正确途径。他指出:“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为了消灭宗教,必须揭露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在认识阶级社会的阶级冲突的基础上,用革命的手段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建立起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从而为宗教消亡奠定基础。这才是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因此,自从在现实社会发现了宗教世界的秘密之后,就应当对现实社会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对其加以革

命改造。从而为人类社会最终捎灭宗教开辟出一条现实的道路。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提纲》中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观点,并将其与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对立起来,指明了两个人的本质观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不科学的。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意志、爱等等一切人类个体所共有的“抽象物”此外,他还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即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存在。他所讲的“类”、“类本质”,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则认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既

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人的本质观。首先,它表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其次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后,它还表明,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也不存在适合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人的永恒的普遍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探索人的本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没有看到,人的所谓“宗教感情”本身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他所分析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就是说,对人的本质的观察,也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分析人就必然地要把人如实地看作是属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结成一定社会关系进行社会实践的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把人的本质才理解为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社会关系的超历史的、只有抽象的“爱”这种宗教感情的人,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必然会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结论。因为以劳动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这是由于,生产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以人的劳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社会意识(包括宗教意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因此,马克思才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提纲》第10条和第11条中表达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

1.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和无产阶级阶级性;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也必然有其社会基础。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经济基础。旧唯物主义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是丧失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所以,它不是真正的“人类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是扬弃了私有制和异化的社会,是恢复了人的本性的社会,因而是真正的“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都是指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和基础即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出路就是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他自己。因此,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新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2.新唯物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两条中,在归纳前面9条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一种“实践唯物主义”,把自己的哲学归结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说,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家们只能说明、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所以,以往的哲学和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他们不懂得实践活动在改变世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

本地位和作用。也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对于哲学理论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决定意义。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则突出了“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革命的批判的性质,即“改变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它不仅仅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且是要改变世界,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就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区别开来,鲜明地宣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特征,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读书笔记20xx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吴凯学号20xx020xx3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在他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88年恩格斯在对它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传1101班刘兆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外我深入阅读了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0369027周越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这份提纲写在马克思18441847年自己的记事本第5155页中当时这个提纲只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班级学号姓名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提纲全文共11条近1500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要求是议论文的形式至少1500字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提纲的内容十分丰富思想非常深刻其基本内容是指出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了解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新旧唯物主义是原则区别的新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一伟大改革...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及其读后感

姓名董小凯学号1114054045班级材料11002ltlt关于费尔巴哈提纲gtgt读后感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