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后感

时间:2024.4.30

读<<论语>>片段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很多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等。

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一般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 1

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学校的吧。在这个集体里,就有乒乓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 2

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的确应该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李路建

20xx年6月

3


第二篇:读《论语》后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后感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深刻的哲理,但是读《论语》原版的时候,却让人很难理解,在这次“读书漂流”活动中读到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却给人不一样的视角,让人很有感悟。

如今的社会,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的概念逐渐从人们心中的模糊,这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与人们心中依旧存在的纯洁的思想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于丹教授的这本书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孝敬之道,不管在古代还是如今,孝敬都是一种美德。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天和他的弟子颜回、子路在聊天,孔子问他们弟子的志向都是什么。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弟子们问孔子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就用这淡淡的三句话描述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能够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孔子把“老者安之”摆在第一位,这就体现在那个时代一个贤者对“孝敬之道”的重视程度。在这一章节中,于丹老师主要给我们分析了“安”这个字。这个所谓的“安”,就是让老者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我们都说,“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对于老人的这种“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对这个的理解不同,标准也不同。有些人认为,给老人买大房子,给老人吃山珍海味,给老人买多好的衣服等等。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经济实力,但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去使老人“安”,那就是孝。像一些农村人,家庭也不是多好,给老人住的不要,吃的也不是多好,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孝心,用自己的方式让老人生活的很舒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话,老人还有何求?

如今,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一年在外面拼搏,很少回家,他们之中很多人

都认为自己给父母每个月寄回去足够的钱,就行了,让他们好好的享受生活。但是,这里面又有多少是老人真正想要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人工作在外,家里的父母每时每刻不在担心,而许多工作中的我们又有多少在挂念着家里年迈的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去换位思考,在我们年迈的时候,没有了儿女绕膝的生活,他们都在千里之外工作,一年见不到几次,我们那时候又在渴望什么。现在,与其在父母离开后,给父母多么体面风光的葬礼,倒不如在父母在的时候多做一分一毫。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还在花着父母的钱,大部分人也离开父母,在外上学,父母每时每刻的在挂念着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学习,在自己空闲的时候,多给父母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多去关心关心他们,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

在后面的几章中,给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能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子曾经曰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在本书中,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说是,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xx年4月,村里发生一场火灾,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他的遗孀叫陈美丽,三十一岁的一个普通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面带着两个女儿,一个七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任都压在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面贴了一张还债的告示。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的口碑很好,他为欠债一定不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的不踏实,所以我把这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吧。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于丹教授为她在“感动中国”写了“债务有凭,良知无价”的评语。陈美丽事件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一个人的心到底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

在今天这个社会,信誉对有些人来说变得仿佛不在那么的重要,那些人为了金钱,地位尔虞我诈,更过分的是还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这几年,三鹿奶粉,地

沟油,蒙牛等等,那些不法奸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丢掉了自己的信誉,更丢掉了自己的良心。一些事情,被大家披露了,我们可能会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事件,还潜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信誉不断的提高,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陈美丽,她就像一颗明星,挂在空中,当人们在阴霾笼罩的黑夜下魅魅昏睡时,总有着一两颗明星,依旧放光,守护着人们心中还存在的那份良知。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这样的人生总是被在阴霾中笼罩。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古代圣先那里来找到精神的依靠。子曾经曰过:“德不孤,必有邻”当我们建立了自己良好的道德体系,不仅仅是在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那时候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同行。

《论语》中蕴含着的精神食粮,蕴含着的人生哲理,在这个时代更需要世人去学习,去感悟,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动化学院10级第二党支部 孙雪云

更多相关推荐: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方向标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指引我向着梦想的方向...

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

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080240304808行政管理卞远09.12.24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初读论语是小学那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因为年龄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层次的意义但其表面的意义却依旧可以指导我学习待人处世等方面...

读论语有感

中华瑰宝灵魂之作读论语有感轻轻合上论语的最后一页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在社会的底层生活传播文化并不断地自我完善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目光长远的教育家正积极地传播着进步的思想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独...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随感这个寒假在家读了论语一书不愧是儒家的经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以前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过论语里面的经典语录那时都是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老师讲的东西大都是为了考试时候能够正确无误地默写...

论语读后感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读论语有感我们总是苦于不被人了解可是自己又真正了解自己多少呢我们总是苦于没有慧眼辨英雄的能力却总是找不到原因看了两遍论语的我实在想天真无鞋的说两句想了...

《论语》读后感

不必问别人你能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也不必问别人你到底该做什么除了行动没有任何解答看孔子谈quot仁quot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

党旗飘扬,双百经典阅读:《论语》读后感

党旗飘扬双百经典阅读论语读后感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

读论语有感(1)

读论语有感陈倩在中学和师范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琅琅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

读论语读后感(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