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刚组)

时间:2024.5.14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一边》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2班的学生,目前在初中汉语文学习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具备更深层次学习及分析课文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自觉性、组织性有所增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特别差,无法跟得上本班其他学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2.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大家翻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作者简介

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xx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xx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xx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xx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xx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xx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xx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xx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xx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

《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xx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xx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喧腾xuān诱惑huò 一瞬shùn间朦胧méng lóng 扎根zhā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

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 1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

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

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

语句。

(2)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

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2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 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艰苦奋斗 3

更多相关推荐: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

在山的那边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曾茶香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

在山的那边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在山的那边gt教学反思一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

在山的那边反思

教学反思姓名冯松太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山的那边.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李春燕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岑溪市安平中学李春燕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写了诗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

在山的那一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一边分析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案一背景分析1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教材分析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及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与反思刘美娇七七班使用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

《在山的那边》教案(3)

12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

在山的那边反思(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