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时间:2024.4.14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

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第二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出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段文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反复唨嚼着这段话。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抱怨,甚至痛恨,更极端的人作出一些事害人害己。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孰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美好的东西往往又是那么的无奈,就像人生。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放浪形骸也好,循规蹈矩也罢,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的一生都在:媚俗“

有关媚俗的说法让我感触很多,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媚俗,人们就往往用社会意志代替个人追求,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趋向。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书中说道:“媚俗引起前后两种紧密相连的泪流。第一种眼泪说?看见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着,多好啊!?第二种眼泪说?和所有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第二种眼泪使媚俗更媚俗。地球上人的博爱将只能以媚俗作态为基础。”看来作者很讨厌政客。对此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有这种媚俗的成分。当然书中也写道人人都不可能逃开媚俗,作为一种美学理想他是那么的吸引我们(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美)。有时写作文时在结尾处会写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真是不得不扣的媚俗了。为了让他人感觉出自己的高尚和清明,常常会说一些高话套话,并还为此而沾沾自喜。只有当媚俗被揭示时,他才变得和人类其他的弱点一样可爱。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非如此不可”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书中几个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并不总是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到头来,道了句:神马都是浮云!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有时候,我不禁想,身边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份所谓的虚无缥缈的信念,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反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有时候,我就这样想,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东西不舍得吃,甚至有病不舍得花钱去买药,就是为儿孙多积累一些财富,让儿孙活的幸福。然后,他们的儿孙也辛辛苦苦的为自己的儿孙劳碌一辈子。就这样,因为一个所谓的?亲情?,让一代代的人都不能充分的享受生活。我一直认为这有些变态。莫非人来到这个事上,就是为了一份责任而疲于奔命?,有时候,我恨恨而又无奈的说了句: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在这些所谓的矛盾中挣扎,人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写毕于20xx年3月28日00:00分

更多相关推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强光与黑暗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在米兰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对主人公托马斯、特丽莎的爱情印象深刻,放荡不羁的男主人公以及总是深刻地忧郁着的女主人公。除此之外,对画家萨宾娜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黄昏的布拉格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有感这是一个发生在布拉格之春和两千字宣言背景下的故事一个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信仰以及人性的故事或许我应该用一种浪漫而又婉约的笔触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当我一页页将它读完我在朦朦胧胧中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学院会计学院班级09审计姓名马元学号9020xx147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读后感郭韵仪我选择这本书作为我计划的第一本是有原因的并且看完后我也觉得这对我思想的成熟思维的转变很有帮助除了看完书我还抽时间把电影看了不过电影实在拍的好主角的特点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男主角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若把生命的岁月轨迹放在有形的路途上人们时缓时急之时若奔跑愈疾愈触不到路的坎坷并没有虚夸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某一类人上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经历着前方有待追求的欲望更大或威胁而比此时划破肢体的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舞动人性的双翼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xx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留给我最多思考的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本书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轻倒底是什么书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

爱情的重量: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爱情的重量由米兰昆德拉所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全世界公认的畅销书也是昆德拉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首先来谈谈作者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是一位捷克小说家19xx年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了巨大成功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