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5.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教师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聆听到许多脍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给我们以借鉴。我读后很受启发,感触颇多。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想想我的课堂教学,曾听我课的几位老师说我在教学时激情不够,我就反思我在教时很认真很投入呀,但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没激情呢?做老师的我都没激情,那学生怎会有高涨的学习情绪呢?看来我要向薛老师跟邢老师学习怎么“嚎嚎”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影响纪律;成绩不及格影响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响他人;行为不规范影响集体荣誉。一句话,他们是“后进生”。于是,为师者在埋怨“后进生”的同时,更是把与“后进生”作斗争当作班级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热讽,或严盯死防,或冷落惩罚,或驱逐出“班”。总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后进生”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后进生会搅混“班级”!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善于赞美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我会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第二篇:教师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范茂浪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在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没有害怕,没有讲台,他以信任取代了恐惧,成为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雷夫老师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会讲500遍,一直到他听懂为止。可是我,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总对孩子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孩子不懂的时候,绝对感到沮丧。我想自己还要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最关注当然是雷夫老师对数学教学的一些独到做法。雷夫的观点就是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他尽力去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学着喜欢数学。书本第5章诠释了雷夫老师利用游戏来丰富数学课堂,减弱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或者说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克服对数学畏难心理。我们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就是点名回答问题,甚至有时候特意挑一些低着头,胆子小的孩子来回答,此前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雷夫老师有这样一段话: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但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那些平时班里比较内向的孩子怕发言、怕说错的孩子,冷不丁的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答对了还好,打不出来对他们又是一种打击。而雷夫老师做法后隐藏的对孩子透彻的了解及爱护。今后在我的课堂里我也会尝试使用。其次,也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喜欢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想来,经常让学生练习的枯燥的题目,效果似乎不太明显,如果能改变练习方式,长此以往肯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雷夫老师就用自己独特的数学游戏方式,比如尝试着和学生玩玩BUZZ,研究玛西·库克数字砖等,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我们学习第56号教室的精神,让教室成为孩子的天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贝多芬传》读后感

戴晓和

一首第五交响乐《命运》,给我们世人拉开了音乐的帷幕,多么激情澎湃,成为永远的经典载入音乐的史册,他就是我们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路德夕·凡,贝多芬。而在这个音乐家的背后,有着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蓬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从小贝多芬就受父亲逼迫学习琴,但是后来进了乐队后,当上了大风琴手,从那时开始,他总算不讨厌音乐了。1787年,刚满十七岁的贝多芬遇上了母亲因肺炎去世,这对贝多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他还患上了忧郁症,担心着自己有一天也会因肺炎而死亡。就这样,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他的肉体。后来因为自己耳聋女友朱丽埃塔转嫁给了伯爵。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他创作出《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著名曲。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不但身材矮小,而且相貌也不漂亮,痛苦也在他的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在这些缺点和痛苦面前,他仍然不低头,继续向前走。他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痛苦,就这样,他把痛苦用音乐的形式向世人述说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感慨,也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

不单是贝多芬在痛苦的折磨中那么有成就,就连霍金也是一个顽强的人。他童年时期,患上了侧索性肌肉痿缩症,医生估计他就快要死了。而霍金不这么觉得,他坚持用自己的能力走楼梯上去。不过这样的病是不能恢复的,因此病魔仍然折磨着他。现在,他毅然地活着并且非常有成就,就连我知道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惊讶。一个英雄,注定就要承受超乎寻常的苦难,这,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真理,每个伟大的诞生是和超乎常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摆在贝多芬面前的无非是让他生命走到尽头的牺牲,可他终究抱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这条路。

人总会遇上不幸,而我们在不幸的面前不能倒下,要坚强的活着,坚信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一个不幸的人,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他而来的时候,当世界不给他欢乐、声音的时候,—贝多芬,他却将这一切给予了世界,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而我了解的是一个伟大的贝多芬。

追忆逝去的童年

——读《城南旧事》有感

周晓红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城南旧事》这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善恶、冷暖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合上此书的最后一页,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打入“冷宫”。五年级的课本中正好有着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节选《东阳 童年骆驼队》一文,因此本着随便看看的心情去“啃一啃”,以备课堂上学生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它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惠安馆”、“骆驼队”、“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每一章节都饱含着朴素的气息,感人肺腑。但似乎这些故事的主角最终都离开了英子,他们的离去,让英子坚强了、也长大了。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很久没有回想过童年了——其实,也并未觉得童年已经逝去,因为一切都是渐渐的来,渐渐的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长大,长大。《城南旧事》,让我记起了我的小时候,无拘无束、好奇天真,看到好多不懂得的人和事,享受着童年里本应享有的关爱。

一切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溜走了,就像英子经历的一般。我再也看不到旧屋楼下那个驼背得像蜂窝似的老婆婆了,我再也不能咔咔咔笑着在小区那石板凳上捉蚱蜢了,我再不能够战战兢兢地让阿公帮我把那手指上的刺给挑出来了他们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了,一去不复返了??我真正的意识到,我和英子一样长大了。

小时候真的有羡慕过大人,可以那么权威,可以那么潇洒。长大了,去明??白童年才是最幸福不过的,大人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虚像。留恋过去,怀念过去,但过去又毕竟是已经过去了,追不回来了,所以只能记忆。想起童年阳台上那盆杜鹃花,想起慈祥的阿公,想起旧时的玩伴??

“实际的童年已经过去,就让心灵的童年继续保持下去吧。”这是我最欣赏的《城南旧事》的一句话。是啊,身体可以老去,但心灵不能老去,童年是我们所拥有的,幸福是可以创造的,别忘了过去,别忘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一切又一切的美好过去中,鼓励自己坚强快乐地生活下去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的一点小感触

叶菲菲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把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作了一条大河。日常细碎的支流汇合在一起才丰富了教育这条“大河”。《爱心和教育》以手记的方

式呈现,李镇西老师以朴素的文本形式记叙着自己的教育生活。书里的故事是李老师教育“大河”中师生共同碰撞出的水花,却也在我的心里泛起了涟漪。

花了一个多月翻阅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那段时间里,它成了我的“枕边书”,睡前便拿起来看看。我喜欢它轻松的格调,非理论家的姿态。整本书没有任何玄奥的话语,它比较像是一位老友在耳边细细诉说平常话。

许许多多的教育先驱﹑教育专家告诉我教育的灵魂是爱。很多道理明白却不一定能做到。一天天流逝的时间慢慢消磨着工作的激情,屡教不改的调皮孩子总让我恼怒,怎么辅导也不见进步的学困生也让我“恨铁不成钢”??爱每一个孩子,之于我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李镇西老师却将它切切实实地融入了自己的教育生活。看着书里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很羡慕,但更多的是反思。我做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正如书中写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全面平等无区别的,是溶于学业更渗透进学生生活的。他如此实践着,并且始终坚持着。

“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书中给我最大撼动的句子。我想过怎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过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我却从未有过如此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似乎只是把它当成一项工作。

李老师说“爱心与童心”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

也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上,不含任何杂质的爱才是我们所要给学生的。《爱心和教育》给我的是一种领悟,一个方向。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等)读后感

陈芳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xx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

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利。

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

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教育氛围共同构成的大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把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对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

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看到怎样去发展人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但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

在这一点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如何评价和激励传统意义上的“差生”。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

所以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们的预期效果和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和缩小差异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

当你老了

——读杜拉斯之《情人》

林芳

“一个年轻人的青春是美的,一个老人的苍老同样是美的。”

这是让?科克托在《存在之难》中的一句话,杜拉斯的《情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是这样开始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已经老了”,这个被王小波称为“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开头,掺杂了太多的惊叹、执著、哀伤、凄绝和等待。所有这些沧桑的感受猛然向你砸来足以令你昏厥。杜拉斯是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女王,她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读她的文字就象在那个燥动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上直撕毁到地上。同时,也领略到了她的困顿、固执和残忍。就象她在《情人》里说的:“我知道,每次不把各种事物混成一团,归结为唯一的极坏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写作除了可以是广告以外,就什么也不是了。”可见,杜拉斯的固执如同她中年以后容貌急剧变化的照片不可理喻。曾经美丽的杜拉斯被固执与任性消灭了,被酗酒杀害了,惟有拿华贵的文字当她的祛皱霜。她在《劳儿之劫》中写道:“这个女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毁了自己?”杜拉斯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杜拉斯是力量的暴君,是个玩火者,也是一个情人。你可以不喜欢她,但你无法拒绝她。在杜拉斯的语言药店里,装满毒药的瓶子往往会混合着解毒剂。她会让你在短暂的

痛苦中保持着持续的清醒,感受到短暂与永恒、狂迷与冷静、残忍与宽容、活着与死亡都包裹在界限与无限中。

博尔赫斯说:“人类的三个能力:记忆、理解、意志并非学究式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人都被迫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记忆负担,你可以失去记忆,但不能失去对记忆的知觉,否则你想从某个地方重新开始就拾不起来了。“它会在做梦时,在夜间工作时,在翻阅一本书或拐过一个街角时浮现出来”。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意志力在时间的记忆里耐心等待的人,才能战胜时间,在某个注定的时间“特意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无论你愿意与否,在这里,我们都不能不提及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写给他的至爱毛特?岗的情诗——《当你老了》。灵魂与灵魂超越时空与肉体在诗句中对歌,岁月的沧桑在爱意下屈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和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火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上的山上它缓缓地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是的,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那个人才是你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读《爱因斯坦》有感

张作波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最后的30年里一直埋头钻研他所谓的《统一场论》,让很多物理学家甚至其他人都不是很理解他,觉得他是完全脱离了物理界这个团体,但是爱因斯坦还是那样继续着他自己的路。虽然到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那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真的让我很敬佩。宇宙的和谐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爱因斯坦就是想把宇宙间一切运行的规律都嵌入到里面,让它们统一起来,使这种理论不仅包括引力场,还要包括电磁场。马克思哲学里也有讲到事物是一和多的统一,爱因斯坦想寻找的就是类似于此的一种理论。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爱因斯坦早期所做的《相对论》,在19xx年,阿尔伯特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指出牛顿引力学只是它的一级近似,接着在19xx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不过在这之前爱因斯坦有一段时间是非常苦恼的,因为他的理论要借助一种新的数学工具,他自己的数学能力有限,所以只好求助他的同学格罗斯曼,一位很有名的数学家,格罗斯曼介绍了《黎曼几何》,这种非欧几何适合相对论,爱因斯坦看了后很激动,仿佛《黎曼几何》是为它量身订做的一样,当然,要阿尔伯特重新学习一种以前没学的数学理论是很吃力的,因为爱因斯坦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很懒,经常逃课,期末考试的时候都是靠格罗斯曼平时摘的笔记过关的。不过他最终还是学完了《黎曼几何》,创立了相对论,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真的太伟大了,毫无疑问,相对论原理开创了物理界的新纪元,使得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至于爱因斯坦的感情经历也是很复杂的,在跟他第一位妻子离婚后,后来和他的表妹在一起,因为他真的很爱她,她表妹对他也很好。当然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都是他的女助手打理的,她应该是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女朋友,陪爱因斯坦走完了余生,至于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我个人觉得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他喜欢无拘无束,崇尚自由,热爱自然。这些都注定了他将来要进行一场物理界的革命。

读了《爱因斯坦传》,才深刻体会到做研究是一件多么的事情,不仅仅是考验一个人的智力也考验耐力。

家 庭 作 业

——学生与教师都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负

潘思思

没有去细细看过这本书,潦草地翻了下目录,就直奔最后一个故事去了,《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的第十五部《家庭作业》,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最容易引发问题的问题。

一. 家庭作业的问题——矛盾的集中区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经过长期观察所得,基本上所有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的都有这个毛病,自然,毛病少一个,矛盾就能少一个。往往我们的老师,目光是远大的,总是因为这一个问题,迁移出了很多个。例如:一旦在某个老师心里有了一个不良的记录,学生很容易就会触碰到这根弦,导火线被点着了,难道离“战争”还不远吗?

二.“家庭作业”的问题——教师的苦恼处

现在想想,哲人真是伟大,他们提醒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表面看似这家庭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但是在布置作业之前,有多少老师不是经过思虑,而最终才下的决定。虽然有些决定还有些欠缺,但我们相信在慢慢地摸索中一定会有成熟的那一天。当然,我们知道布置家庭作业是不可取的,为何还要不得已而为之呢!原因有二:1,家长的强烈要求。像我们这样几乎成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校,,多数的家长自称没有精力去看着孩子学习,或者是孩子太调皮,家长没能力给他们另外布置。2.教师的“好心”导致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头的,这也给自己带来了荣誉。换句话说,这主要是功利主义在作隧,不可否认一点,这也主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而形成的。但是,真正抱着严师出高徒的人,还会继续走这样的老路的。

三“家庭作业”的问题——学生的恐惧点

无论怎么说,现在我们的教育比起以前来,人性化了很多。我不是在怦击过去的教育。反而,我是得感谢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过去我们国家出了多少人才,而如今又有几个?在呐喊民主、文明的时代,学习在孩子们的脑袋没有过滤好就烟消云散,能成才的只有少之又少。

孩子们是不喜欢完成作业的,但又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这些我们都知道。每每看到他们通过检查而发出欢呼雀跃的叫喊时,我们也为之喜悦。如果遇到低着头,呆在那,不敢把作业掏出来,其实我们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这些我们都知道,不是他们故意不去完成,贪玩是这时候的孩子们的天性,一时没把持住,只能硬着头皮来学校较差。不来就等于逃学,他们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聪明地避重而就轻了。

四.“家庭作业”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所在

好像有学生出现的地方,就有家庭作业。区别只是作业的多少。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一天,我布置的作业是这样的: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讲这个小故事。居然有学生会问:老师,作业只有这些吗?当时,我就愕然了,这群孩子是“享受“多久这种不良的待遇,是否我也要给他们玩的时间放放假。是谁束缚了他们的成长,是望学生成龙,成凤的我们。我想只要把握好尺度,一切就会不一样了。最重要的准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家庭作业“的问题____教师与学生关注的地方

每次到了放假,很多学生关心的不是放几天,而是作业的问题,那究竟说明了什么,这值得我们去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看,放几天去布置多少作业才适当呢?这也得考虑。

有时候,想想:当我们为难学生时,我们何尝不在为难自己呢?给学生放放假,也让自己轻松轻松,那也只能是有时候吧!

书的弥香传递智慧

——我与《诺未门》的缘起缘续

戴海棠

悠悠绵长的岁月里,有几多巍峨屹立的丰碑?又有几多名垂千史的人物?爱因斯坦、马克思、列宁、毕加索、肖邦??他们称之无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一个民族的血统:犹太血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7%是犹太人,而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犹太人占的比例高达33%;美国百万富翁中,20%是犹太人??一个备受奴役、歧视、迫害的小种族,为何在各方面恒久地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佼佼者?读完《诺未门》,你定会深受启迪,并为之鼓与呼。

《诺未门》是犹太式创意性教育的简称,在国际上已流行3000多年,被誉为犹太人的家教圣经——我们不禁豁然开朗,原来犹太人深谙一切始于教育,而且是娃娃抓起之道。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讲犹太家教理念;第二章讲诺未门教育体系;后六章也就是对诺未门的六大教育体系(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智慧教育、性格教育、自立教育、财富教育)进行条分缕析。

纵观全书,我最有感触的便是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对于智慧的崇尚。他们关于智慧的缕缕哲思让人醍醐灌顶:“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他们对于智慧的顶礼膜拜令人叹为观止:当大多数人认为某人很有智慧时,便称其为“他米德·赫里姆”(精通犹太法律的人),这种人不必缴税,大家认为他已成为众人付出许多的力,对社会有了莫大的贡献。那么,智慧到底从何而来?我们不妨尝试跨越种种迷障,从以下两方面中窥见一斑。

一、遵从古老的真理:汲取知识

“知识是为了磨练智慧而存在的。”“学习是最高的善。”“知识是别人抢不走的聚宝盆。”“学者比国王更伟大。”我想正是因为犹太人不断用知识为自己砌砖叠瓦,便易于打造出物质与精神两座坚不可摧的城堡,他们生命的分量也易于上升为凯歌中的一个最强音。

1.奉书为圣

每个犹太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的时候,父母就会翻开《圣经》,在上面滴上一点蜂蜜,然后让孩子吻《圣经》上的蜂蜜。此行意在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你要对书爱不释手。

每个犹太家庭的书橱必须放在床头,如果放在床尾,将是对书的大不敬,这是绝对被禁止的。

犹太人把书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即使身无分文,也不卖书。不但如此,犹太人还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自己的书。

公元1736年,拉托维亚犹太区域的理发者甚至制造了一项法律,规定当有人来借书时,不把书借给他的人,都要课以罚金。

在犹太人的墓园中,常常放有书本,这是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这种仪式的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犹太人对书简直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仅把书融入仪式、法律??甚至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与生命中,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其实读书的重要性人尽皆知,可惜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往往困于各种因素未能落实,因此遗憾多多,国家未来的“脊梁”偏偏缺“钙”。

2.尊师为神

在我国,人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假如你的母亲和恋人双双落水,但你只能救出其中一人,你会救谁?”而在犹太家庭里,则是父母经常这样问孩子:“假如我和老师双双入狱,你只能救出一个,你会救谁?”每个犹太孩子都会回答救老师。因为他们觉得是老师教给了他们智慧,老师是民族利益的守护者,老师的事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的确,犹太民族一向以尊师重教闻名于世,教师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是无比神圣的。言至于此,我胸中似有块垒,腹中似有牢骚:在我国,时下的媒体乐于见缝插针,对极个别淡或无人性教师所为进行高度曝光并大肆渲染,于是殃及池鱼,似乎每个教师都心存阴暗之面。托此“福”,我们的师道尊严岌岌可危。家长吃定你属于为其打工,靠其吃饭者,紧抓所谓的教师软肋,动辄电告教育局。如此折腾,教师们在学生面前几乎沦为孙子,唯有战战兢兢地跪着教书。没有权威,谈何教育!此种现状令人堪忧。不同民族,教师地位的相差未免太悬殊!罢,我等无能小辈岂能管得这等不平事,还是闭上臭嘴,让“太有才”的教育外人社稷教育江山吧。

言归正传——然而,犹太人会把只有知识却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不但重视知识,更重视活化知识。

二、训练创造的思维:多疑多问

犹太人非常注重创新,他们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要敢于怀疑,要随时提出问题。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的事情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那自己积累的知识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因此,许多犹太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问:“你又提问了吗?”

我们每一位父母、教师都应该像犹太父母那样,鼓励孩子多怀疑、多发问,因为多疑、多问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最好的方法。

此外,我发现犹太人的有些独特教育,也许令人匪夷所思,却也发人深省。

“无情”教育——《诺未门》里有句名言:“上帝夺走了我们的一切,剩下的只有我们自己。”秉持这样的理念,这种教育的产生便无可厚非:在孩子4-5岁时,犹太父母就让孩子从桌上跳到自己怀里,然后紧紧地抱住他。1次、2次??突然有一次他们没有伸出那双给孩子安全的手,“无情”地让孩子摔在地上,对他说:“孩子,记住,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只有自己是你的最大的救星,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对话”教育——举例而言:孩子在玩具柜台前嚷着要那玩具时,犹太父母会不惜花上一小时给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他买,而且父母也听孩子的话。所以在以色列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不难看到妈妈和孩子在争论,学校授课也是同样。无法想象老师讲解时犹太孩子们静静地听讲的情景。还不等老师的讲解结束,孩子们就不断地提问和对话。这种教育法要求父母和老师有足够的人情味和忍耐性。

相信凝聚智慧精华的《诺未门》,会让你的中枢神经迅速引起精神反馈,让你的魂灵有焕然一新的过瘾,它亦会成为每个有缘人不同意义上的圣经。

《城南旧事》读后感

叶佩佩

早就会唱《送别》这首歌,而且知道它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至于《城南旧事》这部书和电影却都未曾欣赏。如今,小学语文课本上选编了《城南旧事》的序言部分,于是我赶紧找来读了一遍。读后,不禁被林海音那饶具魔力的文笔深深吸引。文中,主人公英子以童稚的双眼,透视着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道尽了人间的复杂情感,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北京城南的风光人情。文中透出淡淡的忧伤,也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无法忘怀。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便一个个向我走来。

英子,聪明善良。别人都认为秀贞是疯子,没人跟他讲话,独独英子对她表示了友善,并和她成了朋友。为了帮助妞儿和秀贞找她们的亲人,英子偷偷拿出了妈妈的金镯子。别人认为那是个“小偷”,而英子说自己分不清好人坏人,其实她是用自己的标准在衡量着世间的人。为了供弟弟完成学业,供养母亲,而自己要冒着危险去做贼,这在英子看来可不是坏人,反而和他成了朋友。这不是她善良的本性使然又是什么呢!蓝姨娘尽管可爱,讨英子的喜欢,可当她发现兰姨娘和爸爸手拉手,而挺着大肚子的妈妈正在灶台便炒菜时,她心里难过,为妈妈不平,可又不知如何表达,最终,聪明的英子通过牵线搭桥,促成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婚事,却把爸爸蒙在了鼓里,读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英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么多的心眼。真是个小机灵鬼呀。于是,我便再也忘不了那个扑闪着大眼睛的小姑娘——英子了。 妞儿,一个不该出生的、苦命的孩子,但却有着有着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个性。她出生后便被抛弃了,被人捡去后,也无非是把她当作卖唱挣钱的工具,还要动辄遭受继父的毒打。为了摆脱苦海,她竟要偷偷去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没成想,生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英子的引导下,她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母。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她的生母——秀贞,由于过度思念丈夫和孩子已精神失常。最终母女俩人双双葬身车底。读到此处,禁不住潸然泪下。

兰姨娘,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三岁时,生身母亲由于生活所迫便把她卖掉了,后又沦落为风尘女子。被人赎身后,作了一个七八十岁老头的姨太太,当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好在她敢于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脱离了那个家庭,最终与进步青年德先走在了一起。 宋妈,同样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妇女。她为了养家,为了不遭丈夫的打骂,忍痛离开自己的亲身骨肉,而去给别人的孩子当奶妈。最终,自己的孩子死的死,散的散。

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真实,再加上作者那朴实的、诗意的语言,使读者不自觉地被他们深深吸引,为他们哭,为他们笑,透过他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生活在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它就像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北京城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现状。

有 心而 无 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张连连

经同事推荐,在近段时间,我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它没有华丽的文字,非常朴实,然而,细读下去,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作者的智慧带给我不小的震撼,令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深感惭愧。

虽然从书名上看,本书的读者定位是母亲,也就是说,这本书涉及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所谓的学校教育书籍,感觉有点偏题,可教育是相通的,我们不仅在学习上要做学生的好老师,在生活上更要做学生的“好妈妈”,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吗?于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向大家说说自己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悟。

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以前也当过教师,她有一个女儿,很是不错,十六岁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还超出分数线二十多分,她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育儿经验写下了这篇文章。一个如此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她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这些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到如何去做才能最好得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做个聪明的好孩子! 书中总的分成七大点进行讲解:1、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点点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更好地把问题摆放在我们面前,教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去解决,使孩子不受伤害,维持他们的那份纯真。

尹老师在书中各个章节中运用的话语及选择的案例,读来都非常亲切,书中的许多教育观念让我受益匪浅。

观点1:信任孩子,信任孩子都是善的,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教会他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观点2:保护孩子实事求是的心灵,前提是家长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实事求是。身教重于言传。

观点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记过簿会固化孩子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正确的表扬方式,具体和有比较,多做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

观点4:孩子成长需要失误,家长需要理解过失带来的价值,看到过失和成绩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凡是出于经验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或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种过程中感受不便和损失。

观点5:不陪孩子写作业,“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情;不追求100分和考好了不奖励。

观点6:课外阅读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阅读实质上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在这里,有许多观念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比如:“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不可思议,但往往细细揣摩后,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其中,“魔杖”就是课外阅读,让我非常认同。是的,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阅读对于孩子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的一样。

这阅读的好处,我是知道的,但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长久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不是那种有个性的老师,是个“听话”的老师,我会执著于那些字啊词啊那些考试会考到的东西,常把阅读边缘化。我的日常工作都是“被安排”的,学校布置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虽然学校也有安排阅读时间,但要是学校布置的东西多了,我首先会把阅读的时间挤掉。因为其他工作领导能马上看出来你做了或没做,唯独阅读是检查不出来的。不是不重视,而是顾不过来,只能舍本求末了。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可能连20%的量都达不到。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真是一语切中要害。做为老师的我,要学生阅读课外书,都带有很大的功利的目的,非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做笔记等等。一旦在阅读中附加了过多要求,他怎能还提得起兴趣呢?所以恐怕这个也是要我大胆放弃的。

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尹老师在这本书介绍了很多教育细节和教育方法。无论这些“方法”多么的不同,都建立在一写共同的教育理念上,正确的教育理念就如同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每个学生就是我们手上的一块玉,希望我们每个人手上握得都是一把精美的刻刀而不是锄头,正确对待,珍惜我们手上的每块玉,努力做到“有心而无痕”。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不少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母亲、一位老师所应拥有的心态:只有自己坚韧,孩子才能不畏艰险;只有自己上进,孩子才能努力要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单纯,孩子才能善良无暇,只有自己做好榜样,孩子才会正向更好发展??

《气场》读后感

吴文国

最近在看《气场》这本书,从中学习到了不少东西,也很受启发。它是通过一则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但又简单的人生哲理——理念的更新是解决一切困惑的起点。你的“改变”将决定你的未来!一切取决于你的心态。

什么叫气场?皮克·菲尔先生告诉我们,气场是围绕人体的巨大磁场,它吸收了你成长中所有的所得所失,里面包括你的性格、学识、教养、专业、品位,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当然,还有你的外貌。这些物质经过各种方式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各种形态附着于我们,形成了你独特的存在形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气场,看不见摸不着,气场也不是能装出来的,气场是种感觉,然而如何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气场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些人一出现你就不自觉地想要靠近或者喜欢,有些人一出现你就莫名的讨厌,尽管你们素未平生;也可能是在某个聚会的场合,突然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其他人变得黯然无光,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射过去。而这

就是他们的气场决定的。气场是每个人都有的光环,只是大小和强度不一样。气场强就人气儿旺,气场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名片。

菲尔博士在书中除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气场之外,关键是告诉我们怎样聚敛自己良好的气场。他认为“一个人的信念、能量是可以改变气场的”,通过分析气场的重要性,平庸者之所以平庸的原因平庸者没有“像渴望空气一样渴望成功”的激情,增强自己的主角意识,提升自己的意志力以及通过微笑聚敛人气提升自信心,从而使自己有一个“大心脏”,进而达到拥有非同寻常的气场,使自己变得气宇轩昂,非同凡响,从而打通自己的人脉。在此过程中,菲尔博士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来让我们意识到气场的形成过程简单而平常,甚至生活中的色调、香料都能成为你形成气场的元素。

比尔盖茨说:“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让成功的人为我工作。”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那么我们整个人的气质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眼神开始变得坚定,脚步不再犹豫,内心不再迷惑,这和之前的精神气质是远远不同的,我想这也正是菲尔博士在书中鼓励人们勇敢参加3秒钟陌生人游戏的原因之一,让我们的气场变成提升自身的武器!

当然,看完本书不等于你就能拥有迷人、令人羡慕的“气场”,改变气场并非仅靠意念就可以一蹴而就的简单事,而是需要时间、经历去历练,去提升的,只要能真正用心去实践并持之以恒的人,最后才能拥有它,掌控它。我认为,塑造气场的根本,还是在于塑造自己的内心,要从每件事物中发现美好的一面。因为,改变自我最重要的是塑造内心,而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每件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此时要看你怎么选,你选择坏的一面,加重自我惩罚,选好的一面,你将会弥补损失,事态也会向好的一方发展。

更多相关推荐: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感悟教师——《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刘慧兰拿到书本,本书的书名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一个“致”字,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翻开书本,慢慢地浏览,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

《致未来的教师》读后感

《致未来的教师》读后感我时常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当一名好老师。以前以为教育的目的只是教会他们书本上那些死知识,或者说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未来的教师》,我才感觉自己以前的认识是…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理论专著我觉得这本专著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

教师读后感大全

我在家里认真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主要是写教师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改变教学观念学做聪明教师读教育名著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A不小心碰到学生B学生B的反应是立即打A而A也会不服输就会去打B就这样事情的结果又是让老师来处理而老师的处理方式...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读了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专著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耿军看过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简介部分的照片多是单手托腮侧面仰望双目凝神静心沉思的样子细读著作后发现相由心生文如其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

《塑造教师》读后感

读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有感我记得一篇印象很深的报道一位诺贝尔获奖者说他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他只是按照幼儿园老师说的去做饭前便后要洗手有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可见一位好的教师对一个人...

教师读后感

让爱随行读教师的力量有感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和老师的特殊因缘以及故事经年累月之后难忘的不见得是老师的名和姓更多的是这个老师带给他们这一生的影响老师的力量一书收录了文化名家追忆恩师怀念学生时代的文...

《有感于教师的五种境界》读后感

有感于教师的五种境界读后感通过学习有感于教师的五种境界这篇文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重要的角色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就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学生只是吸收教...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

教师读后感(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