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有感

时间:2024.4.20

《垓下之围》有感

教科院 13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

崔豪 20130401021024

有人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项羽之死并非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成者王,败者寇。”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败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败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英雄多情,四面楚歌,霸王傲气不减

在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骁勇善战,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霸王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和气魄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

成功的吗?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霸王项羽的失败之处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爱情之悲——有人爱不得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民情之悲——有时缓不得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军情之悲——有谋使不得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乡情之悲——有路回不得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可谓乡情之悲。

友情之悲——有友帮不得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

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亡情之悲——有尸保不得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败情之悲——有因悟不得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一代霸王项羽!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


第二篇:18垓下之围18


1.司马迁,字 (子固/子长),西汉阳夏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18《垓下之围》

17.《垓下之围》中,表现项羽至死仍不知自己失败原因的细节描写是

A."虞兮虞兮"的慷慨悲歌 B."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

C.嗔目吓退汉将杨喜数里 D.将宝马赠送给乌江亭长

一、单项选择18.《垓下之围》中,表现英雄末路时无可奈何心态的场景是

A.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B.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

C.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 D.五汉将瓜分项羽尸体

1、《垓下之围》选自( C )

A、《欧阳文忠公集》 B、《临川先生文集》 C、《史记》 D、《汉书》

2、《垓下之围》选自《史记》中的( A )

A、《项羽本记》 B、《屈原列传》 C、《徐文长传》 D、《柳敬亭传》

3、“项王自度不得脱”中的“度”的正确读音是( D )

A、dù B、dú C、duò D、duó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中的“创”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C )

A、chuàng 伤 B、chuāng 砍 C、chuāng 伤 D、chuàng 受

5、“左,乃陷大泽中”中的“左”是( A )

A、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B、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二、多项选择

1、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 AC )

A、史学家 B、医学家 C、文学家 D、地理学家

2、《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全书包括12本纪以及( ABCD)

A、10表 B、8书 C、30世家 D、70列传

3、“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一段涉及的项羽和( AB )等人。

A、虞姬 B、项王的左右 C、宝马 D、王翳

4、“若”的用法同“若非吾故人乎?”中的“若”的句子是( )

A、吾为若德 B、……

5、“乃”的用法与“乃自刎而死”中的“乃”相同的句子是( BCD )

A、乃有二十八骑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C、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乃谓其骑曰

三、词语解释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为帝王所宠爱。

2、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跟着唱。

3、平明,汉军乃觉之。 乃:才。

4、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5、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快战:痛痛快快的打一仗。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称王。

四、翻译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

2、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悯我,拥我为王。

4、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农王骗他说。

5、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杀了几百人。

6、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我渡江为什么呢!

五、作品分析

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力拔山兮气盖世》表达了项羽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2)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同时本文善于描写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3)作者是怎样安排叙事的详略的?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

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练 习

1.本文着重描述了垓下之围中的哪些场面?这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本文着重描写了垓下之围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在霸王别姬的场面中,作者用舒缓的笔调写项羽被围垓下,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对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衷肠。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

在乌江自刎的场面中,项羽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他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保全名节,将坐骑赠亭长,将首级送敌人,自刎而死,表现出项羽重义知耻、慷慨豪爽的性格。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2.指出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说明人物传记写作中尊重事实与艺术加工的关系。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和生动浓郁的氛围渲染,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如虞姬唱和的悲泪哀调,项王瞋目退敌的怒容厉色,辞别赠马的哀诉挚情,乌江自刎的凛然义举,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3.《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十八课垓下之围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其中占篇数最多的是( )

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35.《史记》一书记载的是:

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史实

B.战国时期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C、整个西汉时代的历史

D.上至黄帝、下至汉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19.《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占篇数最多的是:

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十二《垓下之围》

1. 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自表现了项羽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多角度的个性描写和心理刻画,大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2.指出文中的细节加工之处,说明其表现作用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成为“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最后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

3.结合文中对“太史公曰”一段评论,谈谈你对项羽功过及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太史公对项羽评价很高,虽然项羽没有称帝,但仍然将其列入帝王的本纪之中,可见一斑,对项羽挫败而将之归之于天命也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项羽在起兵灭秦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功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个人勇猛无比,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违背民心,他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情商低,不师古,不谦虚,不觉悟,不自责,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该好好吸取。

垓下之围

1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些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的哪些思想性格?

2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有怎样的态度和评价,今天应如何分析认识?

3指出本文中的精彩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垓下之围》

一、单项选择

1、《垓下之围》选自( C )

A、《欧阳文忠公集》 B、《临川先生文集》 C、《史记》 D、《汉书》

2、《垓下之围》选自《史记》中的( A )

A、《项羽本记》 B、《屈原列传》 C、《徐文长传》 D、《柳敬亭传》

3、“项王自度不得脱”中的“度”的正确读音是( D )

A、dù B、dú C、duò D、duó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中的“创”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 C )

A、chuàng 伤 B、chuāng 砍 C、chuāng 伤 D、chuàng 受

5、“左,乃陷大泽中”中的“左”是( A )

A、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B、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二、多项选择

1、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 AC )

A、史学家 B、医学家 C、文学家 D、地理学家

2、《史记》共130篇,52万余字,全书包括12本纪以及( ABCD)

A、10表 B、8书 C、30世家 D、70列传

3、“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一段涉及的项羽和( AB )等人。

A、虞姬 B、项王的左右 C、宝马 D、王翳

4、“若”的用法同“若非吾故人乎?”中的“若”的句子是( )

A、吾为若德 B、……

5、“乃”的用法与“乃自刎而死”中的“乃”相同的句子是( BCD )

A、乃有二十八骑 B、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C、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D、乃谓其骑曰

三、词语解释

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为帝王所宠爱。

2、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跟着唱。

3、平明,汉军乃觉之。 乃:才。

4、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5、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快战:痛痛快快的打一仗。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称王。

四、翻译句子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

2、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悯我,拥我为王。

4、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农王骗他说。

5、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杀了几百人。

6、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我渡江为什么呢!

五、作品分析

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力拔山兮气盖世》表达了项羽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首歌表达了项羽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将一种缠绵悱恻,钟爱于虞姬,又无力将爱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场面描写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营中别姬一场“四面皆楚歌”一句已渲染出浓郁的悲凉气氛。由于汉军采用攻心战术,用“楚歌”来瓦解楚军军心,这种“四面楚歌”的气氛,烘托出了项羽此时此刻极为不宁静的心理。面对美人、宝马,项羽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既哀叹宝马和自己一样的无能为力,无法冲出汉军的重围,表示了对爱姬的热情关切,一字一泪,使自己不禁“泣数行下”,使左右不得不“皆泣,莫能仰视”。气氛是如此悲凉、沉郁。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在东城快战的场面中,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奔突驰骋,连斩数将,展露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英雄豪气。再现当年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姿。

(2)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同时本文善于描写场面,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末路英雄形象,立体地表现了项羽哀戚多情、勇武粗豪、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3)作者是怎样安排叙事的详略的?

本文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使项羽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因为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的交代。

27、《左传》的记史方式是( )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本末体

更多相关推荐: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

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篇一垓下之围gt读后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

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

巅峰之路——《斗破苍穹》读后感

巅峰之路斗破苍穹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却说书中有让你成长的智慧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面对生活的坦然与豁达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养料在书中我们开启了别样的人生斗破苍穹写的是一个名为萧炎的小小...

《穹顶之下修改稿》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史文华生化研142140420xx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仅仅只停留在温饱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不断的...

《苍穹之下》观后感

苍穹之下柴静视屏观后感假如我不曾看过柴静的这个视屏我不会意识到我们国家地区甚至是自己家园的雾霾是何等的严重即便我们天天生活在一个很少看见蓝天白云经常有白雾或是厚厚的白灰云压顶原本没有气味的空气中却常常闻到难闻的...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在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还没有火爆网络的时候我不知道柴静女士是哪一位不知道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甚至在生活中也直接无视如此浓厚的PM25在此之前诸不知PM25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记得...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穹顶之下gt观后感作文一从网上听来的超火的穹顶之下这部片子说实话我不确定是纪录片还是演讲不过先来说感受吧看完之后超级激动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图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

穹顶之下观后感85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850字穹顶之下gt观后感850字一近日一部由前央视记者柴静自掏百万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上引起了剧烈反响有赞扬的也有反对的一部环保记录片居然能引来如此大的争论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就...

穹顶之下观后感

海南大学课程名称题目名称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环境质量评价穹顶之下观后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2级土地资源管理匡丽茹20xx060731001620xx年03月23日穹顶之下观后感20xx060731001...

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Microsoft Word 文档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摘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

垓下之围读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