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鸿章传有感

时间:2024.4.5

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字渐甫,号文忠,是19世纪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巨变中,颇受争议的一位清末大臣。

他一生先后参与征剿太平军,发起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参与甲午中日战争,并且在晚年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悲惨覆灭和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把李鸿章定义成了卖国贼。

读了李鸿章传,我对他的生平经历和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思考和观点。

李鸿章的一生在我看来可以主要分为这样几个角色部分:军事家,洋务运动倡导者,甲午战争中以及后来的外交长官。

李鸿章在入朝为官的早期,受曾国藩的委任,与左宗棠,曾国荃共同负责镇压太平军。当时官军的衰败和粮饷的缺乏使得清廷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全国各地的乡绅豪杰们自发组织创建的团练,在抵抗洪秀全大军的侵扰下,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是很有名气的。战事的焦点首先围绕处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松江展开。当时江苏浙江两省是全国税收重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李鸿章奉命返回家乡招募淮勇,建立淮军。后来又接手统领常胜军。在争夺松江府一役中李鸿章的淮军大败太平军,随后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负责江苏南部,左宗棠负责浙江,曾国荃负责最重要的南京。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荃的湘军巧妙配合,在经历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之后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太平军中最猛之将当为李秀成。李秀成作战勇猛,气势恢弘,是洪秀全最得力的一员战将,也是李鸿章最难对付的对手。洪秀全缺了李秀成便不值一提,而曾国藩缺了李鸿章也玩不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较量,就是曾国藩与洪秀全的较量,也就是李鸿章与李秀成之间的较量。所以说,祖国的未来最需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科技强国,教育兴国,当为恒久不变之基本国策。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即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较量,智慧与智慧之间的比拼。当一个国家人才济济豪杰辈出的时候,那么这也是这个民族最值得最骄傲和自信的时候。话说回来,从松江保卫战开始到同治3年4月嘉兴常州的攻坚战结束,历经12年时间太平天国最终走向了灭亡。后来李鸿章在平定稔军的战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太与平稔基本上构成了李鸿章作为军事家的职业生涯,也使得他从翰林院的儒士,变成了征剿叛军的名将。。 内乱被平定对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来说似乎与太平安定够不上什么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中国无论从经济水平,政治稳定还是科技发展上来说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瓦特的蒸汽机催生

了让中国人无话可说的升级版坚船利炮,使得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于是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扮演了倡导者和执行总裁的角色.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并扩建苏州机器局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同治十一年,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后来的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及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李鸿章曾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学习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可见李鸿章对于学习西方科技文明上认识的深化和他不同与众多迂腐愚昧,思想落后的顽固派大臣的独到见解。而他的贡献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洋务运动来看,暂不论结果如何,也不论其对于日后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李鸿章是优秀的,是勇敢的,而且是勤奋的。我的观点认为,李鸿章在充满动荡和变化年代中,在大多数人迷茫踌躇的时候,他能够勇敢的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认清时局,并采取积极暂不论是否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变化,这些都应该让我们至少给予他最基本的肯定和赞赏。

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李鸿章就在对待朝鲜的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当时的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按国际法的规定,藩属国不具有与其他国家独立交涉的主权。野心勃勃的日本早已觊觎朝鲜多时,但又缺乏理由与中国正面交锋,他们在等待一个借口。李鸿章或许是因为不想让朝鲜的隐患危及到中原,于是他在1885年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若朝鲜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须事先知照,因而为甲午战争的爆发结下祸胎。1894年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忙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立刻出兵直至8000余人(我觉得日本的理由可能是既然你作为一个非主权国家可以赫然派兵到朝鲜,那么我也有权作为另一个非主权国家派兵赴朝“维护和平”),李鸿章无奈只能增派军队入朝与日本抗衡。6月23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袭,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众所周知,中国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当属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

覆没,使得李鸿章背上了半个千古骂名。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仍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北洋海军在荒谬的作战方针和消极态度的残害下最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1850年代起洋务运动技术改革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至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

失败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单纯的,舰船火炮的技术水平,作战方案上的疏漏,作战方针上的错误,主要将领态度不端正等等都可能导致失败,但是这些并不能为李鸿章开脱咎责。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权利,和身系中国未来的重大责任,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评判他。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导致不幸的结果。他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决定,以及他消极避战的作战态度,导致了敌人的得逞和灾难的发生。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是思想不正确,他迟早会招致祸患。或者这样说,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决策,准确的判断,恰当的方法,积极的态度和灵敏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打磨从而获得的优良品质。和平年代里真的就那么和平吗?从宏观来说,国家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战事频发,国家危机不断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越发多元化,除了熟悉的由战争带来的危机,现今社会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哪一样不需要我们谨慎小心反复思虑的应对。从微观来说,就业的不易,越发激烈的竞争,房价的飞涨,对自己未来前途命运把控的迷茫,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复杂选择,如果没有清晰的头脑,正确的思路和积极的热情,恐怕就只能庸庸碌碌无为而终了。所以,李鸿章的教训告诉我们,时刻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尽量作出正确的抉择。

让李鸿章背上另一半千古骂名的,就要归咎于其后来在外交上的连连失败了。这种失败也许有着更多的客观原因,比如清廷的衰败,官员的无能,军事上不堪一击的实力,经济上大差距的落后,最致命的是照比人家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都使得李鸿章这个处于特殊时期的外交家难于挺直腰杆。关于他在交涉中签订的各种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不想赘述,随便拿一本中学历史课本就可以基本上查清楚。大多数人知道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丧权辱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让人欲哭无泪,心如刀绞的条约,割地无限赔款无数,仿佛中国人民在列强蹂躏和这些无耻条约的捆绑下从此永不见天日。人们恨之入骨,把一切罪过都归于这个老头子的软弱无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可以理解的,是不

可以当作大肆宣扬的事实的,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李鸿章出于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默默无闻的当着清廷的替罪羊,背着本应该由慈喜或者整个清廷承担的罪责,收拾着谁到避之不及的残局,得罪了广大人民背上千古骂名不说又反过来被慈禧撤职解聘,投置闲散。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窝囊到了如此地步,他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忽然想补充大致准确的一个细节,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根据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灯点时分,口干舌燥的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到目的了又说减少两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苦苦哀求。至少,李鸿章心里是装着国家的,至少他是善良的,是尽力的。一个善良的并且尽力弥补过错的人,不应该再受到无休止的指责。也许有人会说,宁死不签不就结了,或许轮到岳飞,项羽,屈原等人来此,他们会大义凛然无视生死的将条约撕成碎片然后悲壮的结束生命,但人和人是不同的,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家公认的优点和高尚无私的节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抱着现实的心态和公平的标准来评论一个人,才有意义。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有功有过有得有失,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生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他在他的生活里碰见了瓦特蒸汽机和慈禧太后,洪秀全的造反给了他生活的激情和得到赏识得以重用的机会,列强的入侵使他见识了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产生了变法求存的救国意识并付诸实践。日本的阴谋诡计使得他本来不够敏锐的神经成了他的致命伤,导致他铸成大错给了日本机会发动战争。列强的无情和慈禧的无耻让他无路可走,无计可施。最终老人家气恼交加,呕血不起,于19xx年九月二十七日含恨离世,死不瞑目。

从李鸿章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难一一道出。我深切的体会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时局左右着人们的选择,而当他的作为或者说是经过无数次选择后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时,会引法大众的评判。而评判必然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法改变某些人的想法和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的热情,智慧,乐观,勇敢和良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波澜,那是一条属于自己的波澜,或壮美或细腻,或豪迈或婉约,任画家捕捉,任诗人抒情,任评论家去评论。而留给自己的是那份回忆起来感慨万千的充实和幸福。


第二篇: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邵世鑫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 学号:3009207100

《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于年作《李鸿章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解读了李鸿章。

正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推崇“经世致用“思想。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梁先生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布局上,梁先生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摆明了先生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梁先生与序例中介绍了本书的题材,即采用了效仿西方传记的形式耳摒弃了中国的旧文体,以期使后来的读者能读懂,并为下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概述:省去了平吴之役、记述了中东合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

绪论部分,梁先生结合西方哲语: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势时,对李鸿章定论为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与霍光比较而言,同为“不学无术”之人。李鸿章不明白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仅图一时偏安,而不求国家富强。此外,李鸿章生不逢时,在当时无论是古人亦

1

《李鸿章传》读后感

或是时人都没有一个可以指引他的英雄,因而仅限于此水平。

第二章则从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李鸿章的位置。世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然而李鸿章与霍光、张居正相比他的权利迥然不同,权臣应当是独揽大权、控制皇帝、天下惧怕之人,而清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李鸿章并未达权臣的地步,此外,李鸿章位至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虽位高而全不重,时权利都在军机大臣手中,因而李鸿章并无过多权利,故近四十年之责任不能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军机大臣也有责任。李鸿章的地位是位高而无权。

第三章则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及李鸿章未发达前的情形。为后文写作做了铺垫,是全文更加缜密。西方诸国的发展需要资源,从而使他们将眼光放到了东方,并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李鸿章方年少,继而国内百姓贫苦不堪,起义迭起,就此,李鸿章、曾国藩跃上了历史舞台。李鸿章先前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儒家义理、经世济民的学问,李鸿章一生的造诣皆出自这段时期,因此说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携而起,李鸿章实际上是曾国藩一手下之人。后随曾国藩平定叛乱才显现出他的才能。

第四、五两章则介绍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从淮军建立到平捻之役系统的讲述了李鸿章在几次重大战事上的功绩,这一段时期是李鸿章确立自己在朝野地位的时期,也是他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时期。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援苏军统帅,继而在老家招募淮士,并得到了张树声、张树珊、周胜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的将士,建立了淮军,此后淮军、湘军、常胜军共同平定了诸多叛乱 。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平天国有六人降于李鸿章,常胜军将领戈登作担保,而李鸿章却将六人杀害,这是李鸿章失信于人。李鸿章在此期间战功显赫,树立了声誉,李鸿章用兵是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李鸿章对于部下以朋友相交,想亲如骨肉,因此深得军心,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统领的将领。然而,他的成就来于曾国藩,其治军风格也来自曾国藩,正如梁先生所言:故有曾国藩然后有 李鸿章。

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主要分为业绩、北洋军的兵力及失

2

《李鸿章传》读后感

败的原因。李鸿章人生中间二十年均在苦心经营洋务运动,恰是洋务运动使李鸿章遭读书人唾骂,这是因为李鸿章不懂洋务。洋务运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威力,因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以期建造利器以自卫;二是商业方面。其洋务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其原因军事上在于他用人不当和过高评价自己;商业上则失败于“官督商办”。因而,我觉得李鸿章这属于不懂中国的国情,也是不明白国家的概念,以自大的心态看外国,认为我们缺的只是利器,因而在洋务运动中只是学习武器建造。然而,李鸿章还算有见识的人,他懂得向外国学习。

第七章则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涉及到了起因、过程及战败的原因。讨论了李鸿章的责任。中日甲午战争起于朝鲜,也因李鸿章,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清政府因惧怕却说:朝鲜国政,我朝素不相闻。以至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承认朝鲜为中国与日本共同保护国,后来朝鲜发生叛乱,中国又派兵干涉,后出现矛盾,中国又期盼英、德帮忙,使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指挥时,李鸿章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海陆两军战败。李鸿章在这一战后,军事声誉尽失。

第八、九章则记述了外交时代的李鸿章,这半生的经历使他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外交经历开始于天津教案,由于曾国藩对付西方人早已疲惫,并被国人称为“卖国贼”,因而清政府派李鸿章对外谈判。后又发中法之战,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部分损失,并于日本遇刺,其宁死也不肯误国的行为显现出李鸿章的气节。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联A国制B国的外交,而且此联合是临时的联合,并不长久,因而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白银。这样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李鸿章的外交并不成功。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的懦弱,中国又有几人能及李鸿章。

第十章则讲述了李鸿章赋闲时的经历,在此期间,李鸿章曾治理过黄河,又被任命为商务大臣,两广总督,作为两广总督时,他以先劝人赌后惩治的方法治理赌风,实在是糊涂,有损自己的名誉。应该是年事已高了。

第十一章则为李鸿章的末路了,赋闲时间不长,维新变法失败,义和团事起,他又被调任外交,此次谈判期间他头脑清醒,耐心商讨,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

3

《李鸿章传》读后感

随后又处理《中俄密约》所引发的俄满洲事件。事情刚定,李鸿章便死于贤良寺。临终前仅留一句话: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这个地步。可见他临死前仍关心国家。

结论一章梁先生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之人物作对比,使我明白他不像秦桧,他不是卖国贼,他仅仅是有才无识之人,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如果仅看他前半生,他不愧为一伟大的英雄。然统其一生,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

李鸿章办理公事从不拖欠,认真,遇事再三询问,毫无疏忽,从不轻易许诺,诺必行之。统观其一生,李鸿章有才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他从不推卸责任,却从没有过长远的考虑。李鸿章的一生得益于曾国藩。世人评价李鸿章多以卖国贼称他,然梁先生的文章更客观的评价了李鸿章: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4

更多相关推荐: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观后感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

读《李鸿章传》有感

姓名田洋磊专业体育教育2班学号1130121018论李鸿章传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

李鸿章传读后感

双面李鸿章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我对李鸿章的了解是从历史课上学习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眼中的李鸿章是位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还因为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大有改观同时...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时势下悲壮的英雄摘要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漩涡之中他在生前和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给他戴上东方伸斯麦地主阶级改革...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内容简介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出自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近四十年中国生活观察的精粹更是中西方有关李鸿章和晚清危机四十年历史的经...

《李鸿章传》读后感_11语教2_吴颖_30号

梁启超之李鸿章传读后感学院教科院班级11语教2姓名吴颖学号30以前我对李鸿章的了解仅仅来自中学的历史课本只知道他代表无能的晚清政府签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所以他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懦弱无能的害国奸臣这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1405120xx7宁飞本来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作业可既然要写就得写一个我感兴趣的之所以不选曾国藩梁启超等人是因为我想了解更为复杂的人物而我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兼具正派与反派的人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

《绝版李鸿章》读后感

绝版李鸿章读后感廖棋1840年后的晚清在国人的记忆里耻辱之迹遍地而李鸿章却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风云人物我们过去只是从国人的视角来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的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

读《李鸿章传》

读李鸿章传有感11法2梁广涛20xx30840215这个学期我阅读了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我将用自己对其的浅薄的理解写下对此书的一点读后感对于本书的主人公在此之前我从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中有所了解在...

读《李鸿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

李鸿章传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