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时间:2024.5.14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以科学方法发展了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 为提高经济科学的分析水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不仅改写了许多经济理论, 而且在古典经济理论领域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2.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货币的稳定性。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数学)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理论(模型)可以被考察研究,以确定理论的可驳斥假说,如果不能推导出可驳斥命题,则想用现实对其检验就是徒劳,因为无任何数据可驳斥理论(Eugene Silberberg, Wing Suen)。

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是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的一种符合逻辑(通常用数学技术)的仿真(Silberberg, et al)。“静态”在这里是一种误用,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理论,是以某一检验条件或假设的变化来检验经济变量的变化为基础的(Silberberg, et al),比较静态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对研究变量的变化的经济学预测(Silberberg, et al)。

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829年,威廉维赫维尔(William

Whewell)发表了 “一些政治经济学说的数学说明” 的论文,论文的内容专注于从技术层面说明学说的科学性。在随后的1830年到1850年间,他又先后为此目的发表了一些文章。但直到1871年,其工作才引起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注意,并由此开创了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经济学家从事经济研究,要对人的欲求等看不见的行为作一些假定(主张或公理),然后用严格的数学逻辑将这些假定与看得见的行为或现象联系起来(比较静态分析,提出可驳斥命题),证明某种关于看不见的人的行为的假定为真时,则某种看得见的现象就会发生。这种思想试验方法就是制造假说或理论的过程(杨小凯,张永生)。成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具体讲,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逻辑(或数学)运算,模拟理论的可驳斥命题即检验条件是什么,从而为理论的验证提供方法。


第二篇:萨缪尔森《经济学》学习小结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消费和投资支出决定产出。与此相对,古典观点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价格与工资完全有伸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影响失业和产出的水平。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总供给曲线具有非垂直部分,价格与工资具有刚性(不能立即伸缩),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这样对于给定的消费倾向和投入数量的情况下,只存在着一个符合均衡状态的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而这个均衡状态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描述,第一种是通过储蓄与投资曲线的交点来描述,第二种是通过总支出(包括消费和投资)与GNP相等的点来描述,即在总支出—GNP图上总支出曲线与45度直线的交点来描述。

当偏离均衡点时,投资的变化会对GNP的变化产生乘数效应。如在产出暂时低于均衡水平时,每增加一笔投资,一石激起千层浪,会产生一连串的再支出,最终带来大于或数倍于这笔投资的GNP增加。

在凯恩斯产出决定理论中,投资决定产量,储蓄则消极地对收入的改变作出调整。举个例子来说,当产出水平高于均衡点时,计划支出小于计划产出,这意味着消费者将购买较少的汽车,汽车商则发现存货增加,不得不削减产量,计划产出减少,向均衡点靠近,直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经济才实现均衡。

在实际中,根据凯恩斯产出决定理论,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实现经济在高就业水平下的稳定增长。具体说来,对于政府支出,可直接加入到总支出曲线上,通过改变政府支出,使总支出曲线上下移动,从而决定实际产出。对于税收,税收减少会引起消费曲线向上移动,从而增加产出的均衡水平。由于税收有一部分用于储蓄,用于消费的货币并非全部税收,因此税收对于GNP变化的乘数效应小于政府开支引起的乘数效应。

总的来说,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就是消费和投资数量决定产量。后面将探讨供给对产出的影响。

首先分析下总供给的决定因素:潜在产出增加将AS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生产成本增加(潜在产出不变时)将AS向上移。

根据实际资料显示,在潜在产出连年增长的前提下,产出依然可能下降,由此可推断总需求的下降导致了产出的下降。产出下降又如何影响就业?奥肯定律给出了答案:GNP相对于潜在GNP每下降2%,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1%。

对于总需求变动如何引起经济周期,加速-乘数机制给出了解释。加速原理说明投资需求受销售和产出增长的影响:社会所需的资本存量,不管是存货还是设备,都主要取决于生

产的水平,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净投资,只有在产出增长时才出现。而乘数理论说明某个开支(如投资)的变化如何引起GNP水平的变化。两者结合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是:外部变量(战争或战后复员、政治的或石油价格的冲击、黄金或货币的注入、创新或全新的产品)启动经济周期,假如政治上的刺激使经济复苏了,根据乘数理论,投资增加使GNP不断上涨至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度,此时GNP停止了它的迅速增长,根据加速原理,GNP放慢增长导致投资的增速放缓,加速数的作用便会减少,支持繁荣的高额投资,如飞机的速度减慢至失事的程度就会坠落一样,经济制度也骤然下跌。整个经济进入衰退后,在谷底,加速原理要求负的投资,但用于工厂和设备的总投资不可能为负数,故投资的跌落也有其下限,随着投资碰到了下限,其必然停止下降,然后产出必然停止下降,在这一点上,厂商可能需要某种投资,总投资再次上升,新的周期又开始。这很像我们信息处理中的震荡信号,不断放大后最后受包络线(对应充分就业下的产出)的限制,最终周期性地上升下降。

加速-乘数机制解释了经济周期,指出繁荣孕育着自我衰退的种子,萧条包含着自身复苏的源泉,也印证了老祖宗的自然辩证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话说到经济周期的起起降降,正如我们刚刚经历的一轮经济危机,会造成可怕的失业,但难道这就是经济学上失业的全部?实际上经济学上的失业,从劳动者角度来说,包括两类:一是自愿性失业,这些人不愿意在所提供的工资条件下工作,这类失业形成了完全可伸缩性工资的劳动市场;二是非自愿性失业,有些人愿意在现行的工资条件下工作却找不到工作,这是刚性工资假设的基础。从失业性质来说,则可分为三类:一是摩擦性失业,即劳动者在职业间的自愿流动,对应自愿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引发;三是周期性失业,由整个经济衰退引发,即我们前面提到的经济周期引发的失业。需要指出的是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牵扯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它的考虑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进行,仅就经济方面来说,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存在摩擦性失业,一定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它体现了工资市场的伸缩性,只有超出正常水平的失业率(3%-6%)才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调控。

了解完工资,我们再来了解资本市场。

首先介绍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交换媒介。狭义的货币(M1)指交易货币,包括硬纸币、支票账户等。广义的货币(M2)包括交易货币(M1)和准货币,准货币主要包括储蓄账目与定期存款、货币市场的互惠基金、储蓄账目等。在货币定义基础上,给出总信贷

的定义:总信贷=M1+准货币+债券+抵押债券。商业银行是支票账户的主要来源。一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负债表如下:

对于银行系统来说,通过准备金的逐级传递,可按准备金的许多倍来扩大贷款,所谓的货币供给乘数即为新存款增量比上准备金增量。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有限制条件的:其一是漏入银行以外的流通领域;其二是银行可保持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多余准备金。

在了解了准备金后,我们再来看看资本市场上的货币游戏。各国的央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其主要的职能在于: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规定银行借款的贴现率;三是接受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要求。此外,央行的次要职责包括清理“不良”借贷,规定商业银行的最高利息率。认识了这位资本市场金字塔顶端的皇帝之后,我们就可顺下看看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了。央行通过改变准备金,使得商业银行的借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利息率与信贷难易程度的变化,导致总需求改变,进而影响实际产量,就业机会,甚至导致通胀。

首先给出货币的定义。货币包括交易用货币与资产需求货币。

利率反映资产需求货币的价格。利率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反映交易需求的影响,而投资需求由实际利息率衡量。

从长远看,货币供给的减少,使利率上升,通胀下降,名义GNP增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故货币缩紧成功地终止了迅速的价格膨胀。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即是:

1. 货币供给是名义GNP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2. 价格与工资具有相对大的灵活性;

3. 私营部门是稳定的,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GNP主要由货币供给确定,而货币供给不由私营部门决定。

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供给的重要性,但低估了降低膨胀的代价。

谈到货币主义,不得不谈下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观点:一人们的预期合乎理性;二价格与工资具有伸缩性。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尽管我们可观察到向下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但不可能利用它的斜度来影响经济,若利用政策降低自然失业率,则理性人

们会预期政策,价格与工资会提前调整,人们会停留在供给与需求曲线上,失业仍会停留在自然率上。

接下来谈谈财政与货币:另一个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应以预算盈余为目标,将控制周期的任务交给货币。赤字短期内不会挤出投资,在长期由于AS曲线垂直,会被完全挤出。这是因为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之,由IS-LM模型知,IS曲线向右下倾斜,LM曲线向右上倾斜,于是当货币扩张时,LM向右移,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当财政扩张时(减税)使IS向右移,同样使得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宏观经济政策就学习到这。

微观经济学

1. 首先建立起来的概念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一般原则是: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升,有可能需求增加将会使购买量与销售量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必定会引起价格下降,购买量上升。下面将分别对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因素进行讨论。

2. 需求的决定因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所消费的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趋于递减,因此收入一定时,为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倾向于使每一种物品的最后一元的边际效用相等。

3. 供给分析,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经济两种情况分析。

在理想情况下时,P=MC=AVC,其中P为价格,MC为边际成本,AVC为平均成本。此时社会总福利最大,即企业获利和消费者剩余均最大。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理想情况指的是:一不存在不完全竞争,二无溢出效应,三货币选票的分配须与社会公平相一致。在满足这种条件时,即达到了帕累托效率:在不使任何一个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状况能变得更好。

对于不完全竞争情况,则复杂些。企业在完全竞争时选择P=MC,而在非完全竞争时,由于需求曲线是倾斜的,企业获得最大收益时MR=MC,其中MR为边际收益,通过MR=MC确定Q,再从DD曲线中获得P。一般说来,P>MR。

从程度上分,不完全竞争分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其中垄断竞争指有大量生产略有差别的产品的厂商,寡头指几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勾结的寡头接近于只有一个垄断者时情况,此时各寡头的边际收益由市场需求和该寡头所占市场份额而定。在一家厂商控制下的寡头

中,占统治地位寡头的需求曲线在市场需求线之内,意味着将有一部分供给曲线在该寡头定价后,由小厂提供。对于垄断竞争,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使得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长期看,均衡点处于无利润点;在短期,均衡点处于AC曲线下降的部分,由于P>MC,此时垄断竞争者会努力使Q上升,沿着AC曲线下降的部分移动,从而P下降,但仍大于MC=MR时均衡P。

4.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供给成本,边际论指出每一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的边际收益,最大利润时边际收益产品等于生产要素价格。由此可以推出MC=要素价格/该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经济学上称供给曲线完全缺乏弹性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为经济租金,如土地等资源。 至于劳动力,也有有趣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工资上升,增加劳动时间以代替闲暇;收入效应则指较多的闲暇时间,工资率上升,减少劳动数量,增加闲暇。

对于资本,重点要理解基本概念。资本收益率指资本所有者所挣得的年平均收益的百分比,它决定了资本的需求,而资本的供给主要由储方的忍耐心而定。资本市场的供需平衡决定了利息,即某一时期中使用货币而支付的价格。

5. 小结

市场的一般均衡,利息率由资本净生产率与公众对消费的忍耐心而定,生产要素的供求决定其价格,对于生产者,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函数决定成本曲线,边际收益产品决定最大收益,生产者综合两者确定实际边际成本,进而确定供给曲线,而对于消费者,则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确定需求曲线,供需平衡共同确定商品价格。

对于市场的作用讨论至此,下面讨论政府的经济作用:公共选择与外部经济效果。这与环境经济学联系更为紧密。

公共选择与外部经济效果

首先将物品分为四类:依排他性分: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称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依配置方式分:由集体决定的称为集体物品,由市场配置的称为个人物品。而集体决定中的阿罗定理指出: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决策下,不可能存在以下结果:一保证有效率;二尊重个人偏好;三独立的议事程序。

在建立以上基本概念后,实际中,政府主要通过购买、转移支付、赋税来调节经济。这里面

就存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因为对收入的再分配常产生扭曲与效率损失。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1. 生产要素-价格边缘曲线指出资本利润或实际利率下降时,工资必然上升,然而实际经济史却是K/L(资本与劳动之比)上升,工资率曲线均向右移动,这如何解释了?

2. 熊彼特指出:创新周期性地使DD线向上向外移动,利息率的上升诱导储蓄与资本的形成,一直到积累所增加的资本造成收益递减,利润压缩至最低利息为止。

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储蓄-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取决于资本-产量之比乘以自然增长率,其中自然增长率定为每小时劳动技术上的有效性质的增加而得以扩大的自然劳动单位。

4. 有保证的增长率指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率为:公众愿意储蓄的Q(国民收入)的某一部分比上投资与产量的比率。

5. 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发展的四要素:人口,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与创新。

起飞理论指出借助于收益递增和社会分摊资本的联合作用,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可实现迅速增长。

落后性观点认为:欠发达国家依靠向发达国家借入技术与专家,迅速追上。

平衡增长论认为:不论先进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倾向于按大致相同的速度增长。

更多相关推荐: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前言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大师他提出的很多著名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其中他的不朽巨著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

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有感

大师的遗产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有感20xx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至此二战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与世长辞另两位是19xx年去世的凯恩斯和20xx年去世的弗里德...

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有感

萨缪尔森lt经济学gt批判读后感接触经济学我是从大二开始的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一边学习了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一边阅读了韩德强的萨缪尔森lt经济学gt批判到现在可以说对经济学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读了萨缪尔森lt经...

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我对经济学知之不多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知道萨缪尔森的鼎鼎大名这大半归因于他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头衔和那本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著作经济学我们往往有这种体会一门专业在一个外行...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第十八版 18th 课后概念、习题答案7

CHAPTER7AnalysisofCostsCHAPTEROVERVIEWANDTEACHINGTIPSThischapterbringsintofocusthewiderangeofcostmeasuresusedbyecon...

萨缪尔森经济学

Chapter11EconomicsincludesFinancialmarketDifferenceofincomesBusinuesscyclesInternationaltradeGrowthandeff...

萨缪尔森18版微观经济学原理笔记

Unit11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2经济学两大核心思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两大主题稀缺和效率3经济品econ...

萨缪尔森经济学讲义09秋Chap01

第一章讲授重点20xx9一经济学的定义教材第4页无限的欲望教材第4页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解释欲望可以分成若干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

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

萨缪尔森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是指经济理论分析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规律或规则的学问是经济科学发展演化的重要基础和衡量尺度自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几乎没有中断过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索和争论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经济学原理_提纲

OutlineofEconomicsFocalAnalysisMethodsGraphsWhatisxaxisWhatisyaxisWhatistheshapeofthecurveWhatpropertiesdoesthecurv...

诺贝尔经济学奖之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的伟大经济学思想周日七八节090305216孔维赫伟人保罗萨缪尔森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20xx年12月13日保罗萨缪尔森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凯恩斯主义者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四岁他的思想与行为与凯...

经济学萨缪尔森读后感(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