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宇宙的琴弦》有感

时间:2024.4.28

读《宇宙的琴弦》有感

其实这本书早就想看了,但由于平时没有时间。正好寒假,将它看完了,由于在看之前就知道会出现一些很难理解的观点,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完了与这本书有关的视频《优雅的宇宙》以方便理解。

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这本书。书名已经知道了,叫《宇宙的琴弦》,然后它的作者是一个叫做B·格林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写的,当然,他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书名肯定也是翻译过来的,原名是《The Elegant Universe》,至于作者想从书的名字告诉我们什么,那就得自己去猜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入门的科普读物,当然,是将你带入关于弦理论的最初的资料。然后顺便提一下,我之所以想读这本书,也是想稍微了解一下,关于这神奇的弦理论,这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万物之理。

现在我将就我的理解介绍一下弦理论,也就算做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作为我读过这本书的感想吧。

从最早讲起。在1687年,牛顿公布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他宣布:让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力,与让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力是同一种力,一下子将上帝与普通人联系在一起,按照牛顿的观点,月球围绕地球以一个椭圆在运动,为方便理解,近似为圆周运动。而维持圆周运动需要一种外力来提供其曲线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于是牛顿将地球对月亮的这种作用解释为是一种力在作用,他将这种力命名为gravity,按情况翻译为重力或引力。牛顿不仅定性的描述了引力,还写出了定律的方程。用语言说这方程的意思就是,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正比于物体质量的乘积,反比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用这个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几乎一切,包括彗星的运动,月亮绕地球的运动,篮球在空中飞行,甚至是预言海王星的出现。公式的预言与物体真实的运动惊人的一致。直到20世纪初这些成功一直是牛顿理论不容辩驳的支柱。然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却是最大的障碍。狭义相对论的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光所限定的绝对速度。即没有东西能比光更快。于是问题出现了,设想一下,假如太阳突然消失,那么由于地球失去了太阳的引力作用,将立即飞离轨道,这是牛顿的观点。但是即使太阳消失,太阳的光也会因为1.5亿公里的巨大距离,要8分钟才会消失。于是问题出现了,引力怎么能先于光而消失?当然在狭义相对论出现以前,牛顿的引力理论也有重大的缺陷,它能高度精确的预言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却没有能说明引力到的是什么。就是说相互分离的物体,凭什么相互作用呢?当然,牛顿自己也无法解释。先撇开引力,有这样一个现象:假如你在封闭的电梯里,刚到100层,突然钢缆断裂,电梯和你一起下坠,你就会发现,我的确在地球附近,但是却感受不到地球的引力了。还有一个现象,你坐在汽车上,汽车突然加速,你就会感觉到加速度对你的影响,当然如果是向上加速,即使没有地球你也能感觉到,类似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加速度产生的力的感觉,与引力产生的力的感觉是无法区分的。所以我们研究一种特殊的有加速度的运动,圆周运动。假设一个圆形的转盘,你要去测量一下它的周长,于是你就趴在圆盘边缘测量,由于圆盘在旋转,你就有一个速度,你手中的尺子便因为运动而略为缩短,当你再去测量该转盘的直径,并将该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发现得到一个比2π更大的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圆的东西,怎么可能违反古老的法则呢------对于每个圆来说,那个比值不都应该是2π吗?解释是这样的:古希腊发现那个法则只对平面上的圆才会成立,如果这个圆在曲面上就不一样了。爱因斯坦证明了,在所有的加速运动的情形,空间都是弯曲的。当然最后发现弯曲的不仅仅是空间,时间也发生了弯曲,而且加速度越大,时间弯曲越剧烈。所以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引力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弯曲。引力也不是瞬间传递的,只是有质量的物质引发时空弯曲造成的。当然,至于空间如何弯曲,还是一件很难想像的事。最后用新理论解释一下太阳消失这灾难吧。当太阳消失时会产生空间的扰动,扰动以光速向外扩张,这便满足了狭义相对论对以光速为宇宙速度极限的的要求。所以在太阳消失8分钟以后,地球上的我们才知道太阳不见了,而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太阳引力的消失。爱因斯坦的新理论就这样解决了矛盾;引力扰动与光同步。而这新诞生的理论被称为“广义相对论”。

说完了引力,在讲讲后一种发现的力。在很早古代,人们就发现带静电的物

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然后带相同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当然同时也有一个很接近的,就是磁力。磁有两极,同样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后来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力,之后法拉第又成功将磁变成了电。于是电与磁之间就可以互相转换了。但是没有人能解释这是为什么。直到麦克斯韦成功的用四个简单的方程同时描述了电力和磁力,即完成了电力和磁力的统一。之后就将这种新的力称为“电磁力”。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渐渐地问题显现出来了。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烤炉中,我们设定一定温度,在加热炉壁的时候它的内部会产生辐射波,那是与电磁波形式相同的波,既可以来自太阳的表面,也可能来自于烧红的铁棒。于是问题出来了。我们知道,电磁波带着能量,比如说地球上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电磁波从太阳上带到地球上的能量。在20世纪的开端,物理学家计算了在特定温度下烤炉内所有电磁辐射所携带的能量。根据以前的计算程序,他们得到一个荒唐的结果:对于任何温度来说,炉内的能量都是无穷大!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即使火热的烤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肯定不是无穷大。19xx年,普朗克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消除了无限能量的烦恼。他是这样想的:他认为炉子里电磁波携带的能量是一小团一小团的,它是某个基本能量的整数倍,但是分数是不允许的。波所携带的最小能量是有频率决定的。具体说,他假定一列波所具有的最小能量正比于波的频率:高频意味着大能量,低频意味着小能量。就这样总的能量加起来,就会是一个合理的值。消除了毫无意义的无限大结果,普朗克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不过人们真相信他的猜想是对的,还是因为新方法计算的有限的烤炉内的能量与实验测量的结果惊人的一致。更特别的是,普朗克在计算里调节了一个参数,,从而准确度预言了在任意温度下测量的烤炉的能量。这个新进入计算的参数是波的最小能量单元与频率的比例因子,也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非常小的,大约是千亿亿亿分之一。普朗克常数这样小,说明能量包的尺度是非常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可以让琴弦的能量连续的变化,从而听到连续变化的琴声。虽然,按照普朗克的观点,波的能量实际上是一点点传播的,但那些点实在是太小了,一点跟着一点,仿佛是光滑连续流动的。在往后就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思考,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爱因斯坦的解决

方法与普朗克类似。在他看来,一束光其实可以认为是一股光粒子流,后来化学家路易斯给光的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光子。然后争论就出来了,光是什么?粒子还是波?这个争论从很早就开始了。最后,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初做的关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后来,麦克斯韦为流行的光的波动观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打倒了牛顿的神圣引力理论的爱因斯坦,现在却似乎又通过他的光子复苏了牛顿的光的粒子模型。当然,如果设想一下水,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粒子组成的,但是却可以表现出波的性质。那么似乎有理由猜测,光的波动性也来自于光的微粒图像,只要光的粒子数足够大。可微观世界更加难以捉摸。实际上,即使光源强度越来越弱,直到光子以缓慢的速率逐个的打在双缝后的屏上,仍然会产生同样的干涉条纹。这是很令人惊讶的,相继通过缝隙然后独立打在屏上的一个个光子,如何能够“协同的”打在屏上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呢?按照传统的思维,我们认为光子要么通过左缝,要么通过右缝,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所以在微观世界里,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它既可能是波,也是粒子。19xx年,年轻的法国贵族德布罗意认为,波粒二象性不仅适用于光,也适用于物质。很快,实验发现电子也具有类似的波的性质,能产生干涉图样。在后来,根据这样的发展,在围观世界建立起了一门新的学科——量子力学。去想象量子力学中的现象,你会发现都是荒唐的,虽然它们的确是真理。比如说,量子力学解释光的干涉认为,光子实际上同时穿过了两条缝,然后选了一个它最想去的路径,到达屏上。至于那个光子是否曾经先飞到冥王星再飞回来,都是无法否定的。当然,也有一些有趣且相当荒唐的说法,比如:你贴在一面墙上,你是有一定的概率穿过这面墙的,当然,概率非常小,但是不是零。

很多证据说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没能达到最深层的认识。他们通常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形,要么用量子力学,要么用广义相对论,不会同时需要他们。然而在某些极端的条件下,事物质量大且尺度小,例如在黑洞的中心、在大爆炸时刻的宇宙。为了得到正确的认识,我们即需要量子力学,也需要广义相对论。可是,这两个理论却是完全抵触,互不相容的。如果强行结合,总是会得到无意义的答案。之后就开始有人思考量子力学,是不是“离经叛道”。

海森伯格发现不确定性原理就彻底把所有“复辟”幻想扫荡干净了。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考察的距离越小、时间越短,宇宙会变得越疯狂。于是结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一次次失败。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终于超弦理论来了。

弦理论很有可能就是终极理论。随着物理的发展,发现支配宇宙的只有四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前三种,用广义相对论解释引力。而弦理论就尝试的是重新构造一个世界,以和谐的容纳这四种力。

弦理论认为,构成物质的是一种被称作弦的物质构成的,不同的弦有不同的震动形式,不同的震动形式决定了该粒子的质量与力荷。19xx年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在寻找一个方程组用来描述强核力,也就是使得每个原子中质子与中子相互粘在一起的原因。据说某天他在一本满是灰尘的数学史书中找到一组200年前的旧方程式,最先由瑞士数学家欧拉写下。他发现,这组欧拉方程竟然似乎能用来描述强核力。从此开始了弦理论的研究,也标志着弦理论的诞生。现在,弦理论构造了一个10个维度的宇宙,并且开始尝试解释引力。但是,问题出来了:弦理论不知一种,而是一下子出来了五种弦理论。当然,五种弦理论显然太多了,他们所需要找到的是万物之理,只有一种理论。不久这个问题便解决了,新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五种弦理论,是因为看到了五种不同的同一理论的镜像。于是问题解决了,新理论被称作M-理论。至于这个M代表什么,没人知道。M-理论用10维的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成功概括了全部的弦理论,M理论认为之所以之前会认为是9维是空间加上1维的时间,是因为对空间的计算进行了近似的结果。如果进行精确的计算,就能补回这忽略的一个维度。M-理论预言了一种没有质量的粒子用于传递引力,称之为引力子,用以解释为什么引力如此之小。虽然在我们的生活观念中,引力是最大的力,但实际上引力的确很小。M-理论认为,组成我们普通物质的弦是一种又开口的弦,它的两端被固定在一个三维膜上,虽然这种弦可以自由移动,但是不能离开这三维膜。类似于光子、一些中微子等等。但是引力不一样,引力子是由闭合的弦够成的,它不能被固定在膜上,它可以自由穿越到其他膜上去,也就是说,引力实际上很大,但由于引

力子会离开我们生活的三维膜,所以显得很小。同时也预言了所谓的“平行宇宙”的出现。只有引力子能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间传递,或者说,引力的确是没有界限的,因为任何地方,引力子都能到。

当然,弦理论或者说M-理论也有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是因能够验证。如果没有实验能够验证一个理论正确或是失败,那这理论就是不完全的。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的。因为弦理论所预言的弦的大小的数量级太小了,我们要发现它,所需的加速器将会有银河系那么大,引力子又是没有质量的,几乎没有办法检测到等等。新理论的研究可能不那么完善,但从中也能看出人类无穷的创造力。

看完这本书,终于了解到基本是最新的理论正在干什么。我正在等待着这新的理论成为万物之理,解释这宇宙的一切。看完这本书,多少会感受到一定的激动。哦,原来我们的宇宙是这么的简单,如此的复杂。


第二篇:观《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有感


观《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有感

看完了由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演讲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赵峥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人得的一生中可以做出或多或少的成就,特别是中青年时期,也就是二三十岁时候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所作出的贡献就大。可到了四五十岁时,虽有很高的学问,但创新能力也会大大下降,一般不会有什么较大的贡献。”赵峥教授所说的这番话,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是否能悟出什么感悟来呢?想想看,我们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否可以无动于衷呢?

古语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一直沿用到今天,虽然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每个人是否都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能呢?正如爱因斯坦一样,也是出身在一个平凡家庭,上学时代成绩也十分一般,但他最终也成为了有用之才。他的成就得到了大家认可,更为物理学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时我们是否可以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个被世人称作世界上拥有最高智商的人,之所以有今天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知道爱因斯坦上中学时,阿劳中学给以了学生充分的生活自由、学习自由和讨论自由,于是爱因斯坦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学校上课,但他学习却十分刻苦,经常躲在自己的小阁楼里看当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们写的书。少部分的时间到学校只为做两件事,一件是到咖啡厅和同学讨论他们上课都学了些什么知识以及自己在书上所看到的内容,第二件则是到学校的实验室去做实验。所谓天道酬勤,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爱因斯坦的成功验证了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他早年在专利局并没有获得什么成就,但他并没有轻言放弃,因为他坚信只要坚持自己一定会有所成就,也就凭着坚持与努力他这年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说到这或许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会认为想要成为像爱因斯坦、牛顿、普朗克等人等高的成就也只能发发白日梦了。其实不然,我们先撇下杨振宁教授(美籍华人,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说,就拿我们这样一个人才众多,科技水平这么发达的国家而言,怎么会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呢?可答案是没有。是不是国人根本就不屑诺贝尔一奖呢?答案显然也不是,那问题出在哪呢?我觉得问题就在我国的教育制度。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培养了一帮高智低能的学生,于是我们看到了某高校一学生不会怎么吃鸡蛋,某另一高校一学生不会系鞋带??我想说这就是我们国家想要的综合型人才——多面手吗?国民教育已经陷入误区,认为高分就是高素质,各地分数教育随之而来。但,在爱因斯坦身上我们发现,他的上学时代成绩一般而已,可他后来成为了物理学领域的巨头。我们不是一直在说提高国民素质,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吗?光只是口号叫得响没有用,得让人看到成绩才行吧!又正如爱因斯坦对学校教育持批评态度,一生中除了在阿劳中学的补习班之外,他对学校没有好印象,他在高度地评价阿劳中学的教学中说道,“这个中学用他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仗外界权势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培养了我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阿劳中学,成为了孕育相对论的土壤。”联系我国当今的发展来讲,我国要想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大国,就目前的教育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我国也不是一直在走具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愿望成为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的大国吗?并要求从提高国民素质做起。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了,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一日得不到解决,具中国特色创新型的大国只怕只能成为愿望了。所以,从个人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们

要想由一番成就必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及增益其所不能。

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不必说非要为祖国作出多大的贡献,才算得上对得起谁。只要我们能不断地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修养,不虚度年华,不出卖青春,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乃匹夫之微责也。 看完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实在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更多相关推荐:
《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读后感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史蒂芬霍金生于19xx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我对浩瀚无际充满神秘的宇宙怀有一颗浓烈的好奇之心尤其对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更是感兴趣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真是令我大开眼界书中讲到了宇宙的状态和样子太阳系的起源外星人留下的物...

读《宇宙奥秘探索》有感

读宇宙奥秘探索有感我对宇宙的兴趣在很小的时候便有了我也总是不会放过与宇宙有关联的一些有用的知识因此有关宇宙系列的丛书我也会买毕竟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也会饶有趣味地去读说实话读了这本宇宙奥秘探索我觉得我对宇宙又有...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今天终于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了虽然从头到尾读完一次而且中间通常一句话要看四五次最后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要写下我的读后感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学院专业理学院应用物理学班级应用物理姓名台德莉学号0901班20xx0748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以前我只知道有史蒂芬霍金这个人是一个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的残疾人一个整天不得不待在轮椅上的人一个只能靠机器说话的天才...

人和宇宙读后感

人和宇宙书本上的文字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可是这种物质到底是一种什么具体的概念还真的说不清楚是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物品还是其他的什么我们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看过电影宇宙与人对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清楚地理解影片的开头说...

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读后感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1)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星期二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那本书是宇宙未解之谜我高兴极了书上的问题可多了有月球上有外星人基地吗地球上来过外星人吗宇宙有尽头吗太阳的能源来自哪里宇宙上有第二个地球吗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吗这时...

《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宇宙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看完宇宙与人之后再一次让我感叹宇宙的神秘与不可估量里面介绍了很多有关宇宙起源及人类起源的知识解开了我对宇宙的许多疑惑不可否认宇宙的力量它创造了生命繁衍了人类让世界变得有趣人类...

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宇宙无疑包含着世间万物精神与物质已知与未知本片从宇宙这样一个大的话题出发来探讨一个小的点人宇宙物质的极端体现自宇宙大爆炸开始这个物质的世界就已经开始形成时至今日宇宙也依旧是在一条演化渐进...

《你不可不知的十万个宇宙探索之谜》读后感

你不可不知的十万个宇宙探索之谜读后感人类发展到今天几乎完成了古人的所有梦想对现代人来说一日千里早已成为现实因此人们戏称地球为地球村可是在茫茫宇宙中地球连村庄也比不上现在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除了金星水星外其...

人与宇宙观后感

关于宇宙与人看后感最近看了一个关于宇宙与人的视频这个视频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

宇宙读后感(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