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4.5.4

《货币战争》读后感

去年就听过这本书,这次从旧书店中把它取来,起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扉页甫开,就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三天,一口气把它读完,给我很大的震动。此书讲述的是西方金融寡头如何操控政治甚至是战争的故事,也不知道是否为故事,里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数据,似乎不像是故事,没有情节,只是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尤其是美国的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如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和9位美国总统的刺杀身亡,经济危机,都通过一根主线----罗斯柴尔德家族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一个有60亿人口的世界,都可以被区区几千人的精英集团控制,真是太不可思议!更富戏剧性的是,书中提到,德国纳粹和希特勒是以犹太人为代表的美国银行家扶植的;而希特勒成功后却采取了灭绝犹太人种族主义政策。如果真是这样,是希特勒忘恩负义难以驾御,还是精于算计的犹太人让眼前利益蒙蔽了眼睛,策动战争却又自觉坟墓!两者都有可能,真是太滑稽了,除非这两者都不是真的。

在百度上搜索,有人将该书称为小说,这下我相信了。如果科幻小说多是多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大胆猜想,那么《货币战争》就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它集历史,政治,战争,金融,外交,世界经济等领域凝结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从金属货币---金本位----国债(国税)本位----商业抵押票据本位.---印钞票.经过百年的蜕变,贵金属逐渐的从纸币中抽离出来,变成纯粹的纸了,而且更恐怖的是纸币印刷权掌握在私人集团(美联储)手里.这个利益集团,为五大银行家所控制,而这五大银行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代言人.他们通过资金赞助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背后操控国家和国际局势的走向,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了掠取世界财富,酝酿出一个又一个的阴谋.一个计划出台前,都是集中世界上所有权威,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策划,他们指定世界游戏规则,他们主导世界焦点或热踢,甚至制造或操作国际焦点,如环境保护,气温上升等,站在世界道德的制高点,引导国际朝他们指明的方向运转.

为了更好的主导世界议题。他们成立了一个个秘密组织,如外交协会,三边会议,斯皮饵伯德组织等,这些组织的成员都是世界的各领域的精英,如金融,外交,政治,学术权威等等.在美国,一个政治家要有前途,问鼎总统宝座,都必须先加入上述组织,上述组织就象中国的中央党校.而这些会聚社会精英的组织,只是上述以五大银行为代表的特殊经济利益阶层的外围组织.加入了这些精英俱乐部,就等于得到了特殊利益阶层的认可,并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进一步支持并向仕途迈进!当然,前提是为他们服务,否则一旦触动他们的利益,既使你已经是总统,也会被神经病刺杀或者其他非正常死亡。

在这些精英俱乐部里,里面成员的名字,听来令人振聋发聩,如克林顿,肯尼迪,基辛格,所罗司....我不禁诧异,西方国家是如此的崇尚精英治理,在日本也是如此.他们都有特殊的利益阶层,通过资金控制社会精英,按照他们的价值观培训社会精英.通过社会精英维持社会稳定,而在幕后主导的就是这么几个家族,或者利益集团.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核心,起关键作用的正是他们,而我们看不见.

我们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多是从这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去了解,殊不知这是多么的肤浅,要了解一个国家运转的中枢,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掌握在谁手里,通俗的讲谁是这个国家的特权阶层.他们是如何运转他们的国家机器的.如前面的美国,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扶植五大银行,操控美国的金融,五大银行通过赞助社会精英俱乐部和科研指瓤机构来主导政府政策运作和社会舆论.一个国际论坛的主题,在西方国家已经研究论证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具体到每个细致末节都不错过。而对于我们,还只是个新概念,连轮廓都还没有搞懂,又如何去与人家论战,更惶谈话语权了。我们根本就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 他们的计划,不仅准备时间长,而且配合默契,布置周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肯定是组合拳,连环计。看的你眼花缭乱,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不明就里就中套了。亚洲各

国之所以频频中招,老是受伤。不是没有明眼人,而是亚洲一盘散沙,不团结,形成不了合力。亚洲为什么不能象欧洲那样,团结合作,将利益最大化,至少不自相残杀,渔翁得利。以我看,亚洲国家主要是跳不出历史怪圈。西方人喜欢哲学,善于思考;东方人喜欢历史,长于怀旧(保守)。亚洲国家,深陷历史纠葛不能自拔,普遍民族情绪浓烈,至少在各国的民间是这样的,这就阻碍了国家合作的步伐。哪怕是有个别有远见的政治家,迫于国内国际局势压力,也很难在亚洲融合这个方向走的太远,走的太快!

回到本书的主题上来,作者剖析了西方列强掠取第三世界国家和亚洲国家的中种种手段和工具,如国际货币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市场定价,自由贸易,私有化,市场资本自由化,这些主要是针对非洲欠发达国家;而对与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有一定国力,主要是国防实力,则实行另一个稍微复杂的阴谋,“有控制的解体”,主要是派驻大量经济间谍以经济顾问的身份加上多方策应,劝说这些国家经济改革,多是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动荡或跨掉;而对于亚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香港,泰国等,则实施更为隐蔽的方法,发明新的金融手段,如金融衍生产品,控制黄金流通,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异,诱导这些国家按照他们的计划步骤实施,待实际成熟通常是10年左右,然后毫不留情的剪羊毛,收获亚洲人民的劳动果实。

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国家应对这些西方紧急狙击手的策略,其中有回归黄金本位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不太现实的,可行性不大。但是可以,增加黄金储备,白银储备,尤其是战略物资的储备,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矿,水等资源储备,提升国家实力。只有家底充实了,货币才能够坚挺!

这些金融大鳄的阴谋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利用他们在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成熟和先进技术,和亚洲国家的落后和对他们的崇拜信任心理,缺乏防备。他打的是时间差,空间差,而这两者“差”的直接表现是技术,理念,思想,制度。是软实力的落后。制度,技术的落后,才使得他们有机可乘。要战胜强大的对手,光是对他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是不行的,因为资本是没有国籍,没有道德的,它有的只是贪婪;光展示自己有多么强大是不够的,那只是显得自己心虚,信心不足。还要研究对手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攻击,它的战略重点在哪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待!


第二篇:《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观后感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修铁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看来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李鸿章多次上书不果,最终决定不依赖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修了短短十来里长得铁路。1881年6月9日,这条铁路终于完工了,可事与愿违——流言蜚语不断,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喷出的黑烟伤害庄家。于是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输工具再次被驴代替。可以想见,一大群驴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是件多么荒诞的事。我们也可以体会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举步维艰。

且不说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起码说明了李鸿章希望寻求救国之道,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我不认为这是李鸿章个人的卖国行为。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从一开始就向着李鸿章最不愿意的局面发展。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理想国痛苦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谁都不愿意代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众矢之的。而李鸿章就像个挡箭牌一样,被命运推向各种耻辱的时刻,被强加以“卖国贼”的罪名。清政府才掌握着实权,就算李鸿章再位高权重,他也只不过是臣子。面对这样的使命,他只能兴叹,无声泪下??

3月24日,中日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李鸿章遭遇日本男子的枪击,面对突发事件他表现平静,叮嘱随员将血衣保留下来。看着斑斑血迹的官服,李鸿章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这是难得的一点安慰。

19xx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晚清宣布全面战争。李鸿章得知后,不禁老泪纵横,用手杖触底:“内乱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鸿章的悲恸让在场官员面容失色。

8月15日,都城沦陷,政府弃城而逃。在重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鸿章终于病倒。在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时,他已悲恸吐血,没有了争论的力气。但躺在病榻上的他,仍然不忘国家利益。他指挥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从最早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两。

在文件上,李鸿章“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

李鸿章毕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内富图强”的愿望在他走到生命边缘时被击的粉碎。临终前,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颤动,流下两行清泪。至死未忘家国的人,如何能说他卖国呢?

李鸿章为国家倾尽一生,替清政府收拾了烂摊子,背了黑锅,作为臣子,他仁至义尽。为百姓争取过利益,作为父母官他尽了职责。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他回望过过去。那边究竟是美好的还是充满辛酸泪的,无人可知。或许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他不后悔,他只恨自己无法扭转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沦陷,向夷人卑躬屈膝。不被时人原谅,而为千夫所指,他的心情又该如何呢?

他的宏图大志、锲而不舍、精明狡猾、手段毒辣、委曲求全??春风得意、形容憔悴??我们无从定义李鸿章的好与坏,更不能用“最大的绊脚石”和“卖国贼”这样片面的词汇来定义。

更多相关推荐:
读XX本书读后感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

读读后感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与感动谁说伟大的莫言童年是一阵欢笑呢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嗜...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关于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

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是升旗手gt读后感升旗手也许在别人心里只是把国旗升上而已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种荣誉在暑假里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肖晓出于军人家庭崇拜英...

读五项管理有感

读五项管理有感近期大厦组织阅读了五项管理一书李践老师通过对时间管理行动管理学习管理目标管理及心态管理的剖析为各界企业人士指明了通向成功的方向字里行间深受启发五项管理中最让我深有体会的就是对时间的管理因为时间是成...

读《回归》读后感

读回归读后感前天我津津有味的读完了回归这个感动的故事我读完了这篇故事后才知道妈妈辛苦的挣钱养我们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对妈妈回归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妈妈挣钱也就更辛苦了小女孩一天中最...

读后感——工作如此重要

读工作如此重要你要懂得珍惜有感自从阅读了工作如此重要你要懂得珍惜一书后我懂得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原来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那么的重要工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生存及更好地生活...

小学生作文指导─写读后感

180133906doc小学生作文指导写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的写法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电视剧听完一首歌以后它们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感动而且也让你想到很多自己听到的...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范文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范文读完没有任何借口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借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借口存在的空间逐渐在合理与不合理真实与不真实的借口之间而变成了以人为本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

读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