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

时间:2024.4.21

《牡丹亭》读后感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

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第二篇:看《牡丹亭》有感


死了都要爱

——谈《牡丹亭》杜丽娘

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是《牡丹亭》之作才使汤显祖得以传名;在昆曲已被联合国宣布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日看来,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国戏剧得以世界扬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时跨代的轰动奇迹,邀致跨国跨文化的专宠殊荣?《牡丹亭》的魔力究竟在哪里?汤显祖透过《牡丹亭》到底传达了什么重要的讯息,足使世世代代的人为之动心动容?

在《牡丹亭》前言里,作者如此说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所以她的真情穿破梦幻,她的深情渗透地狱,她的至情征服人间。不仅终在一起的结局感动世界,为情执著,勇敢的冒险更让人动容。

一,杜家有女初长成

彼时,杜丽娘还不识情滋味,只是在热闹的春光中,家里无趣的管制更是让这位有着“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翠”的美丽小姐心中苦闷,平添愁怨。一颗对情美好的向往之情,在父亲严厉的管制,母亲处处防范的压抑,私塾先生迂腐的教训之下只得蛰伏。一句“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自问,杜丽娘大声渲泄意欲挣脱束缚、向往大好春光的热望,面对那由近及远的红花紫蓓、亭台楼阁、细雨轻风、烟雾游船,她先是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后是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核心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惆怅郁闷。通过直白,以“乐景”表“哀心”,“倍增其哀”,又以牡丹自比,哀叹自己被耽搁了的青春。看不厌的春色无限留恋,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暗自怜:唉,我的良人何在??

二,梦中遇情长相思

愁闷的杜丽娘春心萌动地入了梦,果真让她碰着了心心念念的爱情。纵使身处的环境塑造她成为符合礼教的典范,却在梦中毫不犹豫地背弃了礼教,对柳梦梅的邀约欣然应之,无怪乎作者有俗人“皆非情之至也”的感叹。一场春梦,寻常人也就算了,可这位大小姐又一次展现了她的胆色——追梦的胆色。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寻梦不见,“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这样与梦中一样的地点表明她至死都没放弃那有情的梦,这对感情超越了生死的执著是又为一奇。到此杜丽娘为自己的理想,爱情牺牲,且虽九死而未悔,本已令我向往敬佩,然她的传奇却又是一个开始。 三,冥殿索情终团聚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杜丽娘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然而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可是,牺牲了又怎样,我死了都要爱!那执拗到决绝的女子啊!在阴间杜丽娘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又在花神的帮忙下终得以“出了枉死城,随风游戏,跟寻此人她的游魂”。和柳梦梅相会,继续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

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冥,獠牙判罚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他这话时抓住了杜丽娘性格上的特点的。

综篇所述,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姻缘诧,姻缘诧,阴人梦黄泉下。福分大,福分大,周堂内是这朝门下。齐见驾,齐见驾,真喜洽,真喜洽。领阳间诰敕,去阴司销假。〔生〕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旦〕亏杀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就在这圆满的结局中,祝所有在坚持着自己感情的人修得正果,终成圆满。

更多相关推荐: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文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牡丹亭》读书笔记

牡丹亭读书笔记牡丹亭这部作品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离奇遭遇为主脉着重展现了它反礼教反理学的核心思想牡丹亭的创意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广平太守冯孝将男马子梦一女人年十八九岁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为鬼所枉杀按...

汤显祖与牡丹亭读后感

邂逅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妈妈说的年轻时沈冰的妈妈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个村子里教书育人在沈冰小时候爸爸为了...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

牡丹亭观后感

观牡丹亭有感昆曲历史悠久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20xx年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后来中国又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剧种但是有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了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而牡...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

《牡丹亭》有感

牡丹亭有感在阅读牡丹亭之前我就已经听人们对杜丽娘的评价了他们都说这部著作最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时值二八妙龄本该轰轰烈烈地爱一场的但却因为她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允许终日深居闺房半布...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从此之后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名叫杜丽娘...

看《牡丹亭》有感

死了都要爱谈牡丹亭杜丽娘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是牡丹亭之作才使汤显祖得以传名在昆曲已被联合国宣布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今日看来作为昆剧之母的牡丹亭也使中国戏剧得以世界扬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牡丹亭如此跨时跨代的轰动奇迹邀致...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

观昆曲牡丹亭有感小的时候最烦京剧一类的戏剧戏剧咿呀缓慢的唱腔听到便觉腻烦直到如今才明白戏剧原是属于年长者的音乐那拖声长调里婉转着无尽的世事沧桑不知何时起昆曲依依呀呀的阔韵长调开始像舞台背景的音乐般时隐时现的进入...

《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真是相得益彰剧情曲折架构恢宏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216班朱苑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这书似乎更适合独坐清辉之下在墨香萦绕的案几前看...

牡丹亭读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