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时间:2024.4.30

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才能真正高效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每当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我总是多次翻阅《走进新课程》一书,它给我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使我们逐步认识了教育的真谛。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践,我们一线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获得知识的体验。教学目标中,不拘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融入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到了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陶冶,个性得到了发挥。在看到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我又看到了隐隐约约的问题:为什么只是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不是过了?等等,于是,我又翻开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细细的阅读

第四章中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三部分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维,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所以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伙伴”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赞赏每一个“伙伴”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个“伙伴”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伙伴”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伙伴”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教师应具备“儿童特性”――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尽可能做到跟学生相似,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做孩子们的“同学”,“教”融入到伙伴的“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才能有效地实现师生生命的互动,师生才能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生命交响曲,我们的新课程也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舞台。尤其对那些后进的学生,课堂上可以有意对他们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愿意说话,以便教师理解他们的困惑。

二、改变教师提问方式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

改变教师提问方式,是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学质量。书中说 “不管学生的成长目标多么高远,都必须起步于现实,并依托于学习的潜力与成长理论结合起来.”教师在预设时更要“目中有人”,才能“有效”,学生才能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才越强,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在设计提问时,我总是反复斟酌,也得到了一点启示:(1)提问,关注兴趣点,引导读书、思考。提问点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原动力。老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

出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读文思考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摇花乐”一段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读第3节,这节中藏着作者的一种心情?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一个“藏”,拉近了师生,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激起了学生读文、思考的兴趣;再如让学生体会我想摇桂花的迫切时,一般的老师会这样问“哪儿能看出我想摇桂花?”这位老师这样说“我用迫不及待来形容想摇的心情,人家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想摇的心情再现了出来,你知道吗?”学生读文,很快找到了“缠”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2)提问,链接生活,设置情境,激发思考。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因为源于生活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这样思维能更快调动起来,进入参与的状态。记得在教学《三顾茅庐》刘备“恭恭敬敬”的细节时,我先是问学生“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来表演一下,这时他们兴趣盎然,一手放在胸前,身体躬下,表情严肃,在轻松的表演中学生了解了“恭恭敬敬”的意思,激活了学生的体验。此时,我又进一步启发:你在哪儿见过谁对谁这样“恭恭敬敬”过?群情激昂,议论纷纷。有的说“晚辈对长辈”“佣人对主人”等,在诸葛亮和刘备的身份对比中,学生体会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深化了对人物的理解。最后,我又抓住课文的留白进一步追问: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又一个时辰)?如果你是刘备,漫长的等待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角色体验中,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补充原著中的诸葛亮刚开始没答应,后来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的场面,很多孩子惊讶不已,刘备“诚心诚意”的形象也树立在了同学们心中。是关注学生的设计,最终创造出教学的高潮,亮点。(3)提问,巧搭台阶,逐层深入,突破难点。提问要面 向全体学生 ,让全体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应注意上、中、下生兼顾。比如难度较大的题,可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用他们的思维去启迪其他学生 ;较容易的问题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 回答 ,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

三、改变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我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感真挚。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许多老师认识了“学生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些教育观点,于是一味地夸奖学生。当然,赏识表扬能够激励学生成功,然而,如果我们的课堂被这种表面的表扬充斥着,反而会造成表扬虚假的现象。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一律“嘿!嘿!你真棒!”机械地做着动作,评价简单化、形式化,这种程式化的表扬,缺乏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因而意义不大,甚至起反作用。这种廉价的、垂手可得的表扬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偏离课堂,导致他们养成随意应对,浅尝渐止的不良习惯,对学生成长不利。

教师应从心灵深处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温柔投入的我”。这样的评价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才会唤醒学生真情投入。一位教师教学生读“奶奶”这个生词,同学们都读得很标准。轮到一位学生读了——平常,这位同学总好把拼音读错——她站起来,怯生生地读到:“lailai。”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这时,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她,微笑着说:“王树玮,这个词读‘nainai’,你再跟我读一遍,好吗?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王树玮抬起头,又读了一遍,但还是读错了。老师摸摸他的头,让孩子观察发音的口型,让她模仿再读一遍,可她还是发不准,顿时伤心地哭了起来。此时,老师边拿餐巾纸轻轻擦掉她的眼泪,安慰说:“读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信心,如果小鹰试飞时遇到困难就退缩,那它长大还能展翅高飞吗?”在这位老师的真情鼓励和耐心纠正下,她终于读准了。教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她露出骄傲而自信的笑容??这位教师有着对孩子真挚的爱心,并将爱心投向学生,当学生屡次读错时,老师没有放弃,更没有批评或冷嘲热讽,而是耐心的鼓励引导,真挚的评价让学生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情感真挚化是教学即时评价的首要特质。

2、语言激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潜在的需要,那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美,给评价穿上“形象的外衣”,摆脱枯燥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及时送上“真了不起!”“瞧!你说得多精彩!”“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长大肯定能当播音员!”如此亲切、热情洋溢的语言,学生怎能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例如,教学《槐香五月》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描写槐花香味的句子:“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想都浸在香海中了!”一名学生读得不够有感情,老师微笑着说:“你的朗读让我闻到了槐花的清香!”此时,学生争相举手朗读。一位同学读得较有感情,进步不小。老师兴奋地夸奖道:“我已经闻到了槐花的醇香了!”这时,学生群情激昂,投入练习,跃跃欲试。一位同学朗读,感情充沛,将槐花之香演绎得有声有色。老师陶醉地夸奖说:“现在,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浓浓的槐香了!”教室内掌声雷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槐花香味的浓淡变化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意在寻找优点,放大优点,评价富于艺术性和激励性,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蛊惑着学生不断进步,掀起了教学高潮。

面对学生不令人满意或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千万不能冷嘲热讽,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情感投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应当亲切地说:“别紧张,慢慢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有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虽然你说得不够正确,但我发现你已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了。”评价时也可以对存在问题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的形式提出,如,“你的朗读真好,声情并茂。如果语速再稍快些,就更好了!”诸如此类的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学习方法,学生会增加学习动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方法多样。从评价的形式上看,现实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多是口头语言评价,形式较为单

一。其实,除了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采用肢体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既不会造成教学语言琐碎,又不会打断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表现出色时,可以竖竖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孩子的后脑勺,或者与学生握手拥抱,满意地微笑,认可地点头等。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亦可以采用物质奖励作为评价。用红五星、大红花、大苹果、贴贴纸、糖果等物质奖励给表现好的学生,往往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但是,我们要注意,物质化激励手段使用不能过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实验曾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激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因此,物质化激励并不是不可使用,而要防止使用过滥,要掌握好使用的度。

从评价的角度上看,现实教学中,评价多是关注于学习成果的诊断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所以,课堂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习成果,更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性区、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小芳听得最认真,大家要向他学习!”“今天,女同学表现得比较好!”(评价学习兴趣)“老师被你们感动了!你们明知自己读不好,还全力以赴读完课文,有这种顽强的精神一定会成功!”(评价心理素质)“你的看法真独特!”“你分析得真有道理!”(评价学习过程)“好哇!这种方法真好,你真会动脑筋!”(评价学习方法)多角度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品尝成功,引发极大地参与热情。

从评价时机上看,现实教学中多是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轻率地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这样做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不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容易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丧失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机。教学中要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延时评价是在学生交流讨论时,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基于学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发表独到见解,促进每个学生有新的发展。可以这样评价,如:“有不同想法吗?”“你说得不错,谁能超过他?”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展个人见解。教学《一路花香》时,我提出的问题不是“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是给学生一个颇具发散性的问题:“课文中的三个形象,破水罐、挑水工、好水罐,你喜欢谁?”不少学生都说到喜欢破水罐或挑水工:破水罐浇出一路花香,挑水工知人善用。我启发道:“还有不同意见吗?”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这个延时评价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喜欢好水罐,因为它总是将水满满的运到目的地,漂亮地完成任务??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着个性化的见解,最终深刻地领悟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延时评价,不是简单评判“对”或“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与思考,寓引导点拨与评价中,给学生以方法的启迪。这样的评价过程才丰满,才有一定的意义和分量。

4、主体多元。现实教学中,多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单一。《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学即时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可采取民主式自评,生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

(1)自我评价。《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认识,作出判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争取更大进步。

(2)生生评价。

在评价中,其他同学往往会找到自己难以发现的长处或短处,达到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的评价能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取赛读的方法。赛前我说:“大家都是评委,你想对选手说些什么?”“秦珊,我希望你发挥最高水平!”“佳奇,希望你能加点动作!”??学生们朗读完,评议时,大家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你认为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点拨,让学生从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使学习不断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生互评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优等生在评价学困生时,不要只是挑刺,更不能使用过激语言,如,“这么简单都不会,真笨!”??还要防止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特长,取长补短。教师要热情鼓励同学们参与互评活动,锻炼自己,共同进步。


第二篇: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太来小学:何涛

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实施以来, 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人信息化时代,这些正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冲击着原来的教学模式。如数的计算是原来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现在这方面的内容,已有所减弱。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

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 要从学生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

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转变,的确是看到了当今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缺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见解都说出来。这样的气氛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走进新课程心得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一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这...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与课改同行与课改同行在课改中成长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城镇中学王燕美国教育家玛莉曾在一篇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谈到她的老师乔丹对她的一次惩罚玛莉上中学二年级的时候是个爱说爱笑的孩子一天正上英语课玛莉和同学滔滔不绝地说起话...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同学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沿河民族职中邹助荣手捧一本颇为厚重的走进新课程让我们用假期休息来认真学习着实有点抵触心情耐着性子翻看了几页不禁为里面那深入浅出的话语及栩栩如生的案例所吸引贪婪品读...

学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心得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读书心得付村镇新华小学姬凤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暑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教育部…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定边五中冯于玲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上西梁学校裴彤霞在假期里我对新课标进行了再学习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1教育理念的转化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

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物理新课改心得体会物理组王宏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到核心位置这是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妨碍与学生创新精...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太来小学何涛读了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特别是觉得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担负的责任新课改的实施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过学习20xx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