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扁舟

时间:2024.4.27

国际刑警组织(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 INTERPOL),简称国际刑警组织(ICPO)?成立于19xx年,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二战期间,该组织迁到德国首都柏林,19xx年,该组织总部迁到法国里昂?Founded in 1923, headquartered in Austria, the capital of Vien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oup moved to the German capital of Berlin, in 1989, the group headquarters moved to Lyon

现任主席Mireille Ballestrazzi 米雷尔 巴莱斯特拉兹为主席,成为这个世界第二大国际组织第一任女掌门人。

米雷尔 巴莱斯特拉兹女、57岁、法国人。

性质 国际刑警组织是除联合国外,规模第二大的国际组织,也是全球最大的警察组织,包括190个成员国,每年预算超过3000万欧元。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is in addi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arge scale of second, is the world's largest organization of police, including 190 members, an annual budget of more than 30000000 euros.

功能 国际刑警组织需保持政治中立,它并不会介入任何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罪行,也不会介入非跨国罪案。它的目标是以民众安全为先,主要调查恐怖活动、有组织罪案、毒品、走私军火、偷渡、清洗黑钱、儿童色情、高科技罪案及贪污等罪案。The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to maintain political neutrality, it is not involved in any political, military, religious or racial crimes, also will not intervene in the non transnational crime. Its goal is to the public security for the first, the main investigation terrorism, organized crime, drugs, arms smuggling, smuggling, money laundering, child pornography, high-tech crime and corruption crime.

宗旨 是保证和促进各成员国刑事警察部门在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合作 The purpose is to ensure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in each member country criminal police departments in preventing and combating crimes

协助成员国侦查罪犯是国际刑警组织的一个重要合作领域。

这种执法合作通常是以“国际通报”(即“国际通缉令”)这一渠道进行的。国际通报分为:红色通报、蓝色通报、绿色通报、黄色通报、黑色通报五种类型

Assist Member States in investigating criminal is an important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This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is usually "international bulletin" (namely "international arrest warrant") that channel. The report is divided into: red, blue, green bulletin bulletin bulletin, yellow bulletin, five types of black

19xx年9月5日,在卢森堡举行的第53届国际刑事警察组织年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正式接纳为该组织的成员国。In September 5, 1984, Luxemburg at the fifty-third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annual mee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officially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红色通缉令——发现疑犯 迅速缉拿

蓝色通报(Blue Notice)——犯罪嫌疑人,成员国警方予以查明,获取证据。

绿色通报(Green Notice——危险的惯犯分子,各国警方引起注意并加以预防。

黄色通报(Yellow Notice)——关于失踪人员的信息。

黑色通报(Black Notice)——涉及死者尸体,要求识别身份。

橙色通报(Orange Notice)——追踪非法资产或某国要求引渡的嫌犯。(国际刑警组织20xx年3月4日对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及其15名亲信发出全球“橙色通报”)


第二篇: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


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

——以《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

熊伟侯铁军

内容提要:本文以救赎在三部美国文学作品《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中的再现为基础,指出它们与《圣经》中三种救赎主题的相似性,并进而认为美利坚清教预表法是解释救赎主题反复再现的关键所在。预表法脱胎于基督教圣经阐释学,并为新英格兰清教徒所利用,一直延续至今。它将《圣经》中的主题或意象嵌入到美国文学、文化乃至政治之中。它是世俗与神圣、此地与彼岸、尘世与天国相联系的纽带,将美国文明的现世性与基督教教义中的普世性和永恒性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救赎清教预表法《白鲸》“海上扁舟”《老人与海》

作者简介:熊伟,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和中西文化比较;侯铁军,景德镇陶瓷学院外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研究。

Title:PuritanTypologyandRedemptioninMoby—Dick。“TheOpenBoat’’andTheOldManandtheSea

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representationsofredemptioninthreeworksofAmericanlit.

OpenBoat”andTheOldManerature,namely,MobyD/ck,“TheandtheSea。expoundstheir

ar-similaritieswiththosethemesofredemptionpresentedintheBible.Furthermore.thepaper

guesthatthekeytotherecurrentthemeliesintheAmericantypology,whichisconceivedinbib—licalhermeneuticsandadoptedbyNewEnglandPuritans.ByembeddingthebiblicalthemesandimagesintoAmericanliterature,culture,andevenpolitics,itserves嬲alinkbetweenthe¥ecular

818andtheholy,hereandnowandthereandthen。硒wellthesublunaryworldandtheheavenly

kingdom,combiningthesecularizationof

Christianity.

Keywords:redemption

theSea

Authors:XiongPuritanAmericancivilizationwiththeuniversityandeternityoftypology胁酚D/ck“TheOpenBoat”TheOldManandWeiisassociateprofessoratt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WuhanUniversity

in(Wuhan430072,China),specializing

meritofAmericanliteratureand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Email:xdavidw96@yahoo.com.cn.HouTiejunteachesattheDepart—ForeignLanguages,Jin#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333001,China),speciali—zinginAmericanLiterature.Email:ken_hou2005@yahoo.tom.cn万方数据

熊伟侯铁军: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

舟”和《老人与海》为例笛

救赎主题在美国文学中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再现。救赎体现了人对其自身局限性的不满、失望甚至绝望。于是,人们便采取种种态度、手段或措施来弥补这一不足,以通向无限和永恒。本文以救赎在三部美国文学作品《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中的再现为基础,指出它们与《圣经》中三种救赎主题的相似性,进而指出美利坚清教预表法是解释救赎主题反复再现的关键所在。预表法脱胎于基督教圣经阐释学,并为新英格兰清教徒所利用,一直延续至今。它将《圣经》中的主题或意象嵌入到美国文学、文化乃至政治之中。它是世俗与神圣、此地与彼岸、尘世与天国相联系的纽带,将美国文明的现世性与基督教教义中的普世性和永恒性融合在一起。清教学者萨克万?博克维奇指出:“那些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尤为陌生的语汇——预表法、超验主义、清教和浪漫主义的‘行话’等,我会说,理解这一语言就是掌握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内在机制”(125)。

一、清教预表法述要

英文预表法(Typology)一词从字面上看,它表示关于类型、符号、象征的学问。在圣经阐释学中:“【它】是将旧约中的事件、人物和仪式诠释为预兆耶稣应验旧约以及与使徒教会订立新约的符号。这些概念来自于希腊词根Skia(阴影)和Typos(符号)。预表法一方面把某个符号、数字或观念视为旧约中的一个先导;另一方面将一个原型,即新约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视为对前述符号的应验。比如摩西、亚当、大卫,他们是基督的多个符号,基督则是原型。……从预表的视角来看,约拿在鱼腹中的三天与基督在坟墓中的三天平行,约伯的忍耐预兆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坚忍”(Campbell)。Ⅲ

由于清教运动的影响,预表法“重新引入了激进的历史因素”(Berviotch,et

CambridgeHistorya1.,孤4:207)。清教徒通过预表的方法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宣称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圣经预表法解释的是旧、新约中符号的关系。但是,清教徒在此延展了这一解释方法,将《圣经》中的符号与美利坚的地理、民众和事件相联系,把前者视为后者的类型,将后者视为前者的原型。艾利奥特对这一点有精彩的论述:“预表法得到更自由、更广泛地运用,进入了一个更为精妙的语言体系,使得诠释者能在现今的事件中发现《圣经》的预兆。这样一来,清教徒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就成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型;新英格兰殖民地则变为基督再临迎接千禧年的新锡安”(qtd.inElliott,Z‰CambridgeIntroduction34)。

在清教预表法的视角下,美利坚以及后来的美国民众的世界观、思想以及语言文字里都增添了神圣的纬度。美国文学中的许多情节安排虽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是反映某个圣经主题或意象,甚至一个地名、人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度严谨的圣经阐释方法便染指于世俗的尘埃,将神圣与世俗、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岸、世界与天堂联系起来了。

二、美国文学中救赎主题的表现与再现

在美国文学中,救赎主题总是被不断地表现与再现。本文以《白鲸》、“海上扁舟”和《老人与海》为例,探讨这一主题是如何得到表现与再现的。之所以选定这三部作品,不仅在于它们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更在于它们所再现的救赎与《圣经》中的三种救赎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预表法的视角观照下,前者是后者的原型,后者是前者的类型。

1.撒旦似的救赎《旧约?以赛亚书》指出堕落天使背叛、挑战上帝的故事。光明天使不甘于屈居神下,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自大妄为,挑衅上帝的权威。然而不堪一击的他们,被抛出天国,跌进万劫不复的地狱。天使的堕落也导致了人的堕落。在魔鬼的引诱下,亚当和夏娃为了能像上帝那样通晓善恶,偷吃了禁果,最终被赶出乐园。这一切都源于人的骄傲,以及对突破局限、救赎自我的信心。同样,摩西这位希伯莱人领袖也忍不住彰显自己的能力,最终被罚,只能远望迦南。

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就是撒旦式自我救赎的典型。亚哈在一次出海捕鲸时被一条叫莫比迪克的大鲸吞噬了一条腿,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一样,他把自己的厄运归咎于神秘的力量或上帝。他一面用木肢撑起自己,一面想方设法操控船员为自己报仇。他目空一切,无视一切建议、劝说;他孤注一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算追至天涯海角也在所不惜。为了报仇,重获尊严,他绞尽脑汁,甚至像浮士德一样口念咒语,与邪灵相通。带着飞蛾扑火般的悲壮,这位神一般的船长向化身为动物的神灵发起了疯狂的进攻,最终失去理智和人性,栽进绝望的深壑。“带着日益加增的愤怒,亚哈这位自命的人类救赎者,变成了一个恶魔,最终被杀死”(Elliot,eta1.,ColumbiaLiteraryHistory354)o

在创作《白鲸》时,麦尔维尔显然受到清教预表法的影响。不仅书中所有重要人物的名字都有浓厚的《圣经》色彩,如拉结、以利亚、以实玛利、亚哈等,而且这场船长与自鲸间的争斗也被描述得有如撒旦与上帝间的善恶大决斗一般。一件普通的事件映衬于宏大的主题背景之下,亚哈便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船长,而是变身为人类的救赎者——一个为了挽回人类失去了的尊严而向上帝发出挑战的救赎者。他的征途、策划、斗争都成了这一伟大救赎计划的一个部分。在预表法的视角下,亚哈的仇恨、报复以及死亡便有了普世的意义。

2.替罪羊似的救赎

《旧约?利未记》则向大家揭示了另一种救赎方式。以色列人聚集一起向上帝忏悔,然后将所有的罪都象征性地转移到替罪羊身上,随即把它放逐于荒野之中,其状态与死亡无异。这种救赎与第一种大相径庭,为了获得救赎,前者依靠的是个人的努力,而后者仰赖的是群体的力量。这标志着从“我”到“我们”视角的转变,强调人们在困难面前应团结一致,共度难关。

克莱恩的小说“海上扁舟”与《白鲸》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讲述一条船,一个受伤的船长带领船员寻求救赎的故事。克莱恩的小说也弥漫在低沉、阴郁的氛围中。人(船上)与人(岸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破坏了。在这种境况下,船上的人紧密地团结起来:船长施令,记者和加油工划船,厨师则观望动静,就这样在无情冷漠的自然面前筑起了一道兄弟情谊。他们众志成城、不畏辛劳与无处不在的危险作斗争,直到加油工溺水身亡,救赎最终出现。“他看到那个一面跑,一面脱衣服的人跳进水里。他赤身裸体……但他头顶有一道光环,就像圣人头上的光环那样放射光芒”(克莱恩30)。

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加油工有如一只替罪羊,背负着人的罪,被放逐于荒野(海中)。他的放逐或死亡为他人带来了新生以及对生命新的感悟。诚然,他的死并非出于同伴的安排,但船长让他超负荷工作,导致最强壮的他最后也筋疲力尽,溺水身亡。此外,他服从船长的指挥,替他人肩负重担,也温顺得像羊一样,毫无怨言。

这篇小说受预表法影响的痕迹也显而易见,特别是在加油工溺水后,出现了一位头戴光环的圣人,竭力救援其他船员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一安排,将救援水手的小事提升到上帝救赎整个人类的高度,再一次将世俗与神圣、此岸与彼岸相联系,大大地增添了小说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万方数据

熊伟侯铁军: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

舟”和《老人与海》为例67

3.耶稣式的救赎

《圣经》中最重要的救赎在于耶稣为担当世人的罪,将自己当活祭献上,流血舍命于十字架上。作为上帝之子的他却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世人的讥讽、仇恨与杀戮,他非但不计较,反而以忍耐、爱心、谦卑迎之,是至高道德的榜样。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耶稣的众多相似之处,为批评界人士提供了不少素材。著名的海明威研究学者卡洛斯?贝克指出:“很明显,海明威运用基督教象征手法,艺术般地加强了其悲剧比喻的力度”(Baker391)。与前两部经典一样,《老人与海》也讲述了一个船长在海上历经苦难,寻找救赎的故事。他满面皱纹,身体赢弱,处于八十多天都打不到鱼的困境中,就连他船上的帆布,也看似永恒失败的旗帜。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现破裂。幸而,他还有一位身兼门徒和守护者双重角色的小孩子陪伴身旁。在吃过寒酸的最后晚餐后,老船长一个人向着深海进发了,带着救赎的使命。在三天三夜的追逐、搏斗与苦难后,回到家中,伤痕累累,筋疲力尽。然而,他的努力并非徒劳。虽然物质上的果实被猎取一空,但精神上的奖励却接踵而至。信心重又降临,关系得到再次建构,人们也开始关心他。老人用忍耐、坚毅、爱心,历经苦难,最终救赎了自己,更救赎了他人。

海上三天三夜的磨难,发出的“Ay”的呻吟,用肩横扛桅杆疲惫而归的老人,无不折射出基督的形象。老人不再是一个孤苦、贫穷的老人,而是成了耶稣的化身。他出海打鱼、与鱼追逐、与鲨鱼搏斗、疲惫回归的故事与耶稣救赎世人的伟大历程遥相呼应。

三、救赎:一种清教预表法解读

救赎主题在美国文学中得到反复的表现与再现有其特殊的原因。清教预表法将《圣经》中的符号与美利坚的地理、民众和事件相联系,把前者视为后者的类型,把后者视为前者的原型。这样一来,只要一个新事物或人物与《圣经》中的类型相似,就会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诠释成为这一类型的原型。在清教预表法的视角下,美利坚被称为新的伊甸园,来到新大陆的定居者则被视为新亚当、夏娃。

要了解美利坚伊甸园这个主题,就有必要先了解清教运动。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罗马教廷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此外,教会的腐败、横征暴敛,为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埋下了种子。清教肇始于16世纪的英国,清教徒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以纯洁教会为己任。然而随着王朝的复辟,英国国教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由于不满英国国教所做的妥协,清教徒们主张进一步洁净教会,但却遭到大肆迫害,不少清教徒被迫流亡海外。他们首先来到荷兰,最终定居在美利坚大陆上。1607年第一批清教徒跨越大西洋,来到詹姆斯顿。1620年在威廉?布莱德福德率领下,五月花号也顺利靠岸登陆。从此清教徒涌入新大陆,并以极大的宗教热情建立梦想之中的“山巅之城”。

把美利坚新大陆视为伊甸园的观念早在哥伦布时期就开始了。“哥伦布认为,这个上帝旨意安排在文明的西方和东方之间的新大陆,实际上就是人间的伊甸园。以后的殖民者则把《圣经》中与地理有关的神话与文艺复兴时期有关地理的神话相结合,从而认定美洲是第二个伊甸园”(Elliott,eta1.,ColumbiaLiteraryHistory35)。

当清教徒即将登陆,从远处看到新世界秀丽的山川、茂密的树林、绵延的原野时,他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布莱德福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他们匍匐在地,感谢上帝,带领他们越洋过海,救他们脱离各样的灾难,并再次踏足于坚实的大地”(Boorstin1)。这一切再次万方数据

鸥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让清教徒坚信,他们已命定成为一个民族,将要变荒野为文明,使之成为伊甸园。“他们(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为自己发明了一个身份”(Elliott,eta1.,ColumbiaLiteraryHistory34)。这个身份就是美利坚亚当和夏娃。R.B.刘易斯在《美利坚亚当》里定义了这一人物的性格,“他是一个从历史中解放出来的个体,快快乐乐,不受过往尘丝的束缚,也未受家庭、种族等传统的污染”(Lewis5)。亚当和夏娃原型不断反复地再现于库珀、爱默生、梭罗、惠特曼等人的笔下。第一个表现美利坚亚当的作家是库珀莫属。而这一原型在哈克?芬、霍尔顿身上也能找到踪影。

像《圣经》里的原型一样,正直、高贵、纯朴的新亚当和夏娃也堕落了。约翰?德?克莱福科尔(JohndeCrevecocur)在“来自一美国农民的来信”中指出贪恋、暴力、奴役等邪恶也存在于这所谓的美利坚伊甸园。常耀信教授评论道:“几近从一开始,新世界的机体中就有了旧世界的元素。理想就与其孪生兄弟——梦魇——同存”(48)。

内战后的美国文学充斥着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作品。在这样的境况中,人们对救赎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希望渺茫,但不少人仍一直在苦苦地追寻,渴望救赎的来临。麦尔维尔在自己的时代受到冷落,却在20世纪声誉鹊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人生观迎合了在这失望的时代人们的渴望。“堕落神话反复出现在麦尔维尔的整个文学生涯中,他的主人公们总是因为罪恶或者理性的诱惑而离开伊甸园式的幸福地,而后便在支离破碎的经验中挣扎”(EUiott,eta1.,ColumbiaLiteraryHistory350)。有如20世纪的悲剧人物,亚哈船长历经苦难、孤独和不解,向白鲸发起了挑战,最终船毁人亡。他对自己太真实了,难以承受自己不再是亚当,而只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国王的现实。在这悲剧的深渊里,他使出浑身解数来救赎自己。也许他表现得过于狂妄、霸道,但从他身上体现的人的尊严,不得不受到人们的佩服与敬畏。“海上扁舟”体现了克莱恩对人与人、自然、社会以及命运关系的思考。在冷漠的自然和社会面前,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此时的他在灾难面前,不应再夜郎自大,而要与人携起手来,互相帮助,在冷漠的汪洋上荡起一叶友爱的扁舟。在这无助无望的时代,圣地亚哥带着救赎的梦想,驾着孤舟,向着大海进发了。此时的他不再视自己为时代的救主,不再用蛮力来对抗外部世界。他意识到友爱、团结、谦卑、坚忍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楚救赎终究还是个人的责任。像耶稣一样,他托于爱心,居于忍耐,依靠尊严和执着,开始了个体与自然、上帝的对话,最终获得了救赎。

如此这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再现在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透过清教预表法的棱镜,便清晰可见了。

预表法的世俗化丰富了美国文明的维度,同时也与其初衷相去甚远。早期清教徒运用预表法来定义自己、展望未来,但过度的阐释则让这一自我世俗起来。自1700年始,殖民地的属性从清教转变为扬基。在启蒙运动时期,新教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形象和象征在类型学里的重要意义是含糊不清的。18世纪的教会人士利用这一运动的优势,使美国的现在变成从许诺到实现神话的运动,把实现的意义从圣经历史的封闭系统中转译为关于无限的世俗改进的隐喻(Bercovitch,孤eRitesofAssent138)。世俗化了的预表法是一个误用,或如杰弗里教授所言,它实际上是“反《圣经》的,反《福音书》的”(杰弗里23)。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传统价值观的失落,特别是对清教传统的抛弃,以及20世纪社会生活的巨变,许多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采用预表法。然而,从一开始清教预表法的世界观就已扎根于美利坚民族,在他们心中凿出一条深深的集体无意识大河,成为他们万方数据

熊伟侯铁军:清教预表法与美国文学中的救赎主题——以《白鲸》、“海上扁

舟”和《老人与海》为例∞

的精神建构、文化机制、心灵力量以及社会、政治建筑的基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从蛰眠中苏醒,帮助他们继续编织这个美利坚神话。

注解【Notes】

①Typology这个词在圣经阐释学中称为预表法,而在文学理论中则被译为类型学。周启超在其论文《类型学研究:定位与背景》中给类型学下的定义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相和,指的是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历史接触,或这种接触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圈里,与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文学语言从事文学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象”(13)。他所给的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这与将旧约《圣经》的类型与新约《圣经》的终极类型——耶稣相比照的预表学传统没有关联。而本文所采用的AmericanTypology是脱胎于圣经阐释传统,将圣经主题、意象、隐喻与美利坚文化相结合,并反复运用的一套话语。如果本文中采用类型学的译名,则体现不出这一特色。因此笔者采用预表法这一译名。

引用作品【worksCited】

Baker,Carlos.Hemingway:TheWriterasArtist.NewJersey:PrincetonUP,1972.

萨克万?伯克维奇:“美国神话”,钱满素译,《外国文学评论》1(2002):121—126。

[Bercovitch,Sacvan.“AmericanMyth.”Tram.Qi龃Mansu.Fore/gnliteratureReview1(2002):121—26.]….TheRitesofAssent:TransformationsintheSymbolicConstructionofAmerica.Roufledge:NewYork。1993.Bercovitch,Sacvan,eta1.,eels.TheCambridg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llxe.V01.1.Cambridge:Cambridge

UP,1999.

~,eds.TheCambridg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V01.4.Cambridge:CambridgeUP,1999.

Boorstin。DanielJ.TheAmericans:TheColonialExperience.NewYork:Vintage,1964.

Campbell.DonnaM.“PuritanTypology.”LiteraryMovements.3May2006.<http://www.WfU.edu/一camp-

belld/amlit/typology.htm>.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ChangYaoxin.ASurveyofAmericanLiterature.Ti明jin:NaikaiUP,1990.]

史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梅仁毅译,《西方名著入门》,罗伯特?哈钦斯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

[Crane,Stephen.“TheOpenBoat.”Tram.MeiRenyi.GatewaytotheGreatBooks.V01.3.Ed.RobertM.

Hutehings.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5.]

Elliott,Emory.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Ea以AmericanLiterature.Cambridge:CambridgeUP,2002.…,eta1.,eds.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V01.1.NewYork:ColumbiaUP,1988.大卫?杰弗里:“《圣经》与美国神话”,胡龙彪译,《国外文学》l(1998):20—28。

[Jeffery,David.“TheBibleandAmericanMyth.”Tram.HuLongbiao.ForeignLiteratures1(1998):20—

28.]

Lewis,R.W.B.TheAmericanAdam:lnnoce,lce,Tragedy,andTradition讥theNineteenthCentury.NewJersey:

PrincetonUP,1955.责任编辑:章柳万方数据

更多相关推荐:
《海上扁舟》(史蒂芬 克莱恩)

海上扁舟斯蒂芬克莱恩187119xx是美国著名作家以红色英勇勋章街头女郎玛吉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闻名于世海上扁舟是他最脍灸人口的短篇名著孙致礼译一他们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

海上扁舟

TheOpenBoatTheimageofasmallboatfloatingontheferociousseahauntedmeforalongtimeThesmallboatisjustlikeatinytoywhencomp...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

从自然主义角度看open boat

HowcouldthesurvivorsbeinterpretersFromNaturalismAfterreadingTheOpenBoatbyStephenCraneitseemsthatIhaveexperiencedafi...

The interpreters of the Open Boat 海上扁舟

TheinterpretersoftheOpenBoatThenoveltheOpenBoatisarepresentativeopusofnaturalismWeknowthatnaturalismnovelsfocusonth...

读《海上劳工》有感

从海上劳工看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首先浪漫派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我旨在歌颂劳动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变得伟大的东西我想表明最无情的深渊是爱情即使能在海难中幸免的人也逃不开女人的诱惑雨果在海上劳工中歌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看完海上钢琴师我的心满是惆怅我的心情似乎波澜壮阔但是泛不起涟漪男主角19xx人名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场悲剧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可不幸的是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让灵魂寄居在深邃的海上观海上钢琴师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英文版

Theimpressionofthelegend19xxTheLegendof19xxshowedusamanwhobornedgrowedupanddiedintheshipThebornofhislifewasjustfort...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资料分享19xx你应该留在你的天堂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这是我少有的在影片结束后仍然不愿换片仍然要看着片尾听音乐延续希望一刻也不要停止让我更长久的停留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意境中结尾的时候我哭了他出身和成长的环境已经让他脱离了我们这个喧嚣繁杂的世界他已经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观海上钢琴师有感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世界大概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三次了每次看完都百感交集觉得就像有一根刺卡在喉咙一样难受但是精神上却又有一种释放解脱的感觉大概我的这种矛盾感受正好印证了这部电影的魅力这部电影主要讲述...

海上扁舟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