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时间:2024.5.2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最近看了这部片,作为一部二战片儿,它和《拯救大兵》,或者和《兵临城下》很不一样,它没有多少战争片的味道,战争在这部电影里面只是一个推远的背景。所以会让期待想听点响的人失望。他也没有进行《锅盖头》那样顾影自怜的精神表达。影片的调子显得有点沉闷。导演朴实的推进单一的线索,所

以我们还是多多先学究一下这段历史,然后再对电影本身进行考量。 影片的主角施陶芬贝格出身在德国贵族家庭,民粹出身的国社党和希特勒

让他一直有所忧虑。他一直用职业的眼光审视希特勒的狂热和战争决策。43年他奔赴北非,在沙漠之狐隆美尔手下指挥一个装甲师,失去两个手指一个眼睛,后抽调回国负责国土卫戍。

在某种程度上,隆美尔的职业军人观念也影响了施陶芬贝格。这一点也导

致了隆美尔最后被卷入暗杀事件中被希特勒毒杀(这一点后文再表)。但他们都认为希特勒在滥用高度职业化的日耳曼军队,同时对屠杀犹太人的行为感到反感。回国以后施陶芬贝格开始积极和希特勒的反对势力接洽,准备在肉体上消

灭希特勒。19xx年7月20日,他从柏林飞赴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德军东线指挥部狼穴,将两枚炸弹带入会议室。在厕所中的组装过程中,由于手指残疾,高

温和紧张,他只组装了一枚12分钟的炸弹,换下被汗湿透的衬衣,然后把炸弹放在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地方。在陆军副总长豪辛格将军开始汇报东线战况的时候,一位军官伸腿碰到了放在希特勒脚下的公文包,出于礼貌,他随手把它

挪到桌子腿的另一边。

施陶芬贝格离开会议室以后,他立刻通知柏林启动女武神计划。准备调动

戍卫把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核心一网打尽。狼穴爆炸过后,24名与会者中

4人当场死亡,爆炸的一刹,希特勒正趴在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弹片,让希特勒躲过这一劫。

当晚,希特勒发表讲话,宣布重新控制局面,叛乱被迅速镇压,施陶芬贝格等人被逮捕后就地枪决。而这个事件牵涉到了当时的B集团军群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这人进去以后胡乱咬人说隆美尔是幕后老大,而作为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戎马一生的隆美尔也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连正直如古德里安同学都要踩上一脚。19xx年10月14日,一辆黑色Mercedes700K停到隆美尔家大门口,陆军人事署长布格道夫晋见隆美尔。他们在书房谈了一会儿,隆美尔出来时脸色灰白。希特勒以叛国罪起诉隆美尔。他可以选择服毒,如果接受,家庭免受株连,也不追究战友同事,可以国葬。隆美尔请求给他10分钟与家人告别,他穿好皮大衣,把钱包和钥匙交给儿子,进了那辆黑色奔驰。20分钟后,隆美尔脑溢血死于医院。

重新回到电影来说,汤同学在电影中的表现力似乎不适合担当这样的一个角色,我还是更喜欢类似壮志凌云里面那个轻狂的少年。而电影整体的结构也很沉闷,也许可能似乎导演想表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但是缺乏了很强烈的节奏感,所以在并不长的时间线中间,剧情推进的单调且缓慢。

似乎电影本身没啥说的囧,我们继续研究一下这个片的历史背景。当时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录。德军开始在东西两线溃败。在6月登录,到次年5月,德军在东西两线阵亡超过280万军人。如果这次刺杀得以成功。必然将加速战争结束,其中拯救的生命,包括德军,盟军,苏军和犹太人,可能不下千万。 所以我们可以原谅编剧或者导演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个时间。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时间点,有一个机会去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将直接

决定千万人的生死,改变未来很多年的历史走向。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抗来至于服从即使天职的军队之中。这可能来源于欧洲长期以来的职业军人的文化,欧洲从最开始的职业军人骑士战争。到商业城市间的雇佣兵战争。再到后来形成单一民族国家后的民族战争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洽的迷人战争观。他们信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从更加冷静的角度去分析战争行为的本身。所以他们能从棋手和棋手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和对手,而不是陷入一种不仅要把棋局下赢,最好也把对方棋手给捅死的双输结局中去。

同时,马基雅维利同学喜欢把政治当做玩具,喜欢强调民众的愚昧,也喜欢强调为了达到正确的目的,手段是无所谓的。应该说希特勒和施陶芬贝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希特勒写我的奋斗的时候心迹,我们已经很难去揣摩,但是影片给我们展示了在一个民粹的疯狂年代中仍然为国家和人民有所担当的人的路程。<1984>中那个阳光慵懒的下午主人公野战一次后搂着女友的事情他念念不忘了颇久,而在剧情施陶芬贝格在晚上让妻子带着儿子远走高飞,妻子看着熟睡的儿子摩挲着结婚戒指,小汤哥对他说,如果我失败了,你不要放弃。最后在机场两人吻别,镜头给出在机场中的他。在阴暗和光明的斑驳中看着妻子在视野中远去,心中波澜,面色平静。

记得英国的皇家海军有一句很著名的旗语:England expects everyman will do his duty,这句旗语在特拉法尔加海战前挂出,纳尔逊勋爵带领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就英国日不落帝国的霸权。但是纳尔逊战死于役。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回顾历史中那些责任和荣耀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那些距离成功一步之遥的人,也许我们都是历史决定论的囚徒。历史由不得假设,而

假设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仍然有所坚持的人,在集权年代仍然自由着的不羁的灵魂,我们从他们的脚步中让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仍然是可以有所理想和坚持的。他们所为之奋斗的是什么,可能已经不再重要了,历史的这一页被血糊了起来,很难再轻松的翻开。

在他们被枪决的广场前,如今竖立了一座雕像。在染血过的那面老墙下,德国人在那里放了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9xx年7月20日在此为德国献身”,以此作为缅怀。 附一短评: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可以说是一部回归英雄主义的作品,影片还是力图将视角放诸于关键历史时刻的关键人物身上,所以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施陶芬堡被赋予多诸多正面品质,譬如他的英勇果敢、他的对于民族大义的体认,以及他对于纳粹德国无人性、人道的鄙夷与力图推翻超越等等。因此这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艺术还原的确有为殉道者树碑立传,让世人更真切地感知那个历史情景下,这些为了正义、自由放手一搏的人的伟大却悲情的经历的立意。

然而影片虽然有立场上的鲜明倾向,却也对历史背景下的人与利益的制衡与归属,有着自己含糊中立的表达,这种表达建立在国家政权的归属与对领袖忠诚效命的基础上。施陶芬堡一帮追随者也许都与他一样,怀着正义的信念,影片最后政变行动失败,那个中卫挡在施陶芬堡之前被枪决,其对于信念、对施陶芬堡的忠诚让大多数观众动容,但是如果反过来想,那些为了希特勒前仆后继,为了元首流泪、牺牲的人,是不是也一样呢?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预设了这样一个历史功过的评判导向。就像影片中那位对辱骂他叛国的法官们藐视的行动参

与者说得那样:一旦希特勒政权被推翻,你们也将游街示众(大意如此)。因此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一群在人类历史的非理性时期的突围者,我们在为其哀悼、惋惜、喝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视角照顾到那些非理性的拥趸者、盲从者(如影片中那位预备役部队的军官、那个执行枪决的军士等等),从他们的身上也反思战争带来的利益与人性的复杂与无奈。进而从这样全面的、矛盾的角度,去看待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建构一个更加知性、理性、会有希望留存的未来呢?

布莱恩·辛格交上了一张让人满意的答卷,统治者的利益争夺,政治家的制衡伎俩,人类战争的残酷非理性,都在施陶芬堡选择直视侩子手那一刻变得狰狞却渺小。影片在施陶芬堡死去的定格画面后,回放他与妻子离别前的深深一吻,影片最后字幕交待施陶芬堡的妻子子女幸免于难,似乎都传达着编剧和导演的对于人们回归爱、希望的愿景。

其实影片在题材内容上的意义只是见仁见智,而这部影片在讲述技巧和包括阿汤哥在内的诸位演员的传神表演却真称得上这部影片引人入胜的法宝。首先,我想几乎所有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应该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是影片还是让观众都揪着一颗心,期盼哪怕有一点点的奇迹发生,这就要算影片在观众心理把握、影片情节设置和故事氛围营造上的高妙了。影片越来越快的节奏、关键时间点的步步逼近,各种情景的综合调度,以及平行叙事技巧的合理运用,都营造了一种紧张焦虑的观影氛围。再加上影片中几位主演的精彩表演,更让那种坐立不安,担忧怅然的情绪,随着故事结局的逼近,而一步步弥漫开来。有时候,明知道不可能,却还是希望历史能够被改写,这也许源自每个人内心善的一面。

汤姆克鲁斯近年来作品不多,凭心而论,此次《行动目标希特勒》中他的表演并算不得他演艺生涯中最出色的,因为影片的重情节和尊重史实,并没有给阿汤哥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人物情绪并不是那么饱满。可这部作品却的确为他赢回了一种重视感,也许更多是因为施陶芬堡这个人物本身,带有的正义感和悲情英雄色彩。然而阿汤哥与这种历史情绪的契合,却也真的值得我为他由衷地喝彩。替殉道者言,其实拂去英雄主义的光环,更需要的是一种正视历史的诚意吧。


第二篇:刺杀希特勒影评


《刺杀希特勒》

汤姆克鲁斯的电影一定要看的

啊,人家是腕嘛,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有一次视听语言的考题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影片是以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股渴望和平、反战的德国高级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的义举。但最终刺杀行动因为装有炸药的公文包无意间被挪动,导致未能刺杀希特勒成功,以及一些义士临阵退缩、倒戈导致计划失败,据资料说二战期间共有十五次刺杀希特勒计划,而施陶芬贝格的暗杀计划最为接近成功。但不知怎的,十五次均未成功,希特勒自以为有神相助,但其实那时

帝国已经岌岌可危,英美已经诺曼底登陆,仅仅不到一年后这个混世魔王便覆灭了,魔王时代结束。影片根据真实改编本身就具有反战意义,再加上真事可能就更有血肉了,这让我想了最近几年票房大卖的《叶问》,它也是根据真人真事,也一样宣扬一种精神,我想这种有真实题材为依靠的电影“赚”了,赚在哪呢?也许是本身就具有传奇性的价值,那么故事必定精彩。这部影片有点情绪上的起伏,先是讲主人公北非战场,继而主要是刺杀前各方联络、分歧、共识、准备到刺杀行动开始,情绪达到了高潮,由其是上校装炸药、放在桌子底

下、听电话、当时所配的心跳声逐渐加剧这些都调足了观众胃口,再到爆炸结束后的开始行动种种最后计划破产、义士捐躯,大致分为这几个段落,使观众心情随着影片走,但是觉得如果用什么手段使几个段落更加紧凑些,让观众更加紧张些效果会更好。也不是特别懂技术,但有印象的是一些画面的打光:人物后面虚化的背景并不是完全层次丢失,会有一些红色等等有颜色的光斑,或者有时人物前面暗后脑都会有轮廓光,看起来很透气,节奏融洽。再有一些人物构图,像“光头静军”与另一位将军争吵计划时的构图

刺杀希特勒影评

刺杀希特勒影评

由其是第一张图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通过那一条全暗状态下的小亮光表现的细微直至。而主人公也可以说

是强造型,独眼龙、断手、断指虽然在大众平时看来不够审美标准,但在那种情境下便很有造型感、给人一种坚毅肃杀的感觉。致敬导演布莱恩〃辛格、制作人兼主演汤姆〃克鲁斯。

2010.6.10

更多相关推荐:
《希特勒传》读后感

读后感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自二战结束以来许多人对于希特勒这个家伙痛恨至极因为他的战争夺走了至亲之人的生命同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多用疯子战争狂恶魔等字眼他的种种罪行无可辩驳然而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也许人们对于希特勒的评...

《从乞丐到元首》关于希特勒读后感

读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有感我选择读希特勒的传记不是因为我有有多崇拜他而是完全处于好奇我好奇他是如何从一个奥地利人变成一个德国的元首也好奇他为什么会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同样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他奇怪的性格能够主导二...

读希特勒有感

读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有感看到要阅读的书目是希特勒传使我有很强的阅读兴趣我好奇他是如何从一个奥地利人变成一个德国的元首也好奇他为什么会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同样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他奇怪的性格能够主导二战历史使那段...

读希特勒自传有感【原创】

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0902林文华希特勒读后感希特勒读后感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19xx年成为纳粹党党魁19xx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xx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被公...

《希特勒自传》读后感—王造时

希特勒自传读后感一代枭雄的陨落用了一周的时间读了希特勒的自传对这位战争狂人又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在此我就不对书中内容进行阐述了说一下我对这位大独裁者的评价吧我对希特勒感兴趣是在中学的时候从那时开始知道二战时期德国的...

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

从乞丐到元首读希特勒传有感蒲中哲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由他主导的这段二战历史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恐怖的梦魇本书试图还原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希特勒的出现并...

读希特勒自传有感【原创】

读了不少书也忘记了不少看了希特勒的自传还是有很感觉的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希特勒到底是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我觉得不是至少在三十岁以前他不是甚至在二战的后期我觉得他也不是他出生在一个奥地利的家庭父亲去世后他的生活...

刺杀希特勒观后感

刺杀希特勒影评刺杀希特勒的剧情是基于德国二战真人真事描述校官史道芬贝格于19xx年7月20日引爆行刺希特勒幸运逃劫以及史道芬贝格本人和他的集团终遭报复厄运这就是德国二战史中的七二零策划事件然而最能够扣人心弦的倒...

希特勒的男孩观后感

希特勒的男孩观后感一看到电影名字我就猜想这是一部有关于战争的影片然而随着电影镜头的切入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人性光辉19xx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弗莱德里希立志为元首和祖国效力...

希特勒传读后感(英文写作)

TheimpressionofAdolfHitlerTheDefinitiveBiographyIchoosetoreadthisbooknotbecauseofhowmuchIhaveadmiredHitlerbutcomple...

读《希特勒之秘》后感

读希特勒之秘后感看了希特勒之秘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对希特勒有了别样的看法希特勒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残暴的专制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是一个大魔头这本书从希特勒的身世一直写到死亡记述了希特勒的一生希特勒出身下层社会童年少年的日子...

希特勒 我的奋斗 读书笔记

读我的奋斗有感19xx年11月8日晚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率领纳粹冲锋队包围了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扣押了巴伐利亚领导人武装夺取巴伐利亚11月9日他又率队向柏林进军遭到警察镇压希特勒被捕入狱他原被判处五年徒刑但只关了...

希特勒读后感(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