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马克思》读后感

时间:2024.4.27

读《画说马克思》有感

与其单纯的研究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不如先了解他的生活。当了解这个人以后,我们更愿意了解他的思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而且老师也要求读读马克思传类似的书籍。我本身是一个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人,觉得单纯的读马克思传一定会很晦涩,我担心自己会半途而废,于是我到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画说马克思》,里面有很多的插图,这样再读文字时候,配上插图,代入感很强,也不会觉得很枯燥。而且作者王德胜的笔触很质朴,通俗,所以读起来就像一个邻居在给你讲故事。

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心理方向的我来说,一直相信“幼年教育,决定成年性格”这句话。而这一点在马克思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马克思出生在人类历史进入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怎样,被怎样的社会形态取代……这些问题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马克思恰逢这样一个需要理论巨人,又不断产生理论巨人的时代。

马克思出生在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美丽如画的城市——特里尔。而且家庭富裕文明,有浓郁的启蒙精神。父亲是一名律师,所以家庭教育非常好。在马克思生活的环境里,他总是能看到有很多穷苦受难的劳动群众,马克思很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同情,因此,马克思的心中从小便播下了一颗解放全天下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的种子。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的小学课程全部在家由父母教导完成,所以马克思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也接触到学校所接触不到的知识。中学期间,马克思开始接受学校的教育,在学校马克思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他是历史学家、哲学家,而且十分厌恶专制制度。在马克思接受教育的同时会受到老师思想的影响。要知道,中学阶段正式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个时期受到的影响将伴随他一生。而且在中学期间,马克思对宗教学习很认真,对日后宗教的批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马克思先后在三所大学求学,波恩大学,柏林大学,耶拿大学。在波恩大学求学阶段,马克思像所有刚上大学离开家的小孩一样,有点迷茫,所以和同学聚会啊,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啊。马克思的父亲觉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马克思的学业将会荒废,于是,马克思转学到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学术氛围非常好的大学,在这里马克思开始学习哲学,接触各种理论,马克思学习的道路开始走向正轨。在经过马克思刻苦的学习和独到的见解,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最后被耶拿大学赏识,所以马克思又转到耶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马克思的幼年及青年时期抑制生活在优裕富足的环境中,而且纯正的犹太血统使得马克思拥有一颗聪明的头脑与坚韧的意志。而且,他的父母始终为马克思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西方有马克思转学,可想而知,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马克思去柏林大学之前,马克思便与燕妮私定终身,最终也是冲破重重阻碍迎娶了特里尔最美丽的姑娘燕妮。这也许也是应了先成家后立业的那句话吧。

中年时期的马克思少了来自于父母经济上补贴,所以生活上一直很拮据,但是燕妮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着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离开过马克思,更加没有抱怨过这样的生活。

中年时期的马克思有两件事是让我感动和钦佩的。一个是成为世界公民,另一个是英国博物馆里留下的马克思学习的印记。

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任何时候,国歌奏响,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总会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我们会更加体会到祖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归属感。而马克思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的国籍,成为了世界的公民,他不是不热爱自己的国家,而是心系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他要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而斗争。他的决定和举动让我十分的钦佩,作为一个领袖人物,那种魄力是没有多少人能够企及的。

还有就是马克思的勤奋让我感动。由于马克思长年累月坐在英国博物馆阅览室里学习、钻研,所以在他坐的位置留下一个印记,那是他刻苦勤奋的证据。我相信,这样的马克思并不会觉得疲惫,更多感到的是快乐与充实,因为一种叫信仰的东西一直支撑着他。所以,我觉得,趁我们还年轻,多学习自己的东西,哪怕今天看了一篇好文章,让自己变得充实,你会发现,其实快乐真的是一件最最简单的事。

晚年的马克思身体特别不好,生活也很窘迫,一直靠恩格斯接济。但是无论生活多么难,他一直奋斗在自己的事业上,即使无暇顾及他的家庭与孩子,也许他有很多的无奈,但是他依然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着。而燕妮,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依然坚持陪伴马克思,照顾他的生活,她无怨无悔,而且一直对生活充满热情,对马克思充满爱意,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爱能够维系的,更是拥有共同信仰的人才能做到的。

书中有一段话,我看哭了。

1852年春,小弗兰西斯卡因患支气管炎而夭折了。孩子死时,正是他们家极端困难的时刻,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孩子的棺材钱都是燕妮向以前一个熟人乞讨来的。燕妮后来回忆这段日子写到:“这个可爱的孩子在我们生活上最贫困的时期死去了。我们的德国朋友这时候无力帮助我们。……当时我迷茫地跑到一个住在附近、常来拜访我们的法国流亡者那里,求他接济我们。他立刻友善而同情的给了我两英镑,这样才把我可怜的孩子……的小棺材钱付清了。小女儿出世时没有摇篮,死后也好久得不到最后安息的一席之地。”

我读完这一段是我得眼泪不自觉的就掉下来了,我的情绪特别的复杂,有同情,有怜惜,有伤心,但更多的是钦佩和羡慕。我为他们的生活感到同情、怜惜、伤心,为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依然坚强并且积极的生活感到钦佩,更为马克思能够拥有像燕

妮这样灵魂伴侣而羡慕。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但是我也远远不能及燕妮的高度和境界,我是个活脱脱的人,燕妮更像是一个神!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马克思的成就院子他的成长、教育、勤奋等等,但是燕妮有权利选择不这样生活的,但是她依然选择了马克思,选择了以这样的一种身份和角色陪伴着马克思,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坚持自己的信仰吧!所以燕妮的所作所为更加让我感动。燕妮去世以后,恩格斯为燕妮作的悼词中写道:“她的一生表现出及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会了解。……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我认为,这是对燕很高的评价了。

而燕妮去世以后,马克思最喜欢的大女儿也去世了,这对马克思无疑不是巨大的打击,使得马克思身体和精神上双重残废了。不久马克思遍安然的死在了自己的沙发上。他去世以后,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在我看来马克思是一个自私又无私的人。自私是因为他永远把自己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基本上不能照顾家庭和孩子,也不能很好的在友谊中付出。但是,他又是无私的,他牺牲了所有,只为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更加让人钦佩。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是完全可以兼顾好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的,所以说马克思的一生并不成功,但是在我看来,即使马克思没有很好的照顾家庭,燕妮依旧不离不弃,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十分的出色和懂事,这里面一定受到马克思人格魅力的影响,所以从一定层面上来说,马克思依然是成功的。

当代社会,也许不会再有马克思那样的理论巨人出现了,也不用再去颠沛流离的生活,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真的是前人艰苦奋斗流血流汗换来的,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吧,好好照顾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所有爱我们的人。


第二篇:马克思传


《马克思传》读后感

学院:

班级:

姓名: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的各种经典理论,使我对马克思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前些天我在学校图书馆把《马克思传》看完了,现在对马克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崇拜他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我崇拜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家庭环境,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直接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上。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他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马克思把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由此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因此,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就是我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

在这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中,他为了研究现实抛弃了教授和法学专业,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使他战斗的笔尖变得更加锋利,他让他的燕妮等了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也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漩涡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竟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靡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由裂痕所造成的。 既如此,我们何不学学马克思呢?

(一)学习马克思的刚强

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对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所有描绘,都用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着重表现他的刚强性格。在这个人身上,魁梧的体魄和超群的才智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你感到他俨然是位英明的统帅,在指挥他那“勇敢而威严的”“思想上的百万精兵”冲锋陷阵。就

是这种品德,他才能忍受这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重荷——半个世纪来苦役般的工作和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生活。

对比马克思的刚强,我们是脆弱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为现在孩子的专利,出了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担着,我们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却难为“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经不起考试的失败,因为我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们经不起别人的忽视,因为我们一直是家里的焦点,没有人不给我们“面子”;我们经不起独当一面的考验,因为我们在家里可以呼风唤雨,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二)学习马克思啃书本

对马克思来说,啃书本,则意味着要知道一切,从书海里去汲取尚未知晓的一点一滴的道理;啃书本,则意味着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创造;啃书本,则意味着她繁重的“两班”工作日的短暂停顿,在“为了休息而读书”的书页中间找到避难所;啃书本,则意味着能解除各种痛苦。图书的主宰——马克思——俨然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说:“它们是我的奴隶,应当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有多少那样的奴隶住进他的世界啊!

这已经是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了。你可以看到步行街、网吧、超市的人山人海,但却在图书馆里只能看到门可罗雀。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追求的不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能歌善舞就行;我们追求的不是博古通今,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我们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只要能应付工作就行。我们可以花费一天的时间在电脑前,却不愿专心读书一小时。相对于马克思对书本的热爱,我感到惭愧!

(三)学习马克思始终目标如一

在马克思立下造福社会的志向时,他就开始了艰苦的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他被跟踪、驱逐,饱受漂泊异乡的悲苦;他受诬陷、中伤,在心灵上留下了无法自愈的创伤。穷困潦倒、生活水平甚至不及一般平民百姓:有时,连外出需要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囊空如洗,拿不出一个便士买稿纸;家里连可以典当的东西都没有了;无法还清欠小店主的债务??这位“无产阶级圣经”的天才创造者充分体验了无产阶级所有负的一切重担。

也许用“朝三暮四”来形容我们的目标再合适不过了。有时候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人为什么会如此善变,睡觉前一个想法,醒来又是一个想法。我有时候也充当了这样一类人,总是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然后“胜固可喜,败亦无妨”。考试得不到满分,目标就变成了及格线;得不到第一名,便追求不落在最后;微不足道的成就,一点点侵蚀着自己高傲的心。定好了目标,不应该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要像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四)学习马克思的爱情

马克思的爱情是在磨难中建立起来的,这样才会长久不衰。他一生最爱的人是他的妻子燕妮。他们相恋已久,订婚了七年多终成眷属,在此期间,他们见面的次数很少,大多都以

书信的方式倾诉衷肠,维持感情,尽管如此,但无论马克思多么平穷,陷入多么大的危险中,燕妮始终如一的支持他,陪伴他。燕妮为了他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马克思自己的家族。并且从来没有以不实际的妄自菲薄而放弃参与伟大思想工作的机会。相反,除承担全部家务重担外,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跟上马克思的脚步,如此善解人意,忠贞的女子能不让人喜爱吗?

见惯了那些因家庭变故而离婚的现象,我能明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已是当今爱情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进步,结婚也出现了闪婚、裸婚的心形式,然而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现在的男性认为娶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就会有爱情,而更多的女子则认为男子只要有车、有房、有存款就会有爱情,这显然是对爱情的错误理解。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更是错的离谱,在校时海誓山盟,毕业了就劳燕分飞,只因为他们恋爱的出发点就不好,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与枯燥的大学生活而在一起,不在乎有多长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想真正的爱情应该像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之,通过对《马克思传》的阅读,我明白了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因此,学习一个人,一定要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的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更多相关推荐:
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有感马克思对我而言我相信也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只是在书本上那些许的文字表面上的成就对于他本人的了解都是笼统的我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1共 产 党宣言4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8论我国革命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amp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

马克思读书笔记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想一八八三年三月十四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卡尔马克思逝世于伦敦的工作室三月十七日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举行了马克思遗体安葬仪式如今长眠伦敦海...

马克思读后感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

马克思读后感

通过聆听老师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党校课程中开设了这一课题也是希望我们通过党校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院系软件学院班级信息安全0802姓名吴姗姗学号20xx13080243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学习之余我抽空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本书确实受益匪浅...

马克思读后感 三千字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并能指导社会实践不断前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的思维和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

《宇宙与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后感集合

从人类有意识研究人类的生存以来就一直试图触摸宇宙想弄清楚宇宙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由于人类是慢慢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就发展到足以研究清楚这个的地步因此直到今天这个人类思想高度解放科学技术迅速...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序言及第三卷二十四章原始积累读后感专业学号老师日期高中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我记忆犹新班固作汉书用了二十载寒暑司马迁书史记花了三十番冬夏欧阳修写资治通鉴历经四十岁春秋而马克思著资本论则耗尽了六...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摘要有幸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觉得政治化因素颇多略微遗憾然毕竟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进步令人稍有感触不失为一本好书关键字中西文化儒家思想时代的变更正...

读《重读马克思_人的解放》有感 20xx311394吕林峰

读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有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房产12吕林峰学号20xx311394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杨适先生的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并且把电子版发给了我们我看过了一遍后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厚重仅仅是一位大...

马克思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