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时间:2024.4.21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读书虽无止境,但分层次有境界。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境界有层次高低之分。由于读书人的年龄和阅历不同,读书的目的不同,境界也不同;由于读书人的个性、悟性差异,所达到的境界迥异。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评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 1

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2

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 3

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和表述读书治学的三种境界:起先是?昨夜 4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实际上是说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还有湖北省松滋市教研室的王世发先生?效颦?王国维先生的办法,借用几句现成的古诗来表述,提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划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情境颇为相似。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诗人陶潜在喧嚣的尘世,却生活得如此安静,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内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读书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 5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这两位先生说的三种境界,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我认为,王国维概括的?古今之成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实,又何止是学问、事业,整个的人生仿佛也是如此的三段论:一要生存,要有衣食住行,即自然的生存;二要发展,要有事业,要有独立个性的行为,即社会的生存;三要超越,要找到自己的本性,然后依着这本性而生活,即灵的生存。然而,王国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稍加推究,仍不能发现其个性痕迹。比如第一境就不仅有面对无限学海的选择和下定决心,且有他自己所说的?悲壮?在内,这尤其适合于从政、从军未成大业者转而攻学术者,而不完全适合一般学人。而且这样的三种境界,就不能说是一种优雅或者情趣了,把读书人看作这样的孤独、清苦和寂寞,让读书人望而生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读书境界可以说是人生的乐事了,把书作为一种玩物来欣赏把玩,如临碧池,如沐春风,乐到极处,忘乎所以。宋代的大词人李清照与他的夫君赵明诚,在读书上与陶潜先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夫妇只要发现了好书,就是典当衣物也要买来。每一天夫妇在饭后饮茶时,必要说一句 6

书中话,然后夫妇猜在哪一本哪一页,猜中者先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妇读书读到这种快乐境界,真令我等读书人羡慕不已。董桥先生对读书的领悟更高一筹,他把读书比做听雨,真可以说是一种优雅的极致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在董桥先生看来,读书就如同听街前的点滴细雨,是一种韵味,是一种悠闲,是一种情致,更是一种乐趣。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读书观更见读书人的真性情,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两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时的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林语堂先生把臻于这种读书精神的境界,称之为艺术。他的《读书的艺术》一文,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对于读书精神的认识。他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兴之所至,兴趣盎然,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乐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 7

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籍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他对于那种为功利而读书的人嗤之以鼻的:?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书本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为读书种子吗??林先生的读书观是一针见血的,他认为读书与治学是两码事,切不可混淆了,才会有读书的真乐趣、真性情。我以为,这种读书境界好。北朝李谧曾经说的那种?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读书,实在太累了,把读书视为经国之大业,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和优雅。作为一个庸常的普通读者,是可以把林语堂的这些关于读书的艺术精神的观念,移用于自己的读书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读林语堂先生这样谈读书的著作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它不仅提供了我多读、多写的启示,更成为我的读书生活的一种精神范本。

还有人用比喻的手法把读书人分为不同类型,以表述不同的读书层和境界。我觉得这既形象丰满而又意味无穷。现归纳并略加评议如下:(1)书虫,就是不唯俗,不从俗,心无旁骛,只争朝夕地读书求知。历年来,?书虫?的名声不那么好,几乎成了?迂腐?、?无用?的别名。说某个人是个?书虫?常带着一些贬意。尤其是近年来,精神与崇高被日益消解,世俗的倾向,使得不少人逃离书斋,放弃?价值?,热衷?价格?,不愿沾书 8

虫气了。其实,?书虫?是一种品位、一种品质。无需什么道场和行头,只需心有所依,以鲜活的生命,面对没有生命的文字,囿于文字组构的方雨世界,探求人类绵延千载的浩瀚历史,用平凡的血肉之躯,感知天才伟人的不朽思想和灵魂。在此过程中,贫穷与华贵,高尚与卑微,均得到暂时的平等。容身的陋室或宫殿,茶馆与赌场,都远遁于遥远的虚无间;心中积郁的块垒与迷茫,都溶解于春色秋波中,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有形的生命得以开阔,污浊之气得以荡涤,心灵得以净化和滋养。所以,我说,?书虫?是一种外王内圣的高贵群落,是从俗世的喧器、扰攘和利禄中走向洁净、悠闲和诗意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甘做?书虫?,也就是卫护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和自信。在现实生活中,能一意孤行,以夸父逐日般的勇气和意念从书籍中寻觅人生要义的人,实在是把精神看得比物质更重、把心灵的陶冶看得比肉欲的享受更重、把恬静看得比豪奢更重的人?书虫?,在?物质胜利法?的年代,唯一的缺憾,就是比较清贫,不可能像?飞虫?那般?潇洒?,像?蛀虫?那般?富有?,但他们却会为自己从书中汲取的知识感到自豪和满足;相反,利禄丰裕的人,却可能像唐诗所说的?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2)书奴。古人谓之寻章摘句者也。评介书籍,多从修辞造句,谋篇布局、华章美文角度支去考虑,似在森林中寻佳木,抚其枝干,赏其枝叶,啧啧称奇,至于书之内涵几何,观点成否,则退居其次,概不深究。书奴对世事无洞察之功,心无定见,书云彩亦云,心 9

随书走,终被书所虑,恰似盲人摸象,摸着一面,不及其余,未窥书之全貌,而惑于片面偏论。(3)书鬼。据书载:唐代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王勃在宴席上写《滕王阁序》时,气恼了宴主阎都督之婿吴子章。他早经宿构,却被王勃夺了头彩,明知才不及他,也忿然不平,在王勃《藤王阁序》刚作完之时,就称早已见过此文,也是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仅序后七言律诗一首不曾防住,才露了马脚。我想那吴学士不是鬼才是什么?时下有人读书不怎么样,却有几分鬼才,读书如观景,走一城,失一地,凭蜻蜓点水之功,猎一鳞半爪之词,神侃起来天南海北,无所不知,深究书中之理,则索然无言了。(4)书仙。又有散仙和正宗仙家之之分。散仙者身无重负,心无沉思,闲暇这余,顺手拈来,一目十行,顷刻一本,随手一扔,哈哈一笑;或者睡前灯下,半卧半坐,一书在手,眼过心迷,三页不过,鼾声已起。此等读家,岂非仙人!正宗仙家则就无此福气了,他们或有惑求解,或心存高远,书中探源,字里求根,博采众长,苦酿甜蜜,把精选之书前翻后看。世人知其知之甚广又颇有见地,不解其中苦乐之味矣。(5)书神。凌空取势,一眼见底,只有森林不见草木,追根求源,透地三尺,不仅了解书之观点要意,而且能够发掘作者对问题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久之则万书之理存乎一心,千人思维集于一身,集众家丰富正确之思维方式,有神明洞 10

察万物之功力。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揭示,?山愈险,景愈美,,而游者愈少?,随读书境界上升,人也越来越少了。以上这五种读书人,我认为,就阅读本身而论,能做书神固然要得,做书虫理应受到称赞,退做书奴也无不可,有书鬼、书仙之才,各得其所,也无可厚非。读书是一种雅事、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此等如痴如醉的读书人,古时谓之?书痴?,是个雅称;如今则改为?书呆子?,不无鄙夷的意思。?书呆子?,喜欢读书做文章,而不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业,去博取安富尊荣,自有其乐趣,也许还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可能这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不合时宜,但读书实在是学人的真情趣。正如喝酒,浅饮取其清雅,微醺获其放纵,酩酊大醉得有?见了皇帝不磕头?的豪迈气概,顺势而取,自得其乐,也就是了。所谓幸福,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幸福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状度和心境。清贫与淡泊,未必就不是一种人生,一种所得,一种幸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一个俗欲汹汹噪声嚣嚣的年代里,能做到不贪、不占,不为金钱所动,已属难能工巧匠可贵;且还要在这不贪不动的同时,箪食瓢饮,不浮不躁,?众人皆醒唯我独醉?地安贫乐道,当那些自恃是聪明人,在投机取巧中捞取好处时却是一个傻瓜,其人格与人品多么崇高!

以上的读书境界,教会了我如何读书,如何处理书与人生的关系。在我的读书生活中,还摸索、总结、概括出自己读书要有 11

的境界:(1)革命导师们的读书境界。如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式的等,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风雪迷漫?写出学海之苍茫。?十万工农下吉安?则目标明确,气势浩荡,颇合决心读书时的境界;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恕,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四句,表现读书过程中十荡十决,斩关夺隘,所向披靡之豪壮。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往事?三句写?神驰八极,心游万仞?。末两句写此后的光风霁月、清渚白沙、思想认识升华的别开生面。这确实选得好,大气磅礴,别是一番兴味。这种境界用于今天更合新世界潮流,更富时代精神。(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3)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 12

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xx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xx年写成了《雷雨》。这种读书境界,是我漫无际涯的读书生活中,永远牵引的灵魂的灼目灯塔。虽然这种读书境界很高,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经过自觉努力之后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为了追求和实现读书的高境界,我常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我和书的关系,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我读书的写照。放眼看看今天,文化精神在萎缩,谈论读书境界,似乎也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功利化、商业化、低俗化、快餐式的阅读,在今天越来越成了趋势,而那种超然的、艺术化了、澡雪了灵魂和情感的读书生活,仿佛只能留在了我们记忆里去品味、体悟了。然而,没有高尚的读书境界的读书生活,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读书啊!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寻求一种读书的境界,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的探寻,和对读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可以说,读书境界是读书人生的精神依托,是能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坚持读点书,享受一点沉思的快乐。为了追求和达到读书的高境界,我认为在读书过程中切实做到如下要求:

13

读书的方法

有人不禁要问,读书用眼看就是了,怎么还要有方法?其实,读书方法大有讲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早年家里很穷,少年时代打工糊口,工作之余,常去图书馆借书,而且阅读速度极快,

我们如何阅读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14

几天就要借还一大迭书。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图书馆人员很奇怪,就问他:?你是怎样看书的?,他说:?我是把图书馆的书挨着个借下来翻着看的?。图书馆人员就告诉他:?读书要有选择,也要有好的方法。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按照图书馆人员的指导,正确地读了好多书,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为他今后的科学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有几千项发明,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所以,读书要有好的方法。

借鉴前人的读书方法,必将大得读书之益。我搜集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方法,现列举如下: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陸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三国董遇读书利用?三余?:?老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即要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15

苏东坡读书要分?三步?:第一步是抄一段,第二步是用三个字为题,第三步是用一字为题,别人只要提出某段的头一个字,他就能背出来。他谪居黄州时,每次读《汉书》都作?提要?。 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昧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指点门径。

徐锡麟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读书法。?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即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马克思读书有?博、记、读?三字秘诀:博,就是博览群书;记,就是折书角、划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就是朗读、熟读,熟读成诵即读出声来。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毛泽东在校读书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事。他的?见缝插针?法,说的是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来读,早上起床读、晚上躺下读、外出视察在车上也要读。 鲁迅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的?三性?,即目的性、灵 16

活性、广泛性;?三味?,即平知、获趣、致雅;?三法?,即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还有准确把握诗词的?三意?:即意绪,意象,意境;吟诵时或苍劲或激越或飘逸或悲切或低回。 李公朴说从书中跳出来?三条路?:一条是读活书(读书之有物的书);一条是活读书(动脑筋勤思考);一条是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

徐特立读书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

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遍,消化式,汲取种种精华。总之,读书要用心,方法要灵活,脑筋要勤转。 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张五常主张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即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 17

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

以上,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已独特的方法。还有一些以数字命名的读书方法,别有意味。如: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沦》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步读书法:第一步是概要了解读物的内容;第二步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的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求真正领会;第三步是将全书融会贯通,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其精蕴,吸取其精华。三步读书法是我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读书方法。

五步读书法:近年,国外流行一种?五步阅读法?,即概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等。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 18

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五步读书法过程是:概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学习的要求,首先浏览一下书的提要、目录、内容梗概,大体了解这本书是否为自己所需;发问:指阅读后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复习:指经常复习减少遗忘,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十说?读书法: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 19

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六字说。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七录说。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八面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九审说。现代文学史家陈中凡研读古书?审谛九事?:别真伪,识途径,明诂训,辨章句,考故实,通条理,知家法,察史实,知流别。十目说。清代学者阮元生平读书治学甚勤,曾表示:?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晒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从而道出了其读书的诀窍。对一般性知识图书,可以粗看略看。而对重要的图书典籍则一定要认真仔细、一字不苟地精研细读。 如此,这些名人名家和读书人归纳的读书方法,都是经验之谈,都是有效的读书之道。当然,好的读书方法还不只是上述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 20

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等。由于读书与个人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今后发展的关系密切相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由于人们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神圣权利和读书的搏斗精神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从我的读书实践来看,除了仿效别人的读书方法,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特别在今天,在跨学科、大文化的大背景下,读书方法、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协同、统一,会形成一些新的综合读书法,会在读书实践中讲究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组合。我认为要自觉舒展知识链,应当倡导一些更加有效的科学读书法。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从事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业需要,也有各方面的条件大大改善,我赏试仿效科教界同仁提出的现代读书方法,自己也摸索创造出一些读书方法,加速了读书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

(1)比较分析的方法。所谓比较分析,指比较分析书的时代背景、主题和题材,说明全书各部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的学习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性阅读,能对书的主题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论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书籍也是如此。有系统,同学科、类别。读一本书或一类书,应该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把它放在一门学科系统中,从整体和部分、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中,进行综 21

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这一统一体中找出一门学科的规律以及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并且研究这种普遍联系性和系统性,进行有层次的、条分缕析的整理、提炼,使孤立、零散的材料进入一个统

一、有机的大系统。只有这样注意在普遍联系中,用整体的观点、联系制约的观点、结构有序的观点以及输入输出和反馈的控制原理去研究,就能从总体上,而且是在比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一门学科的规律性,才能研究好这门科学。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发展。在比较分析性阅读中所做的笔记是概念性的笔记,既包括作者的概念,也包括读者的概念,既要注意这些因素的相互联系和横向对比,也要注意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纵向对比。通过阅读,这些概念和内容被加深和拓展了。比如,我在教学党务管理学中读了大量的有关行为科学方面的书籍,对过去和现在、中国与外国的各类管理理论和实践加以比较研究,通晓其是非、利弊、长短,这有助于深入全面系统地掌握党务管理行为科学。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行为科学既要注意纵向继承,又不可忽视横向借鉴;既要注重吸纳成功经验和理论概括,又不忽视剖析失败教训和批判错误论调,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国政党,特别是世界工人阶级政党的党务管理行为的经验教训,本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更好地丰富党务管理行为科学。管理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其客观自然属性。对于古今中外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理论概括,也可以进行综合、分解、分析、比较研究, 22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吸收和借鉴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还要注意与行为科学、领导科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研究,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撰写出版了一篇论文:中国***历次党章比较研究、二本教科书:《党务管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一本专著:《党务管理行为论》。

(2)夏丐尊读书法:即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涉猎面。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夏丐尊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我在读书中也经常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大量的相关性书籍完全可以联系起来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和扩大知识面。我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在读一本重要的书籍时,应当由此及彼,带读其它书,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促使我读更多的书。夏丐尊举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这篇文章是晋朝人写的,如果想知道这篇文章的地位和晋朝文学的情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这篇文章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而英国的莫尔写过一本叫《乌托邦》的书,又可以对照起来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渊明的为人,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如此这般,可以由读一本书引出一大串来。我按夏丐尊的办法也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莫尔写的《乌托邦》等书籍和文章,就不知不觉地联想起我的家乡 23

红安县桃花镇。在我记忆里的桃花镇,是最美最好玩的地方,也是最有自然与人文价值魅力的地方。东边远处有入云峰峦环抱拱卫,西边远处是倒水河奔涌回旋,像一幅白色玉带从天地面降,近处古镇的东西两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丘壑作屏障,形似五只虎或蹲或卧守护,在连绵的三座山上建有六——八层高的三座宝塔和三处终年不断香烟缭绕的寺庙;山影幢幢,古树高大参天,郁郁葱葱,枝叶摇曳,雀跃莺啼,百花绽放,姹紫嫣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情形,一条清水小河由北向南流淌,河的两旁平川沃野,草色芊芊,田园锦绣,鸥鹭蹁跹,牛羊成群,竟如醉如痴,油然而生?人生难得几回见?之感,不由得要涌起?世外桃源?之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好一个修身养性之所在!古镇四周砖石寨墙城楼围绕,一条斑驳麻石板铺的街道贯穿南北,两旁店铺栉次粼比,一派繁荣。夕阳之下,却将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与醉卧夕光的娇柔之气糅合得天衣无缝,仿佛想见当年文风鼎盛、贤能辈出的景象来。我高中毕业时,曾写了一首诗表示回乡务农的决心,其中有几句我还记得:?家乡的水啊清又清,家乡的泥土香喷喷,家乡的邻里多亲近,家乡的儿女更多情。?读了《桃花源记》后,联想起来,真似陶令公所述的《桃花源记》的仙境。虽然,我少小离乡,在见过?世面?之后,平心而论,以现代社会的眼光去比较,她朴实得有些贫弱,,恬淡得有些苍白,她对自己的高贵身份一无所知,反过来,一代代满世界去找?桃花源?的人却对她不屑一顾。不过,这也许更添增她几分神秘色彩…… 24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搜寻有关桃花店地名的来历。据史料记载,从元朝始,这里就叫桃花站。?站?是当时朝廷特设各地重镇,用于政务、军机联络交通中转的据点。这至少表示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在元以前这里确是?桃之夭夭?;二是可能在元以前这个地方已被确证无误就是古桃花源。又有资料显示,元朝以前,桃花店周边的土地名为?仙居里?,这就让人联想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倒颇有几分诗意。桃花店以大别山为屏障,是华中咽喉,鄂北门户,地处鄂东黄州之北,是黄州府的前哨锁钥,扼?一夫当关,千里平安?之险要,战略地位自不待言,难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这里又虎踞吴头楚尾,北倚岗峦重叠,是古代武昌府北之丘陵,那一弯百里的丘陵带,不就是陶令公所谓的?武陵?吗?桃花店恰在南北天险中央,桃花洞里峡谷云水间,偏有一片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竟与陶公所述的《桃花源记》的仙境是那么的相像!奇怪的是?仙境?面积并不小而且并不遥远,外人却很难发现也很难走近,就连现代地图也都含糊不清,竟无人把她跟真桃花源联系起来。所以我遵守一种冥冥中的天意,把她跟真桃花源联系起来看,我甚至斗胆设想,这可能就是多少人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桃花源真迹!然而,历史的变迁,后来的建设却因战天斗地、破旧立新,特别是大办钢铁的引导而出现偏差,自然环境、历史遗存都遭到严重破坏,桃花店渐渐失去了美丽的模样。虽然如此,这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仍然是得天独厚。近年来,这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去年我率全家十 25

四口回乡过春节,与乡亲们畅谈,发现桃花店人的建设观念也更新了,他们已认识到环境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可以预料,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以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引,就一定能够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更加美丽的新桃花源!

(3)预测读书法:也称超前思考法或悬测读书法。面对自己比较熟悉或正在研究的题目的文章或书籍,可先不忙翻看其内容,而是悉心研究题目,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会分作几章几节,组织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又将从哪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论述,并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再拿它与原文对照,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稍加浏览便可,对意见相左处,要推究谁正谁误,原因何在。对不得其解处,要舍得下功夫,不但掌握人家的观点,还要掌握人家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预测阅读法。这样读书能强化对书中思想内容的印象,了解作者思路,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和知识的薄弱环节,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19xx年我到党校后,参加主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原理》一书,就是采用?预测读书法?,先按党建教学的需要,掩卷细思,根据书名预测这本书的内容及基本结构,回顾过去所读的同类书籍的一般写法和通常观点,然后再设想:自己应该怎样来?做文章?,编写提纲目录,待这一切全部想好后,才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和《毛选》中有关党的学说和建设的论述,凡是其他书上已说过的而且自己也熟晓的 26

内容,就不再看了,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颖独到的观点。看完一本书,并不是把整本书原封不动地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一些自己所不知的新鲜东西。同时在?翻阅?、阅读时还要对自己的预测加以验证。如果作者的论述和安排果然不出所料,就说明在这一点上已接近作者的水平,如果作者的写法出乎所料,就要想想为什么这样写。想通了,自己也就提高了一步。就是这样促使阅读了大量的党建著作,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基本原理,既完成了这本教科书的编写任务,又为此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有?全息读书法?,借助于全息摄影术,可以把自己的阅读空间从具体的阅读对象中扩展延伸,进行全息式知识补充、视角调整、方式铺垫;?追踪研究读书法?,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择书而读,读中有研,研中复读,有序进逼,灵性驱动;?框架读书法?,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个框架,在读书中随时将合适的内容放进去;?比较读书法?,把几种观点相近或相反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质疑读书法?,一边读书一边对书上的内容提出疑问;系列组合读书法;网络滚动读书法;等等。我在运用这些方法中,注意了如下几点:第一,应用逻辑读书法,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书的本质或精义,依 27

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解此书的内容。第二,应用体验读书法,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游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中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第三,应用全体?选部分读书法?,从部分看全体的玄思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 28

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方法以读书。这样,读书的收获就会大得多。

有人说,网络阅读就要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和方法了,你还谈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意义呢?确实,网络的出现与日益普及,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和丰富了阅读形式,以至使传统的阅读生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有相当一部分人自从与宽带网络亲密接触之后,原有的阅读生活随即被刷新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化之一是越来越少进书店了,买书数量也随之递减;变化之二是对纸质书本的阅读量减少,而网上阅读的时间则随之增多。在网上还看到,有的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书价是越来越高,一个月买七八本书要花两三百元,而不限时包月宽带网才一百元(还有继续下降的可能),再花一百元买张网上读书(密码)卡,你就拥有了几个数字图书馆和数十万册图书,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择书阅读和下载,真是方便极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我近年来阅读情况看,虽然我书房里的电脑也与网络世界互联互通已有六年了,我也曾好奇中登上了?网络快车?,下载不少文章,但我却无法长久地在网络上实现所谓诗意的阅读。在网上阅读时,身体只能处于一种僵直的状态,既不自在也不舒服。比如:不能躺着看,只能坐着看;不能用手翻书,只能用按键翻页;不能用笔勾画精彩的文字,只能用鼠标来点击选择文字……而且包容了所有 29

媒体特征的网络因其丰富性和虚拟性,往往会使人面对它时显得无所适从,以至跟着感觉走。有时,一不留心会不知不觉悟地迷上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因此,网上阅读使我并不充满轻松与快活,反而日渐感到了悲凉与忧伤。甚至,我开始怀疑?阅读?是否真的可以在网上长久地进行?或者说是否有真正可能的?网上阅读??所以,对于信奉?生活从阅读开始?的我来说,几年的网上阅读实践还是没有改变我的读书生活常态。具体表现在始终改变不了进书店选书买书然后阅读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读书生活方式。不可否认,无处不在的网络正愈来愈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并以不可阻挡之势日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对社会大众的不断分解与融合也将是空前的,对于读书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可就我的感觉来讲,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即便网络再时尚再方便,那也只是某个方面的时尚与方便,因而它很难完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更多的阅读还得在书本上进行,因为书本阅读的许多便利与自由,正是目前的网上阅读所欠缺的。在我看来,现在的网上阅读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只能算是一种网络浏览。阅读是缓慢地品评与回味,它与速度无关。而浏览是走马看花,它与速度关联。其实,现代的读书生活既少不了阅读,也少不了浏览。面对书本我们会有阅读的心态,面对报刊我们只有浏览的念头。而浏览终究是无法完全替代阅读的。一个阅读者可能在网络的浏览中日渐散失阅读的兴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没完没了的浏览欲望。何况,网上阅读只是一种读书方法,它不能 30

代替其它读书方法。如此说来,网络时代的阅读,一旦完全告别了纸质书本而完全依靠网络来进行的话,到头来很有可能是真正阅读的完全终结。因而,每一个读书人,只有在网络时代里保持应有的警觉与清醒,才有希望保证网络时代的正常阅读生活。 在吸收、借鉴、模仿和创建读书方法中,我认为要读好书还必须做到:

1、读书要有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对一个人读书很有导向作用。读书是一个过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要有计划,才能有好的读书效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浩瀚书海是无涯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计划,不能毫无目的地乱读一气。在众多优秀的书籍当中,东读一本,西读半册,获得的知识只能是一鳞半爪,毫无体系可言,虽然也可获益,但是事倍而功半。如果有计划地读书,明晰先读哪本书,后读哪本书,不致眉毛胡子乱抓一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很少有时间一口气吧一本书读完,这样,就需要进行实践规划,否则,本来兴致冲冲买来、借来要读的一本书,结果到头来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过去了,还翻不到一半。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总体的时间安排和执行时间计划的毅力与恒心。读书好比探险,没有一条真正的已成的道路,也不能全靠别人知道,而要自己发功夫费心思去搜求,这样才能一路走好。读书计划应包括所读之书目、读书的时间分配、地点 31

的确定、进度的安排、要解决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程序,等等。既要订出短期内小范围的读书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要求,用什么标准和方式来衡量读书成效等,更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诸如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追求等,制订出长期的大范围内的终生读书计划,做到活到老,读书到老,从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日有所学,日有所获,日有所进。当然,读书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所需要的书籍材料,又往往受财力、环境以及体力的限制,一个完整而不受阻碍的计划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一个大体的计划,也就可以用时间和方法来补足一切的缺憾,消除其阻力。其实,读书的方法很简单!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的读书态度,不能在别人逼的情况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光明、向上,而不能消极、颓唐。至于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则是说应当先拟定一个读书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最佳的读书效果。我的读书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阅读书目。制订阅读计划,一定要开列?必读书目?,要注意把各个方面的相关优秀书籍列入自己的阅读范围,不能仅仅限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如果只是专注某一方面的书籍,就会把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囿于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失去了广阔的知识海洋。要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健全自己的人格,就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但是也不能漫无边际,不分轻重缓急。 32

过去在学生年代,我曾请语文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给我开列过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参加工作后,我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定?必读书目?。我认为,开列?必读书目?,选择阅读内容:一要明确阅读目标。比如说,在学生时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而由一斑而窥全豹,由一点而窥全面。二要请师长指导,帮助有目的的选择?必读书目?。比如说,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特别是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对于青少年学子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而且,如果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会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以猎奇和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心理,导致阅读热点为武侠、言情、警匪之类的小说,而对其他书则趣味索然,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手中的?常客?。由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大差异,有的喜欢流行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赶时髦有的喜欢名人的,不管歌星影星,出名就行;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红墙秘闻;有的喜欢读那些风流韵事、奇闻异趣;当然,也有喜欢读文学作品、时文报章的。要明白,只凭个人兴趣而不考虑知识需要的阅读,最终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知识严重倾斜。开展课外阅读,虽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并非所 33

有的书都适合学生读。看课外书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决不能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尤其是现行出版物多如牛毛,若没有一个计划,老师不加指导,由着学生感觉,良莠不分,信手掂来便读,不仅时间不允许,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而且势必走入误区,严重的会被一些书教坏。我看到20xx年推行的语文教学大纲,认为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给中学生列出了?十大名著?和?二十大名著?的目录,对中学生需要读的名著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这样,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兴趣不大但非常重要、能终生受用的读物。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阅读爱好,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根据其兴趣特点、阅读能力,推荐于其有益的一定量的课外读物供其阅读,以发挥其特长。对教材的阅读应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和重点,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内阅读来展开。这样老师在选择读物、进行阅读指导时,就会有意识地拓展课堂阅读内容。三要切合实际。要读多少书,读哪些书,必须根据实际制订一个计划,开列一个书目,划分一个明确的读书范围,规定在什么时间读什么样的书。目标不要订得太高。太高了,实行起来比较吃力,或者根本无法完成。这样,时间长了,落空的次数多了,就会丧失信心,使读书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开始时,不妨先把标准订得低一些,这样,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也有利于培养读书兴趣,积累读书经验。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从而把计划安排得更加合理,使读书的效果更好。在选择专业科目的必读书目上,既要顾及各门学问的完整 34

性,又要顾及读书人的多种层面和多种可能。不要把书目开得太多太长。如果?必读书目?太多太长就变成了?重要书目?,可能一辈子也读不完。有的还需要寻找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小书目。四要有能反映事物的特点的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经过阅读后,在查阅资料、提出问题、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积极性也会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比如说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使得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是读书时间。首先自己先看一下书的目录、前言和后记,了解这本书的大体结构和写作意图等等。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张之洞也说:倘若读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目录学乃一学科之纲,纲举乃能目张。在了解目录之后,尽量掌握辨伪与鉴别的本领,剔除伪冒与无价值之书,把精力集中于读有价值之书上。具体到阅读每一本书也要有计划性,譬如,合理地确定每天读多少页,或者是多久读完一本书。接着把一本书分为几部分,然后开始规划,每天晚上要看到第几章、第几节、第几页,明天早晨、中午、傍晚、晚上等等分别看几页,后天、大后天、下星期等等直到把这本书在头脑中规划完,用铅笔把时间注在目录上。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雷打不动,要是有事拉下了,那今天的内容就相应地增加到明天的学习任务去。就这样, 35

最后提前完成了读书计划。所以,真要学习,就要按照既定目标规划读书时间,这样,自己就心中有个方向,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了。如此日积月累,学问就与日剧增。我到党校工作后基本上养成了一个读书习惯:清晨,在开始工作之前,我总要读一会书或报刊,内容不外乎是有关自己从事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时事政策,因为这类书籍报刊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于清新和集中注意力的头脑有好处,这样我的一天开始了。当一天的工作完毕,心情轻松,又不想再从事激烈的心智活动时,我就读历史、散文、评论与传记;晚间我看古今中外的小说。在床头,我放一本字典和心情一点不受影响的书,可以随时取看。习惯成自然,生活过得有滋味。

三是读书方法。读书要针对阅读内容和自己的读书条件选择读书方法与技巧之外,我认为还要注意:(1)所列的书籍有的当然是需要仔细阅读,精心研究的,如唐诗、宋词、《红楼梦》粗读等一系列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典籍。其中的文字虽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认真揣摩,而且有些精彩的段落要会背诵。但有些书籍并不需要读原著,有些书只需泛读以获取轮廓梗概、大框架、大线索的了解,或只需要进行摘要性的阅读。(2)学会感悟。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具体表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优美感人的或是富有人生哲理的精制散文、诗歌等,也有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应学会感悟,唤醒情感体验,再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想象、 36

联想去再现、再造文章情境,使自己在和谐愉悦的阅读审美情境中,徜徉于感悟的文化走廊上,开阔视野,丰富想象,进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感悟生活的情趣和能力,同时也享受读书的快乐。所谓?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自主感悟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3)读书计划一经制定,就要认真实行。有的人计划订得不错,可一遇到事情,就把计划丢到一旁,还自我安慰说:今天晚上情况特殊,明天再读吧!要知道,今天遇到这样的事,明天也可能遇到那样的事。这样下去,怎么能够完成读书计划呢?正像一首诗所说的那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培养有计划地读书,坚持不懈的读书,不仅能够提高读书效率,而且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2、读书要分类

由于书籍的类型不同,每个读书之人的内在动机、需要和心性不尽相同,没有一种对所有人都普遍有效的读书方法。据我观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困惑求知型。主要特征是;以惑求学,以学解惑,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上下求索,拓展人生。二是揽镜自照型。主要特征是: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是高山俯瞰型。主要特征是:立意高远,高屋建瓴,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四是海边拾贝型。主要特征是: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怡情修性。五是蜜蜂采花型。 37

主要特征是:广泛采撷,吸取精华,运思良久,独有心得。六是盲人摸象型。主要特征是:摸着一面,不及其余,片面深刻,惑于偏论。当然,读书方法可能不限如此,这只是我对人们读书法的一种概括。在这些阅读类型上,我认为其中值得警惕的是盲人摸象型。这是读书时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这种错误常常表现为:对作者的思想没有完整理解,只着意于只言片语,或者盲目相信作者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贵在质疑的眼光。结果,读书就可能误导了自己。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所以,我主张,读书人应该读四类书,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第一类是实用型书籍;第二类是获得型书籍;第三类是精神型书籍;第四类是消谴型书籍。并对这四个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一是读那些实用的,能够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的书籍,我采取信息式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查证、参考。例如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地图一类的工具书;各类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辅导书,参考书;各种技术操作性指导书等。工具需求类的书籍,功能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总要随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这些书,我们无需花大功夫去读,购臵需要的放在身边,需要时,即查即用,见缝插针地读。休息时,翻翻书,读读报,当我读书或写作累时,我就会随手翻阅一些杂书。由于我把书籍分了类,所以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便明白,哪些书需要认真读一下的, 38

哪些只需略略看一下就行了,哪些内容将来可能有用的。这样我以很短的时间,把一下子来不及看的书把它们放在一定的位臵上,用时就能随时找到。我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一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也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象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当然,是否需要精读或中断、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二是读那些教人生存的获得型的书籍,如《资治通鉴》、《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之类的政治专业书籍,我采用?困惑求知型?的阅读方法。这是与消遣性阅读截然对立的。这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是一个专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一定得读的,它们应尽可能多读一点。这对于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加深学养、提高理解、判断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由于阅读这种书有着较为明确的目的,在阅读过程中不以对于书本所传达出的表层或浅层意蕴作简单的认知和掌握为满足。郭沫若认为,?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学有所成,以研究求索的态度读书。郭老的方法是:(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约束;(2)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务求彻底,毫不放松。所以,我在进入对书 39

本接受之前,要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与书本有关的知识信息,在对阅读书本的接受过程中,注意提炼、吸收和消化书本传达出的新信息,进而将之与自身固有的知识经过冲突、并存而达到融合的程度,做到阅读过程中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同时并重。还有些书籍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如历史类书籍。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学史;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种时代、环境里萌生的各种新技术、新思潮,新文化,从中发现我们探索、学习的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否则,即使你是位专家,是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但你决不是个读书人。

三是读那些精神的,能够拓展视野、丰富涵养、启迪心智、教人智慧的书籍,我采取三种读书方法:(1)?高山俯瞰型?的读书方法。比如哲学、文史及励志书。由于这种读书的超现实功利性使得读书主体而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高级精神活动。我采用这种读书方式,以分析各家之言,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渴望获得生存启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飞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阅读这些著作要慢读,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品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2)?揽镜自照型?的读书方法。比如读人物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书籍,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重视反省,以镜正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边读边思考,甚至拿 40

自己的生活来印证,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3)?蜜蜂采花型?的读书方法。如文学艺术、科普知识之类的书。我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广泛采撷,吸取精华,总体把握,提升境界。因为它们是我们的精神需要、精神的食粮,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智,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感受新的审美情趣,追求美好与高尚。所以就应当选择人类文明史上最优秀、最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来阅读。读这些书,有的要快读、泛读,力求多读些书。因为这种获得型书籍的阅读其实是消遣性书籍的阅读的延伸,即在对于的书本的阅读过程中,原本持有的消遣性目的逐步为从书本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感受的期望所取代。有的又要慢读、精读,例如唐诗宋词、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特别是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臆想能力相关。以上这类书籍都属于思想需求的,而思想需求的书籍也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价值 41

不受时间性与空间的限制,历久而弥新。在知识需求的读书和思想需求的读书之间,有时会感觉到一些灰色地带,似乎难以分別。不过有些书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得出差別,有些书可能某一段时间深受注目,广受欢迎,但过几年时间就被淡忘,就像是知识类;反之,很长时间之后还存留的,就像是思想类。这一种获得型阅读较之前一种,目的性淡化,自律性要求不高。因此,就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言,更显放松,更富有张力,能动性也更为突出,更易于臻至对于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和阐释所必需的自主自由状态。当然,这种阅读过程中,要想从书本中获得感觉之理性、表层意义遮蔽之下的深层内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是断然不可能达到的。

四是读那些消遣型的书籍,我采取随意的?海边拾贝型?的阅读方法。如罗曼史小说、许多漫画、写真集、侦探武打小说等,都属於休闲类需求。消遣型阅读如同其他消闲方式一样,是人类为调节高度紧张的身心,消除工作疲劳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消遣型阅读对于阅读主体的知识素养、审美能力不作过高要求,只要具备现实的、经验性常识的人皆可以从事此项阅读。阅读主体并不试图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切人和阐释,也不是出于审美目的,更不是为了求得对阅读书本深度阅读和思考后所获得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而是表现为阅读过程中的平面化和消费性。对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主体更多是从感觉和兴趣出发,而很少考虑书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兴之所致,俯拾而得,把玩欣赏, 42

怡情立志。所以这种读休闲需求的书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视为用过即丟的产品。有人主张阅读消遣型的书籍采取麻醉性的阅读法。认为这种阅读既然是为了消遣,就要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对这一主张,我不仅不认同,而且坚决反对。我认为,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臵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如果看的恰好是本好书,他们会有所得,而如果看到的恰好是本坏书,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污染。此乃?糊涂型?读者。当今,那种麻醉性阅读就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读书要泛观博取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曾信誓旦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朱熹在《性理精义》中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陶渊明也有两句诗写道: 43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一个人想在某一领域里有所成就,就得博览群书学有专攻,对历代各家各派书籍进行分析研究和继承借鉴,而对历代书籍的博古通今、分析研究、继承借鉴,就是读书的鉴赏力。陈寅恪家富藏书,年少时代就立志?欲纵观所未见之书?,只有遍批群籍,才能寻找到那种会心的智慧,博采众长,才能见多识广。一个人亲近一本书,需要一种机缘。但是这种机缘是等不来的,需要在博览群书中增大这种可能性。古人云:?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读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万卷书是夸张,但读书多对人肯定有好处的。有位名人所说;?读书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这句名言诫示了读书的价值,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写文章作诗,都是形象思维,在苦思不得、抓耳挠腮、黔驴技穷的时候,读书的效用就会来了。?偷不偷?放在一边,起码可以给人以电石火花的灵感,启发人的思维,即使借用一下对自己的文章有所帮助也未尝不可。可见,读书要泛观博取。

而要泛观博取,首先就要?泛读?。所谓泛读,就是要多读书,尽量扩大知识范围。读书万万不能狭窄。读名著,读科普,读历史,读各类书籍,潜心研究,日积月累,才有成就,通过各种途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有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鲁迅强调博览群 44

书。他读书是极力精深的,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他年轻时,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无足轻重,后来做起文章来也胡涂。?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王亚南认为搞学问不能单打一,要?相互渗透?。有一回,一位搞哲学的同志到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家拜访。走进书房,发现书架上排列着不少外国古典文学名著,案头还放着一本夹着纸条的《莎士比亚戏剧选集》,他好奇地问:?您看那么多的外国小说干嘛??王亚南饶有风趣地说:?借用你们搞哲学的一句行话,叫‘相互渗透’。我喜欢看外国小说,正是为了搞文科的‘相互渗透’呀!?。?相互渗透?,是王亚南治学取得成就的重要方法。他10岁丧父,家境不济。他深知求学之不易,加之素有救国抱负,所以读书十分勤勉。他读书的面比较宽,进大学后他学的是教育,但他还以中文、英文为辅系,同时修习这 45

两系的课程,付出了双倍的精力和时间。后来,他又花了很多时间研读历史,并精通了德语、英语、日语、法语、俄语。这样,他掌握了文、史、哲、经等方面的精深知识,为以后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我从无数事例中得出,博览群书,泛观博取,是读书做学问的首要条件。

我读书的兴趣很广泛,阅读范围也较为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畅销书?、报刊、杂志等,无所不读,无所不记。我对书的欣赏和阅读,在于博、杂,或天文地理,或历史哲学,或文学艺术,或人物传奇,或诗歌散文,或新闻轶事、趣闻杂感,本土的、异域的、奇幻的……都让我留连忘返,甚至连军事著作、宗教著作,我也读得津津有味。比如说,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军训农场锻炼的一年半期间,营房建在四周几十里茺无人烟的沉湖滩涂上,买不到书,借不到书,带的书也少,想读书而没有书可读。那时正是号召?全党学习军事,要准备打仗?,于是我就阅读《毛泽东选集》中有关军事方面的著述,还写了三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不是军人,却来读军事著作,从何说起?这虽然是迫于形势、环境,但读了这军事著作以后我不但懂得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事离不开政治?等原理,而且对军事学中的许多名词、术语,搞得比较清楚,且能运用这些概念分析与综合报纸上所反映的战争情况,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估计它的发展形势,并且预测它的发展动向、前途和结局。这也使我在学习、工作和写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我还认为童话、寓言很值得一读。 46

童话、寓言好像写给小孩们看的,实际上是写给心灵被污染的成年人读的,期望他们童心发现,回归人性之本源。真情真爱真的理想,往往在童话、寓言中有着最真切的反映。童话、寓言书,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也深深地吸引了我。闲暇时,信步走进童话寓言大世界,领略这里奇异的风光。其实,许多世界经典童话寓言作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小说,浅显通俗的文字,隐含着深奥的哲理,这就构成了童话寓言的文学价值,让童话、寓言张扬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童话、寓言已不再仅仅属于孩子,它成了人们的阅读时尚。常常重读那些经典童话、寓言却使人手留清香,心旷神怡,真有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在我的记忆中,人生最宝贵的是童年,可惜早已在不经意中匆匆逝去。现实的生活铸造着人生的信念,然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无法忘却童年的往事和金色的岁月。似水童年一去不复返矣,而童话、寓言却能使我们回到童年的时光,让我们永珍藏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夜深人静之时,窗外或明月悬空,或风雨潇潇,室内温柔的灯光陪伴着我,美丽的童话、寓言不时唤醒我儿时的回忆:那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呵,就这样,每当我需要某种慰藉的时候,我会在临睡之前翻几页童话、寓言书,让童心犹存的灵魂在优美的字里行间缓缓穿行,让童话般的诗意和美好的心愿进入我的梦乡。读点科普常识也很必要。理论的历史的哲学的书籍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自然科学书籍则能驱逐愚昧,照亮我们的心灵。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但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道理, 47

真正的科学应该是对真理的一种再解释,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是对现存真理从新的排列组合,科普删弃了复杂的过程,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真理,读科普书的过程就是掌握自然世界的过程,如果对世界抱有一种好奇的话,读点科普必不可少。我读中学时就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现在我还饶有兴趣的读《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的知识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来自生活,都来自读者身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就使《十万个为什么》贴近了大众。《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十万个为什么》在策划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所以,为了儿孙,也为了我自己,我到图书大世界买了几大套科普书籍。由于工作忙,时间紧,我也读那些页薄的书及?活页书?。我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厚薄,给人启迪就算好书。俗话说开卷有益,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往往被一本小册子书所吸引,它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给人的感觉就象一个人坐在山路凉亭的茶桌旁,喝着大碗茶,听路人把稀奇古怪的故事娓娓道来,听后沉思,却感到了内容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中曾经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给读者的是一种沉沉的有时也能让人陶醉的情感。比如说,我在《党政干部认坛》杂志社工作期间,为了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粹,我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读《小小说选刊》,觉得它以?精品意识、读者知音、作家摇篮?为办刊思路,每期汇 48

聚海内外最新最优秀小小说,让读者一册在手,尽览人生百态社会万象。我也曾被书中的很多内容所感动。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阅读《小小说选刊》更有其时尚的意义,有一些其它形态的文学不可替代的因素,它使人感受故事中的悲欢离合,人世间的真善美,在对社会的不良面的揭露中得到反思,在工作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享受生活的快乐。我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同行们听,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人说,这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平民品质、民间情怀、大众趣味,就因为它抒发了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普通人的善恶爱憎和传统的道德情愫。这话不一定很科学,却道出了相当的真实。小小说确实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艺术上讲,小小说是以小见大,缩龙成寸的艺术,在创作上的要求其实也很高。在用欣赏的眼光去阅读《小小说选刊》的精华文章的同时,看多了也会发现有些作品的面貌似曾相识,雷同、重复、模仿、模式化的现像也时有出现。我以为,小小说创作中最大的悖论和两难问题在於:民间化的眼光、平民化的意味、道德善恶的评价尺度,这一切给小小说带来大众性的成功的东西,与深刻化、精英化、超越化的文学性要求的矛盾。说白了,仍然有个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平民化与精英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任何事物都只能在二律背反中前行,小小说也不例外。在不失大众文化品性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独异深刻甚至永恒的艺术珍品,正是读者寄予小小说的期望。我还喜欢读一些页薄、字浅、理深的书和文章。我总觉得能用最平常和浅白的文字讲出来的道 49

理才伟大,才能更加显得说话人的才思。我不喜欢咬文嚼字,那些文章令人看了就像掉进一个大黑洞里,茫然不知其所以,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在中学时代,我爱读赵树理、李准的书,即使是在讲故事,却讲得浅白而精彩,当投入进去后,反而不觉得是故事,仿佛书里的一切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此类书也讲许多道理,而且讲得很深,但均不觉得讨厌。退休后,我讨厌一些老气横秋之人一开口一提笔就是大道理一通的文章,我喜欢上了读《中国剪报》、《楚天都市报》上的?讲述??小说连载?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也讲道理,但讲的道理只是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那是一种极感性的经验之谈,是一种知心的交流。虽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认同,而我觉得知心就好!正如林黛玉的一句话?我是为我的心而活!?。

从上所述,可见我读的广泛,读得?杂七杂八?。曾有人戏称我为?杂家?。细想起来,这个读的?杂?,也就是泛读,即广泛阅读,指的是读书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读得?杂?很必要。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色彩的万花筒,你不杂,便不能体会社会本来的色彩与本质,很容易成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书呆子。?五谷杂粮?多少都应该?择而食之?,如此,才能营养均衡。特别 50

是少年人读书,好比人的发育阶段,身体成长的关键时刻,需要各种营养,新陈代谢的功能极强,不妨杂食,不妨泛读。不必细嚼慢咽,可以囫囹吞枣,不求甚解,广闻博记,博览群书。泛读,是在杂粮一般的知识库里浸润沉浮,也许,理想之花便在其中萌芽,绽蕾。有人觉得读字典很乏味,但学问越高的人读字典会越觉得有趣,像钱钟书。字典里有字源,可以触类旁通,对写文章很有帮助;如读史,对书、人、历史都要读全,不仅要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而且要读各家的史书,包括野史、随笔等,这样才全。读书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拿文学作品来讲,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不错,契诃夫的剧本则更好,而普希金的长诗和小说尤其不得了。现代人读书的时间很零碎,我时常是为了去写一篇文章,或要澄清一个观点,就去看一本相关的书,这是学以致用。虽然我读的书比较杂,范围很广,但这样像滚雪球,越看越到家,也能融会贯通。当然?杂?是为了?专?,二者相辅相成。散文家余秋雨提出的?畏友?读书法,这是使自己能多读书的一个好方法。读书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图书馆或书店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虽然有些书不必勉强,可以待自己接受时再读。但我认为人生苦短,能有多少书可以等自己参悟透彻,再去回味? 51

所以,有些不懂的东西哪怕囫囵吞枣式咽下再说。装在脑子里的东西自然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现出来。现在读书最好是多一点,博一些,能精更好,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风格。阅读是一种积淀,那些被你遗忘的书籍其实还在你脑海的一角,一旦机会来了,则呼之即出。所以,我并不认为无心的阅读绝对就是一种浪费。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业。那种直来直取、每读一书非要搞个?读书收获?来记账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读者无法和书本讨价还价。有些书你瞥一眼,便心领神会,而有些书你即使翻成烂狗肉,也仍然陌生如初。阅读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时间量的累积,也不取决于进入程度。有些书死活读不进去,硬着头皮才能读上几页,但是,仍然对这本书心怀敬意。有些句子,你无法理解,难以说清楚,但是,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其内在的力量。书与人的真正相遇,不在于从图书馆或书店里将它搞到手的那一刻,而在于它触动心弦的那一瞬间。真正的阅读不是赶鸭子上架,而是一种精神默契。开卷有益,真是真理!任何出版物,总有其价值所在。李国文在《我的阅读主张》里说:?那些与屁等值的书,也是无妨批阅一过的。至少知道何以为屁,不也是一种长进,一点获益吗??这样的?逆向思维?,也只有懂得读书的人才能有的。因此我无书不读——只要是书(包括手抄本、内部刊物等),就值得读,有的是局部,有的是全部,总不至于一无是处,总有我兴趣所在的吧!沙堆里,也会有金子!

书海无涯人生有限。读书要泛观博取,但也有个速读和略读 52

的问题。我在读书生活中,为了多读一些书,常采取速读和略读的方法。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这种读书法在我国早就存在,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即是。快速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西方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加以研究。实验证明,人们阅读一个字,并不需要对每一笔划、每个字母都看清楚,而是只凭整体形象就能辨认。对于词和句子也是一样,只要其中几个主要的字映于大脑,大脑就能凭经验将它们联成意思,快速阅读要掌握的要领是:(1)要默读,不要音读,力戒倒回去重读;(2)扩大视读广度,把逐字逐句读改为逐行逐段读;(3)从顺次阅读到跳跃阅读,将那些过渡性的话语,引证的材料,推论的过程等无关紧要或早以熟知的内容,整行、整段地跳过去,只寻找主要论点,新鲜的见解,争论的焦点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4)要多掌握词汇;(5)经常有意识地学习,养成习惯,循序渐进,逐步加快。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如关系较远的书,可以大致浏览即可,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以此了解全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 53

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我也认为,略读一本书也是一个方法。当知道手头的书是否值得细读时,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粗读或略读。有些书只需要浏览,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一目十行,作为了解知识。通过略读就会发现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即使是打算仔细阅读的书,通过略读了解一下全书的形式或结构,一般也是可取的。人的眼睛移动时是看不见东西的,只有在眼珠停止移动时才能看见东西。因此,一次只能读上几个单词,甚多几个由两个词或三个词组成的短语。如果以断断续续的跳跃方式读完一行文字,或每读两三行,眼珠就要倒退一次,也就是眼珠退回到此前读到的短语或句子上去。这些阅读习惯都会浪费时间,并明显减慢阅读速度。大脑与眼珠则不同,不必一次只?读?一个单词或短语,可以用他大脑允许的速度来阅读,而不是用眼珠造成的慢速度来阅读。但最理想的是,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速度为宜。我还认为,无论怎样,阅读速度的快慢,只是大多数人阅读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已。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比如说,?畅销书?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判定 54

书的价值,可信度不言而喻,可看可不看,看过会忘掉的,像报纸、杂志,虽然也有好文章,但一般期刊,都是翻翻看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去细读。

4、读书要读精

读书有泛读,也就有精读之分。泛读固然可以拓宽眼界,保证对所精读的书籍的外部环境的熟知。但真正掌握本事,全在于精读。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我就有这样的深切体会,进了图书馆,天文、地理、文史、杂学无所不包,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读,结果自然是因贪而乱,因乱而杂,缺乏条理,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出现读书兴趣的锐减。所以,读书要讲究严谨的学风,至关重要。如果把浩瀚的书籍看作是地表的江河,那么,由它汇集流向的就是知识的海洋。这海水蒸发升华,形成五彩缤纷的云朵,横空飞翔,而后凝结成水滴,化作绵绵细雨,在滋润大地之后,又汇成新的书流。周而复始,这就是人类知识的更新和循环。作为个人而言,所能拥有的无非是这一循环之中的一个瞬间。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多么的努力,也都只能吸取这其中的一部分养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夸张,实际做不到的。?博览群书?是流行的一句赞美词,赞扬一个人学富五车,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它也会迷惑人,背离科学的读书观,去片面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读书的质量,通俗的讲,就是?不会走就想飞?。所以,读 55

书在于精。?读精?是?读破一本?的概括语。选定一本书后就要让自己沉浸其中,取其精华,所谓?书桌上只放一本书?就是这个道理。

读精必然会带来读书方法上的?精读?。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精读?的十字真言。还有一句老话说?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元代程端礼著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说得更具体:每大段中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以达到?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的谙熟境界。我理解,读书就是要讲究精读,讲究由表及里和去芜存精地读,读细、读透、读懂了,才可能有去伪存真和由此及彼的理解,才可能有某种领悟或启迪。我有这个体会,读一本好书,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精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这实则是大大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惟有这样?精读?,从篇章结构到段落区分及词语使用都要深切领会,从语言到情节,从论据到论点,从思想到文采,从思维方式到行文风格……,才能深得书中之精髓,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创造力,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才读得实在,读得香甜,读得有长进,有收获。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仅读读那些饭后茶余作为消遣的东西倒也无妨,而从学习角度讲,我觉得实不可取,静心精读才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当然,精读,既要有宁静的心境, 56

也要有一定时间的保证,因为心念浮躁、浮杂,心猿意马,就会神荡不收,难以沉潜入书,自然难有所得。

?精读?必然会带来读书方法上的深读和?反复?读的方法。深读,就是在掌握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作深入的了解;在理解重点内容之后,把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的认识,并把该记的都记住,该体会的都体会出来,还可以进行联想、质疑,写出心得体会。?反复?读是读书的一个循进式。邹韬奋是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我啄磨,这种读书法就是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打开一本书,一边抚摸、按住,一边读、欣赏,同时进入了仔细的判断。当然想不出头绪,可以暂放一放,也可以休息一下再读。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罢,大抵都有其重点或精彩部分,对此,我觉得当该在精读的基础上,予以?反复?。?反复?大约有两种情况:一种一次读书中的间隙性?反复?;一种是阶段性的?反复?。我觉得前一种?反复?可以归于精读中,而后一种?反复?更具魅力,更具实用性。因为,它即给人的大脑有?休生养息?的时间,又给人以思索的机会和空间,若 57

几经重复其效果极易倍增,理解的层次亦常会有新的提高,说不准还会有顿悟的火花闪出。反复中,每一次重复是对人的大脑皮层的一次刻划,且是对上一次收效的巩固和深化。当然不要俟前一次收效消尽了,再作反复。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得就是?反复?这个道理。为?反复?之需要,我觉得,可在初读时,就作些必要而精简的抄录,以期加深和激活?反复?时的记忆,会更有利于日后?反复?的进行。读书学习,贵在循序渐进。循序,也就是要依序?反复?,有了?反复?才有渐进,有了渐进方能有最后成功。我们常说的?常读常新?,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以依书的内容和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是精读和反复读,还是粗读和选读。我在读书中悟出了怎样才能读精、?读书破一卷?的方法,这就是要刻苦攻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中筛选取出真正的有价值的书反复阅读;同时也体会到,经典作品可以反复读,具有再生价值,乃至受益终生。我在启蒙读书时,看教我读书的老先生戴着老花镜查辞典,我就问他,这是什么书这么厚?他说这叫辞典。我说辞典是干嘛的?他说不认识的字就找它。我说您老先生还有这么多字都不认识,那我们要认得这多字不知道要读到何时啊!现在想起来还好笑。其实这算抓住问题的要点了,读一辈子书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中国人又特别讲究字,只好翻读一辈子辞典了。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桃花区政府撤销搬家,留下一大堆书报垃圾,我从垃圾中偶 58

尔觅得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那时农村没有书看,我受老先生翻阅辞典的启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在小学阶段把《四角号码字典》从头到尾读一遍,上面的常用每词抄1遍,大大扎实了我的识字解词的功底。从此我养成了读辞典的习惯,不管想一个什么问题都先查《辞典》之类的工具书。从中也使我认识到,工具书,不但可以随时查,而且也可以系统读。什么都可以省,工具书不能省。特别是像我这样一辈子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全靠工具书,查完以后,我的学问也立刻就大了。从读初中起直到大学,我对语文课上的精读课文总是读了又读。这些文章之精美自不必言说,理应仔细咀嚼消化并吸收利用,当是篇篇背诵,谓之精读,以便博取精华,达到思维和精神的真正营养。如中学课本上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祥林嫂》、《纪念刘和真君》、《费尔巴哈应当缓行》等文章。我就是反复读了这些文章后而喜欢读鲁迅书的,至今对于鲁迅文字尤其爱之。精读这样的书和文章。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就引起过强烈的思想震撼或触发灵感,对后来我学政治专业,做学问,写政论文章有很大帮助。19xx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发行时,湖北大学为当时的学习积极分子每人赠发《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一套,从此我经常翻阅《毛泽东选集》,真不知通读了多少遍,其中有的文章反复背过,至今有的经典语录我还可以说出在那一篇那一页来。这为我后来从事党建理论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在读大二时,为学好《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我反复啃读《资本论》。《资本论》是 59

一座庞大的知识宝库,不仅有经济学理论,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的知识。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及后来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非常熟悉,他准确自如地引用其中的典故来表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把非常枯燥的经济问题谈得别有兴味。为了读懂《资本论》,我除了读有关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还读了古希腊神话及后来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通过读这些小说所描绘的内容,我从不同侧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读懂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如果不读这些书,对追杀恶魔的西波亚斯或被人骂为水獭的瞿克莱夫人一无所知,连臭名远扬的夏洛克也不知是何许人也,要想完全啃动《资本论》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验证学习效果,我到武汉大学找学习经济学系的同乡的高中同学王延祥借书、帮教、交流,并自告奋勇参加由武汉大学发起的、《光明日报》社组织举办的 ?资本家是怎样发家的?大讨论。《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信和文章。这一年,《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考试也获得了优秀成绩。从以上我的读书时代烙印最深刻的几件事中,可以看出,精读是决定读书质量的一个关键。参加工作后,我在书海茫茫博览群书中,仍然坚持?真正真正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和学问的,不过是几本书,其余当然也很有必要,不过对人生影响是次要?的观点,一直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挑选那些对人生和做学问影响大的书来精读。退休后,我仍然寻找能够影响自己有生之年的书,期望它能让我的心灵与之共振。有人说,如今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真假信息如洪水般泛滥, 60

哪里有时间去精挑细选一本真正适合自已的好书,哪里有时间去反复读一本书?于是,有的人读书很多,理解不深,概括不了,表达混乱。为此,我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精读一本书的十点要求推介如下:(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5)同类的事物要比较;(6)找出理论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7)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则、步骤);(8)理解典型案例;(9)分析其指导意义、可应用的领域、途径;

(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5、读书要多读经典原著

记得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到校图书馆借书,我请教一位图书馆管理员:我刚进大学读书,应该借些什么书阅读呢?他说,先找一些名著垫底吧!旁边有位年老的图书馆的管理员笑眯眯地告诉我,他能从一年级学生的借书卡上预测这些学生将来的成就,几乎是百试不爽。毫无规律胡乱借书的很难有希望,借书卡上过于疏空的当然令人叹息,借书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摇头。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但时间不多,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而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经典原著。我听了很感动又受启发。从此,我自觉地多借多读经典原著,逐渐认识到他们讲的很有道理,自己在读 61

经典原著中也总结出了多读经典原著的道理和方法。

我前面说了,读?杂书?,成为?杂家?,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知识、人生百态中的理儿都应该懂得,这是必要的。如果不多读书,就没有个比较,就不容易知道提高到哪里去。我们常常一方面要提高质量,一方面又不十分清楚提高到怎样一种境界。就像一个跳高的人,假如没有前面横着的那条杆子,凭空跳去,缺少一个看得见的努力的目标,就不容易长进。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有它的道理。然而要达到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使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从苏格拉底、庄子、黑格尔、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系统哲学乃至禅宗的悠然意会,从孔夫子、陶行知、夸美纽斯、第斯多惠、杜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心有灵犀……都要一一探求也是做不到的。唐以前,一个博学的学者,可以读尽天下的书。宋代有了印刷术,再博学的学者,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所有的书。人生在世,短短数十春秋,真可谓寸金难买寸光阴。如何更快的使自己脱颖而出,更有效的迈向成功之路,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其实答案很明确,就是提高效率,专注追求。与其花时间去挖无数浅坑,不如专注的去凿一口井。因为甘甜的泉水总是深埋在地下。在有限的时间里,越广博只会越浅薄,到头来你都无法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因此,读?精品?才是可行之路。

所谓读书要读?精品?,就是要多读经典原著。我认为经典原著,虽说不上一句顶一句,但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 62

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著作一般艺术性、趣味性很强的,常读常新,读多了,潜移默化,便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学识、品位等。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人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那怕读?精?虽量不大,但读后根基扎实,学识精纯,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读书很多。人们常说要提高某种事物的质量,但这个质量的标准不应当是个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鲜明的标准。比如说,要提高作品的质量,提到什么水平呢?这个水平不能是个抽象的东西。一般来说,精品书籍往往具有如下特征:超前的预见性,超强的概括性,深邃的思想性,丰富的哲学内涵,或寓意深刻、或具有科学性、或鲜明的时代特征,或将之融合为一体。时间最无情,历史最无情。中国的经典文化囊括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历史大浪淘沙,经受住时间考验而留存下来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试想一下,现在一年之中有多少?畅销书?在我们面前呼啦啦的赶过去了,三年五年几十年,没有多少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经典?。一部经典名著不管是不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经典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经过那么多年流传下来的、经过多少代人检验过的经典书籍,之所以没有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当然有它们优秀之处,总会有它们闪光的地方。这些文化没有时间的限制,永远都会对后人有所启迪。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诗经、九歌、汉赋、唐诗宋 63

词们,已经穿越过时代的光芒,给了我们一种仰望人类文明的机会。比如,罗曼〃罗兰的很多作品读完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种道德的熏陶。近日读报看到,武汉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王三山教授,在该校举行了一场?中国传统经典中读出文化自信?的讲座,他引用了国外的一个观点,外国人认为读经典名著是进入精英阶层的必要条件,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认为,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专业知识技能,专业以外的文化修养,人生的学问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他建议,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不仅要应考,更要多阅读经典充实自己,读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是很有见地的。他说,作为中国人应该有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史记》、《红楼梦》、鲁迅的小说,不能不读吧?唐诗宋词不能不读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些激动人心名句,有什么理由不充满自信呢?所以,我认为,读经典原著,至少有四点理由:第一、经典名著开阔眼界。第二、经典名著资助成长。第三、经典名著帮助了解生活,认识自己。第四,经典名著可以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第五、?进得去,出得来?。进去了方可寻觅家园,而灯火阑珊处的风景只等待慧者。读书中生出的快意,使得生命感领着本真的欢喜与虔诚、透悟与识见,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许中觅到源头活水。一部经典原著,一旦读进去了,它会把读者带到更高的境界。书,尤其是世界名著,那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 64

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艰深,不是因为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复杂。一部好书就能带着读者去自己所无法到过的世界,像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史的描绘,展示了广阔的清王朝封建家族生活的场景,整本书包罗万象,像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习俗、宗教哲理、音乐美术、戏曲文艺,包括是诗词歌赋、对联、灯谜、酒令……真是应有尽有,无不一一毕现,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都被它真实地刻画了下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到两百多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因此,有人就说它是?中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这是由于古代语言的优美,还是因为伟人的品性使其作品经古常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像这种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名著还有诸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作品集(这是一个包含91部小说的庞大作品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俄罗斯列夫〃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所以,许多有识之士,杰出人物就是凭着大量的阅读与深入研究艰深的著作,练就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本领。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新的人物,其中最杰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例如文学就读果戈理,物理学就读牛顿。他说,其他一些著 65

作,我只要翻一下,就知道它们是果戈理的模仿,或是牛顿的模仿,有的是很拙劣的模仿。正因为他读的经典著作,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唐代诗圣杜甫曰:?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宋时苏轼也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多读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对如何提高读书质量就有一个可以摸得到的标准,对自我文字水平的高低,也就会有点具体的感受。多读经典名著,经常接触经典名著,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如今,我们中国人,穿洋服,染洋发,吃洋食,过洋节,说洋话,乐洋人之乐——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没有了!——这是失去了文化身份、没有精神归依的灵魂漂泊的民族的悲哀!没有科技不足以强国,没有文化则足以亡种。?一部似乎并不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一读。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个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书桌上不堆放多种类别的书,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 66

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其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何况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选择好书来读,倘若读了坏书反而有害,而经典名著至少不会是坏书。而有不少当代读书人很少在经典名著方面下功夫的。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老古董?,是?落后?。这些意识严重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播,严重影响精神文明的发展。?问君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今社会的发展,只是尤为重要,而书籍只是这知识的源泉!源泉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推动历史发展,承载人类文明,这是大家都明白的。而今,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取源?的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读书不在多,能精就行!这里的精是指在某一领域的高、精、尖;是指在追求时的专注;是指辩证的吸收与扬弃。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各行各业的深入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各个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空前的高涨。我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我认为,还是要从经典原著读起,使自己作到一进入就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进而要读那些新书。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也充满了智慧。读这些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我在 67

读经典名著中比较注意想象和联想。因为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要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读经典名著中强调了想象和联想,从而在生活中与人交流中,在教书育人中,在科学研究、著书立说中,才能?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翁张?,才能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得心应手。这都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今天的书市像时装一般迷离。稍好一点的小说马上被拍成影视作品。受电视剧的诱惑,我看也突击性地看过王海玲的《牵手》,海岩的《玉观音》以及其它如绵绵、张小娴等一些美女作家的作品。充满时尚的味道,但这些作品,读过则读过了,像鸟儿在天空飞过不曾流下翅膀的痕迹,什么时候你都很难再想起其中的人与事。当然,与麻将之类的运动相比,这种阅读仍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消遣。但唯有中外名著的光芒会照亮人的一生。那里面的主人公是那么鲜活,仿佛随时都可能站起来与你对话;书中的人物的命运,不时在向你预示着人生的无常,叫你笑对人生;背景是那么的宏大,让你走进一个史诗般的年代;作品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刻,时时激起你的共鸣;语言是那么的华彩,不得不叫你惊叹文学的神奇感染力。?你以为我穷,我不漂亮,我就没有感情吗?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正如你和我一样最后都站在上帝的面 68

前?。多少年岁月的沦桑,简爱在罗切斯特面前那充满自尊、闪烁个性魅力的表白都在我心中铿锵作响,挥之不去。那么,如何读好经典原著?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督山伯爵》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在这里,他认为150本书就能囊括?人类的一切知识?,显然不够科学。但是,大仲马注重?读精选过的好书?,却是值得借鉴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两千本。因此,我们作为为教师不仅要会读书,还要会严格地挑选书籍并善于指导读书。教师的读书,有别于社会上的阅读喜好,教师读书要有一定的指向性,除了要广泛涉猎报纸、杂志,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外,更要多读专业方面的书、教改方面的文章,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论著。同时在读书时要勤思考多观察,不要成了?读书匠?,要做到开卷有益。现在,有一些青年人对经典原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当然,经典名著学问深理论厚,特别是古典深奥难懂很难读。要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一本前辈大师的著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要花很大的力气。在这里,我概括地归纳一下名人名家读经典原著的方法,出些主意,打开这个奇妙的世界:

69

一是对经典原著要 ?熟读玩味?,就是说要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人们对于一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往往读得很粗心。细读那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可以读出许多新的东西,可以读出许多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的东西。如读中国经典名著,首先是读知识。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唐诗三百首》,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常识和民族的思想。中国古典书籍,始终贯穿一条红线,那就是宣扬?忠信孝悌?,宣扬?舍身求义?。长期的耳闻目染,使这种思想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从而铸就了我们的民族魂,从而养育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从而使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挫折中前进,逐渐摆脱孱弱走向强盛,傲然屹立在地球村的东方!其次读出人情味。工业时代使现代人慢慢机械化了,而多读富有人情味的古代经典名著,会使心情变得舒畅,压力得到缓解。

二是读经典原著,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些名人传记往往称美这个人?一目十行?,其实这种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学问。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对经典作家的著作,一年能读两本,就是很大的成绩。如果坚持下去,10年你就可以精读10本,20年你就可以精读40本,那就了不 70

起了,人人都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三是读经典原著,要善于抓住书中最精彩的东西,抓住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所谓最有启发性,就是能够启发智慧,推动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所谓最有包孕性,就是作者提出了某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和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可以发生出许多新的思想。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富有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这就是精华和灵魂。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善于抓住,要善于挖掘。但是有的人读书的时候不善于抓住这些东西,而抓住的往往是一些很一般的东西,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在别人的书里也都有的东西,对书中真正的精华、活的灵魂似乎视而不见,一点也没有抓住。这就是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也就是理论感的问题。一个人缺乏理论的直觉,就抓不住别人著作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样虽然也读了很多,但真正的收效并不大。就像一个人进了一座钻石矿山,发现不了真正的钻石,却费了好大劲抱了一大堆普通的石头回来。 四是读经典原著,要截断众流,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71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他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我常听到人们说:原著总是艰深的,?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不如读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虽然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但只能辅助作用。如果一个人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被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我承认读原著会是很难的,其实,第一流的作品由于逻辑比较清晰,表述比较果断、个性比较鲜明、形态比较优美,阅读起来不见得比第二、第三流的作品费力。即使费点力,因你内心深知其足可以一当十,也会感到值得。毕竟注释本和今译本隔了一层。有文化基础好的人,最好少看赏析类著作,应从解释者的角度跳出来,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去体悟原著。但是也要考虑具体情况,如对于历史性的作品,可以考虑 72

节省时间读翻译的作品。

五是在具体方法上,按照下面的步骤去读:(1)要知道正需要读什么,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传记或历史,还是小说,剧本?而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2)不要躺在床上读。读精典名著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3)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比如: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一书中写了众多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民国初年,一部署名兰上星白的《红楼梦人物谱》的书出现了。这位作者对《红楼梦》的人物仔细地理了一下,精确地说出了里面出现的人物数:总收人数721人,还提到了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这两类加起来有983人。这么多的人物,让每个人物都形象清晰,着实是一件难事,更难的是还要用他们来婉转地表达些什么。难怪有很多人说,读?红楼?读了这么多遍,连书中的人物也没有搞清,更不要说内容看懂了。我的经验是在这些人物中只围绕五十多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故事来阅读就可以了。再比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胀。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 73

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4)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读啃马克思的《资本论》要啃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5)大段大段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读的句子越长,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6)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尤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7)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暴露自己。人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8)重读一遍。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多读几遍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9)在读作者的作品时,要将他拉到自己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弃皮毛。不要只把脚尖浸在名著的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聪明的人类一样,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10)爱上这本书,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 74

读,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就知道他的文了,也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任何一个大家,只能继承,不能重复。

6、读书要正确处理博与精的关系

我在读书中,总觉得首先要处理好读书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我主张,读书要多读也要精读。读书要有个数量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同时,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图书出版的门类、内容越来越多,出书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多读是十分重要的。常人说博览群书方能成才,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当然,读书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囫囵吞枣、浮光掠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读书要讲究质量,特别对那些质量高、知识含量大、值得品味的书要精读,加强理解和领会,有的句篇或内容恐怕还应背诵。这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所以,人们要想多读点书,多从书中受到益处,对读书问题上的辩证关系不可不察不思。比如,读书既要?泛观博取?又要?熟读精读?,就蕴含的辩证法。这两者似乎很矛盾,但是只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读书要?博??专?兼顾。知识的博、精和点、面应很好地结合起来。?无涉猎则不能通,无专精则不能成。?这就是说,首先要博览群书,古今贯 75

通,然后在泛读的基础上选准方向,突出重点,专攻精读。人本身便是从地球上的动物群分化出来的。人类的科学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二者本是一体,可分又互相转化、互相渗透和扩展。从老子到亚里斯多德可以说明。既然是这样,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学习人文学科的人,应当多从自然学科寻找共同的规律,获取灵感。从事某种专业学科或专门艺术活动的人,固然要刻苦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还要多读点与本行业有关的理论与历史。再稍远一点,就是文学、哲学、历史,除此以外,还要读点自然科学的书籍,特别是汲取自然科学的精神。可能越是远距离的汲取,越能够有益于自身的根深叶茂。领风骚的大师要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够出现,但多读书,多从远处汲取,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本行业的狭隘眼界,脱离一些庸俗。如果只是孤立地抓住一点去钻研,专则专了,却谈不上精,而毫无目标地去博览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学海无涯而生命却是有限的。很多在自然科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其涉猎面也是很广的,像科学家钱学森就长于绘画和音乐; 76

数学家华罗庚能作诗……之所以现代社会缺乏创造性人才,就是因为很多学自然科学的人只钻专业,不涉足文学艺术,因此缺乏想像力;搞社会科学的人欠缺数理常识,知识面过窄就容易搞出笑话来,这些人在学术上也很难有大成就。因此,从上学读书、学知识的过程上看,先博后专。然而要想成为某门学问的专家,读书不仅要博还要专,就要下苦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等,读原著、读名著、读巨著;在读书的态度上,要做到既要重视?博?又不能忽略?专?;在读书的方式上看,要先专后博。首先,要读本专业内部的经典著作,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进而要读本专业方面的新近之作,了解本专业发展的现状,跟上形势发展,作到思想与时代同步。比如,大学课程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之分,我觉得这种划分很科学,平时开卷读书,也应该借鉴一下这个办法。公共之书,即人人必读之书,或叫应知应会。专业之书,即所谓真才实学之书。现代化社会,知识大爆炸,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也愈来愈细,这对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业有专攻?,只有在一个领域,一个专业内,成为内行里手,成为专家至少是准专家,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专业书不但要读,还要读博、读深、读新。其次,要读与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的知识。有一种书,不是专业书,但讲的是与专业有关的相邻学科的知识,这种书就需要浏览。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说,我们学政治专业的,学政治学,必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 77

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虽然说,有的书不是专业书,同专业理论的联系并不直接,但文化史一类的知识是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是政治法律的背景知识,在学习政治学时是绕不过去的。还有一种书,不是基础科学,但同我们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学政治学有辅助作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些书不读,就会局限我们的思考力。再次,要读专业之外的书。有一种书,看似与专业完全无关,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周围都会有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比如电脑书、环保书、办公自动化图书等。现代的读书人还像古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恐怕是不行的。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学习政治学,愈前进预感到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它学问也大抵如此。读这三方面的书,就是我说的?专?外有?博?。博学而后才能提高专业的领悟力,增强自己发现问题的本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看重?通儒?。?通儒?,就是学问的渊博。另一方面要做到?博?中有?专?,能放能收。看了不少书,积累了多种知识,这时就要收,要能集中到一点上,进行缜密的思考,然后做出简明的表达。读书做学问,过于专门,便会孤陋寡闻;过于博杂,则样样通而样样松。虽然两者有矛盾的地方,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有的人谈起学问,面很广,但不深。有的很深,但走的是独木桥,就那么一点,除此而外的都不知道,要有很大的出息,也不大容易。所以我认为,关键是要掌握分寸。有了分寸,博也好,专也好, 78

就能互相促进,而不至于偏。博览群书虽为博览,但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与目的才会学以致用。当然,要把博和专的关系处理好,还需要时间,还有待读书者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认识,还要视各人的精力而定。因素很多,不要着急,要水到渠成。因此,在读书的?博?与?专?问题上,只有专而能博,才能通达,博而能专,才能深刻。不管学什么专业,都应该把握住这个辨证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杂?与?精?的关系。读书应杂还是应精,众说纷纭。我以为,读书应杂而后精,不杂无以为精。且不说学科混沌的古代,单看分科越来越多的今天,世上哪一位专家,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杂家与专家的统一体。有科学家早就在呼吁大学文理分科不能太绝然,否则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因而,不妨提倡读书的面要广一点,种类要多一点。博大才能精深。一般的人,读书应兼容百家,古今中外,三教九流。接触过了,哪怕是皮毛也总会留下一点印象。纵然是搞专项研究的,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读书杂一点也大有益处。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这个比喻很精彩。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 79

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三是正确处理 ?博?与?约?的关系。读书宜广不宜狭,宜博不宜约。读书要由博返约,在博的基础上达到精。研究一门学问,或者说读哪一个专业,做哪一种业务工作,不能说限定在哪一门学问里的书才读,别的书就不念。因为只读某一门学问的书,知识面就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举例说,搞汉语史的,除了汉语史的专著要读,还有与之相关的很多别的书也要认真读,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文学。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专业的?金字塔?是筑不起来的。?博?就好比塔基,?精?就好比塔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不仅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须如此, 80

而且有必要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有时间读读其它专业的书籍,常常会使自己对本专业的有关问题反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受到启发。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这些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和文科教学的?教书匠?,更应该如此。现在有些人动辄喜言专门,常以守约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以至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专?到不近情理,这种风气要不得。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则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疑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立。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问的大气、深厚是需要以广博的涉猎做基础的。古今融会、中西贯通、文理交叉,才有可能孕育出巨匠、大师。当然,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博的基础上,要逐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这一门学通了,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有用的。所以,我总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知识领域面尽量宽一些为好,只要正确处理与自己本专业的关系,知识面越宽越有利自己的专业研究,做到触类旁通。我有个体验,有时在研究一些问题上往往难以深入,很大原因就在于知识面过于狭窄。因此,我认为,读书时就有必要从提高自己整个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方面去多加考虑。当然,读书再多再广,毕竟与治学还不是一回事。读书只是个基础,搞 81

学问则需要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去研究问题,从已知中发现未知,并加以解决。这里,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很关键的,因为问题的深浅与价值直接决定着研究选题的意义。然而这与读书也有很大关系。人们常常议论道,现在许多杂志上的文章都有不少雷同的感觉,甚至重复性很大,突破大的不多,小修小补的不少,给人一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印象。我想,这与阅读面过狭,以及习惯于只读本专业的书籍或许有关,以至于常常出现选题撞车,缺乏新意的状况。为此我常引以为戒。我读的书很?杂?,所买所藏的书也很?广?,那么要从中来判断我究竟是搞什么专业的却不容易。因为我买书和读书的标准不是完全根据专业的需要,而是注重其有助思考的价值,即使看上去与专业的关系甚远,但我仍然乐意购买。比如,我是从事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教学的,我认为,党的建设和管理理论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它的基础理论,这三个方面的书都要学懂弄通,还要读行为科学方面的书、掌握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事实上,我写文著书往往得益于那些非本专业书籍。我不仅能写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的教科书,也能写行政管理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教科书。

四是正确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游走在经典与前沿之间,读书更需要处理好精典与前沿的关系。我认为,经典让人厚重,前沿让人激越,教学与科研需要经典的依托。以厚重的心情对待经 82

典的阅读,虽不至焚琴煮鹤,然而,闲适之际,展卷细读,意犹未尽之余,击节而唱,口齿留香却是有的。就象作者佚名的文中所说的,在经典之中,可以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恬淡;可以梦忆红楼?万艳同悲?的苍凉;可以来到希腊城邦和亚里士多德探讨《诗学》;可以有?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善感;可以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可以有?一丈丝纶一寸钩?的闲适、访田园五柳豁达千古尘嚣、到盛世诗唐品啜韵美律香;也可以点燃《第一炉香》和钱钟书先生进行《神〃鬼〃人》的对话。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因为有了经典的沉韵,在我们的教书和写书中亦可以见山如画,视水如诗了,何妨把围壁做东篱,视高楼为南山;讲台和写字台可为苍穹,浩淼深邃,纵横捭阖;教室和书房可为阡陌,稚子垂髫,悠然自得。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思接千载,视通万物;或回顾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或倾听夏日的传说;或讨论云生雾起的由来,或考证神秘玛雅的起源。文史是浪漫的散文诗,哲理亦是精致的韵律诗,真是不亦快哉!以激越的拥有紧随前沿的心态读书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必须关注前沿,这是为了自身的新鲜活跃,原来在我们不得而知的广阔世界还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可将自己摈弃于时代之外,不可将自己轻易划入老年一派;关注前沿更是为了教育的新鲜活跃,了解人们的心态,才能与他们探讨,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正以它的速度飞快地变化着,千万别用你的想象去揣测别人,冷不丁就会让你跟不上趟儿。 83

跟着前沿的节奏,尽管并不经典,尽管并不深厚,尽管你觉得有的书在浪费你的时间,但是也必须阅读。游走的状态,游走的存在,在矛盾的双方中,点燃两极,和谐两极,是需要做到的,尤其肩负党校教师的人师更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游走。因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类别的阅读,一个单一领域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我们需要在忙碌中充实,在闲适中诗意,在艰难中执著,在安逸中探求。这就是我处理?读经典?与?随前沿?关系的思索。

7、读书要读气质相近作家的书

读书是一种包括着二方面的人的行为:作者与读者。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世人有所谓性情相近的事,一个人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话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同样,或在寂寞的雨天,或在长长的下午,或在无法排遣的星期假日找一本自己最能令领会的书来浏览一番,真会有一种?如对故人?的快乐。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若单就读书,得力一家,失之于简率。然林语堂意思是要人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此即读 84

书以?情?读和以?智?读之区别。林语堂在《生活艺术》中劝人们找到?文学上的爱人?。他说:?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这个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我在博览群书中也总感觉世间确有所谓?意合神会?心灵类似这一回事。虽然这些作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关于这种发现气质与之相近的作家的事情有一些著名的例证:在中国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宏道是苏东坡转世的等等。因为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苏东坡曾做过一件卓绝的事情:他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出整篇的诗来。在这些《和陶诗》后,他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他说又有人说,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因为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现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在外国,有人说,乔治〃爱立奥脱说她第一次读卢梭时像受了电击。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叔本华是一个愤世的老师,而尼采却是一个躁戾的学生, 85

所以这个学生后来便自然要与他的老师背道而驰了。可见,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这种读书方法,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所以,我把发现一个人所喜欢的作家认为是一个人的知识发展上最可注意的事情。读书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其神意与自己的神意相会合的作家。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书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反映。读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作家的书,胸中必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究竟谁是所爱好的作家?这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也许连自己也无法回答。于是,有人说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我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认为人与书确有缘分,读书中有机缘。一个人喜欢一本书,倾情于一本书,不需要什么理由。读书是非技术化、非功利化的。一个沉浸在书海的人,最容易发现自己的肤浅和平庸。读书不是投机,但是,读书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缘。抓住了这个机会,心灵就会得到滋润,生命就不会变得苍白。喜欢一本书,就如喜欢一首歌,百听而不厌,细读无数次仍觉余韵犹存。其实一本书或是一首歌,不一定是极好或极完美的,哪怕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情节感动了我,或者只是一句让我心动的话,我也会感动不已,而且常驻我心,久久 86

不能忘记。所以,我认为,寻找心灵相似的作家必须要自己毫无倚赖地独自去搜寻,别人是不能代替的。这正如一见倾心的情形一样。不能叫一个读者去爱那人或不去爱那人,但当他自己发现了一个他所爱的作家时,他自己会由于一种本能而觉得的。这样发现作家的情形事实上也不难。一个作家的风格、趣味、观念、思想方法,都是恰合读者心意的,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会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就真的浸润在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大概自己也已受了薰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所以,读书要择书而读,说到底是要因人而读。

人有人格,文有文品,文字也是有性格的。无数事实说明,心胸狭窄精神颓丧者难为旷达之文,胸怀大志气吞星河者始有豪放之辞,人格的高低与文品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品是作者思想活动的精华,如果作者是一个伟人,那么他的作品能大致体现他的生活,并常常能比实际生活包含更丰富的内容。儒雅风趣,哲思睿语,时发宏论,处见精识,使莘莘学子受益良多。这种崇高的精神生活使人渐渐达到一种境界。作品中的思想,映射着创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创作意图。真正会读书 87

的人,会着力挖掘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以求得深层次的美感。比如,我喜欢读鲁迅写的书,是喜欢其文字里透示出来的?真实?两个字。鲁迅敢说真实的话,直面现实,用犀利的文笔,写出自己心里的话。如鲁迅的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掩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这诗倒是能让我几十年不忘。又如在《灯下漫笔》里,有几句精彩的文字,大意是:中国历史几千年,大致可分为两个朝代,文明昌盛和兵荒马乱。对中国的老百姓,也大致分为两个朝代,暂时做稳了奴隶,这就是文明昌盛;想做奴隶也不成,这就是兵荒马乱。强盗来了,老百姓似乎属于官府;官兵来了,老百姓似乎属于强盗。这文字引人不能不思考,不能不面对现实思考,不能不深刻思考,不能不反省思考。再比如,我喜欢读巴金写的书,是因为他一生提倡?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以其崇高的道德人格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在我心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看,巴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始终生存于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的精神空间里。早在?五四?前后,少年巴金就寻找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在心灵的祭坛上立下了为理想奋斗终身的誓言。后来随着时光的消逝,巴金所追求,赖以奋斗不息的心灵支柱逐渐从原来具体的信仰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灵的灯?,转化为抽象的理想、光明与正义。甚至到了晚年,他在《?寻找理想?》一文还满怀信心地说:?任何 88

时候在我的面前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会永远给我指路?。正由于始终有着这?心灵的灯?,有执着的理想追求,巴金对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景又一直是乐观的,他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巴金的人格精神中还时刻闪现着一种以奋斗为生命,以痛苦为力量,以献身为幸福的英雄主义气概。在确立信仰时,他就立下了?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的座右铭(《家庭的环境》),后来他大多把那些意志坚强、奋斗不息的战士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他歌颂那些为主义而死、为理想献身,为奋斗牺牲的革命党人、民粹派英雄和志愿军战士;他推崇克鲁泡特金、罗曼〃罗兰那种以痛苦为力量,在痛苦中净化心灵、寻得欢乐的人生态度。直至耄耋之年,巴金还表示?不敢躺倒,不敢沉默?,仍然要?奋斗到底?的决心(19xx年10月15日《致冰心》)。远大的理想、必胜的信念与奋斗的精神,使巴金的创作带上了鲜明的崇高品格,他总是在作品中叙说信仰的力量,呼唤春天,讴歌理想、赞美未来,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也总是太阳、星光、明灯、圣火等充满光与热,能给人带来信心与力量的意象。中国的文化是道德的文化,历来崇尚厚德载物。自小养成的说真话、做实事的品性的我,读了鲁迅、巴金这些文学大家后悟出了一些朴实而深刻的人生哲学,并且努力地付诸于生活的实践,形成了求?真?、求?实?的人格与文品。我在这本《絮语:读书人生》中,真实地回忆过往数十年的读书生活的心得体 89

会。一幅幅真实的生活场景,在饱含真情的回忆与记述中,真实地生活与真实地记录,贯穿着本书将许多故事栩栩如生地次第展开,许多酸甜苦辣,许多悲欢愁苦都历历在目,蕴含着我的人性内涵。如:遵从生活的真实,写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对家乡亲人的绵绵思念,写人生起步阶段生活的熏陶和磨练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等等;写自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挑灯夜读的情景、孩提时等待过年和开心过年的故事,没钱上学趴窗听课的窘迫、贪玩挨打的尴尬,等等;写如何爱书、读书,买书、藏书,以及读书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等等;写参加工作的峥嵘岁月里艰苦的环境与乐观主义精神、个人的理想追求与集体主义思想,等等。秉承传统美德,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即纯真、善良、豁达,骨气、正气、大气。无论是在与家人、与同学、与同事的朝夕相处里,还是与农友、与工友的生活交往中,都始终如此纯净地保持着自己人性的本真:真诚、纯朴、积极向上、富有个性和理想追求的思想脉络,也交织其中且清晰可见。知识是一种力量,真实也是一种力量,内含丰富知识又具备真实的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今天,我能够不加掩饰地真实地回忆过去的读书、教书、写书生活,就是这些?真?与?实?的力量,给了我坦荡的面对人生的美好心境,给了我坦然面对艰难困苦生活的微笑,带给了我真实的幸福人生。其实,一切都不言而喻。勇者无域,智者无域。在理想之路上,一个大智大勇的行者,胸中总是天高海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0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用朴实无华的纪实语言,神闲气定地写成了这部质朴的自传体作品——《絮语:读书人生》,透过本书可以看到,我在磨砺之后的幸福微笑。

8、读书要有选择与规避

当今有很多人立意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这种雄心壮志是好的,然而书这玩艺儿年有所积,世代相传,终至浩瀚庞然,汗牛充栋。古之学人曾有?汗牛充栋?、?知无涯而生有涯?的感叹。也就是感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书籍知识却是无限的,即使毕一生之力勤学不懈,也很难学完全部的知识。古人尚且有这样的感叹,而当今之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多得用迅速浏览的速度都看不过来。光我国的古籍就已浩如烟海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了百分之一二。又何况,不能光读古籍,古籍之外,还有更大的知识世界,就像走出太阳系,还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读尽天下之书。现在,每当进书店或图书馆面对图书的时候,中外著作灿若群星,面对各个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风格各异的作品,很可能使人不知所措,难以一下子接受,感到的非但不是如饥似渴,反倒常常是厌腻、发怵,甚至几乎是恐惧。据统计,我国现在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有8000多种,出版的图书更是浩如烟海。据说古时有人发誓读遍天下书不能做到,现在恐怕连翻天下书也是不可能的。当今每一位出版商又在印出新书前都会尽其可能地宣传,每一本新书也都空前重视包装,花花绿绿 91

的封面四处闪动勾引着你的目光。今天的书店才真叫?琳琅满目?!书太多太多了,多得几近泛滥且鱼龙混杂。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已然是茫茫书海,令人不知何去何从。这样,哪些书能够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就有了很大的偶然性。书有良莠之别。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阅读了有不良思想情感的文章决不仅仅是翻阅的劳累之苦,甚至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消极性的影响。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纵人恶欲,使人混沌。如果不慎读上了一本坏书,就又好似进入一条被污染过的河流,污水流过的地方,花无法生,草不能长,没有鱼跃,少了虾跳,腐枝败叶随处可见,酸臭之气到处可闻,无一丝微生机,只有一片死寂。读这样的书,只能毒灵魂,摧残身心,丧失自我,萎靡精神。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既然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好书才读,不好的书和没用处的书就不读。所以,在读什么样的书的问题上还是要有规避,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把人引入歧途,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和深刻的。即使是我们这些以读书、教书、写书为职业生涯的读书人,也常常感到:学海泛舟,难免四顾茫然;书山探径,也易迷失林中。有志于学,就得学会?挑 92

肥拣瘦?,读出实效来。

然而,选择和规避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这信息时代里,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不如信息垃圾增长的速度。马尔萨斯说,人类社会的生活资料是按照算术数列增长的,而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我想信息和信息垃圾的比例也必定是这样。在当代社会庞杂的信息载体中,不要说网络上,就是图书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出有价值、有分量的书,规避坏书、无价值的呢?佛家传到中国,后来有了?顿悟?法门,读书也是这样。我想,读书人应是个文化人。有了文化人的慧眼择书而读,就会事半功倍。名人名言娓娓道来: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只有择书,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二三流的书里耗费时日,最终只能驻足于三四流的水准。择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一部书精读数遍。因此,读书人要有精品意识,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从我读书得来的悟性来说,在选择和规避上要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确立选择和规避的标准。分辨书的好坏,不要先入为主。别人说‘好不好’是个人观念,总要自己亲身自看一看,来判断它的好坏,内容是否对读者有用。有的坏书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93

有的则很难辨别。因为那些书之所以坏并不是它要给你的思想和品行以直接的摧毁,而是潜伏在人的心里,缓慢地腐蚀人的意志、情操和精神,直至引上歧途。所以,选择和规避首先要确定一本好书的标准。好书和有用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根据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从事的工作来定。一般地说,对专业有关的、对工作有关的,能学以致用,产生经济或思想建设效益的就是好书和有用之书,对这些书,必须认真读、每天读、反复读,这就叫去粗取精。至于那些休闲书,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品?,也可浏览,但那不是什么读书的问题,另当别论。我选书的标准:一是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二是超时代的。三最引人入胜的。四是最有教益和影响的。五是为广大读者接受而不深奥难懂卖弄学问。六是探讨人生不断出现而尚未解决问题的书。当然,我这里所指的不是从短时间内的读者很广泛的书,而是指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好书是不会因思潮的变迁或舆论的转移等因素而被时代抛弃的。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任何时代里都是相同的,追求幸福、公正、真理,崇尚美德,改变落后,是人类经久不衰的目标。而好书是从来不会游离于此目标的。只要你认真阅读它,你就会爱不释手,因为它才真正是百读不厌的。它的每一页都比大多数书的全册还有意义。这些书对人类的思想提供重大的贡献,有其独特的创见,是人们的启蒙老师。它们又是最有影响的书,是作家、读者们反复讨论次数最多的书。然后,根据自己的精力、需要和兴趣来选读。读书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会收到 94

好的效果。只有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选书遵循?三个依据?:依据自己的需要、读书的目的;依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需要;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坚持?三个原则?:选择基础书;选择一流的书;选择经典名著。采取?三个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参考推荐书目、书评等专家意见;通过浏览前言、后记、关键章节来选书。

二是在选书上做到?三戒?:一戒黄色二流的书。虽然说读书没有禁区,但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一是淸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二是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说话有失偏颇。这种读书策略,有好也有坏。尤其是当前黄色、低级、粗制滥造的书充斥市场,对那些精神鸦片要当心规避。 95

对林先生这类大学问家倒也无妨,但对一般的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不能推荐。无数事实证明,若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不健康的书籍,极易使一个人的人生之路走向岔道而出轨。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书不切实际,胡编乱造,对学生造成严重误导,很不适合儿童看的书籍。有的人就是因为看了那些书,觉得兴奋、好奇,随意模仿,扭曲了自己的心灵,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读书要有选择性,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健康的、有意义的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不然那将会后患无穷,甚至铸成无法弥补的大错。所以,读书、买书要多加挑剔和警惕,慎重选择。蜜蜂酿蜜当取,苍蝇逐臭当弃。二戒作态的书。一般来说,那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危害人的书,一般能够直接被人所觉察,而那种歪曲事实真相、错误的、虚假的反映社会和人生的东西才是最大的危害。坏书、坏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态。作者下笔时总是想着读者有什么反应,时而鼓动一下,刺激一下,制造一些效果气氛。比如若干某明星或是名主持人的自传、某外国电影的原著小说中译本、关于网络英雄的几种传奇和七拼八凑的理论预言等等就不值得一读;那些说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貌似?绝对真理?,实际空洞无物的书那些无真知灼见无真情实感人云亦云的书不值一读;那些把别人的作品汇集成一部大著作的作品不值一读;最可恶的那些貌似新颖实则低劣的赝品不值一读。这样的书现在特别多。现在大的书商往往雇些?写手?,多是学校里的或刚毕业的学生,专干?攒书?一事,流水作业专业生产。在我的近围就有这种人,刚 96

从大学毕业出来,文章没有发表一篇,就钻营写书;把别人的东西东抄一点,西凑一段,变成自己的学术论文;日文一窍不通,与书商相约,请人翻译外国人的作品,换个流俗的书名,配上抢眼的包装,不择手段地推销。像这样的书读了就不会有任何长进,只会陷入到攒书者原本偏狭的眼界中,把这个世界认识得愈发支离破碎。然而读者不尽是傻瓜,由着你像耍猴儿似的调遣。有人受到鼓动刺激之处,也会有人觉得别扭,甚至反感,将书本子丢到一旁去了。说来这一层最怕看透;看透了就倒了胃口,从此无法忍受。这路文章坏在写假了。作态的文章古往今来层出不穷,总是有人爱写,当然也总是有人爱读,因为演戏与看戏可能也该算得人性的一份需要罢。我们不习惯,不看好了;不能勉强别人,却也不必勉强自己。把书本子丢开,则演戏看戏皆与我水米无干也。?这些年来?如此,?将来?未必就会变样儿,别扭反感总归还是别扭反感,除非是麻木了,可那么一来作态也就白作了。三戒时效性的书。当前的阅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通俗文化的过于关注,歌星影星的所作所行往往成为人们的追逐热点和模仿对象。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通俗文化,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要符合规律,加强引导,更多地接触一些更为优秀的东西,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都能给以烛照的那种。我认为,当下最热门的书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书,即使是有价值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你自己阅读的。如:媒体上鼓吹宣传的书。在一个商业社会之中,书作为商品,越发注重炒作,这本是自然之事, 97

无可厚非。但很难一时分辨出来炒作之中的真假优劣;礼品书。并不是所有的礼品书一律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的,但是一把剪刀加糨糊、货卖一张皮,里面却是浮文弱质的礼品书大量存在。读书本是一件朴素的事,不是去赴宴或去舞场,不要讲究化妆。将书弄得珠光宝气,将书变成硬壳虫,将书制作得和玩具服装一样,只当成了书柜里的摆设;辅导类的书。它们最为泛滥而且随便编纂不负责任。它们东拉来一篇西扯过一篇,极尽分门别类之能事,将作文肢解成屠宰生猪般大卸八块,将活生生的生命变成机械式的批量生产,如果长期照它的模式写作文,最容易千篇一律,公式化、模式化,将天性磨蚀殆尽,将想像空间萎缩蚕食;卡通书。虽然说这种书自有其娱乐和游戏的意义,但终不入流。偶尔翻翻,无妨大局,要是真的迷恋下去,不是好事。据我观察,当前的阅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通俗文化的过于关注,歌星影星的所作所行往往成为人们的追逐热点和模仿对象。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通俗文化,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要符合规律,加强引导,更多地接触一些更为优秀的东西,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都能给以烛照的那种。

三是在读书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去又漏出来,一点儿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带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掉了,只剩下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 98

只拣那些纯净的宝石。我赞同第四类人的读书方法。因为,第一类人读了等于没读,第二类人读书读变了质,第三类人弃了精华,取了糟粕,只有第四类人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写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其中必定有些东西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或者原本就有讹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差异,导致书中存在一些?糟粕?。大凡读书能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人,一般都能学有所获,进而做到为我所用,以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益的东西。开国领袖毛泽东读《史记》时就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是书中那些精华给了他启示和教益,使他在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相反,那些读书时没有取其精华,而是取其糟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所创造,甚至那些糟粕会把他们引向罪恶的深渊,直至洒下?铁窗泪?。试想,一个人读《红楼梦》时,臵那些优美的诗词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于不顾,却一味的痴迷于那些低级的描写中,此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那些因沉迷于黄色书刊而最终锒铛入狱的罪犯,难道还不能给人们一些警示吗?因此,读书,惟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么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里涉及到个人的学识水平和读书的程度。我的体会有两个:一个是读书要有所鉴别。书有良莠之分,道有正谬之别。发光最亮的未必是真金,喊得最响的未必是真货,流传最广的未必是真理,炒作最热的未必是真经。要选择对我们有意义,有帮助 99

的书来读。要多读好书。每个人学识有所不同,一位才高八斗的人,看书无数,当然知晓什么书是好书。而学识不高、书又读得少的人,当一好书看完了之后也觉得是好书,但它有什么过人之处不一定能指得出来。因为要指出一本书的缺点与优点,就必定要与其它的书作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需要的就不只一本书了。在当今世界,一些黄色书刊正在模糊人们的视野,污染人们的心灵。对此,读书时应该提高警惕,注意选择,注重效益,有取有舍,因人而异,做到?蜜蜂酿蜜当取,苍蝇逐臭当弃?,要像宝石矿上的苦工一样,读书时扔掉?矿渣?,留下?宝石?,为我所用!二个是读书要做到不唯书。有的人将书籍看作是真理与规律的化身,凡书上所讲都是金科玉律,都是良师益友,于是尽信书,皆唯书。这是不对的。宇宙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一家之言,一域之见,难有片面性局限性,时间既公正又残酷。哲学里讲只有相对真理而无绝对真理。世界上没有?句句是真理?的书,并不是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就是真理所在处。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前人近人所著,不能尽善尽美,可寻有益之出,取其精华,去其糟泊。黑格尔所提出?扬弃?一词,虽为哲学用语,用在读书一事,亦无不可。读书不可拘泥,不可尽信书中所言,在读书学习时,定向的选择,深入的研究,把从属于这一类系的知识搞懂、吃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开创出新的东西来,使其更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推动起前进的步伐。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100

中国有?读论语半部能治天下?之说。真的能治也是治农耕明之天下,今天就未必了。因此,读书要有个基本立场和科学态度,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读时要开动脑筋,不能盲从。黑格尔的?怀疑一切?;唐朝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为暗?和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希望成为我们读书时的参考。

101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名言及方法

读书名言及方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读书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

20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20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书籍举世之宝梭罗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书是唯一不死的...

有关读书的词语或名人名言

有关读书的词语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悬梁刺骨废寝忘食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滴水穿石发奋图强开卷有益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持之...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大全

来源查字典写作素材zuowensucai10876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

经典的读书名言_适合小学生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饭可...

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

名句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

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皇帝重英雄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袁牧悬梁刺股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元许名奎外物之味久则...

好读书的名言警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

读书方法的名言(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