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xx

时间:2024.3.31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读后感(2000—2012)

坐公车,从住的家晃悠到报社,翻阅《奈保尔家书》。一本来往于英国牛津与西印度特立尼达的父子书信集。 听父亲讲自己始终热爱的写作生涯。他一直默默无闻,做着报纸的记者编辑工作,却始终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他也告诉儿子,不要放任自己默默无闻,但是如果默默无闻了也没关系,只要在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儿子还在牛津,没看到儿子成为作家,没看到自己的小说出版,他就撒手离开。但他对儿子,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并宽仁地说:“不要怕当艺术家。” 儿子早熟地很,从他19岁年纪却能写出如此明透的信就可明了。翻书时,想到大一时和同学们密集的来信。其中有一个是后桌,来的信当时不已为然,直到年后翻阅,方才明白其远比自己成熟,当时想得已深密。这位早熟少年,方向始终明确,成为一名作家。之后他果真做到名满天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求学的道路不乏阴云,他为神经焦虑症所困扰,为贫困所累。还有哮喘。最主要,是对前途的不确定。 看着这些一来一往的信,早上的公车之旅变的漫长而安宁。所有的感觉,为这穿梭时空的信笺敞开。 愿你的道路漫长。愿我一直怀有勇气。

《奈保尔家书》是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 . S . 奈保尔与其父亲(老奈保尔)和姐姐(卡姆拉)三人之间的通信集。时间起始为19xx年至19xx年。三个通信者分处三地,奈保尔在英国牛津,老奈保尔在家乡特立尼达(西印度群岛的一个英属岛国),卡姆拉在印度。这不是一本小说,但完全可以当“书信体小说”来阅读。也就是说,这本家书在风格上与我们以往熟知的那些家书(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是不一样的,它在叙述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具备“小说”的诸多元素。除了前面说到的书信体小说,我还认为,它也具备成长小说和家族编年史小说的形态。而且更奇妙的是,作为一部“小说”的《奈保尔家书》,并非作者有预见、有目的的刻意而为。因为事实上,家书的三位作者,从他们开始给对方写第一封信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那就是写信,真实地写信,跟我们所有人写信的目的没什么区别。只是由于写信人的个人因素,即:三人都爱好文学,其中老奈保尔和小奈保尔都立志成为一个作家,他们在写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喜欢呈现细节,喜欢刻画人物,喜欢将身边发生的事件讲述给对方听,无意中便成就了一部由三人共同“累积”而成的“小说”。

如果我们把《奈保尔家书》当成一部“小说”来看待,那么,它也有可以归纳的“故事梗概”:在特立尼达,一个叫奈保尔的中年男人,职业是报纸编辑和记者,业余写写小说,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作家。他有七个子女,女儿卡姆拉在印度求学,儿子维多(即V.S.奈保尔)在英国牛津求学。这一家人并不富裕,有时还显得比较拮据。姐弟俩在外求学,靠的是政府资助的奖学金。老奈保尔勤奋工作,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在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而努力的同时,更看出儿子维多身上的文学天赋,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大作家。而维多也对此充满自信,野心勃勃地为这一目标做着准备。至于卡姆拉,她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也像父亲一样,对弟弟维多的作家梦极其重视,时常给予勉励和鞭策。他们频繁地给对方写信,除了表达思恋之情,告知生活讯息之外,更多的是在那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通过这些书信,彼此支撑,相互安慰。

我是在20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才知道奈保尔这个作家的。所以,我最先读到的是他的长篇小说《河湾》,其次是《米格尔街》和《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河湾》开头的一句话(“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凭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就把我吸引了,这句突兀的完全不像小说语言的话,让我为之一震。而这句话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到十分具体的故事讲述,这种突兀的叙述转折,又让我为之一震。从那时起,我对能够以这种方式开始一部小说的作家,对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及他经历了怎样的写作过程,就怀抱了十分强烈的兴趣。之后不久,我的朋友韩东在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也提到了自己最近正在阅读奈保尔。他提到了《河湾》和《米格尔街》,并尤其推崇《米格尔街》。就我所知,写作朋友中,还有顾前和吉木狼格,对《米格尔街》也是爱不释手,如遇“故交”。这就更让我想要知道,这位仿佛从天外掉进汉语世界的小说家,他打动和启发我们的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以及,它们是怎样修炼而成的?

现在,这本《奈保尔家书》似乎可以解开这些谜团了。至少在我个人来说,这部家书除了让我有阅读“小说”的乐趣之外,也为我再次阅读《米格尔街》及《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提供了难得的注脚。奈保尔到达英国之后不久,就在给父亲和姐姐的家书中提出让他们给他邮寄香烟的要求,因为英国的香烟卖得很贵。尔后,“寄烟”这一细节反复地在三人的通信中出现,关于寄烟的方法,程序;关于

海关对烟草的严格规定和高额的关税,等等。总之,它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我从“寄烟”这件事的反复纠葛中,生出许多的感慨,其中的一个感慨就是,作家不是在天上修炼而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而成的。当然,《奈保尔家书》可以引申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只是这篇文章所要求的篇幅,已经不容许我罗嗦下去了。

从19xx年开始,奈保尔经常性地陷入抑郁状态,他这样跟父亲分析自己的症状:“我当然知道令我一蹶不振的缘由:孤独,情感交流匮乏。你们应该了解,一个男人不是一段被运送到国外的木头,在上面锯两个凹槽,就当作了接受教育的标志。不,不是这样,他的要求远不止于此,他有感情,他有思想。有些人,哎,他们的所思所感超出常人,因此,他们备受煎熬……”这套理论听起来不陌生,回溯起来它似乎是如奈保尔般事业有成的人事后聊以自负的先见。但不容置疑的是,写下这些话的的确是个艰难而困惑的孩子。他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世界,二就是父亲和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儿子一次次流露出这种自命的时候,父亲从来没有加以阻止,哪怕是一点点劝诫都没有,也就是说,他几乎从不试图对儿子的性格做出任何校正,至多做些小小的提醒:“你不再是个两三岁大的黄口小儿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老奈保尔教育子女的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点(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点),正如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敏锐指出的那样,“与众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不同,他从不让爱子心中承受愧疚之情。”而是从来有求必应,顺水推舟,很少违逆儿子的主见。这看似简单的习惯,实际上却是不易做到的——试想,有哪位家长能够承受一种与儿子完全平等的地位?有哪位家长能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以充分信任,不去对他大手大脚的消费行为做些许干涉呢?在特立尼达,奈保尔一家的经济并不宽裕,若不是母亲家有几位有钱的亲戚,父亲很难供养得起七个子女。偏偏这些没文化的亲戚都被奈保尔瞧不起,在英国,能够接济他的近亲远亲无不遭到奈保尔的挖苦和排斥,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在求学生涯的后半程,满欧洲旅游、花钱如流水的奈保尔的生活捉襟见肘,父亲的书信再也不像开始时那样跟他大谈创作,而是家庭的经济状况,谈能够给他多少经济支援——“你必须慎之又慎地对待花钱问题”。从19xx年到次年去世,父亲汇款给儿子的频率日益加快,却不见他对不太体恤家庭的儿子有多少埋怨。

但这理应是一种最容易产生的埋怨,因为在常人看来,这种“愧疚”是做子女的理应承受的,否则就是举孝不足。在这位把自己纯然当作儿子的“文友”的父亲的看护下,奈保尔艰难地追求环境的认同和接受,把其间的每一桩骄傲和烦恼、每一次振奋与沉沦实践到底。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看似只是钱和写作上的一点建议,但是,若非父亲有意无意的不介入,奈保尔恐怕无法把自己全然独立的视野维护完整至终。这对于一位很早显露出资质的小说家而言,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老奈保尔猝然去世的那段情节,《奈保尔家书》犹如一本手法老练的小说,只用寥寥四封相关的短信和一封电报打发掉故事的高潮;那封儿子发回家里的电报,则天然地适合扮演“书眼”的角色:“他是我心目中最值得尊敬的人/一切就此终结/我对他感激不尽/振作起来/我爱你们。”对一些批评家认为的奈保尔的最佳作品《抵达之谜》(1987),英国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尖锐地指出,这本书里通篇看不到一个“爱”字。对于一个刻意背对阳光,从自己的影子看世界的作家而言,或许也只有《家书》能成为他全部作品中唯一的例外,哪怕它是一本“合著”。


第二篇: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注:1914 1918 1935 1940 1941 1942 19xx年因战争未授奖

1907 1917 19xx年各有两位作家获奖

1966

更多相关推荐:
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六我在家里读了诺贝尔这篇文件读着读着我深深的被诺贝尔那种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诺贝尔看到工作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知道要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需要付出许多劳动的...

诺贝尔读后感

读诺贝尔有感说起我喜欢的一篇课文那就要数第21课诺贝尔了这篇课文从诺贝尔的研究过程中间接地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持之以恒才能做好这句话既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又是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我记得这篇课文有一句话重点介绍了...

读《诺贝尔》有感

读诺贝尔有感四二班王莞烨读朱自清的散文给我心灵的平静读十万个为什么给我智慧的启迪而读诺贝尔这本人物传记则给我精神上的激励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炸弹研究家他为瑞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诺贝尔很用心地研究炸弹有一次诺贝尔不小...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

诺贝尔的故事读后感诺贝尔的gt故事gt读后感一我一直认为诺贝尔是个有钱人有一大笔钱是个慈善家我一直这样片面的认识诺贝尔但却不知他艰难的一生当我读完这本书才真正认识了他诺贝尔跟他的父亲都研究火药当战争来临他们赚了...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读后感

小诺贝尔图解百科登月之旅读后感拿到这本书首先就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本书的纸张不是普通版式设计的而是一种竖行版式拿在手中似乎很轻松的样子但是手中那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你诧异于本书的质量一定是非常好的随...

读诺贝尔有感

读诺贝尔有感坚持就是胜利读诺贝尔有感五3班蒋佳艺读完诺贝尔这本书我被诺贝尔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合上书本似乎一个个曲折的gt故事还在我心头围绕尤其是意外的惨剧这一小节更能让我体会出诺贝尔对科学发明的坚持不放弃...

诺贝尔读后感

诺贝尔读后感我阅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懂得了史蒂夫乔布斯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故事中的诺贝尔是一个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的人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入于炸药的研究让开山工人少些砸石的劳累多些休息的时间诺贝尔发明了诺贝...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诺贝尔奖是全世界都瞩目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和他们交谈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我们人类有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那就是读书当我读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时候就...

关于诺贝尔奖的一些感想

关于诺贝尔奖的一些感想中国人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多年来没有获得过一次真正的诺贝尔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诺贝尔奖的过错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使得它来不及颁给中国古代的那些超群的发明家和科学家虽然话可以这样讲但是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读后感诺贝尔奖是全世界都瞩目的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和他们交谈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我们人类有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那就是读书当我读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时候就...

诺贝尔传 读书笔记

六角丛书中外名人传记诺贝尔读书笔记493班冯杰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奖金创始人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共获专利355项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饰的宝石Nobel人生经历1833年1岁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

对于诺贝尔奖者年龄的感想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其中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xx年出生今年36周...

诺贝尔读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