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读后感

时间:2024.5.9

《白话聊斋》 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在闲暇之余,我也不忘记阅读。我常常在睡觉前去看一下书,这几天,我就开始看《白话聊斋》了。

白话聊斋里面有很多故事,《倩女幽魂》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这本书是以《聊斋志异》为蓝本,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减,是老少男女都可以看得懂的。书里讲的都是一些人、鬼、神、狐、妖与早些时候的民间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是那些神鬼狐魅与人们的丑恶嘴脸相比,似乎又多了一些浓浓的温情。

《倩女幽魂》这个故事就是讲浙江的一个书生出使金华,当无地投宿时,住在了一座荒芜人烟的寺庙里。这个庙里有一个鬼少女,叫聂小倩。聂小倩念在宁采臣是一位正人君子。而竭尽全力解救宁采臣,逃离妖怪的魔掌。后来她俩相知相识,成为夫妻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这些妖怪尽管不是人,但是他们比人更有感情,与那些人间黑暗、官场险恶、丑恶人心相比,他们要好得多。这些故事,表面看上去只是狐鬼精怪的事情,但故事里却包含着一层层意思。这些故事有些反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尔虞我诈;有些是赞美诚实守信,孝敬长辈,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有些也是弘扬底层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精神。

起码,那些狐魅也会有心的帮助那些正人君子,也会懂得人间的一些亲情,也会明理的作出判断帮助他人,甚至他们才是人间最纯洁的、最质朴的,也是最美丽的种类。

即使那些狐魅不被人们认可,但与人类相比,人类又好得了哪儿去呢?那些鬼魅尽管是虚无的,根本没有的事,但也反映了人们

内心的险恶去告诫人们对待他人好一点,去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所以,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去反映坏人的假、丑、恶,也是在对好人好事的一种赞美。

赤壁市书院实验小学

六(二)班 田 光


第二篇:《促织》读后感


《促织》读后感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偶读,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对其略作赏析。

首先,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

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

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 ”、“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再次,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 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

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更多相关推荐: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网上各种结合版

奇异读聊斋志异有感我一直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只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这些神狐鬼寐的故事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现...

聊斋读后感

聊斋读后感篇一聊斋gt读后感聊斋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

聊斋志异读后感

后感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我是先看了聊斋这部电视剧再看小说的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被里面的场景吓到睡不着就一直觉得聊斋志异是一本恐怖小说而不敢看前一阵闲来无事又因为上课而对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的了情趣就翻看了下觉得书本比电视表现出...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09中文董丹丹09111204最开始听说聊斋两个字是小时候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剧目阴森的画面配上诡异的音乐让幼时的孩子心生恐惧以至于整个童年都觉得这世上有妖怪有鬼魅后来开始接触文学作品思维才渐渐得到...

幽默聊斋读后感

幽默聊斋的读后感这个暑假我无意中看了幽默聊斋一打开这本书书中精彩的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似一本普普通通的书没想到内容是那么地丰富多彩让人难以相信在幽默聊斋这本书中有积淀深厚的名著内涵时尚活...

读《白话聊斋》有感

读白话聊斋有感在我的暑假生活里除了学校布置的各科作业外我还特意到书店借了一本课外书白话聊斋来丰富我的课外生活白话聊斋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该书通过描写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表现出社会民众对...

读《聊斋》之《青梅》有感于人世恩义

9月10日教师节过往中很多人是我的老师不仅存于19年的求学时光中还有很多职场中生活中的老师关于老师与我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恩义只有恩义才是人和人之间最吃重的部分此处引一篇读书笔记来阐述自己对恩义的理解聊斋中有篇叫做...

偶读《聊斋志异》有感

偶读聊斋志异有感一眼万年的爱恋不久前偶然听到一首歌令我心旷神怡歌者哀怨略沙的嗓音伴着凄美缠绵的词曲令这首歌久久在我心头萦绕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读聊斋志异婴宁有感

笑仙之笑与悲阅完诸篇独喜婴宁聊斋先生亦难得道出我婴宁三字显见其倾心且婴宁虽一女子倒似有魏晋风度阮籍嵇康之风颇得我心更何况此奇女子乃蒲留仙释道儒三流之倾注婴宁之形象首先即是拈花一笑不禁让人想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

聊斋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