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有感

时间:2024.4.20

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有感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献给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先谈谈故事梗概吧,约翰·克利斯朵夫生于德国畔的一座小城里。这个城市很美,红色的屋顶、浓郁的花园,散布在柔和的山岗下,倒映在灰绿色的莱茵河里。约翰的祖父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都是宫廷的音乐师。母亲鲁伊莎替人家当厨娘。他还有个舅舅名叫高脱弗烈特,是个流浪小贩,常出没于大自然和乡间。祖父和父亲都瞧不起他,因为他们的艺术理念不同,他是为生活而艺术,而祖父、父亲是为艺术而艺术,但他是个自由独立的人,他对约翰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再后来祖父中风死了,约翰失恋,父亲因为醉酒掉到沟里淹死,使约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侥幸的战斗,凡是要成为无愧于?人?这名称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着无形的敌人抗战: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摇惑人心的欲望,暧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堕落、使你毁灭自己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听见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进吧,前进吧!永远不要歇息!这时他才十五岁。

又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恋爱后,约翰感到苦恼,他对舅舅高脱弗烈特说,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舅舅告诉他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作主了。”于是他开始对德国的音乐做改革的尝试。我看了的就这些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 第一卷 童年与世界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描述他的童年状况一些话: "每天他去发掘这个属于他的宇宙:一切都是他的。没有一件不相干的东西: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苍蝇,都是一样的价值;猫,壁炉,桌子,以及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在这些茫茫的空间怎么能辨得出自己呢?世界那么大!" 童年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的生命和外界世界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真的时代,他的词典里只有真与假,而不会有合适与不合适。不会为了现实的恩恩怨怨,适当与否而丧失自己对真的世界的关照。可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悲天悯人的。

"他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着脚。他才决定草毯是跳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么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旧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剧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 他也是魔术师,大踏步的在田野走,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一面偷偷的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至少有没有一小块云服从他;但它们还是若无其事的向左。于是他跺脚,用棍子威吓它们,气冲冲的命令他们向左:这一回它们果然听话了。他对自己的威力又高兴又骄傲。" 这些克里斯朵夫童年的趣事使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我会在家",照着电视上的招式苦练"武林绝技",只为能行侠仗义,扫尽"天下不平事";我会在马路上突然躺下学大灰狼在地上打滚(当时为了什么事,我现在也已经忘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童年的世界还真是荒谬,但却是无比真实的。在那里有情,有义,有恐惧,可以勇敢的为了自己认为不平的事情大打出手,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而在现在,我们反而学会了理智,有时候对错也许都是是次要的,适当才

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或者适当与否就是对错。每个人即使对很多现象忿忿不平,很多行为心有不服,却总告诉自己那些感觉是荒谬的,是不合时宜的。成年人生活在世界上,可能并不会对不起别人,却一定会最对不起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是不合时宜的"奸诈",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句真话。 为其荒谬,故而可信!

读后感(二)——敢为孤臣

克里斯朵夫在他进入青年时代,开始用自己的理想和生命感受去品味所有的音乐,包括大家公认的大师的音乐。并从自己的很早就开始负担整个家庭重任的生命感受出发,认为很多所有大师的音乐都是无病呻吟,虚伪至极。并从音乐中看出整个德国的病根。“德国艺术最要不得的虚伪还不在于艺术家想表现他们并不感到的情操,——因为这些情操本身就是虚伪的。音乐是心灵的镜子,而且是铁面无情的镜子。一个德国音乐家越天真越有诚意,就越暴露出德国民族的弱点,动摇不定的心境,婆婆妈妈的感情,缺少坦白,伪装的理想主义,看不见自己,不敢正视自己。” 这一个时期他的批判作为现代以适当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 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定。”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崇高世界。而大众最害怕的就是崇高理想。“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了崇高伟大的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而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敢于面对崇高,这是何等的勇气!在现实中,他要

付出何等的代价。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崇拜鲁迅能那么深刻的看到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因为现代中国人总是作为旁观者在看到以前的中国人,无论他怎么掩饰。而真正批判到自己头上,他们就会愤怒,怒吼??克里斯朵夫面对的德国人,包括后来的法国艺术界就是这样。最后以至于艺术界包括一些小市民联合起来封杀了这位艺术青年,仅仅因为他说了几句自己心里的话。从此他成为了孤臣。 这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这不是写雍正的,还是利用雍正这个历史人物演绎一出古希腊悲剧似的故事。雍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不惜得罪自己的兄弟,得罪上下官吏,敕死自己的儿子,更难得的是他敢得罪天下读书人。被天下人骂,被人编排成弑父夺嫡,冷血荒淫的人都在所不惜。这是个英雄,当然英雄往往是要演绎悲剧的。他让我最感动的是,他敢为孤臣。 恰恰也只有孤臣才有真正的朋友,朋友不是互相吹捧,不是在具体的恩惠上。而是在于交心,在于两个不同世界的沟通。而很多人更看重的确实前者,或者过于计较前者而损害后者的真意。克里斯朵夫的朋友如奥利维,葛拉齐亚,都是他心灵和生活的归宿和寄托。 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害怕得罪多数人而说一些不温不火的话,作些不温不火的事情,大家和和气气。当然作为大众生活,这没什么错。但是在面临很多重大问题时,往往缺少大的智慧。人们说现代中国人缺少思想,是的,我记得曾今在网上看过有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一篇十分有创意思想性的文章,预答辩的时候,一个老师辟头就问:“你写这些花里胡梢的东西,你想作大师吗?”那位同学没敢回答,下来后又重新按部就班的写了一篇毫无新意的文章,通过了。其实想做大师有什么丢脸,又有什么错?只是大师不会按照现行的规则行事罢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大师的要求太高,可能大多人数的才华平平,没有这个能力。(然而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大师的才华不是只有当他们成为大师之后我们才看出来的吗?)所以每个人为了安全,就甘心按部就班, 人云亦云。有谁愿意作炮灰了?但正因为有这些愿作炮灰的人,我们才有大师,否则不要谈什么创新,发展。我现在感觉他些愿做炮灰的人比那些大师本身更可爱,更可敬。 还有一例,就是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只要真真的考察一下近年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会发现日本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中国本身存在这更多的问题。报道失实,大事辱骂等等。不是说所有媒体和官员都是不愿真实的,而是在现在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时候,任何“有利于”日本的做法都是“卖国”,更别说哪位领导人在对日问题上实行面向未来的政策了。但中日 关系不改善,何谈中国的和平崛起,何谈东亚的未来?这个事实很多人认识到了,可

谁愿意去真正面对了?不安全,有被打为“卖国贼”的危险,有被口水淹死的危险。 任何时代,大众总是有的,而且总是占大多数的。但每个时代都需要英

雄,尽管这样的人,人数很少,宛如沙漠中一小片绿洲,但正是这片绿洲给了我们以希望。

这本书我暂时就只看到这里,后面还有几册留待以后再读。

最后谈谈开头的一句话,“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就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这是在第一册之后的一句铭文,读到那儿的时候,我想了许久都不大懂,最后上网查了一下,以下是网上给的解答:

这句铭文用现代文解释就是说“当你看到克里斯多夫面容之日,你在这一天一定不会死于非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不怎么好理解它的意思。不过可以这样想,克里斯多夫在文中象征着永恒的追求和梦想,当你的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和追求的时候,那么你永远都不会颓废,换言之,你的精神生活将永远也不会死。

-- 前二卷完


第二篇: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更多相关推荐: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从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傅雷的译本共三册本来打算在两天内读完的结果中间断断续续有些事最后看完这本书还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看第一册时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是有些地方写到法国的风土人情社...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13秋物流管理1班杨卫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不知道写哪一本才好因为毕竟每一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呢我决定选一个跟我多少有点关系的书比较好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大作而...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约翰克...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笔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书笔记第一次接触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名著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完全读懂只是略读但也能感受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内心的孤独和强烈的反抗激情多年后我又读了这本书又是另一种情感我领略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约翰克里斯多夫gt读后感一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大三了课程相对以前来说已经少了很多早晚自习也没有所以空余的时间比较多每天在寝室打游戏看电视剧看的有点感觉无聊了所以我决定再也不能消沉下去所以我和室友...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我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很久之前的时候了但最近翻开也许是长大了之后心境不一样对这本书的感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近来翻开突然感觉克里斯多夫的形象丰满了许多他不再是我小时候心中的那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超人...

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形象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他的三个生活阶段显示出来他早年生活在德国童年和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天赋但卑...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最开始想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因为知道傅雷先生是这本书的译者想通过傅雷先生的译著了解一下先生本人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只借到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不免有些遗憾关于罗曼罗兰初中的时候读过他的名人传那时就感...

读书笔记3:《约翰克里斯朵夫》

费时半个月看完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喜欢这部长篇小说呢期间很多次都有甜蜜的感觉这种甜蜜里交融了爱感动悲悯也不乏痛苦气愤忧虑很丰厚即便周围是寂静黑夜我的心仍像填满了阳光我相信这些光亮足以护佑我面对生活琐碎与人世种种呵就...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初二的时候当时觉得这本书十分晦涩难懂也看不怎么下去而且这本书太长了看的非常累好几次都想放弃不看但又觉得不能半途而废好不容易看完这本书我对主人公的第一感觉就是天才疯子脾气不好...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心得20xx6076城环学院给排水02班柳沛松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一本长篇小说主人公以贝多芬为原型作品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被公爵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然而他的家境愈发败...

约翰·克里斯朵夫 读后感

罗曼罗兰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塑造出一个永远的强者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尽管没有贝多芬那样人人皆知但他在我心中和贝多芬一样都是我的榜样都是心中的那股动力的源泉题记我的心停留在了书香的驿站怀着对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钦佩和欣赏这样...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