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时间:2024.5.2

自由?枷锁!

当提笔写读后感时,我从书中的译者前言中了解到本书的作者让·雅克?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上高中时,就知道卢梭的名字与“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联系在一起,他的大名与十八世纪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那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中学习到的。高中历史对我的影响可想而知,对卢梭的崇拜,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朦胧的向往,但是,我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翻开《社会契约论》,让我们来领略卢梭的政治思想的魅力,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要辩证地去看待他的思想。

《社会契约论》全书分为四卷。依据伏汉(C.E.Vaughan)本的注释,第一卷讨论的是人类怎样由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以及公约的根本条件是什么;第二卷讨论的是立法;第三卷讨论的是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第四卷则是继续讨论政治法,并阐明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

读到第一章的第一卷时,印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简洁而优美的话令我感触颇深,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并不可能会有绝对的自由存在。何谓自由?卢梭的原话是“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我较为赞同这一看法:当人类在原始社会凭着最原始的欲望而行动时,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只是卢梭谈到的“天然的自由”;而当人类真正有了理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并加以遵守时,这时的人类才真正获得了自由。那是一种可以完全掌握自身的欣喜,是为了人类不再是被原始欲望驱动的动物的欢愉——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它需要让我们理性地看待,辩证区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有许多无奈和束缚,同时也会有偶尔的满足与自由,但如果没有这些矛盾,生活也不会变得多姿多彩。同样的,没有这 “枷锁”的约束,谈何自由?这也是民法中“权利不可滥用”原则的依据之一。

卢梭在第一卷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而平等”,并且通过共同签订社会公约将原有的自然属性的自由转化为社会属性的自由。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状态上的升华,和之后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亨利?詹姆斯?梅因在《古代法》中写的“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般看书,对于开头和结尾都会印象特别得深刻,看到中间部分便不会太多留意。以前看书便是如此。但看这法学经典的时候,我发现这四卷文章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看到《社会契约论》的第二卷时,我认为卢梭似乎很推崇“公意”,这不同于众意即“多数人的暴政”。他认为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则是着眼于私人的利益。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公意并不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尊重公意并非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至于如何表达公意,卢梭认为最好是国家内没有派系的存在,如果难以实现,那么退而求其次应该尽可能繁殖派系数量并防止它们之间的不平等。在我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道理,即一切的民主自由建立的基础应该是制衡。我以前对民主的概念很模糊,似乎投票选举就是民主。但事实上,在某一个集团特别庞大的情况下,投票反映的只是某一个集团的意志。这种个别意志只会掩人耳目地成为了公意,并且对全体成员产生影响。这样的情况下,民主只不过是幌子,而丝毫没有给人们带来实质性的改善。所谓制衡,则是能让能让所有人发出声音,像卢梭说的那样,防止一个集团独大。当各种意见缤纷多彩地汇聚在一起时,这时候再全面加以考虑,才能够真正得到公意。这个过程显然耗时长久且工作量巨大,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为什么办事效率不高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所在。他在第五章的论生死论中也提及主权者没有对罪执行惩罚的权利,其只能委托其他人执行。提出了立法权与司法应当相分离。这里提到的“制衡”便与孟德斯鸠提出的分权与制衡有着相似之处,“一切权利不受约束,必将腐败”。这也为当今美国的政府运作形式提供了依据。

作为法律人,自然需要知道最基本的“法律”的概念,卢梭在本书第二卷第六章的论法律中便提出了“法律”的概念。他认为法律是由公意产生的各项规定。法律对国家的成员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它的对象普遍的,它所代表的意志亦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想要国家稳定,人民安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指引着社会向正义的方向前进。法律应由服从法律的人民作为创作者。此外,法律应当考察到不同地区、不同风尚、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民加以制订和执行。他把法律划分为政治法(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一切立法体系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自由和平等。编订法律的人不应该有任何的立法权,唯有公意才能约束个人。所以照我看来,在我们中国,国务院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来制定的行政法规是不应该称其为法律的。因为那不是公意的体现,难以贯彻公正的原则。而反过头来看我国的立法工作,立法是由全国人大法工委来进行的,但是制订过程中却存在国务院各部委的力量角逐。一部法律的最终诞生,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受到了行政力量的干预,这里面体现的并不是公意,而是政府中的部门利益。

卢梭也比较重视主权,认为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指出公意一经宣示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构成法律。个别意志或者一种行政行为,至多也不过是一道命令而已。主权永远是以至高无尚的意志为前提。那种打着民主的幌子来侵犯别国的主权

是不可取的。当今世界上就有一些国家便利用这种方式来侵犯别国。对于政府而言,仅有立法是不够的,法律的强制实施亦非常必要。虽然主权体有立法权,但是它不能赋予自身执法权。它需要一个介于主权体和国民之间的中介者,在公意的指示下实施法律。这就是政府的角色,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他们是主权者的官吏,他们的职能不是契约的结果,而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被托付的权力。他们从主权者接受命令,并将命令转达给国民。主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限制、改变或收回行政权。世界上按构成政府成员的人数来区分政府的各种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分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在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民主制需要太多的预设条件和美德,实现全民民主非常困难。“如果有一种神明的人民,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那样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适于人类的。”贵族制可以是自然的、选举的与世袭的。第一种只适于纯朴的民族;第三种是一切政府之中最坏的一种。第二种则是最好的;它才是严格说来的贵族制。第二种贵族制除了具有可以区别两种权力的这一优点外,并且还具有可以选择自己成员的优点。用这种方法,则正直、明智、经验以及其他种种受人重视与尊敬的理由,就恰好成为政治修明的新保证。在国君制中没有比国君制更有活力的政府;但这种政府也具有很大的危险;如果其前进的方向不是公共福祉,就转化为对国家的损害。君主们倾向于追逐绝对的权力,大臣们只是阴谋家。卢梭较为希望建立的是民主的政府,他在第三卷中便大篇幅地介绍了这三种政府形式的优劣。他极为推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小国寡民”式的民主。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他相信,国家应保持较小的规模,把更多的权利留给人民,让政府更有效率。这也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建立的民主制的政府提供了依据。同时他在第三卷的第九章论好政府的标志中提到“好政府”的标准:“在其治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最多的,就确实无疑地是最好的政府”。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片面。因为在第一卷第六章里,卢梭是认为公民、人民、臣民、主权者这些概念都是相互通用的。若是这样,仅以尽可能多地繁殖人民数量那么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那政府实在是太轻松了。除非将公民这一概念严格定义,认为其所指的应该是具有社会担当、明确个人权利义务并能积极参政议政的个体。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不依靠外力,自我培养和吸引进入尽可能多这样的人,那才算是一个好政府。这对于当今我们中国在建立一

个服务型的政府和建立人才强国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当然,卢梭在提及“自由”的同时,有很多的观点是毫无依据的。

首先是“天赋人权”的前提是无法证明的。卢梭借助原始社会的假设来证明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我们对于古人类的生活习性的了解,所借助的是对现存的一些原始部落的考察。可是,这些原始部落和我们所认为的原始社会的部落到底有多大共通之处是有很大疑问的。因为即使这些部落真的是原始社会部落的承继,它们也经过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发展,他们的近况并不足以说明古人的情况。此外,这几年来的考古学不断地将可能是人类产生的日期往前推进,而每一次发现,都使我们将触角伸及上一次发现的几万年前,甚至几十万年前。相形之下,人类的文明史可谓其短。因而,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否自由而且平等或者自由平等有多大限度,依然是值得怀疑的。与其说,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我更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因为在可以考证的社会形态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和平等正是处于一种扩大和上升的趋势的。自由是“天”所赋予的,那么,“天”又是什么?明显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其次,前人并不能为后人立法。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或者法律的产生,是基于公意。那么我们知道,后人并没有参与社会契约的制订过程,而且往往在他们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之后,他们也没有明确地表示现行的社会契约是合乎他们的意愿的并承认该契约对他们的那种强制性的约束力。相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前人未经其同意而擅自加于他们的。于是,这里,社会契约论将不得不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人是否生而自由平等的?如果是,那么前人的契约自然无法约束后人,哪怕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因为,后人享有和他们对等的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如果不是,那么社会契约是如何达成的?于是,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将更加深刻。因为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而自由的,那么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这时候,我们又不禁要问,在这样一种悖论的情况下,社会契约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最后,他在书中提及的“公意”并不有利于人权的保护,而且他所说的“民主”也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他认为采用民主制政府的形式适用的条件:只能在地域很小的国家,且该国民风淳朴,人们很少争议,没有或很少有奢侈的现象的国家。他也承认真正的民主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因此,我认为他的这种“自由”的观点并不切合实际,是一种空想,这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又有什么不同的呢?实际上,卢梭思想中早已孕育了后来在恐怖时期所发生的那些横逆暴行。不仅如此,卢梭的这种观点也使他的“理想国”与最暴虐的政权等同起来。二战之前,希特勒政权通过大量宣传欺骗了多数德国

人,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在这种意义上,代表了卢梭所说的公意。当时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虐犹运动,这是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熟知的。但这是否说明,那些使几百万犹太人流离失所、死于非命的残暴行径乃是合理和合法的?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南方各州的多数白人都为种族主义的偏见宿毒所染,而不幸的黑人相比之下不过是少数,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们被任意侮辱、虐待、出卖和杀戮就是正当的。此外,让我们再回想一下苏格拉底、哥白尼、布鲁诺的悲剧。谁能说得清楚,历史上有多少罪恶是以人民公意的名义犯下的?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例证并不能说明什么,尽管多数人的确在这些时候附和了某些丑行,但那是因为欺骗所致,这并非体现了他们真正的公意。然而关键在于人民能够受骗这一事实本身证明了所谓公意不可能永远正确,而在一个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中,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无辜者丧失自由,丧失生命。到底什么才是“自由”?难道这便是“自由”吗?

总而言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理论上本身的缺陷。他说的“我要探讨的是权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实”,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这种唯心的论证方法,显然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正是因此才不断地有人对所谓的“社会契约论”提出挑战。

以上便是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当然一千个读者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看《社会契约论》的感受。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也不禁会问:自由还是枷锁,这是一个问题!自由吗?不,这有枷锁!


第二篇:小学生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四二班 孙博文

《三字经》是中国经典文化,它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里有两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不厌其烦地数次搬家,最后选择居住在一家私塾附近,想让他好好学习。可孟子却经常逃学。又一次孟子逃学回家,母亲见了生气地把织布机上已经织了一大半的布剪断了。并训斥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必须要靠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你现在还没完成学习就厌倦学习,半途而废,就会像这匹被割断的布一样,成为毫无用处的东西。”听了母亲的教导之后孟子恍然大悟,痛改前非,勤奋学习,终于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问家。其实现在的我就像当初的孟子,学习什么都没有毅力,学到一半就不想学了。读了《三字经》中的这个故事之后,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学习是不能半途而废的,从今以后不论学什么我都一定要一直坚持学下去。

《三字经》里还有这样的两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独特的天赋,但是《三字经》启发我们无论我们的天分有多好,如果不学习,那也不会知义识礼,那么好的天赋也就白白浪费了。就像玉石如果不经过精心打磨、加工润色就不会是一块美玉。

《三字经》还讲了许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说“黄香温席”讲的就是黄香在寒风习习的冬天先上床把被窝捂热,这样父亲上床睡觉就不会感觉

冷了。这些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确实,父亲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的身旁,养育我们、关爱我们、教导我们。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也要学会为父母做一些事来回报父母。

除了上面的这些道理,《三字经》教育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读《三字经》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寄小读者》读后感

四二班 王玉茹

最近,老师要我们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读了之后,心里充满了

感慨,里面写了冰心奶奶出国之后思念母亲、看到美景、以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在书中,冰心奶奶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小孩,现在也是一个小孩子。这说明冰心奶奶不管年纪有多大,永远都有一颗孩童般的心。

冰心写的《寄小读者》很好看,我最喜欢里面的通讯五,通讯五里写了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母女俩,母亲很慈祥,女儿一直在跟妈妈要汤要水,妈妈又似爱怜,又似责怪,很是爱怜,冰心奶奶看到了就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觉得离家了才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更想念母亲。是啊,平常妈妈照顾的我无微不至,我却常常不在乎,还感到很烦,记得有一次早上上学,妈妈要我多穿点,说今天有冷空气,我却很不听

话,说:“今天这么热,不穿”。结果上学一会就变冷了,把我冻得直哆嗦,真后悔没听妈妈的话,现在我也明白了原来妈妈唠叨的里面全是爱啊。

看完了冰心奶奶的书,收获很多,我觉得很冰心奶奶写的真好,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简爱》读后感

四二班 吴淼

在这个周末,我读了《简爱》,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感受。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家境贫寒,加之其相貌平平,让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尊。而其笔下的简爱,与作者本人一样,也是一个拥有强烈自尊心的人。

简爱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失去了父母,跟着自己的舅妈长大,而舅妈却十分的厌恶自己,经常侮辱简爱。经过这些,简爱形成了一种坚持不懈,忍耐,努力追求自己梦想的一种精神。而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简爱去了一所条件极差的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而她通过刊登广告,她在桑菲尔德成为了一位家庭教师。她的直率,不因身份低下就感到自卑,深深地吸引了罗切斯特,很快的坠入爱河。

可在他们婚礼时,她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妻子,她选择了离去。在结尾部分,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小桔灯》读后感

四二班 孙瑞

最近,老师要我们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读了之后,心里充满了感慨,里面写了冰心奶奶出国之后思念母亲、看到美景、以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在书中,冰心奶奶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小孩,现在也是一个小孩子。这说明冰心奶奶不管年纪有多大,永远都有一颗孩童般的心。

冰心写的《寄小读者》很好看,我最喜欢里面的通讯五,通讯五里写了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母女俩,母亲很慈祥,女儿一直在跟妈妈要汤要水,妈妈又似爱怜,又似责怪,很是爱怜,冰心奶奶看到了就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觉得离家了才更能体会到母亲的爱,更想念母亲。是啊,平常妈妈照顾的我无微不至,我却常常不在乎,还感到很烦,记得有一次早上上学,妈妈要我多穿点,说今天有冷空气,我却很不听话,说:“今天这么热,不穿”。结果上学一会就变冷了,把我冻得直哆嗦,真后悔没听妈妈的话,现在我也明白了原来妈妈唠叨的里面全是爱啊。

看完了冰心奶奶的书,收获很多,我觉得很冰心奶奶写的真好,我以后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城南旧事》读后感

四二班 卓乐

城南旧事,初听书名,我想一定没什么好看的,但是,当我读完一遍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英子快乐无比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英子的丰富,甚至让我觉得童年来影无踪,有时,因为我是小孩,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所以让我很烦它;有时,也因为我是小孩,却可以做只有小孩能做的事情,又让我很幸福。童年是漫长的,作者将童年编织成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故事。

英子的童年中有温柔的兰姨娘、有在井旁认识的扭儿、有被人认为中疯子的秀儿,以及被病痛折磨的父亲,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以及每一件发生的事情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常常不懂得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不去珍惜,但读完这本书,我要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不会等人的。当你长大后,你才会懂得童年的时光是多么的珍贵,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要更加珍惜这个童年的时光。

《城南旧事》读后感

四二班 谢好

《城南旧事》是着名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对自己儿时居住过的老北京城南的思念而写下的回忆录。通过主人翁英子童稚的双眼,展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在《城南旧事》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陪伴着英子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第一章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叙述了英子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问爸爸为什么要系铃铛、想为骆驼剪肚皮底下的绒毛,以及问妈妈春天骆驼去哪儿了这几件小事。当我读到天真的英子学骆驼咀嚼时,不禁笑了起来。多么可爱,多么天真的孩子啊!童年是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在这充满童真的时光中,每个人的做过傻事,连小英子都不除外。第二章叫《惠安馆》。英子遇见秀贞和妞儿,并帮助她们重逢,多么感人啊!第三章是《我们看海去》,讲了英子与“小偷”的故事。他是英子的知心朋友,小英子却在无意中出卖了他??这些章节都细腻生动的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表达了英子对童年的留恋以及对老北京城南的思念。

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以及对童年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想要去抓住童年的时光,却只剩下回忆。那美好的时光悄悄地“溜”走,越走越远??

《弟子规》读后感

四二班 王涵

读了《弟子规》,让我知道了从小就要学会做人,面且老师说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全文的中心。陈老师给我们讲了,让我知道: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

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学习《弟子规》,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处事,懂得了要尊敬长辈,懂得了要关爱别人。听了陈老师的讲课,让我学会了守纪律,学会了体谅别人,学会了干家务,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这段时间在陈老师的的引导下,我坚持每天读背经典,做家务,早晚问候爸爸、妈妈,见到老人主动行礼,见到叔叔阿姨主动问好,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都夸奖我越来越有礼貌了,表扬我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我开心极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这样的进步,都是学习《弟子规》的结果。以后,我要把这个好的习惯保持下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我要争取读更多的经典、读更多的书,不断丰富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

四二班 胡方健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

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

四二班 杨千千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

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四二班 张莹

放寒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鲁宾逊漂流记”。那天上午,我就迫不及待地先看了一篇,因为很好看。

这本书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叫鲁滨逊,是个英国人,喜欢冒险。有一次,他在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到危险,飘流到了一个荒岛。由于鲁滨逊在荒岛上没有居住的地方,他就建房定居下来。他的食物快吃光了,因为想活下来,就拿着枪去山上打猎,把打到得猎物

蓄养起来,后来他就有了成群的山羊。找来的东西里有些麦子,他就撒到围墙里,不久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将这些麦子反复种收,他就有了自己吃的食物。后来,鲁滨逊救助了一个被同类追杀的野人,教会这个野人“星期五”怎样生存。后来一天,一艘船的船长被绑架了,鲁滨逊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鲁滨逊终于回到了故乡——英国。

鲁滨逊能在岛上生活二十八年,靠的就是他的智慧和劳动,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更多相关推荐:
读XX本书读后感

在我拿起这本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在我心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

读读后感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白马桥乡中心小学六班李诗琦指导老师江芳兰读书使人善于思考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给了人成长与精神的营养这本小学生之友也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与感动谁说伟大的莫言童年是一阵欢笑呢他是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嗜...

阅读经典读后感

我心中的榜样读西游记有感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末年吴承恩写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去西天的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到了真经在他们师徒四人当中我...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关于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

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是升旗手gt读后感升旗手也许在别人心里只是把国旗升上而已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种荣誉在暑假里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住了这本书主要写了主人公肖晓出于军人家庭崇拜英...

读执行到位有感

读执行必须到位有感执行必须到位这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公认的理念不能执行到位企业的战略决策就得不到落实不能够执行到位企业就不能生存但是现代企业中却随处可见不到位的影子确保执行到位已经成为众多管理者最苦恼也最迫...

《我爱读书》读后感

读后感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读后感文体特点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写法3学习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试写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

读妞妞有感

周国平的妞妞读后感这一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妞妞生活中真实的伤口周国平后来在书中说到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可老天从来是这样他妒忌幸福的人他...

什么叫读书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

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读后感

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读后感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gt读后感一我的书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书是绝不为老师和父母读书它是一本励志书因此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这本书主要讲述主人公胡小闹成绩不好每次都是班里倒数第二且十分爱玩经过...

读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