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时间:2024.4.20

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曹德本版)

论董仲舒思想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采纳

经济:在经济上董仲舒主要提出‘限民名田,裁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熟,成为封建经济主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农民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仲舒的限民田,抑兼并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持社会稳定。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要依靠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抑兼并则保证正常的赋税征收和徭役佂派有利于巩固统治。

政治:在政治上董仲舒主要提出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 由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政策,地方实力不断壮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汉景帝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中央集权任十分松散。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础上提出“大一统”的思想更加深入的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在政治上要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一切以君主为先,一切顺从于君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思想:在思想上董仲舒主要提出:

1)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论证君子授命于天

2)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汉初因常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实行休生养息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即无为而治,即无政府主义,国家不干涉农业生产而这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思想观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董仲舒则提出君权神授,君子授命于天,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和合法性。名义尊天实则尊君。“三纲五常”则是对社会公共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强化,其目的就是要用儒家伦理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政令的行而有效。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大一统主张在思想上的表现,都以加强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持政局稳定则是最终目的。 首先经济是基础,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会出现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阶级,出现相适应的阶级就会随之产生他们的思想诉求,而这种诉求在社会张大网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政治。董仲舒思想的提出有其合理的社会经济基础,阶级,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

孔孟的先秦儒学是传统儒学的思想基础,经过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后的儒学才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传统儒学。这是因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视之为中华民族的正统

思想。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咏唱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千古绝响;它赋予古代文人志士高洁傲岸的民族气节,传颂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男儿热血。董仲舒的思想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作出发展同时也为宋明理学奠定思想基础。可以说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并深深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史。其思想不仅仅在思想史上,在政治史上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新闻1051班 李佼蓉


第二篇:最终中国政治思想史


1.祖先崇拜(P35)

根据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祖先崇拜的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当人们知道了自己确切的生身父亲后,便出现了对于直系父祖的崇拜。而到了商朝则表现为祖先崇拜。

商代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对于商代先公先王的崇拜,而且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特征。其祭祀先公先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方式使现实的君主专制统治获得充分的合理性。祖先崇拜实际上已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进而发展成为王权至上观念。

2.商代王权至上的表现:(p36)

第一、强调先王与臣民的祖先之间的关系,其用意是为了说明现商王对于民众的统治来自先王对臣民祖先的统治,先王对臣民的统治是合法的,今王对于臣民的统治也是合法的;

第二、认为上天主宰民众的命运,而商王能够与上天沟通,商王实际上也就成了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天的意志,也就必须服从君主的意志;

第三、强调实行赏罚的权力掌握在商王手中,实际上是说只有商王才对国家负有责任。

3.天命不常(p38)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在执掌周王室的政权期间,曾经不止一次地阐述这个道理。

在周公看来,周人灭商,并不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而且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周公这种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4.孔子仁、礼学说主要内容(p45)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第一,爱人为仁;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第三,仁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包括厚重敦朴,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是最高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忠恕;

礼:第一,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基本准则,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迹;第二,礼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第三,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务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民众,就能够获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

5.孔子的德治主要内容(p48)

第一,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由优秀的人才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

第四,愚民政策。孔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6.性善论的主要内容(P54)

第一,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

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第二,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第三,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此,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善的本能也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第二,人性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准确的说明人性。

7.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p56)

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的关键,进而认为仁对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施仁政,应该从事亲开始,施仁政的目的,是推广和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

第二,施行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孟子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第三,主张君主应该与民同乐。

如何实行仁政的设想

第一,制民之产,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才有恒心。但是,在战国时代,井田制已经无法再现的情况下,他的“制民之产”的主张是不合时宜的。

第二,平均赋税,赋税是专制政治下民众最为沉重的负担,因此主张在制民之产的基础上平均赋税,建立固定的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保护工商业,,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免除关税。

8.性恶论(p59)

荀子认为人性恶,他把这种恶的本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出来:

第一,人的感官欲望。人的利欲之心永远没有止境。

第二,权势欲望。荀子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力,因此,每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9.为什么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p61)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因此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10.小国寡民(p71名词解释)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

绳记事的水平上;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这种思想否定了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需的伦理规则、礼义制度的价值,反映出倒退的历史观;但却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1.至德之世(p75名词解释)

庄子在《马蹄》篇里对他所说的至德之世描述道: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对整个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在庄子看来,在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至德之世”这种思想,否认了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理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12.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p80)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的。

第一,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庄子认为,儒家与墨家所倡导的礼义、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对于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庄子认为,由于人们过分地重视先王之道,而现实社会所能继承的又只能是先王的糟粕,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13.兼爱非攻(p84名词解释)’

兼爱:墨子认为,战国时代列国兼并,社会急剧动荡的现实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因此,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这实际上是抽象的爱,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

非攻:从兼爱的思想主张出发,墨子强烈的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不仁不义的行为,罪莫大焉,理由有,一,战争中的双方都会杀人陷入不义;二是战争将影响民众的生活,妨碍社会生产发展。这些都表明了墨子对民众生活状况十分关注,因此墨子的非攻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墨子对战争的认识十分片面,从而事实上无法真正地揭示战争的本质。

14.法家思想特点(p90)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一,是重视法律的作用。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二,是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三,是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法家思想的特点之四,是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15.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p92简答)

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权势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 不尊贤。慎到认为君主如果尚贤,其结果必然是使贤人在民众中养成声望,客观

上为君主自己树立一个敌手,那样人民将只知道贤人而不知君主,只知尊贤而不

知尊君,贤与君争的结果是不如无君。

第二, 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

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是设法使自己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挟

制臣下。

第三, 君主无为以治臣下。慎到认为,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善于运用权术,

以权术驾驭臣下。

16.术(p93名词解释)

法家学派所说的术,其本义是权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是其代表人物,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由君主一人掌握,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正名责实和示天下以无为,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来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申不害的主观目的是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此外,韩非子也这样对术下定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17.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p96)

首先,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正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求,因此每一个人在利与弊之间都要趋利而避害;

其二,商鞅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好利本性决不会改变,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

其三、由于利益所在,礼义制度对于人的行为不起任何约束作用。但君主可以据此因势利导,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富国强兵。

商鞅是第一个从经济方面认识人性的思想家。商鞅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利用人的本性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观点,适应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需要。

18.试论述商鞅的法治理论作用和原则、特点(p97)

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治理国家不可一日无法。法律对于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法律能够定分。

商鞅认为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即定分。然而,定分又必须通过法律才能实现,法令不明,名分则不定。所以,商鞅主张“立法明分”,而反对以私害法。

二、法律能够胜民。

商鞅明确指出,法律的对象就是人民,法律如果能够起到约束民众的行为的作用,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法律如果不能约束民众的行为,国家就一定混乱。

三、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

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专制国家的需要,专制君主应该操刑与赏两种工具,引导民众勤于农事和勇于参战。

基于上述认识,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

一、要刑无等级。

商鞅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公,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不以私害法是专制国家达于治的根本保证。刑无等级,就是执行法律的过程中,除君主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并不能以功抵过。

二、要明法利民。

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增强吏民的法制观念,从而使境内臣民都成为知法守法者而避免刑罚、从中获利。

三、要轻罪重罚。

商鞅认为,为了实现法治,就必须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轻罪重罚,实施严刑峻法。

商鞅的法治理论在先秦法家中很具有典型性,其思想主张确实较之以往的思想家前进了一步,但是,商鞅的法治思想却远远不是民主性质的政治理论,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商鞅的法治理论中,尽管商鞅主张刑无等级,但专制君主是在此范围之外,只是臣民在法律面前才是平等的。因此在刑无等级的背后是极大的不平等,法律所体现的也只能是专制君主的意志。

其次,在实施法治的必要性方面,商鞅片面地强调了法胜民则国治这一点,重义务而轻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其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法律使君主之外的任何人都变成没有独立人格的奴仆。

再次,商鞅虽然主张法律公开,执法要公正,但实际上商鞅又主张刑于将过,刑于未然,而“将过”则意味着专制国家在用法律处罚民众的时候可以不以事实为根据,其结果,法治过程也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19.韩非子的术的主要内容(p109)

在《韩非子》一书中,对于用术的要领阐述得淋漓尽致。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

第二,虚静无事,以闇观疵。

第三,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

第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韩非关于术的理论,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权力的需要,但是,从主要之点来说,韩非所信奉的是君臣之间相互欺诈,相互倾轧,其消极因素远远超过了积极因素。

20.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p130)

李斯认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必然要求有统一的思想,因此他主张国家应该禁止异说,统一思想。在李斯眼中,当时各种学术流派的人士,特别是儒学之士,成为影响君主独擅大权的严重阻碍。因此,李斯建议采用强制性手段,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来,则表现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

以法为教,即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以吏为师,即人们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而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综上二者构成了秦朝的教育制度的内容,加上焚书坑儒,从而真正了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文化的发展,也把他的专制统治推向了极点,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使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1.独尊儒术(p131名词解释或简答)

独尊儒术是由董仲舒所提出,汉武帝所执行的排斥其他思想,独尊儒学为大一统思想的措施,它初步实现了西汉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儒学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又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还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而装点得温情脉脉,所以就有了汉武帝崇儒的“独尊儒术”的实施。对儒学本身而言,也终于拥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政权相结合的道路。以后经过历代君主一再推崇,儒学始终占据政治指导思想的宝座,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22.唐太宗仁政、民本思想(p139)

仁政思想:唐太宗讲论治国之道,处处离不开“仁义”和“仁政”,在他的指导思想上,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最高的治国原则,贞观集团在政治实践中推行的政策大体上属于儒家“仁政”的范围,主要有与民休息,刑罚宽平,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等政策。

民本思想:李世民特别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提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要命题,李世民作为专制君主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民民众的力量,将儒家传统的思想“君舟民水”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君主失去民众,就不能成为君主,而民众没有君主依然还是民众。

23.重贤思想主张(p144简答)

第一;唐太宗集团的质量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第二,唐太宗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并以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第三,唐太宗任人唯贤,在考察与任用人才时,把“贤能”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第四,“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

24.汉初为什么以黄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p149)

西汉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之所以崇尚和采纳“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其一,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皆来自于社会下层,对于秦王朝二世尚刑而亡的严酷教训不仅记忆犹新,具有切肤之感,自然要予以汲取。

其二,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残、民众飘零的烂摊子。

其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上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

其四,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

25.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主要内容(p160)

第一、否定儒家所宣扬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等级思想以及现实社会中所存在的君主制度,主张人与人之间天然平等;

第二、揭露“君权神授”论的虚伪本质——封建统治者假借符瑞来欺骗人民,并进一步指出君权不是天授,而是强者制服弱者的结果;而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法律伴随着君权而产生。

第三、鲍敬言认为,君主的穷奢极欲、赋役的繁重和刑罚的严酷,决定了国家及君主带来了只是人民无穷的苦难,君主是万恶之源。对此,他明确提出:取消封建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的理想社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动乱的根源。

26.对君主制度的批判的主要内容(p161)

鲍敬言认为,伴随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人民无穷的苦难,这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

其次,赋役繁重,民不堪命。

再次,刑罚严酷,百姓困苦。

由此可见,君主是万恶之源,只要有君主,罪恶和祸害就不可避免。因此,鲍敬言明

确提出:取消封建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的理想社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动乱的根源。

27.天谴说(p187)

董仲舒认为,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此所谓“天谴说”,董仲舒说: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董仲舒以天作为批评君主的工具,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以一定的制约,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却能对君主形成某种心理震慑,一定程度上阻止君主独断专行,作为统治阶级进行自我调节的理论之一。

28.三纲五常学说(p189)

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分合论”,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形成了相互区别又相关联的双方,一方是君、父、夫,为天生的主宰,另一方是臣、子、妻,是天生的从属,这三对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又称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9.试论述董仲舒经、权、更化思想(p191)

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

“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有道伐无道”指的是异姓更王,君权交替。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他还说:“秦无道而汉代之”,汉家天下得之于“有道伐无道”,其合理性毋庸置疑。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30.魏晋玄学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各阶段的代表思想(p205)

一、王弼

(一)“名教出于自然”说

(二)无为而治的主张

二、嵇康,阮籍

(一)嵇康之“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二)阮籍抨击礼法思想

三、郭象

(一)名教即自然

(二)无为论

31.道统论(名词解释或简答)

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以其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韩愈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道统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用儒家学说来代替佛、道教义,其中心思想为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认为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才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32.性品论的主要内容(p218)

性品论是由儒家人性论发展而来的,其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韩愈认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而其中“仁”是根本;除性以外,人还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此外,还认为人之性与情皆有品级之分。

第二、他认为人性与生俱来,属于先天的禀赋,不可移易。但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仍具有被改造的可能性,而这种改造的可能与效果却因人性品级的不同而大有差异。

第三、教以仁义,制以刑政,礼与法都是制驭人性的政治工具。

韩愈的性品论对以前儒家人性论作了重要的改造和发展,既避免了片面性,又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它为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儒家的道德教化作了辩护;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了它的反佛斗争中的理论意义。总之,儒家人性论在韩愈这里更加精致细密,韩愈性品论在儒家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33.柳宗元天人不相干预论的思想内容(p220)

第一、大胆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坚决反对韩愈等人所主张的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并集中批判了天人感应论,从而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第二、柳宗元从万物本原、元气功能、天体结构的角度论证了天的自然属性,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论。

第三、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两汉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符瑞说和君权神授论,明确指出,这些受命于符、受命于天的说教纯属胡说,完全是欺人之谈。这表现出他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34.宋代政治思想主要特点(功利、举例说明)(p231)

宋代功利政治思想以北宋李觏为发端,中经王安石,到了南宋的陈亮、叶适那里发展完善。宋代功利政治思想是宋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

一、李觏的政治思想大部分是在“庆历新政”背景下形成的,其特点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唯物主义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

二、王安石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具有不尚空谈、面向实际的特点,并通过变法的实践来改革时弊。

三、陈亮政治思想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脉相承,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但是,陈亮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他倡导功利主义,又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说明他进步思想的不彻底性。

四、叶适的以他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也就是道在事物之中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国家,必须遵循事物的规律,叶适的思想代表着当时的进步倾向。但他在强调功利的同时,又有替富人辩护的倾向,说明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35.试论述黄宗羲对君主专制批判的主要内容(p266以天下为公作为平台)

黄宗羲以天下为公为原则,对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第一、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大害。

第二、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

第三、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天下的公法。

第四、黄宗羲认为,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也违反了天下为公的原则,历代统治者以为董仲舒以下的正统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

第五、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黄宗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

36顾炎武有代表性的思想是什么?(p273明道济世)

第一、兴实学、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贯穿着顾炎武的全部政治思想,成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第二、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在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顾炎武提出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可用八字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在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断的基础上,顾炎武主张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把郡县制与分封制度的某些优点结合起来。

第四、正人心、厚风俗的主张。通过行教化,使人们有廉耻之心,从而能够自觉地遵守礼义规范。

37.王夫之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p280)

第一,关于理与气方面,王夫之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由于气的变化和运动而产生了人和万物;同时,王夫之也指出,所谓的理是依附于气存在的,如果离开了气,理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关于道与器方面,王夫之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存在是器,道只能依附于器而存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在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道器观。

第三,关于天理与人欲方面,王夫之认为,人欲与天理实际上是统一的,天理离不开人欲而存在,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只有人欲得到充分满足,才真正符合天理;同时指出,人欲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论证了人欲的合理性。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读完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我对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有一个了粗略的认识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跨越了几千年脉络十分清晰从文字中便能感受到作者的思路和条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具体知识更令我不断加深对中国思想史的...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初到图书馆去借这部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吓了一跳一本薄薄小册子和两本很厚实的书顿时有种想转身离开的冲动虽然我还是拿下来看了但是依然枯燥的令我读不下去于是我只得匆匆浏览了个大概便又还回去了这部中国思想...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摘要有幸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觉得政治化因素颇多略微遗憾然毕竟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进步令人稍有感触不失为一本好书关键字中西文化儒家思想时代的变更正...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下篇)

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和外来文明的融合及碰撞读中国思想史有感在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一书中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吴丹丹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09级民族学2班学号209摘要中国先秦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一块瑰宝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等等这些中国思想界中的大师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先秦思想史虽有不足但是他们的成就...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1历史袁香妹11020xx51胡适所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胡适189119xx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留...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转型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有感打算读一本关于法制史的书后看了推荐书目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最令法学界兴奋和充满激情的莫过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从开始的法治合法性认证到现在的法治进程与方案的初评研究法学界对建设法治...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摘要通过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从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再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

中国会计思想史

中国会计思想史研究绪论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始终存在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提供决策信息的有力工具会计思想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有关中国...

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感

假期社会实践班级电气089班姓名韩连兴学号26中国大历史之读后感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