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言

时间:2024.4.25

《论语》感言

《论语》感言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 道德 仁爱 孝道 教育 和谐 价值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已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而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 2

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了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新时代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之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复杂化和多元化。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 《论语》书中的思想观

一、《论语》书中的道德思想

《论语》中认为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支撑 。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需要内在的动因和外在的动力的结合并促动支撑的。而其社会的发展无外乎需要四个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的支承点。离开这四个支承点,一个社会很难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始终存在的理念就是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以道德来指导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的贯彻。孔子在这点上是这一思想的发创也表现尤为突出。在孔子的思想里,社会存在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军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撑,并认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点,也是核心和主导。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会的维持、任何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的,“足食”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还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足兵”是维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民以时”,在中国这样的以农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其国家经济就是农业经济,而其发展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使民以时”的,从而促使人民安定生产而粮食充足。

但在孔子心目中,认为一个社会、国家光具有丰富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备的社会制度仍然不够,而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主导是“信”,是“仁”之贯彻,即是仁义道德要在社会生活得以贯彻、得以普遍。只有这个核心之支撑才能让一个社会、国家真正得以生存与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道德才能够做到“尚贤”,只有统治者具有仁义道德才能表率、感召人民,才能更好的统治,才能“子欲善而民善之”,“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有道德作为社会的原则才能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道德才能使“民信之”,只有道德原则的贯彻,才能够使整个社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社会才能安定、稳定。

在孔子的社会价值坐标中,仁义道德是高于其他社会支承点的,高于一切价值。道德高于生产、经济、利益、军事、 艺术 、宗教等等。在整个价值体系里,仁义道德是处于最高的层次,居于最上的地位。

孔子身怀救世之情怀,一方面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寻求到其支承点的所在,认为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社会制度以及道德精神之上的,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同时把道德做为社会的最根本的支承点。这一思想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以后的统治者当作统治国家的思想发扬广大。

孔子告诉我们: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明白道理。如果你早上得道,就是晚上要离世,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同时,最有最求有抱负的人来说,他所在意一定不是外在的衣食,而是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整天和别人比吃比穿的俗人,真是不值得和他们打交道。孔子提醒我们,党同伐异是危险的,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边。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孔子的理想生活是什么 4

呢?孔子告诉我们要做精神上的贵族。走在现代都市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流连忘返。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让生活得品质空前提高。我们在这个无比强大的物质世界的压迫下,常常感到自己无力和卑微。内心的脆弱和精神的枯竭是现代人的通病。让我们聆听圣人的教诲,捧起那么久违的经典,重新强大我们的神经和道德吧!

二、《论语》书中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之心”为主要的前提条件。“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孔子认同的最高道德境界。目前,人们在感受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渴望人性的回归,得到精神的慰藉。因而注重仁爱之心的培养,对于善待他人、扶残助弱、扶危济困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何谓“仁学”?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哪里来呢?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止于此,还要“推己及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而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这对于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来说就是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霸道”。这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的实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孔子还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他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这和我国一贯主张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原则是有有相通之处的。颜渊也曾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如何求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但孔子的“克己复礼”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适度克制,独善其身的节欲观。我们知道,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无度的欲望却无异于饮鸽止渴。因此,我们应该再度发扬孔子的价值与智慧,用孔子的节欲思想扼制和节制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不合理欲望,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仁”是孔子认同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仁”参透在人的饮食起居各个角落,要做到“仁”,必须从生活得各个细节入手。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几点:第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认为要和道德高尚的人为邻,以便受其陶冶。第二,“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孔子认为仁者可以在困苦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在顺境中也不会忘乎自己。第三,“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认为,仁者才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分清好的坏的。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就必须处处实行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一个人能待人恭敬有礼、心地宽大厚道、为人诚实守信、性情仁爱施惠,他一定是最成功的交往家。

孔子说立志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但不是用正当的方式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它;贫穷和低贱是人人有厌恶的,是不用正当的方式去摆脱他,就摆脱不掉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办事,就是在颠簸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的。这才叫君子,这才是有仁德之人的所作所为。

三、《论语》书中的“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 6

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古书上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简单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古人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内容有:第一、养,即赡养父母。第二、敬,即孝敬父母。第三、安亲,第四、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和发展。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决定做上层建筑,尽孝道的首要条件即前提就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 ,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还要做更多的事,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书中对这个问题又做出了解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不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对于“孝”的理解,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做到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叫《陈情表》,那是一篇典型孝道思想为核心的文章。古代的“花木兰为父从军”,这也是千古绝唱的孝道。古人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 7

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分散在五湖四海,各自为自己的前程而忙忙碌碌。当我们在哪个晚上没有应酬或者比较闲时的时间的里,有没有想起过远放的父母呢?有没有想起过他们那爬满皱纹的脸和那颗永远牵挂着你的心呢?有没有在梦里被父母的呼唤惊醒,而在子夜时泪流满面呢?孔子说父母在不远行,现代社会的人不得不为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四海漂泊,到处流浪,到异乡去寻找我们的天地和梦想。守候在父母身边尽尽孝道,常回家看看,已经成了越来越模糊的梦了。记得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是只有受过文化熏陶的人,才会教养父母。”古人常说人生中的一大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未来事业有点成就后,再转身过来想起父母,这时候他们已经垂垂老矣,来日无多了。这是件多么让人感到遗憾和悔恨而又多么无奈的事啊!孔子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一俱。”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父母亲祝福祈福吧!这或许是现代人最能表达孝心的方式了.

四、《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一)“身教法”

身教就是以身垂范。《说文解字》上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包含有身教的意思。在道德教育中身教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身教具有教化功能。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信念等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别人可以透过一个人的行为体会到他的思想和信念,从而实现教化功能。其次,身教具有榜样作用。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另外,榜样还通过激励和感染,促使人们坚定信念并化为行动。儒家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身教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以道德修养为要,所以才能身体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子贡说: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是孔子所最求的,从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可知孔子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8

礼让,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自身修养,为学生做出了好榜样。

(二)“寓教于乐”

孔子注重在艺术中陶冶性情。孔子的学生都学习《诗》,《诗》能陶冶性情,使人的喜怒哀乐皆中节。《为政》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篇全为真情流溢之作,学得这个真字,言行思想无不率真,便是由《诗》入道。这样,内容上是大道的表达,再配上和谐的音乐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中提升人格。音乐等艺术对人的道德修养有很大影响。《乐记》指出:“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记》还阐明了先王立乐之方:“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这段话说出音乐与人的道德之间的关系,可见,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们同学们也是喜欢老师把知识变成乐趣再搬上课堂的,这样就会乐在其中,学在乐中。

(三)“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它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说了。“启”是使人获得开导,好像突破盲点,领悟其要旨;“发”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所以老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充分思考,并用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这样做的理由有二:其一,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学记》指出:“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学生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而第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文中反映出子贡对贫富的看法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孔子则提出更积极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促使子贡立即联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子贡已经获得了启发,体认到做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9

(四)“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既然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孔子擅长运用因材施教法。《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放开手脚去做;而子路却胆大敢为,所以孔子对他多加管束。这种因材施教法,契机契理,所以孔子的学生出现了七十二贤。

(五)“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讨论与辩论等方式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寻求结论的教育方法。讨论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潜力,在对话中发挥创造力,形成新观点。讨论法符合思维的规律 。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学记》充分肯定了讨论法的作用,《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教学失败的六种原因之一。在学习中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容易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可见讨论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讨论法。《八佾第二》中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反映出子夏向老师请教,子夏问:“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有这样美好的面目,始有笑倩盼动之美。’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这句话是比喻,“素”是比喻美女的面颊美目,这是美的素质;“绘事”比喻笑倩盼动,这是美的姿态。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故说“绘画之事在素地之后。”子夏立即领悟出一个道理:“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也就是说学礼以忠信为前提,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这一则故事通过师生的对话,各自都有所感悟,这就是讨论法的妙用。

(六)“奖惩法”

奖励是一门艺术,适当的奖励可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其学习动机。孔子善于运用表扬法。《雍也第六》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10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孔子很看重他,并经常表扬颜回。这样做不仅激励颜回不断完善自身,而且也会带动别人向颜回学习。表扬的手段有很多,不仅有口头上的称赞,也包含着其他形式。《公冶长第五》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评价公冶长,认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曾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能够托付女儿终身,就是对对方的最好肯定。惩罚是一种消极的强化的教育方式,惩罚应当公平准确,使被惩罚者吸取教训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同时也能使他人引以为戒。《先进第十一》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段话说的是孔子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学生冉求,在担任鲁国执政大夫季氏的家臣时,努力为季氏聚敛财富,孔子对此非常不满,声明:“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学们可以敲着大鼓去攻击他。”在师道尊严的古代,这种大张旗鼓的教训方式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必须让被惩罚的学生认识到问题之所在,使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孔子教人,他的语言总是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很富有寓意,很实在也很有哲理。怎么样才能学好呢? 孔子认为想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单就学习某种东西而言,喜欢他的人不如以他为乐的人。只有以他为乐才能悟出上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来。人各有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能力区,关键是你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自己怎么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先生,他是个天才般的诗人,但是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投身于政治,但缺乏基本的执政能力,在官场之上四处碰壁。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认识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就显得很重要,只有先成为专才,才有成为全才的希望。所以对于不同德人群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会教育出伟大的学生来。孔子认为弟子们应该立志于学“道”,以道德为依据,以仁义为凭借,同时还要熟悉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封建社会里学在贵族和学在官府的弄断模式,把教育引向了普通老百姓。只要学生能拿出干肉来做学费,孔子就一律招收并认真的去培养这个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先进的,他采用了启发式的教育模式,他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或者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不能举一反三,他就不给教新的知识类容 11

了。这体现了他对学生和对自己教育的负责。

当今社会仍然流行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了这么多年了,我们现在想想两千多年前的空老夫子来,是不是有点汗颜了?现在充斥在教育基础重的依然是考试和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现象到今天都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多大的改观和起色,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可以有千千万的人能拿到奥林匹克的各项奖项,可是就是不能塑造出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又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也培养不出一位能对学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学术大师来。孔门弟子三千,就出了七十二贤人。而今天随便那所高校岂止几千人,但是有没有几个或者一个能称得上是能人呢?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该好好的想想孔子了。

五、《论语》里的和谐思想

1. 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儒家修身为本、身心和谐的和谐思想,概括了心态与社会的关系,折射出的基本道理在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身心和谐的个体,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只有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有待解决,贪污腐败现象还未完全消除,社会心态领域的失衡、浮躁、混沌、无序等消极现象有所加剧,这势必影响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判断,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诱发一些偏激行为,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以“修身”为道德准则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对现代人摆脱物欲困扰,确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的参考 。因此,重视和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和谐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对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经济社会健康良性的运行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确立的仁学思想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忠诚国家和事业的优良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诚信友爱、 12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导向,使人的私欲膨胀、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和不信任。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弘扬儒家的和谐思想中尊重他人、尊重群体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3.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是为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服务的。因此,从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在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寻找理论根据。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重,但在把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理想上,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

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套制度来调整和维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并调整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而应着眼于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

4.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 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 13

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论语》书中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 政治 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 历史 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 自然 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 规律 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4

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 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而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 15

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xx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 历史 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总之孔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xx年版。

2、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

3、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探讨,2007(3)

4、《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5张卫中.论语直解.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6杨树增.论语导读.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周韬.孔子与儒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6

更多相关推荐:
发表感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抽出了宝贵时间来参加公司专为我举办的荣誉见证会我感到非常的高兴面对时光于现在的成就我总是会想起那些曾经在保险行业走过的路真实历历在目我也常常的坐在会场聆听走在前面...

感言

感言现在的四川比以前更美丽虽然四川经历了地震的灾难但是现在的四川比以前更美丽19日20xx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600多位嘉宾分两路参观考察了水磨镇映秀镇茂...

十年员工感言

十年员工感言他们是致敬的标榜五年十年长期服务员工感言在一个团队集体里以团体集体为家坚持奉献非常重要什么叫坚持坚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坚持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词而对于在荣超长期坚持在工...

我的感言

我的感言在那里有我遥远梦想我向往那个地方因为那里将是我的归宿蓝天白云青草是我的衣被我爱这个地方自由是我的梦想无拘无束是我的追求在那个地方有我爱得和爱我的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没有世俗的追求只有简单的理想我们要一直快...

经典人生感言

看驴生起伏感人生态度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到了陷阱里主人不要他了就连死也不让他死得舒服点每天还...

人生感言经典语录

人生感言经典语录1你的生命非常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不要被他人喧嚣的声音掩盖你内心你要有勇气听从你心灵和直觉的指示你的内心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2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

人生感言经典语录

人生感言经典语录1你的生命非常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不要被他人喧嚣的声音掩盖你内心你要有勇气听从你心灵和直觉的指示你的内心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2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

学习感言

学习感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什么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是改变一切的动力有书云人之所贵在于思人之所能在于行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作为...

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感言

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感言曾在哪个书上看到过一位老教师说过选择当教师是个永远年轻的职业因为选择当医生是和病人打交道接触基本是愁眉苦脸的人心情总是一种压抑而选择当教师都是和小朋友打交道天天都是早期蓬勃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一...

转正感言

转正感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唐佳龙于20xx年5月20号进入公司现担任战略规划部方案设计师一职进公司这三个月以来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公司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和远成为家团结为上的家文化管理理念我非常认可远...

读《一百岁感言》有感

读一百岁感言有感刚刚看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的时候它留给我最有印象的一句话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0xx年会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你们好很高兴能够拿到优秀管理者这一奖项真心的感谢大家因为这个奖项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代表了公司领导对我以及我所在团队在过去一年里工作成果的认可感谢各位同事一年来对我工作...

感言(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