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鲁迅故里有感

时间:2024.4.27

鲁迅先生的故居,静静的坐落在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内。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四合院,虽是冬天,但是阳光射到这里,并不显清冷。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历经八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已人去楼空,它们依然还在吐芳争艳。每间房子的门都锁着,因此我没有机会进入房间细细观赏。只是通过玻璃向里面瞧了几眼,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母和鲁妻的住所,中间就是鲁迅先生的书房,也称“老虎尾巴”,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现在的这个四合院,完好的保留了其原貌,也是对鲁迅先生最为崇敬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故居的东边,后来又开辟了一大片地方,作为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那天去的时机不错,刚好是新的陈列厅落成不久的时候,全部的建筑、展览和装修都是新近完成的。

一进大厅,我就被这种集合古典与现代之美的室内装修给吸引住了。大厅四周的墙壁,用白色大理石和木头相间覆盖而成。仔细看来,上面还有一些字,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不同的文集之间以不同颜色纵向隔开,大字是文集的名字,有《朝花夕拾》、《且介亭选集》等,小字是每篇文章的名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等。每种颜色的材料都像是一本直立的书,这也符合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进入鲁迅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首先是“在绍兴”部分的展览,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些是儿童的浪漫和幻想,也有些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因此,经历家族由盛及衰的曹雪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星,而那时的周树人,也注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同凡响。

“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除了写作之外,鲁迅先生对美术和文物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独特的鉴赏力,他喜欢木刻画,也收集了许多木刻,在展厅的中央,开辟了两道高达的展板,用木刻画堆积而成。

在展出的展品中,还有先生收藏的魏晋时代的陶俑、明代的青花瓷碗和铜镜,后来他还将明代的两件古物毫无保留的捐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先生曾经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放弃了。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

展厅中不时摆放着先生的名言,虽然有些都曾经读过,但是,当我今天完完全全的走进他的世界时,这些震撼人心的词句,依然还在深刻的激励着我,因为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先生那颗炽热的心灵和那恒久不熄的热情。先生生于19世纪八十年代,而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恰好比先生晚出生一百年,今天的我,感觉自己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努力感受他的感受,努力走入他那高远的精神境界。

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生是圣人,他堪称“民族魂”。因此,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 鲁迅先生在遗书中写道,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在20xx年冬季的某一天,我终于做了“糊涂虫”,我来到了先生的故居——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宫口二条19号的一座四合院。

这是一个精巧、别致、传统的四合院,黑的屋顶、红的门窗、灰的砖墙,据说这是先生当年亲自设计的。室内有先生早年用过的高座煤油灯,就是在这盏灯下,先生写出了《热风》、《坟》、《彷徨》、《朝花夕拾》等二百余篇作品。桌子上有先生用过的笔和旧物,还有那幅“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的《离

骚》集句。墙上挂着先生的大幅照片,倔强的短发,浓重的胡须,深邃的眼神,冷峻、清瘦、苍弱、病态,这一切似乎叫人直想痛苦。

物是人非,四合院里的摆设一切如旧,只是先生已经远行,只留下沉寂的空居。 先生的许多作品我是熟悉的,上小学、中学时还背过一些篇段,但再翻看先生的作品,却有另一番的感悟。先生的作品虽不如林语堂的灵性、周作人的悠闲、徐志摩的诗情、胡适的世故,然而先生的作品能让人警醒,那些冰与火交淬的文字让世人不得不直面这灰色的现实世界,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第二篇:探访鲁迅故里


探访鲁迅故里

8月盛夏,地处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的绍兴骄阳似火,晴空万里,树木葱茏,稻田碧绿,河湖纵横,大地生机盎然,水乡风光绮丽。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在小时候,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描写绍兴的文章,就对绍兴有一种向往,一种憧憬,一种期盼。

“跟着课本游绍兴”。这句话语一下子就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拉近了游人与绍兴的距离,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长大的,到绍兴主要就是探访他的故居,印证课本上描写绍兴风光的场景,品味他笔下的风土人情,感受他当年生活的情境。

一到鲁迅故居前的广场,一幅充满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 1

跃入眼帘,在具有江南特色的民居旁边,刻着手拿燃着烟卷、飘散着烟雾的鲁迅画像。先生眉毛浓黑,眼神冷峻,神态自若,淡定从容,虽显得正气凛然,也颇和蔼可亲,的确有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度。

鲁迅故居已被整修一新,一条小河从门前流过,乌篷船穿梭河上,划过道道波纹,平添了几分动感。各家民居均是粉墙黛瓦,竹丝台门,街道两旁的老房子古香古色,店铺林立,门牌酒旗,均是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场景,宁静安详,恬淡自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与生活氛围。

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我们按着鲁迅先生所写,跨国一座小石桥,穿过思仁堂,便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身临三味书屋,情景交融,思绪飞扬,才真正理解了“三味”乃是读书的境界,读书的追求,读书的造化,感慨颇深。书屋结构为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

书屋两边的柱子上贴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道出了三味书屋的教化精神。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 2

供桌上放着鲁迅老师寿镜吾老先生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书屋格调朴素高雅,整体布局简练,色泽淡雅,古朴庄重。书屋正中安放着方木桌,是老师的讲台,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苦读史书、诸子百家,他的书桌放置在东北角。因保护文物需要,游人不能到跟前观看,也不能直观鲁迅在书桌上所刻的“早”字。这个“早”字,激励着鲁迅坚毅刚强,奋发有为,同样也成为了所有人的座右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积极向上,激流勇进。

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是一座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的大宅院,房舍多达80余间,建于清代乾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鲁迅家是大户人家,其院落也颇为讲究,青瓦粉墙,堂屋高大,庭院相连,家具摆放有序,显示出鲁迅家曾经的富有。

步过“德寿堂”,转过侧门,便进入鲁迅小时候听故事的地方——小天井,这里俗称“桂花明堂”, 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经常在桂花树下给小鲁迅讲述“水漫金山”的故事。走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沿着故居两首的长弄堂,再往北是灶间,鲁迅在此认识章运水(即闰土),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xx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塑造成了“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穿过过道,进入 “百草园”。看到此情此景,课文“不必说碧 3

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些语句在脑海里回响。现在的“百草园”已不是当时的模样,中间平整的土地上种植着黄豆、茄子等农作物,显得碧碧绿绿。挨着院墙的几棵皂角树枝繁叶茂,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青藤,环境倒也十分雅致,但难以寻觅到先生书写过的童趣了。

咸亨酒店也是大家关心的地方,孔乙己站在店门口,一手端酒杯,一手捏茴香豆,笑咪咪地迎接游人。店内墙上写着“孔乙己欠十九钱”,倒也很有趣味。

实际上,这些房屋、场院与其他家庭布局比较相似,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棵树、每一个桌子,甚至每一棵草,都留有鲁迅先生的痕迹,一下子就显得神奇了。我们按着课本走进了鲁迅小说里描写的场景,感受到鲁迅童年时期的快乐和忧愁,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但这一趟,收获颇丰,对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里有一种让你肃然起敬的文化底蕴,更促使你对人格本性进行深切思考。

鲁迅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认知,从这里走向了世界。由于家道中落,他早早地接触到社会最地层的人,感受到世态炎凉,领略到人生苦难。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激励着他在困境中不断地追求和思索,他弃医从文,以“血荐轩辕”的气魄,以笔为武器,为劳苦大众受到代言,为民族奋起抗争,显现的是无畏,表现的是刚强,挺起的是脊 4

梁,弘扬的是正义,讴歌的是善良,这也正是黎民百姓发自内心所推崇的、所敬仰的原因所在。年代愈久,这种推崇、敬仰就愈加坚定。

5

更多相关推荐:
鲁迅故居观后感

一代楷模的青砖琉璃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枝繁叶茂的丁香花、古朴简单的屋内摆放似乎就已经将一个对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发挥极大引导作用的伟大楷模的起居环境做了一个完美的概括,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加修饰,这的确就是伟大的文…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北京鲁迅博物馆19xx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

观鲁迅故居后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饱受人间冷暖的鲁迅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从而自强不息成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去绍兴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来到浙江绍兴一...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灵魂,我敬爱鲁迅先生,喜欢他犀利的文字和不屈的脊梁。有人曾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

观鲁迅故居有感

观鲁迅故居本周末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虽然已过多年但依然挺拔茂盛四周的...

观校史陈列室和鲁迅故居有感

观校史陈列室和鲁迅故居有感5月25日中午我们党课小组的同学有幸参观了我们二工大的校史陈列室我们两两排队整齐地走进陈列室一进去就看到了墙上好多好多的题词照片以及其他形式的东西展厅的设计淡雅大气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那...

鲁迅文集观后感

我一向对于鲁迅及鲁迅的文学作品抱着好感无论是不经世事成长阶段的中学还是渐渐成熟的大学阶段因为在我看来在鲁迅那个年代写作是难得的坚持写作事业更是难得的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时代英雄而鲁迅就是这样的英雄借此次机会再次...

瞿秋白故居观后感

瞿秋白故居观后感瞿秋白纪念馆原系城西瞿氏宗饲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于清光绪年间任湖北布政使时捐款建成面积10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大院各有四进瞿秋白家因贫困所迫19xx年19xx年在祠堂东院居住矍秋白189919x...

鲁迅小说《祝福》观后感

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有感祝福的故事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剧中...

观《鲁迅》有感

观鲁迅有感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篇小说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鲁迅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是鲁迅在向同学们演讲那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

鲁迅故居观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