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奥古斯丁

时间:2024.5.14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说到基督教,大家通常会把佛教与之相比较。在我看来,基督教与佛教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对人的本性的观点的看法不同。佛教认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即人的最初形成,是没有被污染的,最为清净的,通过后世的修行来取得更高的修为。而基督教则认为,人生而有罪,人的本性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停地对自己的罪恶进行自我反省和忏悔,才能博得上帝的怜悯和原谅,得到救赎。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便是如此,全书差不多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充满了作者的忏悔之意。如卷一中,奥古斯丁对自己的婴幼儿时期的忏悔“但如哭着要有害的东西,对行动自由的大人们、对我的父母以及一些审慎的人不顺从我有害的要求,我发怒,要打他们、损害他们,责罚他们不曲从我的意志这种种行动在当时能视为是好事情吗?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我年龄虽小,但已罪大恶极,确应受惩罚”奥古斯丁认为,婴幼儿时期的罪恶是不可原谅的,该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人们总因为婴儿的幼小而对他们宽容原谅。

“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婴儿并没有善恶感的认知,只会跟从自己的内心,随着自己意识上的快乐而活动。但婴儿的身形弱小稚嫩,即使是打人,损害他人亦或是掠夺,往往因为力量小、伤害小而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往往是一笑了之,任其自由地发展。然而随着身体和年龄的增长,罪恶不仅没有消逝,反而

助其成长,最后甚至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奥古斯丁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忏悔、自我反省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观点,即荀子主张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这与奥古斯丁对自己婴儿时期的忏悔有相似之点。

奥古斯丁出生在一个信仰复杂的家庭里,父亲是个异教徒,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在他母亲的耐心感化下信主受洗。母亲对奥古斯丁的影响很大,“我的生身之母,忧心如捣,更愿意用她纯洁的心灵将我永久的生命诞生于你的信仰之中;她急急筹备为我施行使人得救的“洗礼”,希望我承认你、主耶稣而获得罪恶的赦免”,他母亲是个忠诚的基督徒,似乎一生都在为丈夫和儿子的信仰而努力。而或许是因为年少的叛逆,或许是因为父亲的影响下,奥古斯丁的信仰颇为混乱。他在青年时将自己的迷失转移到情欲方面,只想逃离母亲不断的唠叨,不愿听母亲的劝告,不愿听从天父的劝诫,从摩尼教,到学院的怀疑主义,再到柏拉图主义,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直到三十三岁那年,他才皈依了基督教。在这本《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深刻反省了自己从出生到三十三岁的内心挣扎。

在我看来,母亲对他的劝导和爱的引导帮助最大——“母亲和我们在一起,她虽然是个妇女,但在信仰上却是杰出的丈夫,她具有老年的持重,母亲的慈祥,教友的虔诚”。然而当他认识到上帝的真谛的时候,了解了母亲的信仰以及对自己的爱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的离

开了他,进入天堂,投入了天父的怀抱。

卷九中,描述了母亲的离世后,奥古斯丁的哀恋之情——“我给她闭上了眼睛,无比的悲痛涌上心头,化为泪水;我的两眼在意志的强制下,吸干了泪壑的泉源;这样挣扎真觉非常难受”。他写了母亲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天父的顺从和对自我的要求极其高“与其说是父母教导她尊奉你,尤应说是你教导她顺从父母。到了成年出嫁,便“事夫如事主”,设法使丈夫归向你,用贤德来向他宣传你,你也用这些懿范增加她的端丽,得到丈夫的敬爱赞叹。她忍受了丈夫的缺点,对于他的行为从未有所忿争。她只等待你垂怜丈夫,使他信仰你而能束身自爱。”母亲的力量是伟大的,她让迷途的羔羊步入了正轨,奥古斯丁的忏悔和反省使他终于领受了洗礼的恩泽,投入了天父的怀抱。


第二篇:论教父奥古斯丁的哲学


论教父奥古斯丁的哲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廖振良 1002013051

摘要: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寻找上帝的途径。奥古斯丁哲学主要讲述的是论自我意识,上帝的认识与信仰,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灵魂的不朽,堕落与救赎,历史神学。自我意识就是你内心深处的想法,自己最为本质的意识,和你无意识的行动,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你在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上帝的认识与信仰,则主要讲述的是在思维的世界里寻找上帝,由自身的信仰来理解上帝以及关于上帝的三位一体的阐明;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则是对世界是指明来的,上帝是用什么创造世界的,在创造世界之前上帝又是在做什么呢等一系列的解;灵魂的不朽就是告诉我们在上帝的世界里,灵魂是有等级的,由于人是呗创造出来,所以是不完整的,是有罪的,怎么样救赎自己,提升自己灵魂的等级;历史神学则让人们了解奥古斯丁的书籍——《上帝之国》,在这本书中,奥古斯丁把人类的历史看做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的过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败。

关键词:奥古斯丁 哲学 自我意识 信仰 上帝 三位一体 灵魂

一:背景:

教父哲学主要是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 教父们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论提出了神真实存在的论断,认为肯定一个判断的真或假,不在于主观意识,而在于依据客观真理。判断这一事实本身证明了真理世界的存在。同时,变化不定的感性世界这一现象本身也表明它所依据的永恒不变的精神世界的实在性,感性世界的存在无疑是渊源于精神世界的实在性。所以,真理的精神世界必然存在,而且必须首先独立存在和永恒存在。无论人们掌握与否,都无法予以否定。这真理的精神世界就是 神 。人类的思维是可以本能地直观到神的。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纳乌斯、克莱门、奥里根等,出生在东方并用希腊文著作,故称东方希腊教父。他们最早意识到哲学的作用,把哲学作为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工具。他们推崇 柏拉图 ,称他为神派遣的先知。他们是教父哲学的创始者。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Q.S.F.德尔图良 、杰罗姆、安布罗斯、 A.奥古斯丁、格雷高里等。他们生长在西方并用拉丁文宣讲和著书,故称西方拉丁教父。他们对古希腊哲学作了明确的选择,主要把新柏拉图主义塞进基督教教义中,使哲学和神学混为一体。他们是教父哲学的组织者。奥古斯丁则是最后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学推向了全盛时期。

二,提出论点

问题(一):论自我意识

问题(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问题(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

问题(四):灵魂的不朽,堕落,救赎

问题(五):历史神学

三,分析各个论点的实质

(一),对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在《独语录》中,他与自己的理性有过这样一段话:“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在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是千真万确。”在他看来,人可以

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的生活,在回忆,在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地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的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然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一若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他曾经说: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奥古斯丁认为自我意识里有着真理,人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寻找真理,就是在寻找上帝。“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地光芒普照四方的光。”。

(二),对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上帝是绝对超越的,是不可认识的。上帝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超越空间,永恒而超越时间。对上帝的三位一体,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而创造的,对人的思考将有助于领会上帝的三位一体。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认识,意志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离的本质一样,上帝的实体也是圣父,圣子,圣灵三者构成的,每一个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精神分裂一样,他们为了一个目的,但是他们对完成这个目的时的方法不一样,而上帝又是独一无二的,至善的,所以他以三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三位一体的奥秘。

(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圣经》中说上帝在六天之中完成了造物之工,但是这显然与上帝是世界的永恒统治者的教义是相互矛盾。假如说,世界本就是一片虚无,整个天地只有上帝,那么上帝有什么东西来造物呢?难不成是他本身吗,而哲学又告诉我们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也只有他这么一位真神,因此奥古斯丁指出:“你唯有用言语创造,别无其他方式;但你用言语创造的东西,既不是全部同时造就,也不是永远存在。”。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呢?我认为,上帝既然是永恒存在,那么在其所处的范围应该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空间概念,只是一片虚无,什么也没有。所以万年即一刹那,只是在我们的世界才有时间与空间,才有万物。

(四),灵魂的不朽,堕落,救赎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构成了一个等级的秩序,人及人的灵魂是其中最高级的等级。人是上帝按照自身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但是人既然是被创造的东西,那就相对上帝来讲是不完美的,也就是非至善的,就是有原罪的,但是人的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它也是不朽的,而人不是不朽的,上帝派耶稣来拯救世人,用他的血洗刷世间的罪恶,让人从善。

(五),历史神学

在《上帝之国》里,奥古斯丁很明晰的把人类历史看做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过程,他抛弃了奥里根天上地下终将合一,魔鬼也能获救的思想。同时,他遵照《圣经》里关于上帝六天创造世间,第七天休息的说法,把世间分成七个时期,他正处在第六个时期,正是善恶斗争的关键时期。并把教会与国家分开,认为教会是上帝之国的摹本,高于国家,使的后来教会与国家争权夺利提供了理论根据。

四,结题

奥古斯丁以其丰富的思想和聪颖的思辨能力为基督教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完整体系,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十三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中,奥古斯丁

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忏悔录》.《上帝之国》具有很浓厚的哲学韵味,他的哲学改变了基督教在古罗马社会中的地位,也对十三世纪之后的托马斯有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回到奥古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为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导师”。

更多相关推荐: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概述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Augustinus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

读关于奥古斯丁的三篇论文有感

读关于奥古斯丁的三篇论文有感社会学院111班杜越11161113首先我读了一篇奥古斯丁心灵美德主要表达对于奥古斯丁所著的道德论集的理解与看法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论述总共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从各个方...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有提示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2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3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成为简奥斯丁观后感

成为简奥斯汀看到和简奥斯丁有关的电影都会下意识地有会有幸福美满的结局的错觉闷住了才真感觉到毕竟小说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傲慢与偏见的结局是简深深向往却又永远无法得到的生活而生活是残缺的在残缺的缝隙中才会散落着一些支离...

成为简·奥斯丁观后感

成为简奥斯汀观后感前两天看了您推荐的BECOMINGJANE电影很好看后随性的写下了这些另外想必您对本片会有更多的感触和领悟记得写给我哦这部电影的主线是简和汤姆的爱情故事初次见面时汤姆的傲慢带来了简对他很大的偏...

浅析简奥斯丁的《爱玛》

浅析简奥斯丁的爱玛摘要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明星也是那个时代理性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小说爱玛是奥斯丁最成熟的代表作其中婚姻道德与阶级观念等多方面表现了作者及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理性主义思想本文试从爱玛中的...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 回顾睿智名句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回顾睿智名句今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纪念日哦有多少同学看英文原版名著是从奥斯丁的作品起步的有多少同学还在高中就看过中文缩写版的傲慢与偏见有多少同学还记得小学时候就看过...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 回顾睿智名句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回顾睿智名句今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纪念日哦有多少同学看英文原版名著是从奥斯丁的作品起步的有多少同学还在高中就看过中文缩写版的傲慢与偏见有多少同学还记得小学时候就看过...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 回顾睿智名句

纪念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回顾睿智名句今天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诞辰235周年纪念日哦有多少同学看英文原版名著是从奥斯丁的作品起步的有多少同学还在高中就看过中文缩写版的傲慢与偏见有多少同学还记得小学时候就看过...

简奥斯丁和高尔基的素材整理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

英国历史人物:简 奥斯汀

英国历史人物简奥斯汀所属沪江英语作者沪江英语来源网络评论1简奥斯汀简介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综述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

奥古斯丁名言(2篇)